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758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docx

收集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

专题二十国别史――英国、美国、俄国、日本

考点1英国

1.综述

通过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此期间,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斯国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

1640—1688年。

(3)重要人物: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击败王军,于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并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统治。

(4)革命结束:

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的封建王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5)重要文献: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政体。

(6)影响(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3.英国工业革命

(1)综述: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的时期,近代社会开始逐渐确立。

在这个时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开创了新兴的工厂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2)工业革命的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3)开始: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4)最重要的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5)交通运输革新:

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6)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

4.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军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英舰到达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1901年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大敌对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三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英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6.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1)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着巴黎和会,成为巴黎和会“三巨头”。

(2)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英法控制。

(3)1921-1922年,英国参加华盛顿会议,并同美、日成为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国家。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7.绥靖政策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推行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绥靖政策。

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8.参加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同,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史称慕尼黑阴谋。

9.建立国际法西斯联盟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10.参加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

1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2.加入北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

 考点2美国

1.综述

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拿过欧洲接力棒的美国,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1年导致了一场内战。

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

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爱迪生将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

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

随后,福特生产线的诞生、电气时代一批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

1929年首先从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损失惨重。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摆脱经济危机,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了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2.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1)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古巴、海地等地,错以为到达印度。

(2)17世纪初,英国人开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块殖民地,并逐渐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3)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之间矛盾尖锐。

3.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1775年4月19日,来克星顿枪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标志着美国诞生。

(3)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4)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6)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1861-1865年)

(1)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1861年3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3)1861年4月,南方军队首先挑起内战。

(4)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使南方军队开始陷入被动局面,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5)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6)意义: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国开始保持中立,并同双方做军火生意,大发横财。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

6.美国和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1)1919年1月,巴黎和会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

(2)1921年,为调整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九国公约》。

规定,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7.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1929年,从美国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从而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出路。

(2)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新政取得了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

(1)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

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2)1942年1月1日,26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4)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5)1945年,美军在太平洋与日军作战,8月上旬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9.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美国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注重利用新技术,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

1974-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之后慢慢恢复,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80年代中后期,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3)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同,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10.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于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抛出杜鲁门主义同,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以此为起点,美国在经济上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3)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苏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4)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5)1999年,科索沃战争(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

考点3俄国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原因:

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农奴处境悲惨,暴动频繁。

(2)时间及人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地方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4)从表面上看,这个法令解放了农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被“解放”了的农奴需付出高额的赎金。

正像列宁说的: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5)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2.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同,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同,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3)1924年列宁逝世。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同,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

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4)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要协调发展,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的管理体制等。

5.苏联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所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6.苏联解体

(1)1991年底,苏联解体。

苏联存在的时间:

1922-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③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要始终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战胜落后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7.20世纪80年代苏联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比较

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20世纪80年代苏联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

(1)背景:

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目的:

都力图冲破生产关系的束缚,解放发展生产力

(3)性质:

都是社会主义改革

(4)手段:

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5)内容:

都进行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改革

最大的不同点:

结果不同,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启示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重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要采取正确的对策;经济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等

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局势带来了哪些影响

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结束。

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一超多强”的局面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

加深了局部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能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考点4日本

1.综述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模仿的民族。

7世纪,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很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

2.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

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受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2)大化改新的时间及人物: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

(3)基本内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意义: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得到发展。

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同,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改革是强国之路”,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请你思考,我们应该学习日本民族的哪些精神?

对我们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借鉴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

(2)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想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大改革的力度,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4.日本明治维新

(1)1868年,明治天皇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其是在明治年是进行的,故被称为“明治维新”。

(2)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主要内容

①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在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务军和警察制度,以维护治安。

④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4)意义(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很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6)明治维新后,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同,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5.二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6.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1)原因

①国内原因:

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实行“科技立国”战略,并在政策上保持一贯性和连续性。

②国际原因:

50年代以后,因朝鲜、越南战争,日本成为美国军事物资的主要供应地,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2)借鉴作用

①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②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

③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完善管理制度。

④坚持改革开放。

⑤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7.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提出了改造联合国安理会的建议,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

巩固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06年2月11日正式公布,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

中外历史上就解决农业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是怎样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解决农村问题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是什么?

(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

(4)斯大林模式在农业问题上的失误有哪些?

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

答案:

(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

(3)举措:

实行土地改革。

意义: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③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4)失误: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启示:

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农、轻、重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