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70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医疗卫生条件决定战争胜负

C.日军真正敌人是水土不服

D.腐败落后让清政府葬送战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

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6.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

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

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7.漫画《力主迁都》(如图)发表于1912年9月,描绘了孙中山先生一人奋力牵引整座北京城的情景。

该漫画反映了(  )

A.革命派仍坚持武力斗争

B.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C.政治形式对袁世凯有利

D.限制袁氏称帝的社会诉求

8.近代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及公务人员就职时需对宪法进行宣誓。

北洋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

这一制度(  )

A.有助于巩固民主政治

B.维护了军阀的独裁统治

C.制约了袁世凯的权力

D.保证了政府的廉洁自律

9.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彝民地区,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呼叮全体彝族民众“赶快团结起来,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彝)人政府,夷(彝)族管理夷(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共开始探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始建立

C.民族政策有利于红军的战略转移

D.红军驱逐西南军阀创建革命根据地

10.观察下列表格,导致其中某期毕业率比其他各期低很多的主要原因是(  )

黄埔军校期别

在校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第三期

1924.10—1926.1

1300

1233

第四期

1926.3—1926.10

2680

2654

第五期

1926.11—1927.8

3300

2418

第六期

1927.10—1929.5

4400

3970

A.国共关系的破裂

B.列强势力的干涉

C.北伐战争的开始

D.社会经济的顿挫

11.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

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

这次大会(  )

A.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

B.克服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C.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D.阻滞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2.“共产党从光秃贫清的山区出发,在一个从满洲到长江流域的巨大弧形范围内,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在现代战争和现代政治中,很少有其它政治事业可以与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奇迹相比。

”下列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始终是党的指导思想

B.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及长江沿线

C.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减租减息是根据地巩固的根本保障

1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70年前的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辞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当时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人民解放军(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对国民党军队发动战略反攻

C.即将取得三大战役全面胜利

D.发动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

14.下图为晋绥根据地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情况的变化表。

据此可知,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1940年减租前

595

218

102

29

19

1944年减租后

350

185

125

54.5

23.5

增减百分比

—41.2%

—15.1%

+22.5%

+87.9%

+23.6%

A.打击了封建土地剥削

B.巩固了根据地的社会基础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度

D.巩固发展了革命统一战线

15.下图为1938年5月某画家创作的《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这一作品(  )

A.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B.有利于国共合作局面的正式形成

C.创作于抗战相持阶段

D.讽刺国人的消极抗战

16.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

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

这一做法(  )

A.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17.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

20.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

“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

“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21.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这反映出(  )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22.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23.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

这一事件(  )

  评论一:

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

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24.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

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

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

A.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

D.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25.毛泽东说:

“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  )

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B.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

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

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1.【解析】“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说明当时媒体和舆论对于反割台的关注,故A项正确;

材料中说明群众基础较好,故B错误;

C材料未体现;

反割台中清政府没有支持,故D错误。

【答案】A

2.【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按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计算,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赔款和军费支出就是其三年的财政收入,这说明清政府财政存在透支,D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A违背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B错误;

据材料反映的是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赔款和军费支出,没有涉及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C错误。

【答案】D

3.【解析】由“1865年”,当时资本主义未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

材料表明英国要以南亚为跳板侵略中国,排除B;

通过以上不平等条约,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故选C;

二战以来,世界主题才是和平与发展,排除D。

【答案】C

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4月。

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斗争,主要是反割台斗争。

根据图表中数据“1895/5/31-1895/11/30”日军死亡者合计“10814人”,而“1894/7/25-1895/5/30”日军死亡者合计“2647人”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远比政府军对外作战造成的敌人伤亡人数要多得多,反衬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仅显示了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伤亡人数,没有体现现代战争技术的运用方面的信息,排除;

B项,医疗卫生条件对战争的胜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排除;

C项,使日军伤亡人数增多主要原因是中国民众不不屈不挠的抗战,排除C。

5.【解析】当时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A错误;

立宪派和共和派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二者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故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立宪派和共和派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强调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排除D。

