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82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1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1.虎门概况

1.1城市概况

1.1.1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东莞市虎门镇位于东经113°48’,北纬22°49’,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隅,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和重要标志。

虎门东联长安,南濒南中国海,西北与沙田隔河相望,北接厚街,东北是大岭山林场的连绵青山。

虎门与广州未来的新城——南沙一江之隔,虎门大桥飞架东西两岸,把珠江两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虎门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海上、陆路交通地位突出。

水运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直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为省、港、澳三地之经济走廊。

水路北距广州74公里,南距香港75公里,西距澳门83公里,蛇口港70公里。

广深、广深珠、深珠高速公路以及107国道均交汇于虎门镇区。

虎门周围有深圳黄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珠海及澳门机场、惠州机场等若干大中型机场可供使用,最远的惠州机场相距车程100分钟,最近的深圳黄田机场相距车程仅25分钟。

虎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渔猎聚居。

春秋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归属南海郡,在三国时期此地置靖康盐场,立专官管理,至唐肃宗时东莞立县,其行政归属一直沿用至今。

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作为鸦片战争的事发地,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断代点。

悠远、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使虎门拥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而且还继承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199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虎门威远岛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新中国成立后,虎门行政区域经多次调整、分置,现在称镇,是东莞市最大的镇级区域。

1.1.2自然条件

虎门镇南临海洋,北靠铜鼓岭(海拔91米,102.4米)和坳垅山(海拔178.2米,228.1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是一个丘原交错、水网纵横的地带。

全镇东西宽约16.1公里,南北长约14.7公里,总面积178.5平方公里,现状镇区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

虎门地区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但没有全面的地质普查资料。

城区规划范围内各地段,按工程地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地带:

(1)丘陵山地地带:

一般表土层可作为六层以下建筑物的天然基础。

(2)冲积层地带:

建房时必须进行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0米左右。

(3)水网地带:

建房时必须填高地面并做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5米以上。

根据《广东省地震裂度区划图》的规定,虎门镇为地震六度设防区。

虎门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海风调节,气候温和,四季常青。

除每年台风季节会直接或间接受影响外,其余自然灾害很少发生。

虎门位于珠江黄金水道的东岸,威远岛南面靠近海上主航道处水深10—12米,可停泊3—5万吨级远洋货轮,附近海面龙穴岛一带有宽广的水域可供外来货轮回旋及临时抛锚,是建设港口码头的理想地点。

太平河(内港)是天然避风港,水域面积325万平方米,河面宽200—250米,航道宽30—100米。

1.1.3社会经济条件

虎门镇下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

截至2001年底,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16万人,外来人口52.91万。

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人为3.9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5.1%。

2000年虎门镇的GDP为36.26亿元,在东莞32个区、镇中位居第一。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2870元,在东莞市各区、镇中排名第十,是全国同年人均GDP的4.64倍。

2001年虎门的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为100.15亿元,人均12.07万元。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虎门经济发展迅速。

在1991-2001年期间,虎门镇的GDP年均增长18.3%;产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非农化进程,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已提升至92.4%。

1.2现状特点与问题

1.2.1名声大,特点足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掀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序幕,使虎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毗邻香港和深圳,虎门一直是东莞市的门户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口岸。

尤其是虎门商品批发行业发展迅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成为虎门重要的产业特色。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长期的外经贸联系,不仅使虎门具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和极高的市场信用度,而且还建立并发展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和紧密的人脉、商脉关系。

1.2.2区位佳,资源丰

虎门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是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多条高速公路、国道汇聚,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虎门东面靠山,南滨海洋,西临珠江口,境内丘陵、河流、水塘遍布。

威远岛与城市一江之隔,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虎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丰富。

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白沙村明代城堡—逆水流龟村堡、大人山上古城墙、镇口村清代祠堂、抗日名将蒋光鼐故居、民主革命战士朱执信纪念碑,以及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鸦片战争海战馆等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1.2.3实力强,发展快

1990年代以来,虎门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

在1991-2000年10年期间,虎门镇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8.3%,是全国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的1.9倍,比1990年增长了4.2倍。

税收总额达22.09亿元;当年村镇两级可支配收入为11.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亿美元;出口总额接近10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2.6亿元。

各项经济总量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我国许多县级市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

1.2.4产业结构层次低

总体来看,虎门经济质量仍比较差、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基本上仍沿袭依靠低廉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吸引外资来当地办厂、进行贴牌加工(OEM)的发展模式。

