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76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校研究院建设发展调研总结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连云港市政府提供400万元运行经费(含东

海研究院200万),代租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于市职业技术

学院科技南楼2楼,在职人数5人,设备36台套,资产200

万元,拥有专利9件,各类项目立项数17,获拨资金582万

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万元,结余0万元。

核心技术是化工工艺过程设计及检测分析、工业膜分离技术,核心服务是化工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膜分离应用,生产过程分析与检测,岗位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咨询服务。

(3)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

XX年12月,市政府与南京理工大学签署共建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协议,经市编委批准为市级自收自支事业法人单位,XX年7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单位为连云港市科技局,法人代表王小绪。

费(具体落实为新海新区,已到位300万元),代租3年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南楼5楼,在职人数15

人,设备101台套,资产302万元,拥有专利68件,各类

项目立项数58项,获拨资金1209万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

万元,结余30万元。

核心技术是化工与新材料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工业节能技术、信息技术,核心服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4)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

XX年12月,东海县政府与南京工业大学签署共建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协议,经东海县编委批准为县差额拨款事业法人单位,XX年3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

单位为东海县科教园区管理委员会,法人代表沈晓冬。

东海县政府提供500万元运行经费,已到位150万元),代租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于东海县科教创业园区研发楼B栋,在职人数5人,设备40台套,资产125万元,拥有专利7件,

各类项目立项数9项,获拨资金万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万

元,结余0万元。

核心技术是石英提纯技术、微波介质陶瓷制备技术、稀土掺杂技术、碳化硅改性技术,核心服务是技术开发与咨询。

(5)河南科技大学东海硅产业节能技术研究院

XX年6月,东海县政府与河南科技大学签署共建河南科技大学东海硅产业节能技术研究院协议,经县编办批准为差额拨款事业法人单位,XX年7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单位为东海县科教园区管理委员会,法人代表马建伟。

东海县政府市政府提供200万元运行经费(已到位95万元)。

目前研究

院位于东海县科教创业园区研发楼A幢4楼,在职人数21

人,设备25台套,资产1000万元,拥有专利18件,各类

项目立项数3项,获拨资金360万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100

万元,结余0万元。

核心技术是石英熔融节能炉的研制,核心服务是为硅产业企业提供节能技术解决方案。

(6)中国农业科学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

XX年9月,东海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协议,经东海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为县级自收自支事业法人单位,XX年9月完成机构注册,举办单位为东海县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法人代表彭卓。

东海县政府提供300万元运行经费(已到位260万元),代租用房。

目前试验站位于东海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在职人数25人,设备50台套,资产3500万元,拥有专利0

件,各类项目立项数8项,获拨资金600万元。

建院以来营

业收入500万元,结余150万元。

核心技术是水稻、花卉、淮猪新品种的选育,核心服务是新品种的推广及科技人员的培训。

(7)江苏大学东海机械汽配研究院

XX年9月,东海县政府与江苏大学签署共建江苏大学东

海机械汽配研究院协议,经县编委批准为县级全额拨款事业法人单位,XX年4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单位东海县科教园区管理委员会,法人代表刘志强。

东海县政府提供200万元

运行经费(已到位200万),代租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于东海

县科教创业园区1楼,在职人数4人,设备10台套,资产

30万元,拥有专利8件,各类项目立项数5个,获拨资金

230万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30万,结余0万元。

核心技术是车轮轮CAD/CAM、车轮轻量化技术、车轮新材料、车轮仿真建模分析,核心服务是轮毂检测。

(8)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

XX年10月,灌云县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署共建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协议,经县编委批准为县级自收自支事业法人单位,XX年3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单位为灌云县科技局,法人代表丁为民。

灌云县政府提供100

万元运行经费(已到位30万元),代租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

于县经济开发区A座3楼,在职人数19人,设备50台套,

资产200万元,拥有专利7件,各类项目立项数12项,获

拨资金534万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20万元,结余5万元。

核心技术是智能农业装备开发,核心服务是为农业装备产业提挡升级提供技术咨询。

(9)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

XX年5月,灌南县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署共建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经县编委批准为县级自收自支事业法人单位,XX年10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单位为灌南县科技局,法人代表赵明文。

连云港市政府提供0万元运行经费,代租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于灌南现代农

业示范区,在职人数8人,设备43台套,资产200万元,

拥有专利0件,各类项目立项数2,获拨资金15万元。

建院

以来营业收入0万元,结余0万元。

核心技术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成套技术,核心服务是规模化生产技术服务。

(10)水科院东海所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院

XX年4月,赣榆区人民政府和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了“水科院东海所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院”,

