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821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docx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一直在不断变革和调整中。

最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

但整体的课程以教学体系上没有根本的改变,始终未能摆脱“学科课程模式”的传统格局,能力本位思想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上。

学科本位课程与就业脱节的局面,已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为此,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研究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电工类专业作为目前一个通用性极强的职业工种,由于初期投资小,且部分课程往往能与结合或服务于其它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因此工科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许多都开设电工类相关专业。

传统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由于投资上的限制,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以电为主,以机为辅。

而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电气领域,原有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专业的技术发展迅猛。

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使得电气控制系统功能更强,技术含量更高,体积更小,价格更低,使用更便捷,现代企业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

传统技术正在逐步被更新,如继电器控制正在被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所代替;传动装置由直流调速系统为主向交流调速系统为主过渡;控制系统由模拟式向数字式过渡;单机控制向网络控制过渡。

电气控制装置向系列化、模块式、小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日趋增多,强弱电界限变得不分明,机械与电气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周期有加快趋势。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范畴和专业服务面日趋扩大。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科技的不断进步产生更多的新岗位、新职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范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机械技术、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工业网络控制)都已经融入到原有的专业领域中。

这使得专业服务面更加广泛,专业的内涵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专业服务的行业也从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向制造业与电信、酒店、物业公司等第三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

原来的单一技能就业要求被多工种、多技能的社会新要求所取代。

3、学生就业岗位发生变化。

90年代中职学校毕业生许多都从事技术岗位,部分还从事管理岗位,而随着高校扩招和高中扩招以来,致使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比以往大大下降,而国家经济转轨又造成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就业局面,高职生、本科生也加入到一般专业技术岗位竞争的行业来,造成近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层次有所下降。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职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作为电气技术工人,直接从事操作、维修等一线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

4、为了更准确的找到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定位,我们做了面向企业的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为使我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

现特向贵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调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模式及课程的设置。

一、贵厂最受欢迎的一线技术工人层次是:

大专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务工人员()

二、贵厂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是:

元器件及材料采购()元件老化筛选()焊接工()元件预制()

整机组装()单元测调()整机参数调整()故障维修()

品质管理()

三、中职生最适合的岗位是:

元器件及材料采购()元器件老化筛选()元件预制()焊接()

组装()单元测试调整()整机参数调整()故障维修()

品质管理()

四、中专生能承担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吗:

能()不能()

五、优秀的中专毕业生将被安排在什么样的岗位上:

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现场管理()设备维护()

六、一般的中专毕业生将被安排在何种岗位上?

装配()焊接工()调试()检测()

七、您认为一个合格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中专毕业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元器件识别()仪器仪表应用()焊接工艺()装配工艺()调试工艺()电子识图()

八、电子类毕业生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焊接技术()识图能力()仪器仪表应用()设备维护()

元器件识别()装配技术()调试技术()基本设计能力()

营销能力()

九、你认为电子开设的以下课程适合吗:

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家用电器维修()可编程控制器()

工厂电器控制()整机原理()

十、合格的中专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能力()做事严谨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十一、您认为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专业()学校()个人能力()

十二、您认为员工最重要的是要具有:

悟性()吃苦耐劳的品格()眼明手快()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电工类行业发展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机遇,注入了活力。

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以电子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尤为迅猛,国家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电子工业也从单一制造业向多功能的信息化产业方向发展。

现代企业的电子装备和系统向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使电子行业的生产过程进入技术密集时代。

工艺装备不断更新、管理更趋现代化。

这些特点,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应具有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牢固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工艺型人才。

课程设置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

课程设置必须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必须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必须把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课程设置中的最基本的依据。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较差的学习基础与社会较高的人才要求之间的不协调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与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但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报读职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往往较差,并存在一些学习困难。

从文化基础课来说,如果按照教学计划标准要求,那么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根本无法开展正常教学。

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有些学生还有思想和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就业为中心的就业实际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采用“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各门课程过于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根据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任务进行分析的教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

同时,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造成了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叠与重复。

此外,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联系不紧,没有达到教学理论为工作实践服务的目的。

同时实践环节仍显不足,学生实际技能训练的设备和时间无法满足。

(三)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与不同地区、学生不同需要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执行的教学计划从全国或全省范围来讲是相对统一与固定的。

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一教学文件很难同时满足各地区的不同要求。

同时,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快速灵活的应对,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另外,学生入学后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学生没有选课的自由,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主动性的发挥。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目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中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有兼顾学生升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需要。

要从远处着眼,增加基础性、理论性、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服务,为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对接的条件,即兼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

最近几年,就业导向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紧迫性目标。

如何让学生既能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

(五)课程改革的迫切性与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技能水平不高,对实际生产过程缺乏了解,也缺少企业工作经验。

