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4495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docx

研学课程设计(共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研学课程设计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篇一

摘要: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学生空间设计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应主要从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入手,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并将三者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关键词:

城市设计;理论;体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0568(2012)17-0072-02

现代城市设计致力于城市良好空间环境的塑造,强调设计的人本主义与生态保护思想,对于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开展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时间较早,对此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许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都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

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设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时间虽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有关城市空间设计的工作不断涌现,城市设计已经成为规划师与建筑师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并逐渐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1]在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设计能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去审视和了解城市,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实践。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建立对城市空间的完整认知,熟悉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具体设计工作。

为了完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应从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入手,并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一、基本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是整个城市设计课程的基础环节,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理清概念,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知。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方法。

这些是城市设计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的基本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它是进行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基础。

2.教学目的

通过对基本理论的介绍和说明,使学生对城市设计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意义,并能够理解基本概念、设计思想与方法。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单纯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其产生深刻印象。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条件,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可以在课堂上设立讨论和提问环节,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在课外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二、体验式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间环境。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具体城市空间的调研体验相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学生对城市空间的现场调研,将班级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并划定适宜的空间范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块。

地块调研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街区的尺寸、道路层级、建筑性质、建筑形式与高度、开敞空间、空间尺度、区域的轮廓线、主要路径、地标与重要节点等。

[2]同时,要求绘制区域的意象地图,对区域空间环境的优劣能够予以综合分析评价。

2.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空间的尺度感以及空间分析能力,使其能将理性的基础知识与对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相结合。

3.教学方法

对于具体城市空间的体验主要可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两种方式。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调研,从感性层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对于城市空间的感受,认识不同空间尺度比例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走访询问生活工作在此区域的居民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和需求,认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空间内在的生活与文化属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手工模型和图纸来解析城市空间环境,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传递其核心想法。

在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学习的鼓励。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指导,而是充当组织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理论课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的综合素养。

因此,设计实践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相应的讲解过程中安排设计课程作业。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

城市空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设计实践环节应选择几类较为典型并能够代表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作为设计对象。

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任务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战略、城市整体意象。

中、微观的城市设计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间环境为对象,侧重于对具体建筑实体、空间以及环境的设计安排。

[3]

2.教学目的

通过城市设计绘图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所学课程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种设计要点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去。

3.教学方法

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设计分析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

在学生设计构思阶段安排方案讨论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出自己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共同交流,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

对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完成设计作业。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着重强调城市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具体空间设计中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在最终评图讲解阶段,对图纸中的优缺点予以详细说明,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与能力。

4.各教学环节的相互渗透

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这三个部分并非相互独立,而应将其看做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是课程学习的基础,体验式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是对于理论教学形象化的认知与实际的应用。

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能够调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小结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城市,并针对具体空间进行设计。

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安排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将三者相互结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参考文献:

[1]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会刊,2003,(3).

[2]刘代云.论城市设计创作中街区尺度的塑造[J].建筑学报,2007,(6).

[3]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篇二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中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交流会”在文津国际酒店召开。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等嘉宾围绕“研学旅行怎么做”、“如何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分享了研学旅行实施的经验。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在发言中解读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涵: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方面、各环节的对接融合,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的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创造学生进行充分自主探究的资源条件,建立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主题和评价方式,把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能力要求结合起来,从而有力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落实。

世纪明德CEO王京凯表示:

“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我认为至少包含五个要素,研学课程、研学线路、研学基地、研学导师、以及安全管理。

其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核心,以导师为关键。

研学课程开发,应该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连接,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和三大维度、六大方面、十八个要点相结合,当然每一个研学地点对应不只一个课程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聚焦,聚焦到唯一目标上。

关于研学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启发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变成研学过程的主体。

针对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到底如何做,有什么策略?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知识观:

着眼于增长见识和丰富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

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

前者主要依托正式的学科课程;后者要求学校在正式课程之外,特别设计那些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课程就属于后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显然,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与其他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样,都是另一种形态的课程,属于准课程、微型课程或有规划的自由学习,只不过没有像正式的学术课程那样,有教科书文本、精致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学业测评的细则,也不是以“学科分工”作为教师人事安排的前提。

“研学旅行”等活动类课程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习中的不足或缺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其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正如《意见》中所说:

“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中小学校不只是关注“关起门来做学问”的那些事,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是学习、体验也是学习,除了知识是学习的成果,见识的增长、良知的觉醒、心灵的净化都是学习的成果。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观:

崇尚浪漫和思想的自由

《意见》指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学校中的“塑造人,,的任务是与精神层面的提升有关,孩子的成长不仅要面对变化的、复杂的生活,还要面对各种诱惑和不真实、不真诚,唤醒学生检审生活的意识,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一种精神修炼和文化追索,“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教育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学校借力于这一课程,可以拉动教师跳出“知识功利化的那个空洞”以见到外面的阳光,使教师的那些涉及教育精神价值和本质事务的“可行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教育的关注点引向如何提高每个学生将来“有价值的生活”的可行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修炼“有价值的生活能力”,不仅获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能力,更能提升自由选择的能力,从而达到自由地选择、开发和实践自己的人生计划,自由地发现自身全部价值的潜力。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观:

