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800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学生必备公式.doc

小学阶段必会使用公式

一、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

2.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体积单位: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4.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5.人民币单位:

1元=10角1角=10分每相邻两个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元=100分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边移动;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边移动。

二、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求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求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求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求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6.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2S=πr2圆环的面积=圆周率×(大圆半径2-小圆半径2)S=π(R2-r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C=πd圆的周长=圆周率×半径×2C=2πr

半圆的周长=圆周率×半径+直径C半圆=πr+d=5.14r

求半径=直径÷2(r=d÷2)求半径=周长÷π÷2(r=C÷π÷2)

方外圆阴影部分的面积=1.14r2方内圆阴影部分的面积=0.86r2

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1、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正=6a2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正=a3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正=Sh

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长=abh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长=Sh

3、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2πrh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S表=2πrh+2πr2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柱=Sh=πr2h圆锥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锥=Sh=πr2h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体积的3倍;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圆柱体体积的。

四、解方程口诀

1.加数+加数=和(求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因数×因数=积(求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被减数—减数=差(求被减数=差+减数求减数=被减数—差)

4.被除数÷除数=商(求被除数=商×除数求除数=被除数÷商)

五、运算定律(适用于简便方法)

1.加法、乘法交换律:

a+b=b+aa×b=b×a

2.加法、乘法结合律:

(a+b)+c=a+(b+c)(a×b)×c=a×(b×c)

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b)c=a×c+b×c

4.减法和除法性质1:

a-b-c=a-(b+c)a÷b÷c=a÷(b×c)

5.减法和除法的性质2:

a-b-c=a-c-ba÷b÷c=a÷c÷b

6.加减混合或者乘除混合(没有括号):

(带符号搬家)

a-b+c=a+c-ba÷b×c=a×c÷b

7.加减混合或者乘除混合(有括号):

括号前面是加号或者乘号,打开括号不变号。

a+(b-c)=a+b-ca×(b÷c)=a×b÷c

括号前面是减号或者除号,打开括号要变号,加变减,减变加,除变乘,乘变除。

a-(b+c)=a-b-ca-(b-c)=a-b+ca÷(b×c)=a÷b÷ca÷(b÷c)=a÷b×c

六、比和比例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不变。

3、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x÷y=k(一定)

正比例判定方法:

判定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商是不是一定的。

4、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x×y=k(一定)

反比例判定方法:

判定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5、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

6、比例尺的分类按形式分:

数值比例尺1:

5000000线段比例尺050km

7、比例尺的前项是1是缩小比例尺(如:

1:

50000);比例尺的后项是1是放大比例尺(如:

5:

1)

七、统计

(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八、找单位“1”解决问题

1、利用关键字找单位“1”的公式。

.“的”前单位“1”;“是”后单位“1”;“占”后单位“1”;“相当于”后单位“1”“比”后单位“1”

2、两个数之间所占分率或百分率的公式。

“是”前除以“是”后;“占”前除以“占”后;“相当于”前除以“相当于”后;

3、两个数之间比较,比多或比少所占分率或百分率的公式。

(大数-小数)÷“比”字后面的数

4、计算比多或比少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的计算公式。

比多就加,比少就减;知道单位“1”就乘,不知道单位“1”就除。

比多知道单位“1”:

单位“1”×(1+分率);比多不知道单位“1”:

已知数÷(1+分率);比少知道单位“1”:

单位“1”×(1-分率);比少不知道单位“1”:

已知数÷(1-分率)

5、计算中求单位“1”的公式:

对应的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指的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