此外,目前的专业课理论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加之能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物结构、挂图、教学设备、模拟设备、检测仪器、维修设置缺乏,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效果。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关注就业市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传统职教课程不可避免地深受普教课程模式的影响,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理论化或脱离实际需求,缺乏可操作性。

而以能力为本的中职教学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行业用人单位对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重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种能力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可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素质结构,也包含近期的适应职业变动的就业能力。

(二)关注学生兴趣和需要,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和准备状态,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按照成功教育的观点,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他们的困难是暂时,可以克服。

有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受挫形成了“失败者”心态。

因此,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张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三)关注实训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理论学习是技术掌握的前提。

真正的技术必须在实训的过程中才能被人们掌握,只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才能有更深的领会和熟练。

这是由技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因此,在中职课程加强知识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明确主次,应着重加强实训课程开设,不能用理论教学来代替实践教学。

(四)课程内容实现“三化”

1、综合化。

由于以往专业理论课程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有些内容也重复。

因此,需要对现有专业理论课进行改革,以能力为本优化组合。

进一步挖掘其内在联系,以实践需要为基本点进行有机结合,为提高实践技能课质量和就业能力创造条件,使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包括学科内和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2、个性化。

在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拓宽其就业上岗适应能力。

针对某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已经显示出来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其中一些能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积蓄能量,能够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体现学生特点的个性化课程。

3、实用化。

课程内容的实用化首先应该体现在文化基础课内容的调整上。

适当降低课程难度,采用结合本专业能力要求的实用化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实用化还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还是教学案例的选择,都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力争做到实用。

要提倡教师择优选用教材内容或自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内容优化,方法灵活,效果显著。

(五)课程结构实现“四调整”

1、调整课程比例,增加实践训练和操作时间。

绝大多数经验与技能无法直接通过传授让学生获得,因为经验技术与技能往往具有个体性和具体情境性,它们的获得只能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自己领会和建构。

因此,实训教学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

当然,究竟多少学时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对学生来说才是合适的,如何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需要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2、调整课程顺序,以实践课程作为学习起点。

在职业教育课程的排列顺序上,传统的做法是把理论课程置于前,实训课程置于后,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是先开设专业课,先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才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实际上,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的割裂,教学效率比较低。

应把实训课程置于理论课程之前或同时进行,使学生先有感性经验和认识,根据实践的需要再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让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与技能形成的关系。

而且有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往往效果更好。

3、调整课程的刚性结构,增强课程灵活性,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整体文化基础较差,但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采用分类教育的办法进行教学,将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划分为几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加以分别,教育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4、调整课程的组织方式,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

课程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经验。

因此,除了由教学计划规定好的,在课程表中反映出来的课程以外,学校的其它组织方式和教育环境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在改革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应重视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项竞赛。

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课程目标的确定

我校电工类专业原有专业定位于“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交叉融合应用”,培养目标按照劳动部部颁教学大纲执行,即: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从事电气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的中级技能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数学、外语、计算机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等基础理论,熟悉本工种主要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熟悉基本检测线路,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熟悉本专业工种常用设备的性能、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检测维修,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要求。

电工类专业毕业生最初就业目标是面向各类企业,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以及供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也可从事一般电气技术管理和改造工作,担任中级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毕业生很多都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担任的工作包括:

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产品生产现场的设备操作;工程项目的电气设备施工、维护和技术服务;电气电子类产品获工程的售后服务。

对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我们设立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动手操作,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子通用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及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1、职业技能目标

(1)能识别并检测常见电子元器件;

(2)能识别并正确使用常见集成电路;

(3)能用EWB或multisim软件完成电子线路的仿真实验;

(4)具备PCB的基本制作能力;

(5)具备典型电子线路的制作与调试能力;

(6)会进行简单电子整机的组装与调试。

2、职业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元器件与常用集成产品的基本知识;

(3)掌握电子常见功能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4)具有典型电子线路制作与调试的相关理论知识;

(5)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应用性前沿技术。

3、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2)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本课程体系以电子电工应用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大类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中对电子技能所做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例如按照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测试、扩音器的制作、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制作、调幅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三人表决器的制作、一位十进制加法计算器的制作、数字钟的制作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子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典型电子线路为载体,按电子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子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在对课程建设之前,先定义模块的含义和一些基本概念:

①职业领域:

按照生产和任务将人类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职业领域,如电气工程、制冷工程、机电工程等。

②工作范围:

按照工作的环境、条件及相互关系,将其职业领域内的工作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工作范围,如电气工程的电气安装、变配电操作、电气维修与检测等。

③工作:

在某一工作范围内,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所划分出来的一个部分。

如电气施工范围内的维修电工、制冷工、进网电工等。

④工作规范:

