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842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docx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37式拳谱

(85式简化版)

预备式第十九式:

回身双峰贯耳

第一式:

起势第二十式:

进步栽捶

第二式:

揽雀尾第二十一式:

翻身白蛇吐信

第三式:

单鞭 第二十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第四式:

提手上势第二十三式:

左右玉女穿梭

第五式:

白鹤亮翅第二十四式:

上步穿掌

第六式:

左右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五式:

 十字腿(单摆莲)

第七式:

手挥琵琶第二十六式:

进步指档捶

第八式:

抱虎归山第二十七式:

上步揽雀尾

第九式;肘底看捶第二十八式:

单鞭下势

第十式:

倒撵猴(二个)第二十九式:

左右金鸡独立

第十一式:

海底针第三十式:

退步七星

第十二式:

扇通背第三十一式:

退步跨虎

第十三式:

斜飞式(西北)第三十二式:

转身摆莲

第十四式:

云手(二个)第三十三式:

弯弓射虎

第十五式:

单鞭第三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第十六式:

高探马第三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十七式:

右分左蹬脚第三十六式:

十字手

第十八式:

转身左打虎第三十七式:

收势

二十五,十字腿〔单摆莲〕〔西〕

 此势为杨澄甫先师定型“杨氏太极拳套路”前的动作,即“单摆莲”。

单摆莲与后面的“双摆莲”一样,用右脚的外侧横劲向外摆出,无论是用单手拍脚或用双手拍脚,都是用脚拍手,手掌迎击脚面而已,所谓拍出的声音,也只是增强腿部发力,增加威慑效果,并无实际意义。

 在身体重心左右移转时,身,腰,胯,腿,膝等诸关节要上下随动,要松活平稳,勿使有死劲,勿使有起伏。

两臂由前到后,肩肘手以及腋下均有松活圆顺之意。

左掌平移时,劲点在小手指侧,随着翻掌要有压合之意,有封,拉,采,拿,带之意。

 二十六,进步指裆捶〔西〕

 由单摆莲左腿下蹲到做指裆捶上右脚,再上左脚,每势俱要清楚连贯。

两臂自左向右搬拦要势随劲连,腰,脚,手要做到协调,均匀,顺活。

出拳时腰催肘,肘催拳,沉腰胯,拔背,体随拳俯,身形与腿随,勿使臀撅,腰塌,背躬。

 二十七,上步揽雀尾〔西〕

 棚,捋挤,按要领与第二式要领相同。

 二十八,单鞭下势〔东〕

 当右脚尖外撇,重心微后移时,周身骨节均需松开,重心亦应往后下落,而不是向右脚上坐。

重心下落时身要正,不要前俯。

左肘回转时肩肘松活,并以腰引肘,肘带腕,柔顺圆活,勿使有死点。

 二十九,左右金鸡独立〔东〕

 由单鞭到下势,由下势到左右独立,形若波澜,前后上下运动要“动急则急应,动绥则缓随”,活泼于腰,气通九曲,柔韧,协调而圆活。

左右独立势的一起一落,肘与膝,手与足之间上下相随,意气相连。

势定时,注意收胯敛臀,长腰拔背,劲贯四梢,神情自然。

 三十,退步七星〔东〕

 “七星”指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个部位。

动作要求做到“分清虚实”,“手脚相随”,劲棚而不僵,体松而不。

 三十一,退步跨虎〔东〕

 左右腿的虚实转换乃腰胯的旋转要顺遂自然。

身体不可勿高勿低,或仰或俯,或左右偏摆。

两臂在沉落旋转开展之中,要舒展圆活,与腰腿配合自然。

 三十二,轻身摆莲〔先西北,后东南〕

 做“转身摆莲”动作要充分体现杨澄甫先师曾说过的“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的精辟论言,其要点“柔腰”,比如两臂圆转,左虚步势虽不变,但要膝屈裆圆,胯落腰松,注意腰隙间顺势动而内随,气息调节,劲贯四梢,内力充实。

当身体旋转时,要重心全部落于右脚掌,沉胯,内气潜转,腰身右旋,由两肩肘松柔的起落右运,带动腰围向右平移转,而左脚略踩地即起,臂领腿促,上中下协调一致,松活自如,稳定平衡。

