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529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文档格式.docx

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用风险的需要;

加强经营与管理,提升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需要;

有效支持经济实体,推动经济建设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银行贷后管理体现信贷全程风险管理的最终成果,如果贷后管理不到位,前期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的所有努力都将归于零。

即便贷前调查的细致、贷中审查审批的严密、科学,若是贷后管理没有跟上,仍不免会出现“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

贷后管理之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应对资本约束的需要。

2011年,银行业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部资本监管标准的日趋严格,我行面临的资本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本已经成为银行业在业务经营和拓展中的硬约束。

加强贷后管理可以有效控制降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DG),从而降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数值,提高我行资本充足率。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提高评级覆盖率、做好客户技术性违约的防范和治理等来控制降低违约概率;

通过加强押品管理等控制降低违约损失率。

(经济资本的约束。

按照国际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制定的原则,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扩张必须受到资本金的约束。

按照资源配置以经济资本分配为核心,并以经济资本来约束风险资本的理念,总行的信贷经营理念和信贷资源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转变。

如果贷后管理跟不上,受制于经济资本的约束,二级分支行的信贷业务将无法继续扩张甚至只能无奈地选择收缩。

  

(二)外部监管的要求。

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内容的贷款新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银行信贷体制的变革。

其核心原则是贷款支付方式的“实贷实付”,实行贷款支付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在切实了解借款人所获取每一笔贷款的真实用途后,有的放矢地放贷。

毫无疑问,贷款新规主要讲的问题是银行贷后管理问题,它对金融机构在监督贷款用途、掌握贷款客户的动态信息,落实还款来源,保全信贷资产,确保贷款本息回收全过程的贷后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控制不良的手段。

不良贷款的形成,其因素比较复杂,比如一些放贷前看起来很好的项目,放贷后就变成了不良贷款;

很多贷款在贷前并没有瑕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一暴露,最终还是变成了不良贷款。

归纳而言,贷后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缓慢暴露型,即企业经营逐步暴露风险苗头,违约风险积聚而形成不良;

二是突然发生型,如因地震、火灾等灾害造成企业财产损失而导致银行贷款形成不良。

对于前者,有效的贷后管理可以及早防范控制风险,而对于后者,有效的贷后管理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点。

三、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内外部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情况分析,其中大部分为贷后管理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不齐全完整。

主要表现为;

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项目前期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等资料的漏缺;

担保合同的签订存在瑕疵或者不规范,如主债权确定的贷款起止时间与最高额抵押权设立时间不匹配;

借款合同存在错填、漏填等现象,如银票协议中银票到期日早于出票日、借款人未在借款合同上签字等。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贷款用途监控不到位,信贷资金流向与申报用途不符。

主要表现为:

借款人未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资金,贷款资金流入股东个人账户或无实际交易的公司账户;

贷款资金用于归还股东借款,违背了借款人承诺的在还清我行贷款前不偿还股东借款的相关约定;

贷款资金流入民间融资,用于归还其他公司偿还银行贷款;

贷款企业用贷款资金支付我行中间业务收费;

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市场等。

(三)货款回笼管理未完全落实。

贷款企业在我行结算账户资金归集量较低,未达到我行贷款占比或贷款持续条件要求的销货款归行占比;

个别企业仅在每月贷款本息偿还日转入相应数额资金用于归还我行贷款本息,货款回笼管理既是贷后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实施有效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贷款企业每月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有力保证。

此项工作的缺失一方面可能导致对经营状况恶化的贷款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另一方面也造成部分企业因账户资金不足而未能足额偿清到期本息,导致贷款本息逾期。

(四)贷后管理流程成为例行公事。

主要表现在贷后检查流于形式。

一方面,个别信贷工作人员未能深入细致地实施贷后检查,检查报告千篇一律,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另一方面,上级行检查人员在检查中过于重视贷款业务的要件齐全,经常忽视要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检查环节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担保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未提供同意担保的决议;

(2)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存在抵押期限和贷款到期日均超过了土地证有效期限情况;

