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003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节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课题

单元学科

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认识到犯罪危害。

能力目标掌握犯罪定义、刑罚种类。

辨别什么是犯罪。

知识目标刑法的作用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定义及种类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重点

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定义及种类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

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定义及种类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特大珠宝盗窃案:

思考问题:

盗窃就是犯罪吗?

你还知道哪些行为是犯罪?

盗窃达到一定数额才算犯罪,

犯罪行为:

故意杀人、醉驾、贩卖毒品、、、、

观看视频

引出犯罪

讲授新课

活动一:

了解罪与罚

关键词:

刑法犯罪特点

你知道吗?

如果有人犯罪了,那么法律机关将根据哪部法律去制裁他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什么是刑法:

刑法

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作用:

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他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欣赏视频:

思考问题:

为什么视频中这个涉黑团伙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他们将面临什么?

这个涉黑团伙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违反了刑法,他们将面临刑罚的处罚

犯罪的定义——根据刑法规定

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特征: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相关链接: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

欣赏视频

引出什么是犯罪

征。

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

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

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什么是刑罚:

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

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得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刑罚的种类

活动二:

加强自我防范

探究与分享

有媒体报道称,湖南新化一名女子戴某发出“绝笔信”携儿女出走后溺亡。

此前,其丈夫何某开车掉入河中,踪迹未寻。

戴某溺亡两天后,何某出现,称诈死是为了骗保。

目前,何某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和保险诈骗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调

查处理中。

这个案件对你有何触动?

个人犯罪不仅影响自己,更有可能影响家人、他人和社会。

我们要远离犯罪。

如何预防犯罪: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小组讨论

犯罪影响:

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他人欣赏视频:

请你总结一下这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对我们有何启示?

视频中青少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的不良行为,慢慢演变成违法犯罪。

如何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欣赏视频

引出预防犯罪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

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探究与分享:

10月8日,太原市迎泽区双西小学邀请迎泽区教育局法规科白文涛科长为学生作了“反对校园欺凌营造和谐校园”专题报告,他利用鲜活的事例,引导孩子进行互动,告诉孩子们什么是黑恶势力,开展“扫黑除恶”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等。

孩子认真聆听,将重要的内容深深记在脑海里。

你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吗?

这样的活动有何意义?

意义: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何预防犯罪: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有关于犯罪的知识,包括刑法的作用、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定义及种类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通过本课讲解,希望同学们对犯罪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改掉生活中的恶习,远离犯罪。

做文明公民。

板书

预防犯罪》

◆教材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也是全书的重点章节。

教材从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入手,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远离不良行为,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

2、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3、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搜集刑罚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讲述: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材料链接: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总结、过渡:

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引出课题《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了解罪与罚

(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

活动一:

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

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特征

活动二:

认清犯罪特征

(展示下列材料)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

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教师总结: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

(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

活动三:

了解刑罚

(阅读教材P54“探究与分享”)

讨论:

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

是否构成犯罪?

教师讲述:

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目标导学二:

加强自我防范

(四)预防犯罪、远离犯罪

活动四:

预防犯罪

(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与讨论:

1、有人说:

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教师讲述:

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五:

杜绝不良行为

(展示表格)

行为表现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他人的

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填表并回答: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提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教师讲述:

行为表现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他人的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危害

打架斗殴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侵害他人生命

健康

影响家庭正常生活

扰乱公共秩序

夜不归宿

可能受到他人侵害

可能侵害他人

合法权益

令父母担心

易导致犯罪

携带管制

刀具

可能被他人伤害

毒害身心健

康,诱导犯罪

令父母担心

败坏社会风气

教师总结: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

人。

活动六:

防患于未然

(学生阅读教材P56“阅读感悟”)思考:

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总结: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

于未然。

四、板书设计

什么是犯罪

了解罪与罚犯罪的特征

预防犯罪

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教学反思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