借用技术支撑和增强学习

《意见》要求,“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学生本身拥有的观念是“研学旅行”的教学的起点,正如皮亚杰所说那样,学生有“一个观念库,里面包含了种种合理的、矛盾的、古怪的、或主观的观念”。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其教学的特点是“将观念建立在直接的旅途之中”,可以采取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关注和利用学生观念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整理观念,并建立起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一致性的理解。

《意见》强调,“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借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支撑和增强学习。

从学生本身拥有的观念出发,通过知识整合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引出观念库、增加规范性的新观念、在旅行过程的观察和体验中区分观念、反思和整理观念四个方面,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和精神层面的触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思维和行动进行可视化呈现并推进学生的参与与分享,兼顾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平衡关系,从而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有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足功课,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

首先,学生自身必须检索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学中如何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三是教师的“临场智慧”,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激发,虽然“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先后连贯,教学的进度也没有连续性,但是,“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是“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的内涵,这是先后联系并不断向前延续、向上提升的,正如杜威所说中,“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如果非得搞出一个其他的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的许多意义,从而导致了人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远程研修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三

《认识周长》微课程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姓名杨晓军数学联系电话所教学段Yanxiaojun2819@莒县小店镇中心小学[1**********}小学中年级

所教学科电子邮件单位名称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周长的认识(请在此处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来做微课程)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利用微选题意图课程呈现小动物的运动情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趣味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内容来源适用对象

(在此处注明选自哪本教材中的哪一部分或者其它出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请在此处注明学科、学段)三年级数学1、通过活动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

教学目标

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用途

口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口课后辅导

□其他

(请简要说明你将如何使用该微课程)让学生在直观感悟中体会周长的含义知识类型制作方式(可多选)预计时间口理论讲授型□答疑解惑型口拍摄口录屏□推理演算型口情感感悟型〈演示文稿□技能训练型□其他□动画/实验操作型

□其他

(不超过8分钟)

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环节一、由蚂蚁赛跑导入环节二、总结周长的含义环节三、巩固应用设计意图(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让学生在直观感悟中体会周长的含义、加深了认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在应用中加深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体验数学回归到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环节四、生活中的周长的能力。

设计亮点:

(请你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以便其他教师更好地关注微课程的设计细节,不超过300字。

)本环节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

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依据本专业的教学设计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1.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为4学分、72学时。

这门课是建立在数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教育的实践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地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数学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2.本课程的编制思路和特点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任务和教学目的为编制思路,考虑到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小学数学教育学》等课程,因此,本课程从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当前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的改革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

本课程的设计着力于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分为十三章。

第一章一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及其任务。

第二章一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与目标。

第三章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第四章一儿童的数学学习。

第五章--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

第六章一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分析。

第七章一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及其方法;第八章一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

第九章一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

第十章一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

第十一章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

第十二章一小学数学学习评价。

第十三章一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

本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独立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它需要应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去思考并解决一系列教学上的问题。

(2)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前所遇到的一些教学实际问题。

(3)本课程是一门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充实新鲜的素材和原理。

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料,善于总结。

(4)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

3.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小学教师。

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理解能力较强。

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经验,但基础理论普遍欠佳。

他们大多处于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他们的工作任务一般较重。

他们缺少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数学员有家务负担,学习时间非常缺乏,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很难集中时间坐在课堂里学,因此只能以自学为主。

由于这些学员年龄普遍偏大,肩负工作和生活双重重担,造成他们记忆力相对减弱,给学员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但是,他们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学习目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

他们虽然地处偏远,但他们绝不愿意落后于时代,对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知识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这是他们学好本课程的最有力的内因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中,学习对象的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都应通盘考虑,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服务。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强调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本课程责任教师应根据中央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组所提供的各种指导性教学文件,联系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本课程的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师应介入本课程学习过程的诸环节,指导学员作好学习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展开自学、小组讨论,参加面授辅导以及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

2.强调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和相关的进一步学习材料,对本课程的知识框架,重点及难点内容要有深入地了解,适时地组织学习辅导。

在学习辅导中要教给学员学习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的解释和梳理,根据不同学员的具体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实施个别辅导。

同时要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学员本身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强调对形成性考核的指导

加强形成性考核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据考核说明(含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考核说明)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准备工作。

对形成性考核要加强指导,除了完成作业练习外,要思考和研究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和分析要结合当地教学实际,选取和使用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案例。

三、本课程的学习模式建议

1.自主学习

学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各种学习材料,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

教材,对文字教材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善于动脑筋,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这一学习形式决不可少。

学员在自学的基础上必须参加小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当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小组讨论题目。

鼓励学员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为每个学员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研讨活跃学习气氛、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

为减轻学习难度,一定要充分利用录像教材、综合练习册、网络辅导等助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

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并进行工作坊和案例教学。

4.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网络课程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根据以上的主要学习模式,我们可以个体为单位将每阶段的学习进程作如下描述:

四、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在其资源建设上尽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本课程确定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

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程。

三者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

文字教材是“合一型,,的,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字教材是基础教学媒体,它承载全部教学内容,是其它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字数约在36万。

(2)录像教材:

讲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基本知识;分析重点、难点;介绍学习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它将起到解疑释难、引导方法、指导复习的重要作用,利用它学员将能全面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