(3)抵押权证抵押期限到期后,未及时重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造成抵押行为无效;

(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六)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贷后管理不到位。

单人办理抵押登记,保险到期未及时续保,保险金额少于主合同贷款本息,融资审批附加条件未落实,贷款用途不合规,贷前调查资料不齐全完整,贷后管理手册存在漏填、错填现象,小企业间隔期检查不完整,未对到期贷款还款来源和还款能力进行检查和分析,未对企业新发生欠息、贷款逾期情况进行特别检查,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不到位,管理系统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在岗信贷人员未具备相应资格证书等。

四、成因分析

(一)缺乏清晰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

信贷营销和风险防范是一对矛盾,贷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确认,客观上造成了部分经办行的贷款扩张冲动和“重贷轻管”的倾向。

经办行加大贷款投放,拓展新的贷款客户,能够为其带来显著的当期收益,个人也会得到相应奖励。

但是贷款发放后,经办行失去资金控制权,监管难度大,耗费精力大,实际收益小,责、权、利关系体现不明显,信贷人员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被动接受。

具体表现:

对一些优质客户持放心态度。

比如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贷后管理不到位,认为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一般都会按期还本付息,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要紧,在管理上麻痹大意;

对能够正常收息的企业疏于管理。

认为只要是能够按期收息的贷款,就是正常类贷款,没有必要进行严格管理;

对一些所谓低风险或小额度的贷款,认为不值得花力气进行贷后管理;

对已经认定为不良的贷款失去信心,认为不再需要贷后管理。

(二)缺乏灵敏的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一方面,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督,部分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

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信贷人员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客户已经显现或未显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差。

(三)缺乏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素质良莠不齐。

客户经理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成效,但目前各基层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

不可不引起重视。

一方面部分客户经理缺乏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等相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分析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方面能力不足,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停留在表面,容易形成能力风险;

另一方面,有些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避责任,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不可不引起重视。

而由此造成基层行在贷后管理上出现诸多空白。

一是人员上的空白。

近年来,我行基层行处的信贷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造成人员新、业务生、能力弱、贷后管理空白点多的问题。

二是时间上的空白。

由于信贷队伍的不稳定,工作衔接出现问题,造成部分贷款企业的贷后管理在某段时间上出现真空,贷后管理工作断断续续。

三是内容上的空白。

即贷款业务的要件出现不齐全的问题,如质押物残缺、保证金被挪用、项目资本金不充足等,缺少对贷款企业关联关系复杂的大额客户的专项调研或检查,只对贷款企业进行非系统性的局部分析,缺少对贷款企业及行业进行系统性的整体分析等。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中,重贷款发放奖励、轻贷后管理激励。

即使在贷后管理激励中,一般只注重不良贷款清收奖励,对正常贷款收回没有激励。

相对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环节而言,贷后管理是时间跨度最长、变化最多最难驾驭的风险防范控制环节,导致信贷人员感到“吃力不讨好”,贷后管理只有责任,不如市场拓展实惠,从而影响贷后管理工作。

五、强化和规范贷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只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全过程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周转运行,才能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业务经营效益,推动各项业务有效可持续发展。

针对贷后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一)高度重视贷后管理工作。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加强风险管理已经日益成为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项主要内容。

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决不能因轻视或低能而使其成为薄弱环节。

这就需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一系列风险控制手段和管理措施,树立起贷后管理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同等重要的观念,特别是对于信贷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行来说,贷后管理甚至比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更加重要。

二级分支行的信贷业务发展必须树立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理念。

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以实现信贷业务的持续、协调、稳定、健康发展;

有必要不断提高全行信贷从业人员的抗风险能力,重点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从信贷业务的日常工作要求、工作方法、政策掌握等多方面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二)明确贷后管理的职责。

贷后管理是银行资产业务管理中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横向涉及到多个部门,纵向涉及到经办行和管理行,需要部门之间、上下级行之间明确各自职责,加强联动配合。