当地各类经济实体的主要收益是土地、厂房租赁费和加工费,处于全球生产系统价值创造链的最末端,利润微薄。

虎门镇各管理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其中工业总产值最高(南栅)与最低(东方)的管理区之间相差460倍,当年可支配收入最高(南栅)与最低(新兴)的管理区之间相差379倍。

土地开发受控制地区的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福利较差。

1.2.5空间小,建设乱

虎门全镇域面积只有175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达到4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管理区(如大宁、龙眼、镇口等)表现极为明显。

例如龙眼管理区现有包括山地在内500亩地,实际可利用地只有300亩,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法》的出台,限制到每年只能使用60亩,不足一个中等厂房面积,即使这样,五年后也将无地可用。

随着虎门镇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扩展迅猛,各村建设用地占村域面积的比重也迅速增长。

根据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对TM影像的遥感解译结果,在1985-2000年期间,虎门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了60平方公里或2倍。

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地非农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村竞相开发、出租集体土地,导致工业厂房遍地开花,村民住宅建设各自为政,大型、跨村界的区域基础设施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制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形成“村村像城镇,处处是乡村”的半城市化景观。

1.2.6人口多,差异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虎门人口以每年12.8%的速度高速增长,(1990年“四普”总人口为15.42万人,2000年“五普”为57.75万人),镇区人口密度(3774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东莞市(1652人/平方公里)。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11.16万人,暂住人口则达到52.91万,几乎是户籍人口的5倍。

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占全部外来人口的80%左右,是虎门最主要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差距巨大。

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虎门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8.8亿增加到了100.1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47%。

村集体收益可观,老人、学生、当地居民均可以享受村集体的各项福利待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十分缓慢,也无权享受当地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

各种有别于当地居民的管理收费更加重了外来人口的生活负担。

由于绝大部分外来工居住在工厂,与当地居民交往机会很少,贫富差距和居住空间上的隔离使外来人口缺乏社会认同感,不能够分享社会劳动成果(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成为游离于当地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

1.3主要矛盾分析

1.3.1经济快速发展与城乡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

虎门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绿化等的建设却没有跟上。

城乡建设面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欠缺艺术品位,居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提高受到一定的影响。

1.3.2局部相对有序与整体无序的矛盾

一方面,从虎门镇内来看,村一级大部分都能够先规划、后建设。

但把所有村的规划放在一起,就非常混乱了。

其根源在于长期推行的以集体土地承包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缺乏全镇一盘棋的统一规划。

各村各自为政,加上村的地域过于狭小,各村用地彼此参差交错,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布局受到很大限制,必然造成整体秩序混乱。

另一方面,从东莞市西部各镇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各镇之间城乡建设不协调的矛盾,整体布局无序。

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垃圾处理厂等)布局困难,协调难度加大;各镇功能定位重叠,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1.3.3经济增长、人口膨胀与空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已经达到64万人,经济总量堪与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级市相比。

但虎门仅有17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可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仅70多平方公里。

这么多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聚集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

进一步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但如果因为空间局促就人为限制其发展,则是对虎门良好资源条件的浪费。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虎门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虎门在周边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值得深层次思考。

1.3.4对外交通网络发达与城乡建设空间分割的矛盾

虎门境内高速公路交汇,107国道从境内穿越,在周边各镇中对外交通网络最为发达。

但与此同时,这些高等级的公路纵横穿越,把城乡用地切割成许多部分,造成用地零散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便,空间组织和镇内交通组织难度加大。

1.3.5农民和农村集体既得利益与政府发挥综合调控作用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率先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以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但这种发展大都以集体土地投入作为前提,各村发展建设仅从小集体的利益出发,不能顾全大局,与城市健康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矛盾很深。

政府在用地调整、修路、旧城改造中往往为迁就农民和农村集体利益而作出让步。

2.规划指导思想与重点

2.1指导思想

从国际化分工和大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虎门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

从区域协调和镇自身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空间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规划,梳理城乡空间结构,尽最大可能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和环境代价。

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留有必要的弹性,为经济建设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明确空间管制要求,划定生态环境、绿色空间保护控制区,使城乡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区域和虎门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妥善解决农村、农民集体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的矛盾,为规划实施奠定基础。

2.2规划重点

(1)虎门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2)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研究

(3)城乡空间资源优化整合与布局规划

(4)提出分区域规划建设导则

(5)交通系统研究

(6)绿色空间与生态环境规划

(7)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8)城市防灾规划

(9)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镇域,计175平方公里。

在此范围内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

2.4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3)《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

(4)《东莞市“十五”计划》

(5)《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6)《虎门镇政府工作报告》(2002.5)

(7)《虎门“十五”计划》

(8)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法律、法规

2.5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

2003—2005年

中远期规划:

