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090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籍基本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籍基本知识.docx

《古籍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基本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籍基本知识.docx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

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定级标准》2。

1、《修复技术规范》2.1)

一、古籍版式

定义: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1.版面:

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

拣活字形成的平面。

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2.版框:

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

也称边栏,上方叫“上栏”,

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

边”或“双栏”。

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四周双边(四周

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

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4.行款:

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

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

有的直接称“×行×字”,若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字

双行×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故行款可以作用

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5.天头:

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6.地脚:

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

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也称下角。

7.版心:

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

准。

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

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

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

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8.书口:

又称版口,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

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2.8.3)与书背

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其含义已经扩大了。

9.鱼尾:

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

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

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

鱼尾),个别有三鱼尾。

花鱼尾:

鱼尾刻印出花样的。

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10.象鼻:

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

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

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11.书耳:

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

以称书耳。

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2.书牌:

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

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

13.大题:

指一种书的题名。

14.小题:

指一种书内各篇各卷的题名。

15.墨钉:

又称墨等。

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

出现的原

1

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6.朱丝栏、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

主要見于唐以前写本。

明清时期,亏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的结构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

而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

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修复技术规范

2.9)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

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有时还有册次和

题写人姓名。

3.书叶:

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修复技术规范2.5)

4.书名叶:

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

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

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6)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

5.护叶:

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修复技术规范2.7)一般是一张空白纸。

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

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修复技术规范2.8)

7.书脑:

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

(修复技术规范2.8。

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

地方。

8.书脊:

(又称书背),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

薄度。

(修复技术规范2.8。

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

脊。

(关于书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书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9.书首:

书籍上端切口处。

(修复技术规范2.8。

1)又称为书头。

10.书根:

(修复技术规范2.8。

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

书籍下端切口处,亦

称书根。

)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

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

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

天头和地脚右端。

(修复技术规范2.8。

7)

三、古籍的内容

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成。

1.封面题名:

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

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

2.序:

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

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

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明著作宗旨。

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

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

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

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

古代(指早期如卷轴装时)多列于书末,后一般放在书前。

3.目录:

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

它是一书的纲目,

反映了一部书的章节体例。

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分多少

卷、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么类别,有哪些篇等等。

古书最多是

分卷的。

受卷轴装的影响,一篇即一卷轴,后来即一部分完了,就定为一卷。

注意,

卷数不等于册数。

一册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

册与装订有关,卷与内容有关。

目录中所题的卷数是我们著录的重要依据之一。

)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序文后

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

大部分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名部分还

有分录。

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

4.凡例:

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

还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5.正文:

全书的主要部分,是书的主体。

按照实际内容容和篇幅划分卷次,

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题有书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等

内容。

而一部书的正書名(大题)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书名著录。

通常大题在卷端(首行)上端,但由于受到竹木简书的影响,古书也有将小题(即篇名)

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题),而将大题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题),就是所谓

“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

这种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

书在版式上的特点。

因此在著录书名时,要注意卷端上题是否为正书名。

6.跋:

又称后序、后记。

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

多放在正文的

最后,少数也有放在正文之前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跋,是刻印(排印)在书上的,原书的一部分。

跋文中所涉及

的刻书情况与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关,而跋文作者与收藏者的批校

题跋著录要有所区别。

7.卷首、卷末、附录:

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

等。

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

也称为附录。

书中有时刻有其它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

也称为附录。

8.笺、注、疏:

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

注容易理解,至于笺,《汉

语大词典》解释:

后世把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宋洪迈《容斋五笔·经

解之名》:

“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疏也是如此,指阐释

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笺注疏者一般要在书名责任者著录,依次排在第一责任人后。

9.著作方式:

一般依规定著錄,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

撰:

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题:

“学”、“述”、“著”等;

编:

将多种著作整理、编排为一种书(一般指丛书);

輯:

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汇集为一种书;如

修、纂:

