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533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docx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简写为FDI),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FDI的流入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普遍认为FDI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己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失衡,即东部多中西部少,进一步阻碍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步伐。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怎样更好地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之后,以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利用河南省1985-2014年统计资料中的时间序列数据,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以及来源地三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及结构特征。

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如何有效利用外资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论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提出研究河南省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最后给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

首先回顾了解放后河南省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然后从外资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以及外资的来源地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第三部分,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

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外资的分布情况,参考前人有关外资区位影响因素的研究并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系列指标,然后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到影响河南省外资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四部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效应分析。

该部分主要运用了计量经济模型,即协整检验和葛兰杰因果检验,分别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外贸易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部分,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协整检验;葛兰杰因果检验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09年河南省GDP达到19367.28亿元,GDP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的位次。

但经济的外向度以及利用外资水平都相对较低,2008年河南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40.33亿美元,只占全国的4.36%,这与河南省的经济总量水平极不相称。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己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

只有实现更广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河南省才可能实现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四个阶段。

1985-1992年为第一阶段,称之为初步发展阶段,每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均在1亿美元以下,1988年最多为6418万美元。

1993-1997年为第二阶段,称之为稳步增长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完全打开,1993年河南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3.05亿美元,1997年达到6.92亿美元。

1998-2002年为第三阶段,受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开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下降,2001年达到最低谷,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3.58亿美元。

从2002年到现在为第四阶段—恢复增长阶段。

2002年开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恢复增长,并于2004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河南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积累199.85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4.8倍。

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中原等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速也在日趋平稳。

“十一五”时期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都比较“十五”时期平稳,相比较而言,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更加平稳。

“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合同利用外资,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合同利用外资地狱2008年,但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19%的增长速度。

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引用外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010年一独资经营形势实现的实际利用外资为36.6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8.7%,分别比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投资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实现的利用外资比重高28.1%、49.3和57.4个百分点,独资经营成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作为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外资的利用对区域经济的带来了诸多好处,它有效的促进了河南省GDP的增长、技术进步、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就业机会的增长。

但同时在河南省利用外资的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外资流向结构失衡,招商引资方式传统以及硬件软件环境的不完善,风险大等等。

据调查显示来河南投资的外商资金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

而河南作为农业大国,第一产业的外资比重不足4%。

同时招商引资的方式落后、交通通讯基础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急需改善。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发展开放性经济,带来经济效益最大化,河南省需要创新投资环境、均衡投资领域,拓展多种引资方式。

未来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是:

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产业领域更宽、形式更多样,特别是外商投资者的并购投资以及服务贸易领域对各种形式外资的吸引会成为新亮点。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本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2)分析影响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3)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如果有,二者之间是否是相互因果关系?

(4)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河南省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2.2研究的意义

在FDI大量涌入、企业并购席卷河南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时刻提高警惕:

并不是FDI越多越好,企业并购不一定比新建投资更适合河南,更有助于河南省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同时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水平一直以来都相对比较低。

在利用外资方面,我们不仅要注重其数量,更要提高其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全国各个省市都在抓住机遇不断出台新的优惠政策,研究新的利用外资模式,这对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在利用外资方面应给中西部其他省份做好榜样。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河南省如何更有效的引进和利用外资来发展本省的经济,以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相关文献综述

综观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沿着三条主线来展开:

一是关于外商直接投区位的研究;其次是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效应问题的研究,投资效应包括:

经济效应、技术外溢效应、就业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国际贸易效应等方面;三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研究。

本文的主旨是研究影响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对外贸易效应等,所以相关文献的综述也主要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

1.3.1国内文献综述

厉以宁等在《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一书中提出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

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形成的影响,直接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对我国国民收入的影响。

间接影响:

对出口的影响、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示范效应。

李朝晖、靳向兰运用1979-1997年间的样本,在总量基础上用回归方法计算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出口、外汇储备和就业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积极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正面影响。