而不是单靠扭身或靠左腿的划圈抛动使其旋转。

及至完成拍脚动作和下一势“弯弓射虎”动作,均要有“杨柳摆春风”之盎然意趣。

 三十三,弯弓射虎,〔东北〕

 “弯弓射虎”接前势时要动作连贯,两臂右开,上挑,左击要随势圆顺,勿要抬肘,耸肩,身仆”

 三十四,进步搬拦捶,〔东〕

 搬拦捶动作腿法上要连贯,中间不要停顿。

手与脚要配合一致,开合有序,出拳时,要做到拳由心发。

凡握拳,四指蜷曲,指尖轻贴于掌心,拇指压在中指中节,拳背与小臂平齐,腕关节不可上下里外扭拗。

 三十五,如封似闭,〔东〕

 两掌随重心回封时,要松肩坠肘,两肘略分,微含棚意,不要夹肋自缚其身。

两掌推出时,松肩沉腕肘,裆劲略下沉。

 三十六,十字手,〔南〕

 两手上举时肩肘务须松沉。

整个十字手的运动,要做得圆活松净,饱满柔韧。

两膝屈蹲时,身体不可前俯,身体立起时,不过后仰。

注意收住尾闾,虚领顶劲,劲贯足跟。

 三十七,收势〔南〕

 收势,也叫合太极,由动变静,徐徐收敛心意气息,最后,眼神也要自然收敛。

            〔完〕

赵幼斌杨式37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预备式:

 

动作:

面朝南,两脚左右分开站立,平行与肩宽。

两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隙。

两掌心朝内,五指自然伸直。

头正直,目平视。

 

要领:

心静体松,周身骨节、肌肉、内脏在意识的引导下,自然松弛,形成上虚下实。

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个套路动作之中。

 

第一式:

起势

 动作:

 1、两臂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

同时臂内旋使两掌心朝下,五指朝前。

  2、随即两肘下沉,两掌随势向下按至两胯旁前,掌心朝下,五指朝前,眼平视。

 

要领:

两手平举时,应以两手中指领劲,带动腕,小手臂、大手臂,并徐徐吸气,身体有拔长、内力充实之感;而落臂时,则肘尖下沉,带回小臂,并缓缓呼气,使内气沉入丹田,同时注意举臂时脚跟勿起,落时腿勿蹲,应使周身骨节“寓动于静,静中求动”之中。

 

第二式:

揽雀尾

  

(一)左掤式

 动作:

 1、两膝微屈,身体略沉,两掌稍向左向上微起,着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移于左腿屈膝坐实,左脚跟随之领起。

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经腹前向上至右胸前,使掌心朝下;左手随转体向左平抹,掌心朝下,与腹同高。

 2、前势不停,右掌向外向右向里抹一小平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左脚离地虚领。

接着左脚向正南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之身体转朝西,左脚尖内扣约30度踏实,然后重心移向左腿,弓左、蹬右腿成侧弓步式,此时的左脚尖同右脚掌以在一条直线上;随弓步左小臂向左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略低,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右下采,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

眼神顾及两掌前视。

要领:

在叙述手眼身法之动作时虽有先后,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二)右掤式

 动作

 1、重心移向左腿,右腿自然领起,腰稍左转。

同时左臂内旋,使掌心朝下移于左胸前尺许,右掌随之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抄至左手下,臂外旋使掌心朝上,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

2、右脚向正西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而全脚踏实,右腿弓,左腿蹬成右弓步。

同时右小臂由下向前上掤,掌心朝内,高与胸平,左掌随右臂略向下向前推送,掌心朝下。

眼神先顾及两手左侧抱球,再随右掤前视。

 

要领;

凡迈步(或撤步),必须分虚实,即以坐实之腿来控制所迈之步,先以脚跟(或腿尖)轻着地,落实了,再缓缓移动重心,做到“迈步似猫行”;凡弓步,所弓之膝盖不超过脚尖,则以垂直于脚跟为度,膝与足尖方向一致。

后腿膝关节不能挺直,也不能太曲,而应寓意于直中有松。

两脚横向距离约肩宽,不能在一条直线上。

棚要圆(扌朋)