主要指官修书的著作方式。

主持其事者为“修”,实际编写者为

“纂”。

如地方志,主持的官员为修,编写者为纂;

注:

對一书的内容、文字进行解释;如果卷端下题直接作“××笺”或“××疏”,则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笺或疏,等等。

即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

题著錄;

譯:

将一种文字翻譯成另一种文字;

繪:

插图、画谱的创作;

書:

指书法作品的创作;

篆:

玺、印的创作。

四、古籍的装帧

(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

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

“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

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

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乱。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

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2)帛书卷子装

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

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

卷子装的帛书一般写在半幅宽的缣帛上,文字从上至下,由右至左。

为使文字整齐,大致根据简的宽度用墨笔或朱笔划上界行,后来则用朱丝或乌丝织出,是为乌丝栏、朱丝栏。

卷首仿照简策中的赘简,留下一段空白,保护正文不被磨损。

卷尾粘以二三厘米宽的竹片作为轴心,将帛书像简策一样从左向右卷成一卷。

这便是后来卷轴装的雏形。

写在整幅缣帛上的帛书,卷收不便,只能折叠存放,天长日久,折处极易断裂,故这种方式不甚流行。

缣帛作为书籍的载体,优点是质地柔软,洁白易着色,可以随意折叠卷起,份量轻,便于携带,然而因为价格昂贵这一致命缺点,所以很难在民间通行。

因此,考古发掘中竹木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帛书。

(以上两种缺藏)

(3)卷轴装

纸作为书籍的载体可能始自西汉末年,与简帛并行使用数百年。

由于纸张价廉物美,携带方便,逐渐取代了简帛的地位。

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简牍和帛书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早期的纸书像帛书一样卷成一束,经过长期的发展,从书写到制卷形成一整套完备制度,即为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265—960)最为流行的卷轴装。

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

卷轴装书籍每纸的高度仿照竹木简的高度,纸上下划两道横线,然后均匀地划上乌丝栏。

标准的写卷每纸28行,行17字。

比较讲究的书抄写之前纸张要“入黄”,防止虫蛀。

(4)梵夹装

是伴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也是十九世纪中国引进西方书籍装订技术之前唯一引入的一种外国的书籍装帧形式。

修长硕大的贝多树叶为古代印度的书籍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

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上下需要夹板保护。

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致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

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

在印度梵夹装的影响下,中国僧侣尝试着将汉译佛经制作成梵夹装形式,例如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思益梵天所问经》是目前所知敦煌文献中最典型的梵夹装,并且存有夹板和绳子。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采用梵夹装的佛经基本保持印度原貌。

(5)经折装

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众借鉴印度传统装帧方式的优点,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佛教信徒受印度梵夹装的启发,将原来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行数和宽度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书皮。

书皮一般用硬纸板或木板制作,用以保护书叶。

这种装帧大量应用在佛经中,故称经折装。

经折装与梵夹装相较的诸多优势,注定了其很快取代梵夹装,而成为佛经中最为通行的装帧形式(后来道教信徒也使用这种装帧形式),甚至现在很多寺院印制佛经仍然采用这一形式,其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

(6)旋风装

旋风装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史界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实物材料佐证,专家学者根据文献记载里的蛛丝马迹,各呈臆说,聚讼纷纭,向无定论。

1980年,李致忠先生调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于1981年发表了《古书旋风装考辨》第一次把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认为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解决书籍的翻检方便,对卷轴装实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过渡的装帧形式,并没有形成规制。

此后不久,书史研究者从英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中发现S.6349《易三备》,并公认其为旋风装的固定形制。

我们对该藏品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之后,认为旋风装它不是固定的装帧形式,而是为了携带和翻检的方便,将原有卷轴装断成数纸,在纸头左端加装木条固定(有的是在卷子中间粘连),再以木条为轴,统一卷起来的装帧形式,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装订,不能视为一种已经形成规制的装帧形式。