于克萍、傅晓涛应用简单线性生产函数和Koyck几何滞后模型,以中国经济增长为基础研究了FDI的理想吸收规模。

通过建立国民经济总体的生产函数,反映经济增长和FDI之间的关系。

在函数中把国民经济分为内资部门和FDI部门,由于以对外借款方式流入的外资使用权归中国,这部分外资视为国内投资。

作者应用的线性生产函数与内含投入要素之间具有完全替代性假设,这与现实生产过程差距较大。

沈坤荣、耿强的《FDI的外溢效应分析》和《FDI、技术外溢和内生经济增长》,认为FDI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

窦祥胜则从更广的范围,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的制度等经济增长因素的结构变迁的影响,进而实证分析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江小涓从资本形成质量的提高、技术进步、贸易结构的升级及国际竞争力的改善、人力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

李小建通过定量模型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中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它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并非是促使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影响变量。

他还通过对大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大型外资企业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明显带动作用。

这些影响通过与当地其他企业的产业关联向更多的国内企业扩散,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同时也发现,外资对区域经济具有负面影响。

夏京文提出FDI在五个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

(1)FDI弥补了我国资金缺口。

(2)FDI对我国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

(3)FDI改善和提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

(4)FDI对我国产生了就业效应。

(5)FDI促进了我国的制度变迁。

同时,夏京文也提出FDI对我国经济增长也有负面影响:

通过对股权、品牌、技术和市场的控制来限制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实物投资与资本投资降低了我国经常项目的对外偿付能力;增加了货币投放,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李静萍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全球化(包括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国内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赵晋平编著的《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构建了多变量计量经济模型系统,从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就业、贸易、技术进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魏后凯利用1985-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对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这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

陈浪南、陈景煌从总供给角度,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索洛模型)和方法,在劳动投入考虑人力资本作用的框架下测算了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其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某些经济变量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但不是对所有变量都有影响。

萧政、沈艳在《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影响》一文中,对中国和其他23个发展中国家总量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在《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一文中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了影响中国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的诸种因素。

他们发现,无论在全国还是各省区分组的层次上,东道主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政策因素均强烈地影响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桑秀国在他的硕士论文《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及对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中对中国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验证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并对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提出关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武剑以经济增长理论为背景,运用多维方差分析模型,对我国地区间GDP差距、国内投资数量差距、国内投资效率差距、FDI数据差距、FDI效率差距等关键变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FDI的区域分布不能有效解释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状态,相反,国内投资的区域差距,特别是在投资效率上的显著差别,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

陈涛涛对FDI对中国产生行业内溢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充分竞争是产生溢出效应的有效机制。

在内外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差距较小的行业中,两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充分和有效,有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王志鹏采用最新的2000年500个上市行业的企业数据,对外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途径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外溢效应更多的表现在行业内部而非一省内部。

陈继勇、肖卫国、王清平等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探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对投资国、东道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动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时代感,对本文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由以上综述可知,国内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与中国经济整体之间关系的讨论上,而具体到某一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情况及FDI对该地区经济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展开的实证研究则更少。

但是,前人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无疑都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也对本文选择以某一省区利用外商投资作为研究主旨提供了方法支撑。

因此,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资料的掌握情况,试图系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以及FDI对河南省经济的影响状况,并针对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1.3.2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和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

更多的学者从实证方面对国际资本流入与东道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大部分学者认为,FDI在东道国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提高东道国的经济效率,扩大东道国的出口,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Chen认为,外资企业的出现使国内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外资企业雄厚的技术和管理实力迫使国内企业增加R&D投入,从而提高其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力;另外外资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将会产生外溢,使东道国受益,促进经济增长。

U.Walz把外商直接投资纳入包含内生技术进步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并把新产品的研制地与生产地分开,即跨国公司在R&D基础设施完备的发达国家研究设计新产品后,再通过FDI在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从而产生跨国间的技术外溢。

从该模型中推导出投资国与东道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生产的均衡状态及产业政策含义。

R.Barro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实证分析的先驱之一,对技术进步、技术差距、技术外溢、人力资本及影响经济增长诸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确定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并对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及趋同性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为研究国际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Balsubramanyam,M.Salisu和D.Sapsford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在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出口导向或进口替代)国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模型,并对46个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J.Bhagwati提出的假说,即FDI在实行外向型政策的国家比在实行内向型政策的国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