经赣榆区编制办批准为区级自收自支事业法人单位,XX年与赣榆区水产研究所合并为一个单位,法人代表李建军。

赣榆区人民政府划拨位于海头镇小口村74亩土地用于“赣榆研究院”建设,并于XX年4月份获得土地使用权证,同年申报农业部基础建设项目获批准立项,投资金额997万元。

XX年1月,“赣榆研究院”海头试验基地建设已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环评批复、施工方案审批和建设工程招标等工作,XX年3月开始施工,工程建设预计XX年底完成。

“赣榆研究院”建立以来,制定了实验室制度,编制了养殖病害、水质和药残检测技术规范,开展了相应技术服务检测样品

1000余份,举办培训班4次、培训400余人次;

开展了梭子蟹、对虾、半滑舌鳎和大菱鲆等主要病害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了泥鳅养殖品种及其养殖、繁殖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

先后申报科研项目8项,获立项3项。

(11)中国矿业大学连云港徐圩新区高新技术研究院

XX年12月市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签署共建中国矿业大学连云港徐圩新区高新技术研究院协议,经市编委批准为市级自收自支事业法人单位,XX年3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单位为连云港徐圩新区管理委员会,法人代表石海波。

徐圩新区提供160万元运行经费,代租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洁净技术研发中心一期3号楼A区,在职人数

53人,设备76台套,资产万元,拥有专利34件,各类项目

立项数19项,获拨资金万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155万元,

结余0万元。

核心技术是清洁能源加工及利用、化石资源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侵蚀环境下结构稳定性等,核心服务是开展高新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

(12)中国药科大学连云港研究院

XX年9月,市政府与中国药科大学签署共建中国药科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协议,经开发区编委批准为区级自收自支事业法人单位,XX年9月完成机构注册。

举办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和市开发区管委会,法人代表孔令义。

市政府提供48万元运行经费(开发区代垫),代租用房。

目前研究院位于连

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内,在职人数0人,设

备0台套,资产48万元,拥有专利0件,各类项目立项数1

项,获拨资金100万元。

建院以来营业收入0,结余0万元。

核心服务是人才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产业化。

(13)连云港纤维新材料研究院

XX年10月,东华大学与连云港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连云港纤维新材料研究院。

研究院以公司化方式运营,XX年

12月完成注册,法人代表方念军。

各类项目立项数1项,获

拨资金100万元。

核心技术为聚酰亚胺新材料及其应用开发,核心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

二、高校研究院建设模式

13个高校研究院按照地方责任主体不同,为3类:

第1类,是由市政府主导,市财政承诺配套的,如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研究院;

第2类,市功能板块主导,市和区财政落实配套的,如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连云港徐圩新区高新技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连云港研究院、连云港纤维新材料研究院;

第3类,由县区政府主导,县区财政承诺配套的,如河南科技大学东海农业综合实验站、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

研究院等其余7个高校研究院。

按照隶属关系变化情况分,为2类:

第1类,有变化的,如水科院东海所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院隶属该所江苏赣榆试验基地,并在XX年12月获得国家农业部批复立项。

如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列入该校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新农村发展服务基地;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因科教园区撤消主管部门调整为市科技局。

第2类,没变化

的,包括其余10个。

按照单位性质分,市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4个,县区自

收自支、差额、全额事业单位8个,企业法人1个。

三、高校研究院作用与成效

根据校市合作协议以及所承担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重大载体项目要求,13个高校研究院确定了成果转化、产学

研合作、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自我发展目标任务。

5年来,在高校院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各县区、各部门帮助下,高校研究院在以上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积极的探索。

(一)作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器”

高校研究院建设以来,高校院所在我市的成果转化数量明显提高。

截至XX年底,高校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200多项,服务企业708家,科技项目立项190项,获批项目资金

2204万元,解决技术难题227项,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

96场次。

其中,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孵化科技型

企业3家,注册资本金2500万元。

中国矿业大学与连云港天明装备有限公司合作项目“智能化大型变频刮板输送机成套装备研究与产业化”获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与东浦管桩合作项目“高强度耐盐渍防腐管桩的生产工艺”获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

东华大学与奥神新材料合作“高温过滤及特种防护领域用聚酰亚胺高性能纤维研发及产业化”获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支持。

