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99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文档格式.docx

1945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分化的格局,主要分为这样的几个大的方面: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2):

西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5):

欧洲共产主义

三 

中国近年哲学研究的热点

1、第一时期:

文革前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争论

关于 

“经济综合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的争论

2、文化大革命时期:

哲学的泛政治化

3、 

改革开放以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的争论

(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的争论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争论

(5):

关于哲学观念与哲学体系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参考文献:

列宁: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织部分》

《卡尔·

马克思》

科拉柯夫斯基: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莱文:

《辩证法内部对话》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

张奎良:

《马克思的哲学历程》

思考题:

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的主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条件中的不同因素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如何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条件:

政治经济状况

教科书中的基本论点

(1):

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革命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的觉醒。

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的急剧积累和工人阶级的日益贫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对于以上政治经济条件的进一步理解

把握历史的尺度与方式的问题

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

第一,从马克思以后的历史的发展来看,马克思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第二,马克思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与经济方面上。

二、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的自然科学状况

自然科学在当时的主要突破是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定律

细胞学说

生物进化论

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积极成果,它的意义在于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成果来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以此建立一个科学的世界图景,从而揭示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一、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

1、人是环境的产物

2、人民主权的思想

孟德斯鸠与洛克的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第一,立法权由全国人民掌握。

第二,政府的权力与行政权同样属于人民。

第三,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批判、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思想等显然受到卢梭的深刻影响。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1、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2、规律思想。

他们一般都肯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过程,反对把资本主义看做是永恒不变的思想。

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人人劳动等等。

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复辟时期:

是指1815年拿破仑失败之后欧洲封建主纷纷复位,在法国建立波旁王朝,并结成了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先后参加的神圣同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做是复辟时代。

这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基佐。

他提出的主要的观点有:

注重财产关系

肯定阶级斗争的存在

第三等级有推翻封建制度的权利,但是他否认第三等级内部的阶级斗争。

四、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哲学具有巨大的历史感。

在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和绝对理念论述中,包含着人对人的劳动的深刻认识,这对于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1、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以自然为基础而肯定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产物,“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宾词”。

2、他的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在这一点上,他远远高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水平。

他认为,人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本质,人构成了新哲学的核心。

3、费尔巴哈以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观念的异化来说明神和神学,强调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神。

在上述几方面的见解中,恩格斯更注重第一点,这与恩格斯更强调自然主义的立场有关:

而马克思更注重第二、三点,这些思想对他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一、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基本素质

1、具有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的理想和愿望

2、注意研究事物自身的特殊本质

3、勇于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4、具有一往无前、彻底革命的精神

5、能站在他所处时代的最高历史水平上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某些差别

1、马克思善于理性思考,具有思辩的能力。

恩格斯善于观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2、对马克思影响较大的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黑格尔关于人的劳动的见解,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观点。

而对于恩格斯影响大的是自然科学的成果,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过程的思想,费尔巴哈关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思想。

3、第二点差别的直接后果是:

马克思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发挥人的自由与创造力,通过宏扬人的实践的革命和批判的本性来达到人类解放的目标。

而恩格斯则更强调揭示某种普遍的必然的历史规律而保证人类解放的实现。

本部分先讲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由于恩格斯自己的哲学有着相当程度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把他的思想放在第二部分来讲述。

第二章 

马克思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1839----1843)

马克思:

《博士论文》

《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

《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马克思比较得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思想何在?

