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5952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武则天殿试武举的开始

五、科举制度的影响

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

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此外,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六、拓展延伸:

(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1、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2、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

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互相交流

学生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统一

2、开通大运河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反思

课题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

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

开元盛世"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准备

注意梳理知识。

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

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

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病逝了。

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很多人对她褒贬不一,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她呢?

猜一猜:

这是哪位帝王的墓碑?

提问:

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

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新课教学】

活动一整体感知:

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

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活动二预习导学

1、分享预习成果:

小老师,你最棒!

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同学们反馈、纠正。

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

•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

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备注

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开展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训学生查找、阅读能力。

活动四合作学习探究: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出示问题:

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

唐朝是如何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唐太宗)。

2.(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画像,读教材,出示问题:

(1)“贞观之治”形成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吸取隋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贞观时期推行革新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权限及决策程序;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2)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在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的画像,读教材,出示问题:

1、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哪些?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

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武则天统治有什么影响?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

1、(多媒体展示)史料解读——摘自杜甫的《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①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

②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

2、唐玄宗的治国又有哪些措施?

(1)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实行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上: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上:

注重文教(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编修经籍。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什么时期?

历史上称为什么?

开元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国进入鼎盛时期

目标导学四问题总结历史认识:

1、多媒体出示:

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治国有何共同点?

【点播】:

都善于用人,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戒奢从简”,统治期间出现盛世景象。

2、动脑筋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隋:

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

都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黑暗;

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

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课堂小结】

规律---方法----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收获吗?

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达标检测】见顶尖课课练选择题

【作业布置】

1、预习《第3课:

盛唐气象》完成导学部分。

2、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2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

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

内容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

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

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

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

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

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

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

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

唐蕃关系

教师讲述:

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多媒体出示材料二人物,提出问题:

简要介绍一下松赞干布的基本情况)读图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

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

①情况:

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

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

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风气的特点?

教师指出:

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

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多媒体展示: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多媒体出示问题:

李白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

3.(多媒体出示问题:

通过朗诵,同学们感受到李白诗歌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策;

天可汗;

唐与吐蕃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主要内容有: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分析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

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

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遣唐使是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则是中外交流的典型实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

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情景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课本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图)、日本唐人街(下图))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

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

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学生回答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与学生进行会话,进行热身.并引入情景.

二、遣唐使

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

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

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

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1、学生: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学生概括: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遣唐使的来由。

三、鉴真东渡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

3.提出问题: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影响?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读图结合教材,学生回答问题。

了解唐与吐蕃的关系。

四、玄奘西游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

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

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

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

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

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多媒体出示问题:

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玄奘取得了那些历史功绩)

学生:

阅读展示材料,并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抢答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印度)。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

(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加深对玄奘西游相关内容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听讲并总结课文内容。

巩固知识。

分层布置作业

基础题:

问题思考

拓展题:

课后活动

教学反思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

知识与技能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了解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

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新授

课时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法分析

采用“预习展示--设疑解惑--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

学法分析

(1)资料研习法;

(2)合作学习法;

(3)体验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导入新课

杜牧《过华清宫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

由诗歌引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一、安史之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

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②安史之乱过程?

③安史之乱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三:

(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

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教师引导:

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结合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安史之乱的大致情况怎么样?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2)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大致过程。

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

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

3.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点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腐败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学生思想教育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黄巢为什么要领导农民起义?

结果怎么样?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回答:

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

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黄巢起义大致情况,特别指出:

唐末农民战争历时10年,震荡全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

唐朝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由诗歌引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体现“高效”的课堂模式。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出示材料: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

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本讨论:

①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么样的局面?

②这一政治局面的实质是什么?

③五代十国局面影响?

五代十国(北方的五个更替的政权加上南方的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实质: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延伸拓展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

培养学生自主讨论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延伸教材的内容,使学生教学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课堂小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梳理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业设计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