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5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Word文件下载.docx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7.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

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

A.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 

B.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 

D.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8.司马光认为汉武帝“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与“内侈官室”关系最密切的史实是(  )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盐铁酒专卖,与民争利

C.巫蛊迷信风气盛行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  )

A.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 

B.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

C.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 

D.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

10.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

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11.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思想意在(  )

A.宣扬“知行合一” 

B.否定孔子思想

C.反对“格物致知” 

D.强调主体意识

12.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

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这说明王守仁(  )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13.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

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14.“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

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

C.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15.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

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16.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17.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

这说明(  )

A.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 

B.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

C.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 

D.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

18.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

如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

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上述现象说明(  )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

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19.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0.表1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表1

据表可知(  )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21.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文献出处

“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

回纥传》

“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A.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B.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C.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D.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

22.下表是明代米价表

期间

每公石平均价格

(单位:

公分银)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

(单位:

公石)

14世纪后半期

17.19

58.17

15世纪前半期

10.84

92.22

15世纪后半期

16.35

61.16

16世纪前半期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32.19

31.07

平均

18.00

52.91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

B.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

C.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

23.据史料统计:

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

6,欧洲是1:

12,日本是1:

10。

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

A.清朝初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C.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2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25.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26.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27.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

这(  )

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28.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

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29.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

这反映了当时(  )

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B.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C.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 

D.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

30.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31.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特权阶层中流传开来。

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层的妇女来说,它是不可行的;

但是富有的家庭经常为他们的女儿缠足以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

这表明宋代(  )

A.缠足之风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 

B.缠足是贵族妇女所独有的特权

C.富家女子更易受理学思想影响 

D.经济条件是缠足的决定性因素

32.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据此可知,王阳明(  )

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33.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34.朱熹说:

“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

这反映了朱熹(  )

A.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 

B.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

C.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 

D.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

35.“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表之功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这反映了(  )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36.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7.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据材料可知(  )

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 

D.学者主张从根本推翻宗法专制制度

38.明儒王龙溪认为:

“良知之外别无知也。

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

空空者,道之体也。

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

A.“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9.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

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

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此语意在说明(  )

A.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 

B.吏治腐败威胁统治秩序

C.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 

D.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

40.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

以下李贽的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标准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二、材料题(三大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唐代

产生:

民间是主要源头,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授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

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辫明邦国之大典”。

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两宋

发展: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书院制度的形成并完全确立。

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

书院数量猛增,分布多在南方。

明朝

繁荣:

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

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

民间书院的士人品评人物,调议朝政,社团化、政治性的倾向加强。

明朝后期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普及和流变:

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

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

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

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上表为中国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4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16世纪,儒家传统的“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开始松动,因为这一时期

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疆辟土,从而对传统的儒家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商人不再仅仅对士的价值体系一味地“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所谓的士商“异业同道”,使儒家的“道”获得了新的意义。

儒家价值在商人中间仍然得到尊重,并且受到有力的维护。

从“儒贾”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由“儒贾”所代表的商人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并非是要摆脱或挑战儒家既有的价值,而是努力地要使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价值体系,以便名利双收。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

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

明成祖朱棣说: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

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

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一”与“和”,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

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

“和”的内容有三,即:

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

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

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

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贾”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

(8分)

4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

下”的变体。

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

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

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受到“作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影响的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揭开了中

西文化交汇激荡的历史篇章。

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天儒冲突”。

天儒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

基督教中的造物主Deus音译为“徒斯”,但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不明,利玛窦强调耶儒相通,采取“多与孔、孟合”的路线,将其译为“天主”或“上帝”。

除此之外,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

中国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宗教”单位,宗教信仰的发生、传授,宗教仪式的举行多以家庭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师在伦理关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被中国人当作圣人一样受到供奉祭祀。

祭孔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

然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

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

清朝雍正年间,终于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据刘海鸥《天儒冲突:

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高二下历史期中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5BDACC6—10BCBAA11—15DABBC16—20CADAA

21—25DBDDD26—30CBCDA31—35CDADC36—40DAACA

二、非选择题(40分)

41、【答案】示例一

专制主义的发展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唐宋以来,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两宋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

政府由原来的鼓励民间书院到振兴官学,强化对书院的控制。

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政府屡次焚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

官办书院成为教育中心。

例如:

论题1:

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论题2:

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

论题3:

时代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题4:

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

42、【答案】

(1)历史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实力的增强;

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

“重农轻商”价值观的松动;

儒家思想内涵的改变;

商人对传统价值观的整合等。

(6分,任答3点即可)

(2)基本内涵:

以中华帝国为中心;

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平秩序;

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4分)

社会因素: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

农耕文明领先;

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43、

(1)特点:

父权、皇权的专制统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家国同构;

利用乡村自治束缚农民;

重视伦理教化等。

(3分)(3点即可)

原因:

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儒家思想的影响。

(2)表现:

(3分)

①在造物主译名上,中国音译为“徒斯”,含义不明,而西方译为“天主”或“上帝”,突出其地位;

②在祭拜对象上,中国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而西方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

③在政治上,清王朝与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