,手臂不要伸直,肩关节不可前探,身体不可过于前扑。

 (三)捋式

 动作:

 1、右臂内旋使掌心朝左下,左臂外旋使掌心朝右上,腰胯微松沉。

  2、重心坐实左腿,成右虚步,同时身体微左转。

两臂随体向左向后粘履,左手在左胸前,右手仍与左手保持一腕肘距离。

要领

重心后坐时应注意膝开、裆圆、松胯,前腿膝关节不能挺直而要微弓回履时两掌不外豁,也不要向下履,两肘尖松活。

(四)挤式

 动作:

身体微右转,重心渐前移成右弓步。

同时左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左臂内旋掌心朝前,随着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

眼向前平视。

要领:

挤式初动时腰胯微右转,双手挤出时身向正前方,注意沉肩坠肘。

 (五)按式

  动作:

 1、右臂内旋使掌心朝下,左掌心经右掌上平抹,随即两掌分开,稍窄于肩。

接着身体重心后移成右虚步,同时屈肘撤掌,随撤随着臂外旋使两掌心稍相对下沉,停于胸前。

 2、接着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两掌向前微向上弧形推出,随推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朝前,坐腕,指尖朝上,掌心与肩平。

眼神先关顾两掌回抹,再随按出前视。

要领:

重心后移时腰胯要松活,后坐时臂部无厥,前脚尖勿翘,身体保持中正。

两臂回屈肘不夹肋,

前伸不要过直。

 

第三式:

单鞭

 动作:

 1、右腿重心不变,两掌展平,掌心朝下,右胯微沉,脚尖微翘,然后右脚尖尽量内扣,身体同时带动双臂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至东南方向,两掌保持同肩高宽。

  2、身体微右转,两掌屈肘微收,经胸前向右抹转半个平面椭圆,两掌心仍朝下。

 3、重心全部落实右腿,左膝领起使左脚离地自然下垂。

同时右掌向右斜方伸出,边伸展五指撮拢指尖下垂成吊勾,左掌臂外旋使掌心里。

 4、身体向左微转,左脚向东方迈出,先脚跟落地,再全脚踏实,重心左移成左弓步。

同时,右吊手继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随左腿方向内旋展出,掌心朝前,坐腕,眼随左手前视。

  要领:

 1、由右向左转体,右脚腕与右胯放松,手、腰、脚同时转。

  2、旋转时身体要正,去时胸不俯,回时身不仰。

还要注意身势平稳,不可忽高忽低。

  3、定式时,左手尖、鼻尖、足尖方向一致,叫三尖相对。

右手尖与右脚尖对叫上下相垂。

对身体的整体要求,做到“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第四式:

提手上势

动作:

 1、左腿重心不变,脚尖内扣45度落实,身体随之自然右转。

同时右吊手变掌,与左手同时掌心朝下,

坠肘,两臂微合于两肋旁前。

 2、接着右脚提起,向身体正南一步偏右落地,脚尖自然翘起,右膝微弓,成右虚步。

随着右脚迈出,两掌合劲,向身体前方偏右伸出,右掌在前,高与鼻齐,掌心向左。

左掌在后,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

眼神顾及两掌动作,成提手时通过右掌前视。

  3、腰稍左转,左掌内旋使掌心朝下与左胸齐,右手向下松落弧形抄至左手下侧,掌心朝上与左手略成抱球状。

随之右脚稍提即落原地,先脚跟着地。

  4、随右脚落地,脚内扣30度,重心渐移向右腿成右侧弓步式。

同时随弓步右臂向右靠挤,右掌与肩平,掌心朝左。

左手坐腕,附于右肘关节里侧。

眼神先顾及右臂靠撞,再随右掌前视。

 

要领:

凡虚步,后腿重心十之有九,前脚十之有一,实腿要松胯坐实,虚腿脚腕、膝均要放松,前脚之膝不能伸直,也不能太曲。

身体不可前俯,臀部不可突出,也要注意“外三合”要求,身体偏左肩与胯合;两肘不抬不夹,松掤有度,手脚上下呼应手与足合;双膝微开裆圆,自觉上下势肘与膝合。

在做靠挤动作时,身体不能失重,肩不可耸起,肘不过屈。

 