2006—2020年

3.发展目标

3.1发展条件

3.1.1优势

显著的区位优势和亲缘优势,优良港口岸线条件与独特的旅游资源,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基础好,商贸联系网络广,周边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强,充足、低廉的国内劳动力供应库,强劲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活力,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镇。

3.1.2弱势

发展空间渐趋局促与不足,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匮缺,研究开发能力弱,生产服务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政府的政策及管理的透明度、规范性尚待提高,本地人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3.1.3机遇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世界工厂”,东莞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的战略抉择,广州“南拓”城市发展战略的辐射,虎门港的立项与建设。

3.1.4挑战

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与动荡,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大都市圈的快速崛起,趋同化的珠江三角洲及东莞市的区内竞争,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渐显化。

3.2虎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位

虎门是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和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东西两岸经济与城镇密集地带的连接点;东莞市的门户和西部中心;虎门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品牌效应。

3.3产业发展方向

选择产业方向应遵循市场主导原则、政府引导原则、灵活性原则。

基于虎门产业结构在过去20多年来的演变轨迹和各次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虎门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是:

第一产业的份额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地位稳中有降,但近期仍比较重要;第三产业的份额将持续上升,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3.3.1农业发展方向

都市型农业:

充分发挥毗邻消费市场和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型的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海鲜水产等。

3.3.2工业发展方向

(1)特色优势行业

服装及其它纤维品制造业。

(2)近期重点发展的优势行业

服装、电子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3)潜在优势行业

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汽车等机械制造业。

3.3.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商贸与餐饮服务业、物流业、休闲旅游业、信息咨询与金融保险业、技术培训与中介咨询业。

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3.3.4限制性产业与禁止项目

(1)限制性产业

技术落后、占地大、用水多、耗能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如造纸、电镀、漂染、制革等;以及原料依赖进口但制成品却不能出口的行业等。

(2)禁止项目

国家已公布淘汰的产品;破坏环境和资源、损害公众健康和利益的项目。

3.4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3.4.1预测模型1(LogisticModel)

 

其中,u为区域资源环境预测时期内所能容许的最大GDP总量,是一个估计值。

对该值的不同假设,对预测结果有很明显的影响。

(具体对虎门而言,假设最大值超过1000亿元后,对预测结果影响不大)。

U=1000亿元时,GDP的增长速度为:

在2001-2005年期间为19.64%;在2006-2010年期间为17.68%;在2011-2020年期间为13.80%。

U=500亿元时,GDP的增长速度为:

在2001-2005年期间为18.94%;在2006-2010年期间为16.26%;在2011-2020年期间为10.73%。

U=200亿元时,GDP的增长速度为:

在2001-2005年期间为16.97%;在2006-2010年期间为12.8%;在2011-2020年期间为6.09%。

R2=0.98,F=430—458

3.4.2预测模型2(Linear Model)

R2=0.93F=115

GDP年增长速度在2001-2005年为6%;在2006-2010为5.9%;在2011-2020年为4.2%。

3.4.3结论

取以上两模型的预测值作为控制上、下限,结合东莞市及虎门镇对发展趋势的判断,设定中、高、低三种经济总量增长方案:

(1)中方案

主要根据虎门镇政府的“十五”规划对GDP增长速度的判断,基本是一种现状发展趋势外推的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

(2)高方案

基本依据是,由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如虎门港的开发建设等)和发展战略的调整,虎门镇的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制造业和都市农业的发展;

(3)低方案

假定前提是,由于国际和区域间的激烈竞争和动荡变幻,培育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没有获得成功,导致第三产业增长乏力。

建议本规划以中方案为主要参考,并适当考虑高方案的要求。

中方案中2002-200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来自于虎门镇政府的“十五”规划。

3.5城市性质与职能

3.5.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不仅是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而且还表示规划期间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期望达到的目标。

根据前述对虎门城市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分析以及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在未来20年内,虎门的城市性质宜确定为: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历史文化名镇。

(1)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虎门是东莞市最重要的商贸、餐饮服务和物流重镇。

2000年,东莞市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的25.4%、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增加值的6%集中在虎门。

同时,虎门的服装、玩具、金属制品等远销海内外,其专业批发市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均具有较重要的影响。

作为珠江东西两岸经济与城镇密集带的联接点、东莞市的门户及虎门港的依托城镇,虎门具有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比较优势和良好基础。

在规划远期,商贸及物流业将可望成为虎门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增长来源。

(2)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

虎门工业的国际化程度高,是全球生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2001年,虎门已拥有外资工业企业多达1400多家,外向型工业经济完成产值80.6亿元,占当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1%。