【答案】B

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

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

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

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

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7.【解析】选项内容体现不出革命派坚持武装斗争,排除A。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与材料中孙中山先生一人奋力牵引,意思不相符,排除B。

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孙中山力主迁都南京,漫画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坚持,也说明了迁都的困难,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袁世凯有利,故选C。

袁世凯称帝应该是在1915年和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

8.【解析】辛亥革命后宣誓制度一步步在中国得以确立,这有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

对宪法进行宣誓,不是为了维护军阀独裁统治,排除B项;

宣誓制度并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权力的作用,排除C项;

D项说法绝对,宣誓制度不能保证政府廉洁自律,排除。

9.【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设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此时中共并没有开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排除A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于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故排除B项;

中共的呼吁能够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持,从而有利于红军的战略转移,故选C项;

中央红军进入彝族地区是在长征过程中战略转移的需要,并不是要驱逐西南军阀创建革命根据地,故排除D项。

10.【解析】仔细观察并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最低,其毕业时间是1927年8月。

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分共”,两党关系破裂,军校中的中共党员身份的学生不可能顺利毕业,或遭受迫害或逃散,故答案为A项。

B项,从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合作破裂走向对峙,未涉及列强势力干涉,排除;

C项,根据所学可知,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与材料中第五期时间不符,排除;

D项,黄埔军校学生毕业率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

11.【解析】中共六大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认识正确,“做艰苦的群众工作”有助于在革命最困难时期积蓄力量,因此这次大会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

党内“左”倾错误仍然存在,B项说法绝对,排除;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27年10月,排除C项;

中共六大仍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排除D项。

12.【解析】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选项C正确;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选项A排除;

根据材料根据地分布于“从满洲到长江流域的巨大弧形范围内”,选项B排除;

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选项D排除。

13.【解析】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是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时间,所以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辞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当时的形势是三大战役即将胜利,故答案为C。

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国民党军队发动战略反攻;

1949年4月发动渡江战役,均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故排除ABD。

14.【解析】晋绥根据地实施“减租减息”政策后,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减少,中农、贫农、雇农占有土地增加,协调了个农民与地主、富农的关系,有利于团结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一起抗日,巩固了根据地的社会基础,故B正确;

“减租减息”只是让地主减轻剥削,“打击了”表述不准确,排除A;

材料反映了晋绥根据地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情况,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C错误;

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为人们展示的是思想觉悟有了极大转变和提高的妇女的行为举止,她们不再是抗战队伍中的落后者,而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宣传动员者,她们不再拖丈夫从军的后腿,而是把丈夫从军看作无比光荣的事情,主动地要求丈夫从军杀敌,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这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

C选项错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

D选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妇女支持丈夫从军杀敌,并非讽刺国人的消极抗战。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解析】材料描述了1948年沂蒙解放区地方政府以温和方式顺利解决群众祈雨危机的事件,这一处理方法丰富了中共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故选A项。

材料虽然提及解放区地方政府理智地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但二者矛盾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项。

化解社会危机有利于支持前线的军事行动,但决定军事行动顺利与否的主要原因应是军事策略和双方力量对比,故排除C项。

从材料看,“全面纠正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7.【解析】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18.【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19.【解析】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A项错误;

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属于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B项错误;

互派公使是近现代正常的国际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

中国放弃宗藩朝鲜是中国实力衰落的表现,不能体现出晚清政府实行了近现代外交体系,故D项错误。

20.【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

材料中清政府的态度说明是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宪政改革,故B项正确;

材料“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并非民主共和潮流,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南北议和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1.【解析】临时政府建立时,各区域旗帜不一,各自为政,说明革命军内部缺乏统一权威,故A项正确;

辛亥革命成功后主要在南方地区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成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革命军内部问题,而非对袁世凯的政策,故D项错误。

22.【解析】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

23.【解析】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巴黎和会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与材料中“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相符,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

24.【解析】“长期以来,……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

”说明研究趋向客观,故A项正确。

25.【解析】解放战争之前,东北地区是我们党在兵力和实力方面唯一超越国民党的战区并以东北解放区为战略基地逐步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