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909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 最新完整版.docx

第五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5最新完整版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

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提出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提出问题。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法布尔、伽利略的一些事迹。

(2)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重点:

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在怀疑已有结论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提问题吗从小到大,你向大人提过哪些问题

2、学生回答。

3、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变聪明了。

爱提问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表现,也是学科学、进行探究的起点。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的来源。

(1)在学科学中,每个人都能提出问题。

可是有的人只能提出很少的问题,而有的人能提出很多问题。

提出的问题越多,得到的收获就可能越多。

让我们大家来回忆一下,你提出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讨论。

(3)汇报。

(4)阅读书上法布尔的资料,讨论。

(5)小结。

2、到校园里观察提出问题。

(1)下面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到校园里仔细地观察,看你能发现哪些问题。

(2)分组。

(3)讲解注意事项。

(4)观察。

(5)小结。

(三)总结全课。

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儿时喜欢提问的经验,告诉学生,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要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的方法。

 

板书: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问题来源

观察周围现象

 

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提出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提出问题。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法布尔、伽利略的一些事迹。

(2)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重点:

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在怀疑已有结论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都认真观察了,谁说说自己的观察的结果及提出的问题

2、学生回答。

3、小结:

对于提出的问题你能得出结论吗对于这些问题的结论你有没有产生怀疑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

1.对提出问题的产生质疑。

(1)你对哪些结论曾产生过怀疑

(2)学生讨论、回答。

(4)阅读书上亚里士多德的故事。

(5)学生阅读、讨论。

(6)你有什么启发。

(7)汇报。

(8)小结。

2、提问

(1)听说过冬虫夏草吗它是植物还是动物。

(2)养金鱼我们会少喂一些,否则会撑死,为什么

(3)你还听过些说法,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疑问(记录下来)

(4)学生讨论。

(5)汇报。

(三)总结全课。

 

板书课题。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对已有结论提出怀疑",补充更多科学家对已有结论提出怀疑的故事,如地心说、蛆是从肉里生出来的等。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怀疑已有结论

 

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2)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3)知道科学实践活动与查资料的不同。

2、知识与技能:

(1)能将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

(2)能对某一活动尽量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区分问题的价值以及可研究性。

二、教学准备:

水、洗洁精、吸管、量筒、铁丝。

三、教学重点:

学会如何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

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研究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

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

(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

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

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

(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

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

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

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

(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并给予指导,提醒他们把问题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

 

板书: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吹泡泡

 

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2)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3)知道科学实践活动与查资料的不同。

2、知识与技能:

(1)能将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

(2)能对某一活动尽量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区分问题的价值以及可研究性。

二、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及课件。

三、教学重点:

学会如何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

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研究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了吹泡泡游戏,并提出了很多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它们。

(板书课题)

二、启发学生从自己是否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来考虑如何挑选问题

1、启发学生思考:

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2、学生讨论。

3、教师介绍方法。

(1)查找资料。

(2)观察、实验。

三、教会学生选择问题的方法。

1、能通过自身努力找到答案的问题才是适合我们研究的问题。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

3、教师补充、小结。

四、指导学生开展选择问题的实践

1、对于我们目前还没办法研究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认为这个问题他们可以研究的话,可以展开讨论:

怎么研究。

已实际运用技能选择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什么是"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什么是"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什么是描述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

板书: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研究问题

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材料的不同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知道有些材料可再生回收利用。

(2)知道材料的过度使用会破坏生态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滥用人造材料的危害。

(3)体会材料的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各种用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材料的使用对社会和环境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各种资料。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阅读内容,阅读后并讨论:

哪些上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的。

(2)还有哪些物品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用人造材料制成的

2.过度使用天然材料的后果。

(1)学生阅读内容后,思考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怎样?

(2)播放录像:

环保资料《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教师可以结全学生的回答讲解:

因为人类大量的滥伐树木,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从而造成洪水泛滥和动物无家可归。

还有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以后,废旧塑料的大量产生以及白色污染的泛滥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恶果。

因为塑料制品不会腐烂也不难完全燃烧,有的还不能够回收再利用,所以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4)讨论:

我们怎样做呢?

3.认识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1)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人们将怎样加以利用哪些废品必须回收?

(2)回收利用有什么好处?

4.天然材料用完了怎么办?