南京理工大学水凝胶灭火剂、大容量熔融石英电炉、花果山景区售检票闸机系统、虚拟旅游旅游商务信息处理系统委托合同额均在50万元以上,与连云港远洋流体装卸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特种阀门研发及产业化”获得连云港市科学技术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立项支持。

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技术研究院承担的XX0t/d污水处理工程,项目金额646万元。

(二)作为科研平台的“设计建造师”

高校研究院自建设以来,共计搭建科研平台59个,平

均每个研究院的科研平台设备投入约150万元左右。

其中,

科技部立项中小企业产业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1项(支持

经费99万元),列入省公共服务平台1项(支持经费200万

元),列入市重点实验室1个,列入高校研究院能力建设项

目6个。

市先进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金桥

公司,总投入金额达400多万元,完成设备采购、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具备加氢催化剂合成及评价、加氢试验的条件。

江苏省东海汽车车轮科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0台套,设备总值300余万元,,完成省实验室资质认

定工作,并领取计量认证(CMA)证书。

南京工业大学东海研究院石英制品深加工研发培训服务平台,近200万元设备已经落实到位,石英平台已经正常运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江苏赣榆试验基地,获得农业部立项批复,核算总投资997万元。

省级旋耕机检测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研究院联合灌云县技术质量监督局共建基础设施XX平方米,已完成400平方米,已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

(三)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驿站”

高校研究院自建设以来,通过直接或柔性引进的方式,吸引近100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研发平台工作。

平均每个

高校研究院吸引了后方单位近30名教师参与项目研发或产

学研对接,结成校企联盟平均达5个。

南京工业大学东海研究院沈晓冬团队,1人入选XX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人入选连云港市第五期“521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名人员通过连云港市“三百引才工程”引进。

研究院还作为卓越工程师新材料实践教育基地,正式接待南京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班学生为期3周的实习学习。

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科研团队,4人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

其中李千目教授团队,1人获批连云港市政府特殊津贴,筹建了无线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合作承担纵向科研项目7项,

横向科研课题5项,申请专利16项,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

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引进潘少明、邢传宏、朱海亮、沈俭一、刘波、李明时、宋金文、王童远、徐根华等副教授或高工及以上等高层次科技人才18人(含柔性引进),其中邢传宏为XX年省双创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对研究院灌云研究院,每年有6-7位博士进院工作,按学校要求锻炼半年再回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四)作为高校院所教学科研功能延伸的“桥头堡”

高校研究院自建设以来,通过实验室分室、大学科技园分院、研究生分院、远程教育连云港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形式,将高校院所教学科研力量延伸服务到地方。

南京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引进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

室、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盐生植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连云港合成药物研发实验室”、“有机有毒重污染化工废水环保实验室”、“连云港先进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连云港盐生植物实验室”,设备投入总达800万元。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连云港分院,培养在

职研究生300余人,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帮助90家企业

申报专利2370项,为124家企业提供了科技查新服务。

中国农科院东海实验站,依托院属郑州果树所、水稻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确立了功能性水稻、球根花卉种球繁殖技术、果树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老淮猪选育四个技术转移转化方

向。

四、高校研究院存在的问题

我市高校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行,在体制机制创新、研发设施建设、科研项目实施、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新尝试,高校院所派出的管理班子以及科研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积极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从当初目标定位和四方(校、市、院、人才)满意标准来看,

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存在问题

一是团队不强、人数不多。

据统计,13个高校研究院在职工作人员281人,最高人数不超过40名,最低人数不足

10名。

高校研究院虽得到后方充足的人才支持,但柔性引进

高层次人才工作重心仍放在后方单位,在连工作时间得到充足保证,通过项目实施联系的专家,随着项目完成轮转较多,队伍稳定性差。

在现有的在职人员结构上,管理支撑人员比重偏大,技术转移转化人员次之,具有科研和服务能力人员偏少。

二是体制机制单一,自我造血较弱。

13个高校研究院,除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注册为公司运作外,其余均为地方事业单位。

仅2家研究院参与或发起孵化科技性公司。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院成立之初,校市协议同意在原科教园区以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200亩,支持研究院多元化经营,但承诺没