但这种偶然的形式中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就是为满足人们使用和携带的方便,而从卷轴装中隐约出现了册叶装的萌芽,所以它是中国书籍装帧形式过渡的一个例子,不能称为旋风装的固定式样。

旋风装的装帧方式或许受到梵夹装的影响,试图突破卷轴装的形式,尝试创立一种全新的装帧形式,将所有的单叶按顺序摞起来,并装订粘连在一起,如同现代书籍一样,每一页都可以翻动,这样可以很容易翻检所需内容。

然而它仍然无法摆脱卷轴装的影响,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征。

旋风装是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不固定的、比较随意的装帧形式,因而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但是它是书史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更适用的装帧形式,旋风装便退出历史舞台。

(7)蝴蝶装

简称蝶装,发端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印刷术普遍应用后的宋、元。

其装帧方法是将抄好或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

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

书叶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起源于写本时代,敦煌遗书即发现多种抄本蝶装书籍。

由于蝴蝶装的纸张要折成两页,适应了雕版印刷术的特点,故能广泛流行于宋、辽、西夏、金、元。

然而其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两页空白,同时蝶装书脊全用浆糊粘连,易于脱落,造成书叶散乱。

针对蝶装的这些弱点,急需一种既便于翻阅而又更加牢固的新的装帧形式。

(8)包背装

包背装是针对蝴蝶装书籍不便阅读、容易散开的弱点而创造出的一种装帧形式。

其方法是一反蝴蝶装倒折书叶的方法,而将印好的书叶正折,字面向外,折口向左集齐作书口,在书脑余幅靠近书背处打眼订捻,形成书芯。

书皮的装法同蝴蝶装书籍。

包背装在

南宋(1127——1279)完全取代蝴蝶装,流行时间很长,对现代书籍的装帧影响很大。

包背装用与蝴蝶装相反的折叶方法,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

使用纸捻穿订代替蝴蝶装所使用的浆糊粘贴,也解决了蝴蝶装容易散乱的不足。

(9)线装

线装和包背装相似,区别只是前后书皮分开,各用一纸,用线和书芯装订在一起。

这是为适应书籍的生产高度发展、提高工作效率而创造的一种装帧形式。

线装从明代中叶以后成为我国书籍装帧的主要方式,不但式样美观、方便阅读,而且装订牢固,不易损坏。

线装书籍在明代后期盛行,然而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

(10)毛装:

毛装在折叶方法上与包背装、线装没有任何区别,仍以版心为轴线,合叶折叠。

集数叶为一叠,戳齐书口,然后在书脊内侧打两眼或打四眼,用纸捻穿订,砸平。

天头地脚及书脊不用剪齐,也不用加书衣。

在流通的古籍中,毛装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装帧形式,但在实际中确实存在。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

五、古籍的版本

1.善本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善本,大家都知道就是好的书,那么什么样的书属于好的呢?

前人有过许多论说,在此不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部组织编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曾经把善本的定义归结为“三性九条”。

三性即:

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历史文献性”,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板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九条为: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

(3)清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

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

的刻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

抄本。

(8)在印制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

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以上三性九条长期以来已为业界所遵从。

2.版本著录格式:

古籍版本的称谓很多,五花八门。

从制作方式分,有写本、印本;写本又可分稿本、抄本,印本又有刻本、活字印本、套印本等;从时间上分,有唐本、宋本、

元(明、清)本等,再进一步有康煕本、乾隆本等等;从出资情况及刻版主持人

分,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募刻本等;按地区分,有若按书品看,以书的

大小可分袖珍本、巾箱本,以字的大小(形状)分有大字本、小字本、写刻本,

以印刷先后分有初印本、后印本、朱印本、蓝印本等,还可按内容多少分有足本、

节本、残本、丛书本等等。

所以要在著录当中反映古籍版本的多个信息,就需要

一定的规则。

一般情况下,古籍版本著录应包括:

