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603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正确答案B

第【11】题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第【12】题

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第【13】题

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第【14】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第【15】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第【16】题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第【17】题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第【18】题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第【19】题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第【20】题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第【21】题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第【22】题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第【23】题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24】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第【25】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第【26】题

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的观点。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第【27】题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28】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物质性

C.意识性

D.真理性

第【29】题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30】题

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D

第【31】题

“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

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32】题

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关系的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第【33】题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

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第【34】题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第【35】题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第【36】题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37】题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第【38】题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第【39】题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第【40】题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第【41】题

“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的性能状态与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第【42】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第【43】题

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第【44】题

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A.全盘抛弃

B.绝对否认

C.全盘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第【45】题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A.保守和进步关系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46】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第【47】题

否定方面是指()。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第【48】题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第【49】题

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A.都有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第【50】题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51】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第【52】题

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第【53】题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第【54】题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第【55】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第【56】题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第【57】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D.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58】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头脑中产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第【59】题

“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关系的原理

第【60】题

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第【61】题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第【62】题

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B.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关系

D.如“卖矛又卖盾”故事中的那样完全不相容的两个东西

第【63】题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C.形式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64】题

现实性是指()。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第【65】题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66】题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这句名言表明()。

A.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客观条件是制约人们认识的决定因素

C.由于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D.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第【67】题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②从实际出发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

④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第【68】题

毛泽东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的是()。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改造世界是第一性的,认识世界是第二性的

D.懂得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第【69】题

“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C.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

第【70】题

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的观点,其性质是()。

A.辩证法的

B.折衷主义的

C.唯物主义的

D.多元论的

第【71】题

“有用就是真理”的命题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观点

第【72】题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73】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绝对确定的

B.纯属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即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第【74】题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第【75】题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

”这个观点是()的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第【76】题

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第【77】题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和不依赖人类

C.它是自然界规律

D.它是社会规律

第【78】题

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第【79】题

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面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第【80】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直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有能动作用

B.认识有能动作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

第【81】题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和单位,为表明政绩,弄虚作假和浮夸风严重,必须坚决制止。

因为它违背了()。

A.规律是客观的

B.矛盾是普遍的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82】题

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A.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第【83】题

真理是()。

A.经过经验检验的认识

B.符合逻辑、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

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

D.同客观世界相符合的认识

第【84】题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第【85】题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理性认识可*,感性认识不可*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

D.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只是人本能的反映

第【86】题

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认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第【87】题

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一切创造性的活动

D.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第【88】题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客观规律

D.社会实践

第【89】题

蜘蛛织网,蜜蜂筑巢,都是很精致的活动,但这不是实践,因为他们的活动不符合()。

A.实践的客观性原理

B.实践是社会性活动的原理

C.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原理

D.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

第【90】题

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第【91】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第【92】题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感性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第【93】题

在认识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是()。

A.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94】题

认识主体是指()。

A.有生命有感觉能力的人

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

C.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D.具有主观思想的人

第【95】题

认识的客体是()。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第【96】题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

A.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D.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97】题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第【98】题

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第【99】题

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参加社会实践

C.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