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陈氏研究.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45529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潮州陈氏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州陈氏研究.doc

《潮州陈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州陈氏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潮州陈氏研究.doc

潮州陈氏源流研究

高一(9)陈舜娴刘菁柯丽燕孙洵

指导老师:

郑素娜(潮州市金山中学历史组)

一、课题提出

同姓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中国的各种姓众多,每一个都记录一个家族的发展,迁徙历史。

对于每个人,姓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潮州,在中国,陈姓都是一个大姓,在中国的姓中排名第五,在福建,江西,台湾稳座第一把交椅。

陈,是一个活跃好动的姓,不断地迁徙,然而也有迁南的特点,不指南方誓不休。

那么,陈的祖先是哪?

潮州的陈是从哪迁徙而来,是如何迁徙的?

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

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向后人诉说?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着手展开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这次研究活动,我们将为你解答潮州陈姓的来源,一些关于陈姓故事等相关历史,让我们再次走近中国文化中,再次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研究内容

本次课题研究,我们小组以潮汕陈氏源流为主要内容。

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我们收集了有关陈氏如何从河南中州迁移到这里,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向后人诉说,有多少精神财富可供子孙继承,又有多少经验教训可供借鉴等内容,其中包括“开漳圣王”陈元光,陈洪进献地得封王,“江州义门”陈氏等故事。

我们还调查了有关陈国历史,陈氏总世系——舜重华世系以及陈姓的来源。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研究的课题,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及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课题组成员根据各人所长,进行了分工并制定了研究步骤。

(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查找资料。

我们用了大约2周时间查阅有关书籍,从网上搜索有关资料。

由于手头有关的书籍有限,所以所查找到的大部分资料是从网上得来的。

第二阶段:

调查统计。

该阶段在第一阶段进行了一半时开始进行,大约用了2周时间。

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在当地学生中进行统计。

因此,我们选择在金山中学、高级中学、华侨中学进行部份调查,因为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均来自潮州各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三阶段:

整理分析。

这是进行得最为吃力的一个阶段。

经过讨论,我们对所搜集的资料,数据进行了筛选、整理、分析。

然后共同着手撰写论文和总结。

最后再对论文和总结再作一些修改。

共用一周时间。

整个过程共用了一个月时间。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陈姓简说

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

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

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

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

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

妫满即陈姓的始祖。

陈姓自陈国始,经历几百年的王室繁衍生息,为陈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地位。

26代君王、王妃构成的王室,使陈姓以无比强盛的一个王室宗族迅猛地壮大起来,形成多条支系的迅速崛起,使陈姓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一处不可抵挡之势。

而陈姓的稳定的王室发展,经历近六个世纪,虽然后来陈国被灭,但他的裔孙们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且开始朝四方迁徙。

陈姓中值得一提的是田氏后来复姓归宗。

田敬仲奔齐国,至五代为齐国之相,后取齐国姜氏而代之,入主王室,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齐国土崩瓦解,其子孙纷纷改姓,为免受秦杀戮。

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相于楚国,封为颖川侯,又改为陈姓,其它子孙改为王姓。

现代陈姓当中相当大一部分出自江州陈姓,其祖即陈轸,郡望即颖川。

即所谓颖川陈。

陈国历史纪年表

君主名

在位

时间

公元时间

(前)

备考

满公(胡)

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

申公(犀羊)

相公(皋羊)

孝公(突)

22

慎公(圉戎)

18

幽公(?

23

852—832

厘公(孝)

36

831—796

武公(灵)

15

795—781

夷公(说)

3

780—778

平公(變)

23

777—755

文公(圉)

10

754—745

桓公(鲍)

38

744—707

厉公(他)

7

706—700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

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庄公(林)

7

699—693

宣公(杵臼)

45

692—648

穆公(款)

16

647—632

共公(朔)

18

631—614

灵公(平国)

15

613—599

成公(午)

30

598—569

哀公(弱)

35

568—534

惠公(吴)

28

533—506

怀公(柳)

4

505—502

湣公(越)