人造材料的使用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课后作业:

设计一个垃圾回收的方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认为这个问题他们可以研究的话,可以展开讨论:

怎么研究。

已实际运用技能选择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

 

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

板书:

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观察与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

(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二、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各种食品、布袋、纸喇叭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放大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

2.游戏:

(1)双眼睁开对齐两支笔尖;

    

(2)单眼睁开对齐两支笔尖。

3.说明眼睛是我们重要的器官。

4.演示并讲解小故事。

“品尝烧杯中的神秘液体”:

(1)师演示。

(2)生模仿。

(3)师叙述故事:

从前,有一位医学教授,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天课上,端来一杯液体,他请学生认真模仿他的动作,等学生一一模仿完毕,教授请他们谈谈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告诉他,液体是甜的。

这是什么液体呢教授告诉大家:

杯中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

学生们有的呕,有的怒,这时,教授才告诉大家:

“我刚才伸入杯中的食指,而伸进口中尝的是中指。

(二)自主学习:

1.观察眼睛:

(1)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镜子看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2)向同学描述自己的眼睛,并在P88的圆圈中画出你眼睛。

(3)请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眼睛。

2.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

(1)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邮票、布料、书中的画面、手心……

(2)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分析观察到的人民币的情况:

(以下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主色调为蓝黑色,票幅长140mm、宽70mm。

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10”、面额“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角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

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问: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防伪措施

问:

第五套人民币50元、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答:

第四套人民币防伪技术有十几种,主要包括:

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1990年版]、手工雕刻头像、雕刻凹版印刷、对印图案等。

实践证明,传统的一些防伪技术是行之有效的。

研制开发第五套人民币时,加强了对传统防伪技术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质量和可靠程度上下工夫,重点是提高其技术含量。

如:

雕刻人像,重点突出人像的层次;安全线,增加了缩微文字和磁性、全息开窗等;雕刻凹版印刷,突出其凹印手感等等。

同时,第五套人民币还应用了多项成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防伪技术,主要包括:

光变油墨印刷图案、隐行面额数字、横竖双号码、双色横号码、阴阳互补对印图案、胶印缩微文字、红蓝彩色纤维、白水印等多项防伪技术。

此外,还有多项专家防伪技术。

与第四套人民币相比,第五套人民币在防伪技术上一项重要的突破就是增加了机读技术,便于现代化机具清分处理。

答: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10项公众防伪措施,具体如下:

A、固定花卉水印:

位于正面左侧空白处,迎光透视,可以看到立体感很强的月季花水印。

B、白水印:

位于双色横号码下方,迎光透视,可以看到透光性很强的图案“10”水印。

C、红、蓝彩色纤维:

在票面上,可以看到纸张中有不规则分布的红色和蓝色纤维。

D、全息磁性开窗安全线:

正面中间偏左,有一条开窗安全线,开窗部分可以看到由缩微字符“¥10”组成的全息图案,仪器检测有磁性(开窗安全线,指局部埋入纸张中,局部裸露在纸面上的一种安全线)。

E、手工雕刻头像:

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F、隐形面额数字:

正面右上方有一装饰图案,将钞票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可以看到面额数字“10”字样。

G、胶印缩微文字:

正面上方胶印图案中,多处印有缩微文字“RMB10”字样。

H、阴阳互补对印图案:

正面左下角和背面右下角均有一圆形局部图案,迎光透视,可以看到正背面图案合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

I、雕刻凹版印刷:

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数字、盲文面额标记和背面主景“长江三峡”图案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

J、双色横号码:

正面印有双色横号码,左侧部分为红色,右侧部分为黑色。

3.用耳朵听。

(1)描述耳朵听到的声音。

(2)你有什么办法听到更多的声音。

(3)用听诊器或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

(这项活动可以放在课后完成)

(4)介绍“纳米耳”的资料。

见参考书P117。

4.用其他感官去观察:

(1)模物游戏。

(2)尝味识物游戏。

(三)课后作业:

1.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发现其中的奥秘。

2.用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

 

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有知识解决问题。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板书:

观察与测量

画眼睛

观察人民币

测心跳

 

用工具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用会仪器测量

四、课进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

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

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指导学生认识书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仪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

 

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有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用工具测量

量叶子

量水

天秤

 

自由研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研究会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辨认自然事物,发现自然事物的显著特征。

(2)能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3)能记录和整理信息,能向大家表达与交流自己研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发现。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更多的本学期学习内容的事物,进一步探究相关事物的特征,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爱提问题,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2)发展他们的虚心、客观、耐心细致的态度,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发现、选择、解决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发现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我们也曾经提出过许多的问题,今天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学生提问。

(二)选择问题。

1、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同学们在选择问题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不要选择太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三)分析问题。

结合同学们选择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分析应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研究,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等。

(四)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学生对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制定切实右行的研究计划,例如:

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步骤,采用的研究方法,需要的研究材料,研究的人员等。

(五)进行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安排的研究计划来自主开展对某种事物的观察、研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

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

(六)数据整理。

指导学生将自己研究后发现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奥秘。

(七)汇报交流。

1、可以交流本组的研究情况,也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允许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争论。

2、汇报交流的一般步骤:

(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3)获得了哪些信息资料?

(4)你是怎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

(5)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6)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研究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

 

生学以致用,利用所有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

自由研究

发现问题

选择问题

分析问题

制定研究计划

进行研究

数据整理

汇报交流

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

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一些材料的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

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

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

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

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

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

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

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

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

 

生学以致用,利用所有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

我们穿什么

辨认

不同

 

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

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