2、试比较马克思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解。

3、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理解与其他青年黑格尔者的立场有何不同。

4、概述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几个环节

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几个环节:

自我意识、市民社会、人本主义

一、希腊晚期哲学是自我意识的哲学

1、研究希腊晚期哲学的原因

希腊晚期哲学是自我意识哲学

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

希腊晚期哲学同当时的德国一样也面临着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

(4):

希腊晚期哲学是批判宗教的哲学

2、希腊晚期哲学的流派

伊壁鸠鲁主义

斯多葛主义

怀疑论

马克思的评价

3、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特点

伊壁鸠鲁原子论:

自由原则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区别

第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要是“决定论”,只承认原子的下垂运动和原子的冲击。

第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屏弃了决定论,坚持世界是由偶然性决定的。

渴望确立人的自由。

他是既承认原子的下垂运动和原子的冲击,同时也承认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无神论和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理想主义。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在希腊晚期哲学中,特别是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包含着一种自由理性的原则,一种以至高无上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理想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这正是马克思所极力追求的哲学立场,也是马克思研究希腊哲学的主要动机。

二、哲学的功能——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

这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所涉及到的另一个主要的内容。

马克思强调自我意识主要是与他对哲学功能的理解有关。

在他看来,自我意识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

1、哲学与世界的、理念与实体之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关系:

同一与分裂。

当世界的具体状况是合理的时候,哲学与世界是同一的。

这时的哲学是具体的,世界是合理的世界。

当世界与哲学处于分裂状态的时候,哲学是抽象的,世界是不合理的。

具体说来,就是现实的世界与合理的事物之间发生了分裂。

当哲学与世界相矛盾的时候,哲学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成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或者是行动的哲学,从而通过彻底的革命来恢复世界的和谐。

批判哲学与行动哲学的目标是实现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

重建合理的世界与作为具体整体的哲学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三、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异同

共同点:

1、他们都不满意黑格尔把个体消融在抽象的普遍的绝对精神之中的作法,而是赋予自我意识以至高无上的地位。

也不再把自我意识当作绝对理念的一个环节,而是赋予自我意识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强调个别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一般精神的能动性。

2、他们都不满意黑格尔把哲学的目光只限在过去的做法,而是强调哲学预见未来、改造世界的作用。

即上述的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

不同点:

3、其他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哲学与行动哲学只是形式上的,他们回到费希特的立场,把精神与具体的现实割裂开来,赋予精神以绝对的力量和自律,在他们看来,精神作为自我意识是同存在决然对立的,精神是自身完善的,因此自我意识在自己的范围内批判了一切改造世界的任务就完成了。

4、马克思则认为,自我意识并不是自我完善的,它只有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够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很快转入现实批判。

莱茵报时期:

对现实的反思(1842——1843)

这一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立场,另一方面又遇到了与这一理论相矛盾的现实问题,这促使他进行了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他主要关注的重要的问题有三个。

一个是书报检查令和出版问题,一个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个是摩塞尔河沿岸农民的贫困问题。

在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表明了这一时期自己的哲学的观点。

继续坚持自我意识与自由理性的立场

1、国家、法律的基础是自由理性。

2、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的出版是人民的精神的慧眼。

3、书报检查制度是对出版自由,即对自由理性的不合理的限制和扼杀,因此必须取消。

(引用原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74——78页。

二、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1、物质利益问题和等级问题决定人民对待事物和法的态度。

不同的社会等级有不同的利益,这决定着他们指定法律的态度。

2、客观关系问题:

人的行为是由一些客观的关系与制度所决定的。

在评论书报检查制度时,马克思就指出,人们往往只注意个别人和检查官,而忽略了决定他们行动的社会制度问题。

其实个人的行动与制度是一致的,仅改变个人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一些客观的关系所决定的。

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改变政治制度而不是撤换某个执行官。

3、强调哲学要走出自身,成为一种现实的批判的力量,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哲学是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及客观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但是他依旧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质。

真正的理性存在于人民之中,而出版物与哲学是这种理性的集中体现。

三、市民社会

最初是指僧侣阶层和封建贵族之外的第三等级之中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因此它有时同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同样的意义。

市民社会的引申含义是指财产关系、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尤其是指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关系。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1、黑格尔国家观的基本思想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

2、如果家庭和社会的法律与利益同国家的法律和利益发生冲突,家庭和市民社会要服从国家,它们的存在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

3、针对黑格尔的这种的做法,马克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和前提。

不是政治国家决定私有财产,而是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私有财产是国家制度的基础。