其中,纺织、电子信息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以玩具为主)是虎门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占全镇当年工业总产值的86.7%。

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在过去20年中一直是虎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在虎门经济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

虽然与东莞市内其它一些主要城镇相比,虎门的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具比较优势;但是,第二产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全球、全国等更大空间尺度范围内进行分析,东莞市甚至珠江三角洲把发展方向和重点定位在制造业,是正确的和明智的。

因而,虎门第二位城市性质宜确定为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

(3)历史文化名镇

虎门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虎门在鸦片战争中和世界近代史中独特的地位,更使其成为蜚声中外的英雄古塞。

目前虎门拥有东莞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即镇区的林则徐销烟池和威远岛上的虎门炮台,是一座地位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

虎门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虎门人勇于创新、善于经营的地方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体现了虎门的城市文化优势,是虎门的一块金字招牌。

3.5.2城市职能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爱国主义基地;东莞市的重要出海港口;东莞市的西部经济增长中心。

3.5.3城市特色

(1)南派服装名城

通过连续6届“国际虎门服装节”的举办和众多的地方品牌的创建,虎门已在国内外塑造了“南派服装,虎门制造”的形象。

同时,服装及其相关产业也已成为虎门的特色优势产业。

(2)珠江口的门户

当人们沿水路深入珠江三角洲腹地和由虎门大桥自粤西跨入粤东时,虎门,特别是威远岛和沿海、沿河景观,虎门大桥等代表着整个东莞市的形象,具有门户和窗口效应。

(3)南国海滨港城

虎门是东莞市沿海产业带上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具有优越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并且是虎门港的依托城镇和服务基地,虎门城市的发展与港口关系密切。

3.6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预测

2001年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16万人。

在外来人口急剧增长的同时,当地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低于东莞市自然增长率。

虎门镇的非农化程度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步提高,支持并加强了虎门的城市化建设,但是由于虎门镇特殊的非农化模式导致了虎门户籍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水平(35%)远远低于实际城市化水平(62%)。

3.6.1虎门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程度高,

农业人口平稳增长,而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即人口城市化过程进展缓慢。

虎门外来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3.6.2外来人口主要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约占虎门外来人口的80%左右,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居住企业职工宿舍,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低,来源地主要是临近广东的省份,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四川和广西,外来务工人口的子女不在当地就学。

外来务工人口在当地消费较低,大部分工资汇往原籍。

经商人员来自本省其它城市或地区的居多,外来经商人员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他们的收入高,对城镇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影响较大。

突出表现在住房、交通工具和子女就学等方面。

外来人口既促进了虎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城市活力,促进了城市繁荣发展,参与了城市建设,缓和了虎门某些行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刺激了社会消费和商品流通,方便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市场繁荣,增加了地方财税收入。

塑造了人气兴旺、蒸蒸日上的城市形象;但同时大量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负荷,增大了管理难度。

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口密度急剧上升体现在市内公共交通方面,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体现在户籍登记管理方面:

社会治安管理方面:

市容环境管理方面。

3.6.3人口规模预测

(1)预测方法1――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基本思路是:

在考虑分行业劳动力生产率不同增长情景条件下,预测保证经济增长方案所需要的各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进而推算出户籍人口增长所不能满足的、必需的外来劳动力的数量;最后通过对户籍和外来劳动力带眷系数的估算,推算出未来区域人口规模。

虎门镇人口预测结果(单位:

万人)

方案1

方案2

户籍人口

外来人口

总人口

户籍人口

外来人口

总人口

2005

12.5

56.12

68.62

12.5

53.62

66.12

2010

15.0

69.87

84.87

15.0

64.94

79.94

2020

36.1

80.65

116.75

36.1

71.14

107.24

(2)预测方法2――人均GDP增长估算法

基本思路是根据区域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GDP(含外来人口)的增长情景,估算出不同经济增长方案中不同时期的总人口规模。

人均GDP增长估算法预测结果

高高方案

低中方案

GDP

(亿元)

人均GDP

(万元/人)

总人口

(万人)

GDP

(亿元)

人均GDP

(万元/人)

总人口

(万人)

2001

27.73

0.43

63.99

27.73

0.43

63.99

2005

50.17

0.70

71.55

40.17

0.59

67.52

2010

88.42

1.05

84.17

59.03

0.74

79.65

2020

209.32

2.07

101.03

105.71

1.03

102.28

(3)结论

综合分析以上2种方法对虎门人口规模的4种预测结果,我们认为虎门未来的人口规模:

2005年—67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