  1、注重加强基层行贷后管理工作。

基层行贷后管理是全行系统全面贷后管理工作中的基石,这是由贷后管理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贷后管理一般具有基础性、事后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即贷后管理是授信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针对的是每一个具体的贷款对象,而且发生在事后,由于贷后管理的对象(每一笔具体的贷款)都有明确的期限,一笔贷款到期回收以后,对它的贷后管理就告一段落。

可见,贷后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信贷客户,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基础性、常规性的工作,如客户的跟踪调查、贷款本息的催收、贷款档案的收集和整理等等,且贷后管理属前台业务,直接面向客户,也就需要进行直接的操作。

因此,基层行贷后管理是一项必备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对掌握和提供的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对客户进行了制度规定的有效管理负责。

2、充分发挥二级分支行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公司机构部、小贷中心和风险管理部是贷后管理的专业机构,负责贷后监督、贷后监测、违约贷款催收和不良贷款清收等工作,发挥贷后监督检查的职能。

二级分支行职能部门通过落实下查一级的管理模式,开展对全行信贷业务的合法合规性、担保的合法有效性及贷款条件落实的真实有效性的集中监督检查,同时积极围绕全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分析、重点客户风险分析、信贷总体运行情况分析、信贷管理系统的控制与管理等积极开展工作,把好风险监控的关键关口。

3、管理行要注重构建与完善分层次的贷后监督检查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由从省分行到基层行贷后监督检查部门构成的贷后监督体系,以加强对分支机构贷后监督工作的督导,特别要加强贷后监督机构建设工作,为贷后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组织贷后监督人员业务培训。

帮助贷后监督人员熟悉岗位职责和尽职要求,明确信贷业务各主要流程环节的风险控制要点,掌握贷后监督的方法与技巧。

三是充分发挥现场检查作用,促进分支机构全面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如对部分风险大户的资产保全工作、责任认定及处罚情况进行现场跟踪检查;

选择信贷管理基础较差、问题频出、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分支机构,有针对性地对信贷业务薄弱环节尤其是操作风险进行专项检查等。

四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加强贷后管理。

各级分支行可以充分利用信贷信息系统(CMIS)、对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CRM),根据统计上报信息对新增信贷业务进行逐笔监测和分析,对出现问题的贷款业务,及时预警、督导并限期整改。

(三)建立完善和落实各项贷后管理制度。

当前,我行在加强贷后管理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但还需进一步规范完善和落实。

1、完善定期贷后回访制。

定期了解借款人的职业、收入、住所、联系方式等变动情况,主动通过电话了解借款人基本情况,对部分借款人采取上门抽查方式,通过定期回访有效防范贷后风险。

2、完善逾期不良贷款的风险提示机制。

强化对客户关联风险的系统控制,为监控退出压缩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利用信贷信息系统(CMIS)逐户逐笔加上退出标识,如“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对退出客户贷款退出变动情况进行按月监测通报。

3、完善贷后催收工作。

及时对到逾期贷款进行催收,采取电话催收、约见借款人、上门催收等方式,了解违约贷款的主要原因,判断贷款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形态,对催收情况进行详细整理记录。

4、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一是建立主责任人负责制度。

明确单户风险监控主责任人,按照规定的要求实施贷后管理。

二是建立重点客户管理制度。

信贷管理部门应按照贷款额度或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本行级的重点管理客户,作为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

(四)提高客户经理整体队伍水平。

我行信贷人员相对于与现代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客户结构的变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加强信贷人员培训。

二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三是落实信贷人员从业的资格认证、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加快打造贷后管理专职队伍,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信贷人员,要果断及时退出信贷专业岗位。

四是信贷人员自己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贷后管理工作积极性。

建立贷后管理“过程控制”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客户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按季监控,按年评比,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

对贷后管理基础好、水平高的机构,在信贷资金规模、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于倾斜,对工作扎实、能力强、业绩好的信贷人员,要在晋升和薪酬方面给于重点考虑。

对贷款管理好,贷款本息能全部按期收回的行,设立特别奖,给于主责任人、责任人和经办人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