政治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它代表着虚幻的共同的利益,它不是市民社会矛盾的调和而是市民社会的矛盾的表现。

五、《德法年鉴》时期:

批判的人本主义。

1、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批判哲学

把哲学批判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评。

批判就世界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以人本身为核心的理论应变成一种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2、人类解放理论

宗教解放及局限性。

宗教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是它的表现,人们的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政治异化,因而,不应该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而应把神学问题归结为世俗问题。

不应以迷信说明历史,而应以历史说明迷信。

政治解放及其局限性。

政治解放的宗旨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废除国权、承认信仰自由,取消财产资格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限制等等。

政治解放的主要局限性在于,政治解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宗教问题,政治解放并没有解决现存社会的问题。

政治解放并没有取消私有制。

3、人类解放理论。

超越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的局限性,实现真正人的解放。

手段是坚持不停歇的革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第一、人类解放的内涵是消灭私有财产,扬弃人的自我的异化。

第二、人类的解放的完成是人真正的过着类生活。

第三、人类解放的力量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844)

《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

马克思与恩格斯: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1、异化的实质是什么?

2、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构想?

4、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5、异化理论的现代意义。

6、人最终能够够扬弃一切异化吗?

7、概述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几个阶段。

8、哲学共产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异化范畴及异化劳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异化的含义

对象化:

指人的需要、愿望、计划、目的等主观性的东西在人的活动结果中取得客观的形态,这些主客体同一的活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客观化:

主体内在的、主观的东西客观地表现出来。

物化:

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切都变成了物,人的关系非人化,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变成了商品关系。

异化:

原本是属于人的东西或人的活动的结果,现在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

2、异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1)、劳动产品的异化

(2)、劳动活动的异化。

表现为劳动是外在的,劳动是强制的,劳动是属于他人的。

(3)、人的本质的异化。

(4)、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带领学生一起读《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原文)

二、异化的扬弃和共产主义——哲学共产主义

1、异化的根源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 

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2、异化劳动与分工

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3、劳动自我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劳动活动本身。

4、得出的几点结论:

第一、 

异化劳动和分工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原因,是更为根本的东西。

第二、 

异化劳动的实质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异化。

第三、 

由上述两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不能把共产主义的目标仅仅局限为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而必须是扬弃异化,恢复劳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

5、共产主义的核心是异化的扬弃

对几种共产主义的理解

第一,粗陋的共产主义即平均主义。

第二,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者是专制的共产主义。

第三,废除政治国家的,但同时是尚未完成的、并且仍然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的共产主义。

6、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积极的扬弃,而扬弃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复归。

(领读《手稿》73——74页。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的几层基本含义: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

第二、自我异化的扬弃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本质的复归。

第三、这种对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在以往的历史的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基础上的复归。

第四、共产主义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即积极的人道主义的生成。

第五、取代异化的人的将是“总体的人”。

总体的人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四、异化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 

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1、人是类的存在物。

一方面,人能自觉地把握外部世界和自身。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而实际地进行创造活动。

因此,人的本质规定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进行创造。

人按照双重的尺度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3、人的类的特征:

自由自觉地再生产自身和自然界,即创造世界与自我创造。

(二) 

人与自然的统一

1、人化自然:

指被人的对象化活动所改造、变形、再创造,同时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主客体统一的自然。

2、人与自然同意的基础是人化自然。

3、工业和自然科学实际地创造着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创造着人与自然的统一。

4、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是同一种科学。

(三) 

人与人(社会)的统一

1、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以自己的本质活动创造人的社会关系,异化的劳动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而对象化的活动产生属人的社会关系。

2、人与人、人与社会应该是处于一种相互创造的关联之中,真正的个人的占有与享受具有社会的性质。

(领读原文:

42卷第37——40页。

3、人与社会的同一与人与自然的同一是一致的,两者是同一个同一体。

(四)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

1、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42卷120页)

2、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第一、人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

第二、同时人具有受动性。

第三、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第四、人只有在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