有得到真正兑现。

从收入来源看,除2家研究院外,其余研究院获政府补助、科技计划资金收入比重占80%以上,而来自企业横向收入明显偏少。

从节余来看,除2-3家研究院尚

有100万元以上节余,其他研究院无节余,处于低成本维持运营状态。

三是尚未取得核心技术,形成核心服务。

13家高校研究院,平均研发方向定位有4个以上,联合企业承担或独自承

担的科研课题平均10个以上。

这些课题大部分处于前瞻性研究阶段,或源自帮助企业申报,因此,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体现办院立院标志性市场化转化技术,与传统老牌研究院所无法竞争抗衡。

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华大学连云港新材料研究院聚焦聚酰亚胺制备及其应用开发,因自身掌握核心技术,将来会进一步促进形成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南京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发展的加氢催化剂技术,刚刚取得实验室成果,走向中试和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

从核心服务来看,除2家研究院在教育培训、知识产权、环保咨询已形成规模品牌外,其他研究院尚无特色性服务。

四是研发设施建设分散,利用率不高。

根据协议要求和研发课题需要,各高校研究院强化设备投入,价值超过XX万元。

因白手起家,每项研发活动之后都积淀了一定的研发设备,属特定领域的研发设备,如选煤、数字化制造等,尚未形成成套化,课题结束后重复利用度不高。

而属大众化的分析设备、材料加工设备在各研究院间也有重复购买情况。

(二)分析原因

一是共建论证过程仓促,对建设发展困难估计不足。

1996年,深圳市与清华大学共建深圳清华研究院,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纷纷仿效。

这种强强联合,使得经济发达而科教资源不足、成果丰富而转化难的两方面问题因此得到有效解决。

我市共建高校研究院的背景略有不同,一是高校院所为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落实“举全省之力支持连云港”要求而采取积极的支持行动;

二是我市科教园

区为代表的园区开发,对“科”字内涵提出了实际需求;

三是省科技厅针对苏北出台了每个研究院支持300万元资金政

策,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四是发达地区成功案例,对县区、板块负责人产生强烈的诱导作用。

因此,我市在共建研究院时更多地是从讲政治高度迅速行动的结果,往往先从框架和平台上打基础,再选人、选方向,再做建设方案和任务落实。

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市部分县区、板块对高校研究院不能及时发挥作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失去了耐心,甚至在履行政策和资金承诺时打退堂鼓,没有从计划经济兴办研究机构人财物全调配优势上,也没有从市场经济兴办研究机构优胜劣汰的法则上充分认识高校研究院的竞争残酷性和任务艰巨性。

二是先天投入不足,量入为出,难以迈开步伐。

我市高校研究院3年投入预算平均XX万元,资金投入主要靠自筹。

我市给予的财政支持额度最多为500万元,最少仅150万元,平均不足300万元。

13个高校研究院统计下来,总投入不足

南京大学扬州光电研究院一个机构的投入强度(财政支持

5000万元),平均强度也不及兄弟城市淮安和盐城(财政支持

800万元)。

所有能力建设项目和平台建设项目限于市级计划单个项目金额限制,体量偏小。

研发类项目,政府只提供引导性支持,半数以上还需要自筹解决,自筹任务重外。

不少高校研究院承担项目虽达20个以上,但大项目很少,领域方向难以聚焦,还面临着项目分散的矛盾。

因量入为出,抵御风险能力低下,新拓展业务需要慎之又慎,以确保投入产出取得平衡。

三是缺少有影响力的核心团队,不利于形成办院特色。

高校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从顶层设计获得第一波动力,需要迅速传递到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和核心团队,变资源集聚为第二波动力,最后才能演化成持久力强的市场化第三波动力。

南京理工大学张家港研究院,在高投入强吸引力下,集聚了该校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两个国家专项在院实施转化,又以公司化赢得市场,很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研究院,吸引了李爱民团队,迅速建立环保服务的优势,承揽环保工程,提供环保工艺设备,营业收入超亿元。

我市高校研究院在吸引后方单位核心团队虽付出了积极

的努力,因承载力强的大企业数量少,加上连云港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来往不方便,领军人物始终没有把连云港作为基地来布局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研究院充其量是课题中介机构和技术转移的机构。

四是缺少长期稳定的工作条件,难以吸引留住人才队伍。

13个高校研究院,除东海所赣榆研究院将来可取得土地和房产外,其余高校研究院办公和实验用房属临时租借性质,共建期3年期满后,还面临交纳房租的压力。

科创城建成后,

3个高校研究院虽有多次搬迁动议,但因不满足试验条件和缺少搬迁费用,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因多数处于维持状态,这些高校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