第五式:

白鹤亮翅

 动作:

腰微右转,使重心落于右腿,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脚掌轻点地,膝微弓。

随着左脚点地,腰随和地朝正东转正;同时右掌向前上弧形提起,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向前停于右额前上则。

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前,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眼神顾及两掌上下分开,即向前平视。

 要领:

 由前式过渡到白鹤亮翅,其势要连贯,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沉气落胯腰拔起,应有上下对拉、肢体拔长之咸。

定势时,重心不可过于偏后,左肘尖不可外翻,也不要夹肋,要自然松沉。

右肘尖不可抬起,意要下坠沉肩,手臂呈弧形。

第六式:

搂膝拗步(左右左)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

 1、右腿重心不变,腰右转30度,右掌自上而下臂外旋,经面前、胸前弧形落至右胯旁,掌心朝里上。

同时左掌也自下中弧形移至胸前中线。

 2、腰身仍右微转,左脚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右手仍弧形向右斜角上移高与肩齐,掌朝上,左手继续向右弧形落于右腹前,掌心朝下。

眼神随右手,顾及左手。

 3、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脚跟落地,左掌向前下移至腹中线,掌心朝下,而右掌同时向肩、耳旁移动,内旋使掌心朝前下,同时腰身稍向左松转。

 4、接着左脚落实弓步成左弓步式,左掌经膝前上弧形搂至左膝旁,掌心朝下,五指朝前。

而右掌同时向前沉肘腕推出,掌心朝前,五指朝上,高不过口。

眼随右掌推出前视。

 

 要领:

注意四肢要随合协调,“一动俱动,一到俱到”,搂膝、推掌、弓步到同时到位。

动作姿势要高低平稳,不要出现身体后仰前俯的现象。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

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

随转体,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

 动作二: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

动作三:

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

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

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

 要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

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七式:

手挥琵琶

 动作:

重心稍前移,右脚轻提向前一脚许落下,随后重心移于右腿,左脚稍起距原地向前一脚许落下,脚跟着地,脚尖微翘成左虚步。

同时,右手先稍前松送,随重心后移向右胸前下回采,臂外旋使掌心朝左,左掌由下向前上弧形上举,臂外旋使掌心朝右,高与眼眉齐,两手如抱琵琶状。

眼神顾及右掌后撤,随即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要领:

重心一前一后的虚实转换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两手合抱时要随着松腰拔背两臂微向前

第八式:

抱虎归山

 动作:

1、重心不变,体右转,扣左脚左手收回到右手腕内侧成十字手。

 2、重心后移,左手向左前方展出,手心朝上,右手手心朝下,眼随左手动作,抬右腿。

 3、做右搂膝拗步动作,右后方向。

 第九式:

肘底看捶

 动作;

 1、右手从右膝旁平举与左手平,扣右脚尖,两手平划椭圆形,收回再伸出。

 2、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

随转体,左掌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两掌心遥对。

眼神关及左掌左移。

 3、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

4、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

随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

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

 

要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断”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

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

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式:

倒撵猴

 动作:

 1、重心不变,左脚轻踏实。

同时左掌稍外旋前伸,右拳变掌,由肘带掌外旋后帛使右掌移至右胯旁,掌心朝上,五指朝前。

眼神关顾左掌前伸。

 2、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虚悬,腰身随之右转。

同时,左小臂仍外旋前伸,掌心朝上,右肘继续后抽,右掌随抽随着向身后右斜角弧形撩起,掌心向上,高与肩齐。

眼神咩顾右掌后举。

 3、左脚后撤一步,稍偏左落下,先以脚尖轻着地,同时腰微左转,身体朝正前方。

随转腰左肘微抽沉,右掌上弧形收至肩耳旁,掌心朝下。

眼前视。

4、左脚跟内收落地,重心渐移向左腿。

随重心后移,右脚尖向左摆正落实成右虚步式。

同时左肘继续后抽,使左掌移至左胯旁,掌心朝上,五指朝前。

右掌从耳旁向前推出,沉肘坐掌,掌心朝前偏左,高与鼻齐。

眼神顾及右掌前推。

 要领:

