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共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890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家校共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家校共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家校共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家校共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家校共育.doc

《小学家校共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家校共育.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家校共育.doc

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有一位教育名家这样说过:

“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

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

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

二是:

我只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计。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

因此,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

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明确家庭教育宗旨

“一个工厂百分之一的废品就是百分之一,但一个孩子的成败却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

”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点,教育孩子责任重大,功在将来,利在千秋!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适应未来,都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

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所以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

学校教育由于现行体制设计,要求对全体学生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有人形象化地比喻为“人才流水线”,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

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

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

  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要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