23

501—478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湣公。

湣王之子衍,迁至阳武地。

王之后,有的隐为胡姓。

(二)关于“陈”字

陈字,在先秦以前的写法很多(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陈曼蒲》、《陈侯午敦》、《子禾子釜》、《陈尊》等)。

这可以从陈字本身得到阐释。

陈字和阵字,古时候是一个字,音义可通。

“陈,列也。

”(《广雅·释诂》)陈字在古时候不仅可写作阵还可写作螴,陈与古字陈攴也相通。

“陈攴,列出。

从攴,陈声。

俗字作阵”(《说文解字》)。

屈原的《离骚》里就有“就重华而陈攴词”这样的诗句。

这里面的“陈攴”即是陈。

此外,陈也与古甸宁同音通义。

“维禹甸之”(《诗经·大雅·韩奕》),此中“甸”就与陈字同义。

陈宁的九种含义中,有一种就是战阵的意思。

因为在古代,陈、阵是一个字,可以通用。

尽管如此,陈姓祖先从未把自己的姓氏写作阵。

《辞源》对阵字也有几种解释:

①本作“陈”,也就是说,阵的本来字是陈字,阵字是从陈字演化而来的;②军伍行列称阵;③阵法,指作战时部队的战斗队形;④量词。

如古诗中有“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种解释,其他三种都与作战有关。

根据金文的解释,陈字左边的“阝”是旌旗的形状,右边的“东”字是战车车轮,上面载着戈矛,下面则是土字的会意。

尽管陈字在古时候与上面这些字相通,陈姓的陈字几千年来却一直未曾改变过。

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把陈姓写为阵姓或是甸姓。

综合起来看,整个陈字的含义,是把战车摆在国土边界上保卫土地。

从这一解释来看,说阵字是从陈字衍变而来是很有道理的。

看到陈字,就想起阵字,进而使人联想到古代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厮杀场面。

阵陈两字同音,阵字是旧中国车轮滚动的声音,而战车是黄帝发明的,黄帝之所以称作轩辕氏,就因为与战车有关,因此轩辕二字均从车字偏旁。

由此可知,陈阵很早便与黄帝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字的读法,上古音属定母,真部,读音为dien。

中古音读dien,《广韵》直珍切。

澄母,真韵,开口,三等,平声,在臻摄。

是高轮车行驶的响声。

在宋以前“陈”音一直是高轮车的响声,宋代以后,读法才逐渐发生变化,念作chen,与“尘”同音。

“陈”的现代读音与古音相差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陈字的古音读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闽南话和广东的潮汕话里。

(三)陈氏分布

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在全国性的姓氏排列中,陈姓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在国内分布极其广泛,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许多陈姓聚居点。

其中,南方陈姓人口较多。

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据统计,陈姓人口有5000余万,约占当今汉族人口的4.53%,生活在河南省境内的陈姓人口约有600万人;生活在湖南邵阳、岳阳、安仁的陈姓约有100余万人。

福建莆田也是陈姓重要的聚居区。

(以上数据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以上数据是1982年统计的,据今已有24年,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分布情况可能有些变化。

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仅对本地的三个中学——金山中学,高级中学,华侨中学的部分师生进行调查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学校

对象

总人数

姓陈人数

所占比例(%)

金山中学

高一级学生

教师

920

101

105

24

11.4

23.8

高级中学

高一级学生

1060

168

15.8

华侨中学

高一级学生

高三级学生

1023

650(非全级)

240

141

23.5

21.7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大约每5~6人中就有1人姓陈。

虽然这样的统计方法代表性也不是很强,但我们也可从中大体看出陈姓在潮州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大约在15%~21%之间。

(四)潮汕陈氏源流

潮汕陈氏共有三个源流派系:

1、“开漳圣王”陈元光

潮汕陈氏,跟陈政、陈元光有很大关系。

陈氏世居河东(今山西),后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

唐朝高宗年间,泉州、潮州间发生被中央政府称之为“蛮獠啸乱”的反叛活动。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诏令归武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和123名中级将校前来征讨。