退步时必须一腿坐实,控制另一腿的后退。

后脚落步时,先以脚尖轻着地,似有先探虚实之意,虚了即能收回,实了渐次落下。

所支撑的腿要始终保持原来的高度,速度也要保持原来的速度。

两臂园转运动时,始终注意双肩要平,同时贯穿松肩、沉肘、坐腕的要求。

 

第十一式:

海底针

动作:

1、随右腿撤步重心后移,同时左手从肩耳旁向前下按,右手臂外旋曲肘回带至右胸前,掌心朝左,五指朝前。

眼神顾及右掌。

 2、右腿坐实,左脚稍里收落下,脚尖虚着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折腰下沉。

随折腰,右掌向下前插,指尖向前下,腕与左膝齐,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膝旁,掌心仍朝下,五指朝前,眼神顾及右掌下插略前视。

要领:

当重心后移时,右腰胯微后抽,右膝渐蹲,由腰劲领回右肘、右腕。

当折腰时,左脚虚点地面,膝微弓,重心仍在右腿,不可前移。

右手下插时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注意身体前俯时不要低头弓背。

第十二式:

扇通背

动作:

 1、身体渐起,右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下,同时左掌移于右腕内侧,掌心朝右.随身体拔起,左脚自然领起,右掌屈肘稍回带,高与肩齐.

2、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变左弓步式,同时右掌弧形上托,掌心朝外,置于右额前,左掌向前平推,腕与肩平,坐掌,眼神随左掌前视.

要领:

身体拔起时右腿要沉坐,不要立起.上腿弓步与右掌上托,左掌前推要一到俱到.还要注意松沉右肩肘.

 第十三式:

斜飞式

 动作:

1、左腿重心不变,左脚尖内扣,身随之右转.同时两手顺时针划成抱球式,右脚提起.

2、接着右脚向西北方撤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两腿沉胯开裆,两脚呈"八"字步.两臂仍呈抱球状.

3、然后松腰胯,右掌由下向西北方列出.与右脚方向一致,高与额齐.左掌向左下采,置于左胯前,掌心朝下.随两手分,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式,眼随右手列出前视.

 要领:

斜飞式是先撤步后转身,不能一边转身一边迈步.还要注意转身时先松腰胯,避免笨拙。

 

第十四式:

云手

 

动作:

 1、脚跟内收使脚尖朝正面,同时重心左移.随重心左移,腰身左转,右脚尖内扣成左弓步式.与此同时,左手由左胯旁臂外旋稍逆时针弧形上掤与胸齐,掌心朝里;右手臂内旋由上向左向下弧形下落与右胯平,掌心朝下,眼随左臂前视.

 2、身仍微左转,右腿先脚跟后脚小离地提起.同时左掌向左上弧形运展,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前,坐掌,与肩平.右掌也同时配合经腹前向左上弧形运转,掌渐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与左肘对齐,两臂呈弧形.眼随体左转移视.

 3、脚向在脚旁一脚许平行落下,先脚尖后脚跟着地,同时身体重心移中成小开步.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而前向右顺时外运转,掌心仍朝里,高与眉齐;同时左掌下沉逆时针移至左腹前,掌心朝里下.眼神关顾右掌右运.

4、心右移腰微右转,左腿先脚跟后脚尖提起.同时右掌继续顺时针向右弧形运展,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左下,坐掌,高与右肩齐.左掌继续逆时针向右上运转,掌渐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与右肘对齐,两臂

呈弧形.眼随右掌前视.

5、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接着重心左移而全脚踏实成骑马步.同时左掌继续自右而上、而前逆时针运转,掌心朝里,高与眉齐。

右掌下沉仍顺时针移至右腹前。

眼神关顾左掌左运。

6、心左移,腰仍左转,右腿提起。

同时左掌仍逆时针向左弧形运展,右掌仍逆时针向左上运转,其动作与动作2同。

要领:

云手步法要平行横向移动,踏下时要脚尖先着地,然后意含脚的外缘依次着地,而不是先脚跟或脚内缘先着地。

一脚一经踏实,另一脚即离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两臂运势要自然松展、园活、紧凑;四肢运动和身体转动均要以腰为轴,腰随手走,步随身换,缓缓转动,徐徐呼吸。

注意立身中正和呼吸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