通过对某一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分析而制定出的工作标准。

如《建筑电气施工规范》、《制冷作业施工规范》等。

⑤职业技能模式:

指用模块的形式所表示的对应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规范,如电气工程的上岗证技能模式、识图与CAD技能模式、故障检测与维修技能模式等。

⑥模块:

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或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对应工种或岗位)按照实际的程序和规范分成若干部分,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

模块内的活动以技能为主线,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

模块必须有一项输出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决定。

如电工上岗证模块可以划分为6个模块。

⑦学习单元:

其一是指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其二是指各自独立而又内容相关的教材。

以下为模块式课程的开发程序步骤:

(1)确定职业所需模块

确定模块的原则:

要符合企业生产(或工程、服务)的实际工作程序和规范;要有清楚的开头和结尾:

模块的名称要用准确的术语来描述;模块具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一种输出(产品、工程或服务),经过适当的考核题目来确定是否掌握本模块知识。

确定模块的内容主要是依据:

1、国家各级各类技能鉴定标准或考核标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专业课程标准;3、社会和企业对职业需求;4、学生特点;5、四新技术(学科前沿技术);通过以上内容进行模块工作任务分析,参考,协商后进行开发。

(2)确定模块所需学习单元

由于学生就业岗位存在的不确定性,迫使学生就业目标要从具体职业岗位向职业领域转变。

职业领域侧重于生产性质和生产任务,可以由若干相关联的岗位群构成,而岗位又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上一级模块中可以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子模块,如这些模块中可以由若干主模块和辅模块构成,主模块的工作是必须熟练掌握的,辅模块的工作初步掌握即可。

每一个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更大的一个模块,原来处于基础的模块又称为子模块,而构成子模块的基本内容组合称为单元(或学习单元)。

职业模块结构体系如图1-1所示。

模块1

模块n

模块2

模块任务分析

子模块1

子模块n

子模块2

子模块任务分析

单元1

单元n

单元2

基本技术

关键技术

核心技术

职业技能模块

编制教学大纲

 

图1-1职业模块的构成

模块化确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通过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

每一个单元和模块都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否则就无法与其它模块进行不同组合。

模块之间并非孤立不相关的,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做到逐步提高技能培训的层次。

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模块确定后要进行模块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对应专业的综合能力,就是先确定模块的操作步骤,然后再分析各个操作步骤,看每个步骤涉及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模块或学习单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技能:

作为模块应掌握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

②核心技能:

本模块应该实现的技能目标;

③关键技能:

本模块区别于其它相关模块的新知识或关键点。

学习单元的组成基本情况如表2-2所示:

项目

内容

职业训练内容

技能类型

工作安全

一般安全知识、

专项安全知识

安全文明生产、安全规程

基本技能

图表资料

电路图、机械图纸、图表等

资料分析能力,再学习能力

核心技能

技能操作

实际操作项目、操作规范

职业技能、技术规程

关键技能、核心技能

质量控制

检查、评估与考核

职业技能

关键技能、核心技能

理论知识

完成技能操作对应基础理论知识

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集合

关键技能、核心技能

活动领域

场地、教学手段方法、元器件材料

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基本技能

工具设备

专项工具、设备

设备规程

基本技能

表2-2学习单元的组成

(3)编制模块教学大纲

确定完职业模块结构与组成后,通过教学计划来定位就可以汇编模块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构建原则:

遵循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按照专业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认知定向阶段、掌握操作技能阶段、动作协调完善阶段,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以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品格为依据,对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各自对应的模块进行划分与组合,开发课程,突出适合性和针对性。

确定对应的技能培养目标。

(4)编制具体模块讲义和学习单元讲义、课件

在讲义内容设计上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可以轻松,相反教师需要将时间大量花在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岗位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

教材(讲义)的建设:

由于模块对应的知识点并非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因此教材必须将本模块对应的职业技能核心技能、关键技能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出来。

讲义的开发可以参照表2-4进行。

讲义中应涵盖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教学材料的集合体,包括模块教学目标、设备、材料及辅助教具清单,教师指导材料,学生指导材料,组成模块的若干学习单元,模块考核题目。

由于课程的衔接不再以学科为主线进行,而以职业所需技能(一般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职业任务的完成来实现)为主线,进行子模块之间的衔接。

而原来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被“必需、够用、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原则所代替,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主要为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关键技能的发展服务。

模块突破了原来课程体系的条条框框,实现了不同课程的融合:

如将原来分属于《电力拖动基础》、《安全用电》、《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内容整合为电工上岗证模块,学生不必掌握原来各门课程系统知识,而只需要掌握特定的技能就可以获得相应证书。

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