陈政在征战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殁,下葬福建云霄将军山。

朝廷又派陈政之兄陈敷、陈敏及陈政之子率兵前来支援,两批府兵5600名,合计58姓。

援车行至浙闽边界,陈敷、陈敏俱病殁。

陈元光得袭父职,率军继续直下潮、泉。

陈元光代父领兵,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从九龙江一直打到潮州。

应潮州刺史之请,解了揭阳之围。

他采取镇压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对敢于武装反抗的,他无情征剿;对愿归顺中央政府的,他给予宽待。

终于基本平定了这场“啸乱”。

应该说,陈元光的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基本上应该肯定。

首先,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制止了一场没有政治目的的盲目分裂行为,强化了中央政权。

同时也给当时尚处在蛮荒状态的潮州、泉州一带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促进了这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以军事组织形式出现的移民运动。

出征之前,唐高宗已在诏令中对这次出兵的任务和目的作了明白交代:

“开堡建屯,共期垦治。

靖寇患于炎方,奠皇恩于绝域。

”他率领的5600名府兵和123员中级军官大都携家带眷,肩苛农具,手执武器,车载粮食种子,预先作了在这一带安家落户的准备。

这些人便是我们今天闽南和粤东许多姓氏的开基祖先,是潮州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政、陈元光被称为“陈氏开闽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陈姓人氏的共同祖先。

至宋代,陈元光的功绩才受到朝廷重视,被封为“开漳圣王”。

2、陈洪进献地得封王

唐朝到了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后,政局便开始不稳定。

北方又常常发生战乱,中原陈氏纷纷人闽入潮,这两省陈氏人数渐渐超过林姓,跃居首位。

唐玄宗天宝年间,漳州来了一位被贬官员。

这人姓陈名邕,字崇福,号南山。

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权相李林甫才遭贬的。

初居莆田,再迁惠安,最后安家落户在漳州南门外。

他有个儿子叫陈夷则,进士及第,官至光禄大夫。

陈夷则派下传至第五代时又出了个有名人物叫陈洪进,分居仙游县。

他精通兵法,很有谋略。

起初投军清源镇(今泉州)节度使麾下,官至马步行军都校、副统军使,职务几等于节度副使。

当时节度使年已老迈,军权实际上掌握在陈洪进手中。

宋太祖稳定中原之后,下扬州,取荆州,直逼湖广闽赣。

陈洪进识时务者为俊杰,遣使奉表,献出泉州、漳州二州地图,表示愿意归顺中央政权。

宋太祖即封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留在京师,同平章事。

之后又封他为杞国公,再进封岐国公。

陈洪进知道宋太祖把他留在京城,虽不时封公晋爵,实际上是对他不放心。

他便装病,长期深居简出。

后来便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放他回漳州老家。

此时他也真的老了,宋太祖知道他再也不会有所作为,又念他是主动请降、献城献地,就不杀他,放他回乡。

不久,他便病逝漳州。

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累赠南康郡王,溢号忠顺。

3、“江州义门”陈氏

宋代,中国出了个有史以来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大家族:

“江州义门”陈氏。

这“江州义门”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东桥镇义门陈村。

“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朝时东朝东霸先的后人。

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风流又无能的陈后主陈叔宝。

陈朝就亡在他手里。

陈叔宝有个弟弟陈叔明,封宣王。

陈朝灭亡后,有子孙避难到福建仙游。

陈叔明的儿子陈兼传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

陈兼第七代裔孙陈旺迁到九江郡浦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为“江州义门”的始祖。

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

至宋代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已经历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达3900多人,田庄300多处。

十九代人同居共饮食,实在是人间一大奇迹,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鼓励的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

而一个没落小王朝的后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儒士,却于江西庐山脚下一处平和的村庄里做到了。

这不能不首先归功于庄园创建者的组织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订的义门陈氏家法。

由他首订的《义门陈氏家法》共有33条,可说是中国宗法社会法典的缩影,也是中国儒学的精髓,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忠恕孝悌的思想。

根据家法33条,家族内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无一闲人。

家族内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所、医室、祠堂、田庄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设施。

