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477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9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Word文档格式.docx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

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

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

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

“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

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

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

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

暑期夏令营”,问:

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

为什么?

(总结:

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

条,1160的经线有2条。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

【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

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

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

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

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

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

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120W、30S

10W、87N

160E、45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五、经纬线

9.11

共(1 )课时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第二节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

替。

1、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引入新课: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

体,下面请看 (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

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

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

中国和

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

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

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

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

(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7、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24小时一 年

自转 昼夜交替

公转 四季变化

地球上的五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9.18

(1)课时

地图的阅读

第一章第三节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1、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2、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温故知新:

多媒体出示课前测试题。

(学生准备测

试纸做题,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收起来。

二、猜谜语:

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下: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

丽多彩。

”打一事物。

(学生回答)(谜底:

地图)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们猜的对,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看来地

图真的很奇妙,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的世界吧。

(板书)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活动:

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 “台湾的卫星影像”和

“台湾岛地图”自己独立思考“能从两幅图上看到什么?

获得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

学生看书同时,多媒体出示:

台湾岛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

(师生活动)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注意评价

学生的回答)

(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和文字。

同学们说哪幅图给我

们的信息多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

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点击显示地图概念,学生齐读一遍。

学习阅读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

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地图的

“语言”。

(教师一边说,一边多媒体出示:

地图的语言)

我们首先探讨地图的比例尺。

(板书)1、比例尺

下边我们做个实验,把实物画在纸上。

(多媒体出示以上比例尺概念,学生齐读一遍。

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比例尺公式)同学们可以看出来,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式。

比例尺是不是只有一种表示形式呢?

(请

同学们看书16页第一自然段,了解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学生看书后指名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

(当堂练习)

不同的地图,运用的比例尺大小是不一样

的,也就是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大小是不一样的,那怎样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呢?

同学们可以看出来,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式。

所以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换句话说,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反而越小,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小,比例尺反而越大。

(点击画面逐个显示)

(多媒体出示比例尺大小比较练习)

教师小结:

在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

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方便比较大小。

实际演练:

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量算台北到高雄的直线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15页“台湾岛地图”高雄到

台北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地距离。

教师启发引导:

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那么在地图上应该怎

样辨别方向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2.方向

同学们可能听到过地图上辨别方向有这么

一句口诀: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是地图上辨认方向的一般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这样就产生了八个方向,有个成语叫“四面八方”,“四面”就是指“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

“八方”就是指加上“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共八个方向。

请同学们看这个方

向图,(点击画面演示:

1:

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2:

动物园图。

)。

有的地图标有指示方向的指向标,(多媒体出示带指向标的地图),就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

(点击画面演示)。

有的地图标有经纬网,该怎样辨别方向呢?

(多媒体出示经纬网地图,教师演示讲解)

指导学生看书P16页图,判别一下这几个城市的相对位置。

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

是什么方向呢?

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

么方向呢?

(要求)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多媒体出示,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

特别强调,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注意:

指向标指向北方。

[巧练]①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

[激趣]大家知道,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

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因此,要利用

好地图,必须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3.图例

[启思]请同学们看课本17页图:

一些常用的图

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

(多媒体出示地图图例)学生记忆图例。

师生活动:

教师多媒体出示地图图例,学生集体回答其代表的地理事物。

当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当堂练习题,师生集体做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阅读地图,以

后同学们在看地图的时候,可以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课外作业 :

1、熟记地图上一些常见的图例,下节课检查。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1.比例尺

2.方向

3.图例

9.25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章第四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

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

学生:

比例尺、图例、方向。

2.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预习)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对!

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

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展示图1.34)思考一下问题:

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

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

相对高度是多少?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所以,我们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形成了等高线。

看图1.35,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数字,是什么意思?

是海拔的数值。

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相等。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通过等高线的特征,我们就可以识别山峰、山谷、山脊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展示用花泥的自制的山体模型)

指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后,同学们想不想亲手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

想画图,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展示制作山体模型的要求)

学生活动:

5~6人一组,教师发放材料用具。

1、将花泥雕刻成山体模型,要求刻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坡度要明显、结构要清晰)。

2、用手擦拭山体模型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看哪组雕的部位最完整、最清晰,注意安全!

找两组同学结合自制的模型,介绍山体各部位名称。

模型制作完了,接下来做什么?

学生:

画等高线。

需要哪些工具定位等高线呢?

用尺、牙签确定等高线后,用刀切,发现不易切割、等高线切歪了,切割面不平整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学生演示)一名同学将模型放入盒盖中按住,另一名同学将细线拉紧,紧贴盒盖边缘,完成对模型的切割,以此类推,每切一次间距都相等。

怎样保证每次切割得到的等高线能落到准确的位置上不偏离呢?

用什么工具帮助你?

要定位,将一张白纸放在解剖盘中,山体模型至于解剖盘中央,用两只竹签从两个山顶处垂直插入山体模型,要穿透纸张和蜡板,描出等高面的边缘即

可,拔出来进行第二次切割,依然用牙签固定在原位,继续画图,以此类推,保留切割的每一部分,切割完毕后,重组山体模型。

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等高线的定位和切割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展示要求)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在你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标出每条线的海拔。

假设第一条等高线海拔为0米,每切割一次海拔增加

100米。

2、在图中标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

3、思考:

陡坡和缓坡,等高线疏密有何差异?

(陡坡

——密集,缓坡——稀疏)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高线有何特征?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

到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陡崖—

—等高线重叠)图1.37中,从B、C两点出发爬向山顶A,哪点更容易?

(C点,等高线稀疏,坡缓)

(三)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图片,辨认各种地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等高线的原理、绘图方法、及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征,也是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画的地形图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在你画的地图上,把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得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不同,海拔高度也不同。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1、海拔

2、相对高度:

海拔差值

3、等高距

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三、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陡密缓稀

2、山峰——从中到周逐渐降低

3、山脊——向低处凸出

4、山谷——向高处凸出

5、陡崖——重叠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计划

一、主题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

本章包括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

这一章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

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生特征分析

1、智力因素方面: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七大洲、四大洋,但不系统。

2、非智力因素: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课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性很高,热衷参与课堂活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识记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5.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