版本年代、刻本责任者、刻书

地、版本类型以及收藏者的批校题跋。

(这样就可以把前面所提及的的各种相互参杂的名

目基本全面地反映出来,并且有条不紊)为了帮助记忆,我把它写成直观的著录格式,即

版本年代是指版本形成的真实年代,包括朝代、年号,有时需要括号注明公元纪年。

版本责任者指与本書版本的形成有直接责任的主持者,即出钱、出力的主要人物。

注意要与刻工、藏版处等区分开。

刻书地指一部书的实际刊刻地点。

在这里讲古籍著录的目的不是为了著录,而且要大家明确版本类型在版本当中处于何种位置,然后再去理解版本类型的概念。

3.版本类型

以《分级标准》术语为基础,指出一些不在著录规范围中的称谓。

六、古籍的分类

古籍常用的分类法为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为五部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再加上丛部),其主要类目为:

经部:

总类

礼: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共六种

春秋:

汇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积总义共五种

孝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总义共五种

群经总义

小学:

汇编、训诂、字书、韵书共四种

史部:

纪传:

汇编、通代、断代共三种

编年:

通代、断代共二种

纪事本末:

通代、断代共二种

杂史

诏令奏议:

诏令、奏议共二种

传记:

总传、别传、年谱、日记、家传、宗谱、杂录、贡举、职官录共九种

史抄

时令

地理:

杂志、山水、专志、游记、外纪共五种

职官:

官制、官箴、政纪共三种

政书:

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邦交、考工、科举、公牍、档册、杂录共十一种

目录:

汇编、公藏、家藏、知见、地方艺文、杂录共六种

金石:

总、金、石、玉、陶、钱币、玺印共七种

史评

子部:

总类

儒家

兵家

法家

农家(附兽医)

医家:

丛编、医经、本草、诊法、方论、针灸、养生、史传共八种

天文算法:

天文、历法、算书共三种

术数:

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术共七种

艺术:

书画、画谱、篆刻、乐谱、棋谱、杂记共六种

谱录:

丛编、器物、食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共五种

杂家:

杂学杂说、杂考、杂记、杂品、杂纂共五种

小说:

笔记、短篇、长篇共三种

类书

释家:

大藏、译经、撰疏

道家

集部:

楚辞

汉魏六朝别集

唐五代别集

宋别集

金别集

元别集

明别集

清别集

总集: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共五种

诗文评

词: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共六种

曲: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共十四种

丛部:

汇编

辑佚

地方

家集

自著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中,新加了一类新學,专收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影响而著录的书籍。

此次尚未接触,暂且不论。

以上分类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

七、古籍工具书

古籍编目工作中,无论何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对某个人名、室名别号、地名、年代、职官、藏书印等不了解,尤其是从事该工作时间不长的人员,更会经常遇到此类问题,这时,就需要查索资料来解决问题。

那么,应从何处入手查资料呢?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图书馆古籍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工具书或参考书。

(一)古籍辞典

1、《简明古籍辞典》胡道静主编齐鲁书社

统类、体例、分类目录、版本、人物、要籍、藏书处、附录

————简明扼要

2、《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勉良编著齐鲁书社

版刻名词、刻工、刻(抄)书家,以及有关版本学的专著、书目、题跋

(二)查人名

1、《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

最基本地查找古书人名的工具

2、《中国文学家词典》(谭正璧)

3、《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版

另外还有其他各种传记资料:

5、《宋代传记资料索引》

6、《元代传记资料索引》

7、《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

8、《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9、《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

10、《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明清進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烱jiǒnɡ、谢沛霖)上海古籍(有籍贯,中进士年份)

《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姜亮夫(有生卒年),商务

对于我们填写申报表及普查表格而言,还会接触到古书的刻工和收藏者,查找这方面资料有:

【藏书家】

1、《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王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藏书纪事诗》(叶昌炽)

3、《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

4、《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

5、《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

6、《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

【刻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