但是单靠严格的管理条例——家法,单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组织才能,而没有大多数家族成员的自觉配合,“江州义门”无论如何是无法维持几百年之久的。

所以“江州义门”的成功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家族内部的凝聚力。

凝聚力这种传统美德在江州义门的成员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门”。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无根据,遍布全国城乡的陈姓人,有不少确实属于义门一系。

以上3个故事都跟潮汕陈氏有直接关系,作为人口第一的陈姓,派系十分复杂,迁徙路线也异常迂回曲折。

有时连一些村庄的修谱人士也感到棘手,无从理顺源与流的关系,也无从理顺族与族之间的关系。

其实,只要认真查考,总可以理出头绪,找出规律来的。

潮汕陈姓村庄数以千计,归纳起来只有三派,不是陈政、陈元光之后,便是陈邕、陈洪进的子孙,要不就是出自“江州义门”。

陈政、陈元光一派也称“北庙派”或“龙湖派”(龙湖是陈元光之号)。

福建云霄是陈元光最先的创居地,现全县陈氏几乎是清一色的北庙派。

北庙派后又迁居诏安、东山,而后入居饶平,故饶平陈氏也有不少属北庙派。

南宋抗元名将张达之妻陈壁娘,娘家在东山县,也是陈元光的后代,这在东山陈氏族谱已有记载。

陈元光另一派入潮后裔是潮阳陈氏。

宋徽宗大观三年,陈政十六代裔孙陈汤征登进士第,授博士,后谪潮阳令,卒于宣和五年,葬潮阳。

陈汤征的后代便落籍当地,传至21世陈暨,娶龙图阁学士刘昉的女儿为妻。

东津刘氏当时已是望族,早在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时期,便从石壁乡迁居海阳东津。

刘昉又是当朝大官,能娶刘昉之女为妻,说明陈元光派下子孙已在潮州站稳脚跟,也是有根基的望族。

澄海大东山陈氏,也属“北庙派”。

另外还有潮安田边、澄海十三乡陈氏也属此派。

陈邕、陈洪进一派称“南院派”。

这一派的人口很多。

如潮安秋溪陈氏,其始祖陈坦也是北庙陈洪进之后,在其陈氏大宗祠碑记中已作了记述。

再如澄海隆都前美陈氏也属“南院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属于“江州义门”的,有揭西县河婆陈氏始祖“千七郎公”,自称出自“江州义门”。

其第22世孙陈绍文曾主编《陈氏千七郎公谱》,言明世系渊源。

另外,义门大分家总帐中有一条载:

“陈育分得广东海阳庄。

”可作今潮州市陈姓人有些是出自义门的佐证。

总之,潮汕陈氏不出此三个源流派系。

其实说到底,他们原本是一家,都是陈霸先之后。

陈政论辈序是“南院派”始祖陈邕的祖叔,再往上溯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外人如何区别他们呢?

“南院派”常自称“忠顺世家”,只要看他们门额上镌的是“忠顺世家”或者“南康世家”就可以肯定是“南院派”陈氏。

“义门派”一般镌的是“江州世家”或“义门世家”,有的则直书“江州义门”。

以上两派也有的称“颍川世家”。

“颍川世家”是天下陈氏的共同郡望。

而“北庙派”一般只自称“颍川世家”,以标明正统,也有些在祠堂牌匾上书“鹰扬将军后”,因陈元光曾被皇帝封为“鹰扬将军”。

六、收获与体会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统计数据,有的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这使我们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和社会探究经验,锻炼了交际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提高自己。

〖指导老师评语〗

本文着重论述了“陈”姓源流及在潮汕大地的发展历程。

文章史料丰富,考证严谨,从字源、谱系等各个角度论证、说明了陈氏源流及在潮汕地区的发展、变迁。

但史料整合稍欠力度,因而文章显得有些繁杂。

【参考信息】

陈立钦编著:

《中华陈氏源流》

朱家臣(中共周口市委统战长)主编:

《周口姓氏文化(三)——陈姓》(中州古籍出版社)

杜婉言(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教授)著:

《中华姓氏谱-陈姓卷》(北京现代/华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陈氏宗亲网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