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896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知识与技能: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示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和学生本身体验历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分析交流:

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为什么?

请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学习提示

1.点击课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5)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6)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7)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2.学法指导

(1)本单元理论性较强,学习中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的方法。

把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与当时国内外背景相结合,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分析这些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学习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要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教训加以理解体会。

(2)根据主题,收集。

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快速解读,在此基础上举办读书报告会。

编辑历史板报。

开展演讲比赛,提高多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及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会自主学习,可采用阅读—体会—讨论—总结整合所学内容,通过课前、课上解读教材,独立思考,提炼要点,课后阅读相关先进人物的传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等方面的课外书籍、观看电视专题片,体会中国思想界求索的艰难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

3.单元引言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由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第20课西学东渐

【背景知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注目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在中国大地潜滋暗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祖宗之法”已难以自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瓜分狂潮的袭来,使中华民族又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危局。

康、梁等维新志士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了大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概念阐释】

(1)“西学东渐”:

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通常分为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阶段。

本课主要指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期,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学术。

思想。

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2)纲常名教:

纲常是“三纲五常”的简称。

“三纲”指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用以配合三纲,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主要指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1)1839年7月,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酗酒行凶,打死村民。

林则徐令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手,遭到拒绝,义律并致函林则徐称自行处理罪犯是“按照本国之律例”。

林则徐援引了《各国律例》,揭穿了义律的谎言,维护了中国主权。

此后,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知识分子不断探索西学,他们提出的主张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学们,你了解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吗?

假如你生活在这个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为了中国的富强,你会如何做呢?

(2)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

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

问题1: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

向西方学习。

问题2: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教师投影人物插图。

一、“开眼看世界”

背景: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在开眼看世界中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等,请看书简介两位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林则徐:

①民族英雄: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

②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四洲志》,了解西方情况;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技术,但多数还停留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层面上,不是很系统,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很大变化,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谋求有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兴起洋务运动,出现了体用之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什么是“体用”?

“体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实现自强求富。

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当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

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上出现了倡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派,他们在继承和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上,大力创办洋务企业,以实践行动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对于洋务运动的具体概况我们在经济成长历程一书中已学过,一起回忆

提问:

1.洋务派提出挽救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现自强和富强。

2.与19世纪40年代的西学活动相比,这一时期的西学有什么继承和发展?

继承:

主张“师夷”之长技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发展:

西学内容从军事技术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兴办洋务,开展洋务运动。

3.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本质如何?

是否学习西方技术。

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在此基础上,提问:

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1.继承师夷的思想,由技术层面提高到学习运用阶段上。

2.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

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过渡:

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

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代表属于什么阶层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中国进行变革维新,新在哪里?

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出现?

——原因

注意其两点局限性: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尽管如此,对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影响?

——意义

维新思想的发展

过渡: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代表: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联系进化论)已经属于名正言顺的什么阶级?

2、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更具体、更系统。

请学生列举:

反对封建专制。

实行维新变法:

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补充:

1、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3、19世纪90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活动震撼中国大地,究其原因?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④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4、维新思想推动下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这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什么?

展开: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课堂合作探究】

你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认识思路提示:

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和所处的时代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来考虑。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认识思路提示:

从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洋务派再到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的主张来概括总结,认识其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感悟近代思想界求索的艰难。

【读史感悟】

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的除了林则徐、魏源外,还有我们的一个老乡——徐继畬,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史料:

徐继畬(1795年~1873年)山西五台人,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使和广西浔州知府。

1848年出版了亚洲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瀛环志略》。

尤其详细介绍了美国的立国史、政治制度,特别是华盛顿的功绩。

后来,徐继畬被削职为民。

宁波维新人士张斯桂,知道了此事,就把这事告诉了他的美国学生丁韪良。

丁韪良知道美国政府在海外征集与华盛顿纪念碑有关的物品,于是他们找来一块上等石碑,将《瀛寰志略》有关华盛顿的评论文字刻在上面。

具体文字如下:

“华盛顿,异人也。

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

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853年,丁韪良他们把这块汉字石碑送到美国,赠给了美国华盛顿纪念馆。

根据史料,评价开眼看世界的又一代表——徐继畬,思考他被削职为民的原因,并形成100字左右的小习作。

分组讨论,教师予以指导:

作为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与林则徐、魏源一样,其思想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启迪人们放眼寰球,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当然也被顽固势力所不容。

按小组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