同样,对国际资本流入是否会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持否定的态度。

如:

美国经济学家GuPta和1slam(198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1950-1973年发展中国家的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作用。

Easterly认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会阻碍国内投资。

当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收益差距很大时,引进外资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

Salz,I.S.从理论与实证方面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外资引进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以前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己有理论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河南省为研究区域,来探讨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绩效及作用机制。

(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地理研究的基础,它以确定地理事物的性质为目标。

而定量研究通过运用数学方法、数理模型等,对地理事物进行量的确定。

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须将其结合起来。

本研究在定性分析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外资分布的区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对河南省外商直接投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研究,力求结论更具说服力、可信度。

2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是与证劵投资、其他投资相对而言的,它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三种重要形式之一。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为了在一个国外企业获得持久利益而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为了在该国外企业的管理中拥有实际发言权。

”根据OECD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者)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以另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企业)身份进行的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

持久利益的含义是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关系,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有重大影响。

”(OECD,1996)。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又首先开始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西方经济学家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模型。

2.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折衷理论的分析思路源于企业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

邓宁(J.H.Dunning)在1977年发表了题为《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公司:

折衷方法探索》的论文,概括和总结了以往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原因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是目前对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

邓宁认为,国际生产的方式、范围和结构是由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决定的。

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又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邓宁看来,现实的市场是失效的。

市场的失效有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结构性失效。

例如,东道国设立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造成的市场失效,它导致跨国公司为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到东道国投资。

另一种类型是交易性失效,例如交易渠道不畅和交易风险过高造成交易成本过大,导致市场失效。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具有下述优势:

其一,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

所有权优势包括:

第一,在某一个区位中的企业具有的超过别的企业的优势。

第二,跨国企业的子公司具有的超过当地企业或新进入企业的优势。

第三,与国际化相联系的优势。

如果企业没有这些优势,它将不能弥补在国外生产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因而将不会对外直接投资。

但是,所有权优势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除此以外还必须存在某种区位因素和市场条件,使企业面临可利用的经营机会,并可以通过内部化来实现这些机会。

其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扩充和增添国际生产网络所带来的收益。

导致内部化的前提条件是下述三种形式的市场失灵:

第一,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二,范围经济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三,交易市场的失灵。

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市场获得竞争优势,逃避或利用政府的干预,保护知识产权和获得规模经济等目的,把交易内部化。

但是,内部化只能说明企业为什么不在外部市场让渡信息而选择在内部市场上让渡信息,还不能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对外直接投资。

促使企业以内部化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区位优势。

其三,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

区位优势是企业选择不同的生产地点所产生的优势,它包括下述三种优势:

第一,由当地特定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成本优势。

第二,由当地的有关法规如税收、补贴等所带来的优势。

第三,由原料、生产、市场之间的距离决定的运输成本的优势。

区位优势主要来自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它并不是跨国企业所固有的而只能是跨国企业所利用的。

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三种优势分析中,所有权优势(O)说明企业为什么(why)要从事国际生产,提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内部化优势(I)说明企业如何(how)利用所有权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形式;区位优势(L)说明企业到哪里(where)从事国际生产,它制约着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国际生产布局,构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如果企业只具备前两种优势,后一种优势在国内,企业将通过许可证交易的方式将所有权转让给外国企业而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该理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综合性,有助于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成为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

2.2比较优势理论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研究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小岛清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他还认为,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率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指导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市场份额,而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则应当利用其标准化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来开拓对外直接投资。

该理论是根据双方国家的比较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因而是一种宏观理论,它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投资的特点。

它比较适合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它否定了垄断因素在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回避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维护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后果。

2.3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TheTheoryofMonopolisticAdvantages)是西方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独立理论。

1960年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在博士论文《国际经营:

FDI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来他的导师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它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垄断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已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产品功能的统一性及自由竞争。

海默认为,在时空、市场、文化、人员、货币以及政府等对东道国企业有利的环境中,跨国公司必定相对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正是基于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跨国公司才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提高竞争力,有效地与当地企业竞争。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