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559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籍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籍基础知识.docx

《古籍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基础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籍基础知识.docx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定义):

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定级标准》2。

1、《修复技术规范》2.1)

一、古籍版式

定义: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

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

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1.版面:

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拣活字形成的平面。

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2.版框:

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

(修复技术规范2.5.1)。

也称边

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

线)、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

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4.行款:

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

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X行X字”,

有的直接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字双行X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故行款可以作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5.天头:

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6.地脚:

图文或板木g下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也称下

角。

7.版心:

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准。

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

常是简书名)、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8.书口:

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蝴蝶装无书口?

)与

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修复技术规范2.8。

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

9.鱼尾:

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

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

鱼尾),个别有三鱼尾。

花鱼尾:

鱼尾刻印出花样的。

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10.象鼻:

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

(这只是一种说法。

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

种说法,一是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

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

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11.书耳:

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

以称书耳。

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2.书牌:

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

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

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而明清以前(后?

)则更多的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3.大题:

指一种书的题名。

14.小题:

指一种书内各篇各卷的题名。

15.墨钉:

又称墨等。

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

出现的原

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6.朱丝栏、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

主要于唐以前写本。

明清时期,亏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的结构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

而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

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修复技术规范2.9)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

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修复技术规范2.5)

4.书名叶:

位于护叶(准确的说应该是书衣)之后、所有书叶之前。

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6)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

5.护叶:

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修复技术规范2.7)一般是一张空白纸。

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

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修复技术规范2.8)

7.书脑:

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

(修复技术规范2.8。

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

地方。

8.书脊:

(又称书背),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

(修复技术规范2.8。

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

脊。

(关于书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书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9.书首:

书籍上端切口处。

(修复技术规范2.8。

1)又称为书头。

10.书根:

(修复技术规范2.8。

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

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

)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

天头和地脚右端。

(修复技术规范2.8。

7)

三、古籍的内容

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成。

1.封面题名:

(即前面所讲书名叶(也称封面)时所提到的)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

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

2.序:

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

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明著作宗旨。

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

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

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

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

古代(指早期如卷轴装时)多列于书末,后一般放在书前。

3.目录:

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

它是一书的纲目,

反映了一部书的章节体例。

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分多少

卷、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么类别,有哪些篇等等。

古书最多是分卷(jum)的。

受卷轴装的影响,一篇即一卷轴,后来即一部分完了,就定为一卷。

注意,卷数不等于册数。

一册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

册与装订有关,卷与内

容有关。

目录中所题的卷数是我们著录的重要依据之一。

)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

序文后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

大部分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名部分还有分录。

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

4.凡例:

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

还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5.正文:

全书的主要部分,是书的主体。

按照实际内容容和篇幅划分卷次,

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题有书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在

首行后数行,低N字)等内容。

而一部书的正善名(大题)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书名著录。

通常大题在

卷端(首行)上端,但由于受到竹木简书的影响,古书也有将小题(即篇名)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题),而将大题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题),就是所谓

“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

这种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书在版式上的特点。

因此在著录书名时,要注意卷端上题是否为正书名。

6.跋:

又称后序、后记。

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

多放在正文的最后,少数也有放在正文之前(这主要是装订的问题了。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跋,是刻印(排印)在书上的,原书的一部分。

跋文中所涉及的刻书情况与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关,而跋文作者与收藏者的批校题跋著录要有所区别。

7.卷首、卷末、附录:

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等。

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也称为附录。

书中有时刻有其它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也称为附录。

8.笺、注、疏:

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

注容易理解,至于笺,《汉语大词典》解释:

后世把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宋洪迈《容斋五笔•经

解之名》:

“奠B康成作《毛爵笔》,申明傅羲,他善瓢用此字者。

”疏也是如此,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笺注疏者一般要在书名责任者著录,依次排在第一责任人后。

9.著作方式:

(附带提及)一般依规定著金贪特殊情况可依原善所题著金冤

撰:

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题:

“学”、“述”、“著”等;

编:

将多种著作整理、编排为一种书(一般指丛书);

W:

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汇集为一种书;如

修、纂:

主要指官修书的著作方式。

主持其事者为“修”,实际编写者为

“纂”。

如地方志,主持的官员为修,编写者为纂;

注:

封一书的内容、文字进行解释;如果卷端下题直接作“><><笺"或“>

即特殊情况可依原耆所题著金氮

W:

将一种文字翻群成另一种文字;

插图、画谱的创作;

善:

指书法作品的创作;

篆刻:

玺、印的创作。

四、古籍的装帧

(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

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

“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

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

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

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箧中,以免散乱。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

被继承和发扬。

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2)帛书卷子装

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缴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缗书”。

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

卷子装的帛书一般写在半幅宽的绿帛上,文字从上至下,由右至左。

为使文字整齐,大致根据简的宽度用墨笔或朱笔划上界行,后来则用朱丝或乌丝织出,是为乌丝栏、朱丝栏。

卷首仿照简策中的赘简,留下一段空白,保护正文不被磨损。

卷尾粘以二三厘米宽的竹片作为轴心,将帛书像简策一样从左向右卷成一卷。

这便是后来卷轴装的雏形。

写在整幅绿帛上的帛书,卷收不便,只能折叠存放,天长日久,折处极易断裂,故这种方式不甚流行。

缴帛作为书籍的载体,优点是质地柔软,洁白易着色,可以随意折叠卷起,份量轻,便于携带,然而因为价格昂贵这一致命缺点,所以很难在民间通行。

因此,考古发掘中竹木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帛书。

(以上两种缺藏)

(3)卷轴装

纸作为书籍的载体可能始自西汉末年,与简帛并行使用数百年。

由于纸张价廉物美,携带方便,逐渐取代了简帛的地位。

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简牍和帛书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早期的纸书像帛书一样卷成一束,经过长期的发展,从书写到制卷形成一整套完备制度,即为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265-960)最为流行的卷轴装。

存世的敦

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

卷轴装书籍每纸的高度仿照竹木简的高度,纸上下划两道横线,然后均匀地划上乌丝

栏。

标准的写卷每纸28行,行17字。

比较讲究的书抄写之前纸张要“入黄”,防止虫

蛀。

(4)梵夹装

是伴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也是十九世纪中国引进西方

书籍装订技术之前唯一引入的一种外国的书籍装帧形式。

修长硕大的贝多树叶为古代印度的书籍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

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上下需要夹板保护。

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致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

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

在印度梵夹装的影响下,中国僧侣尝试着将汉译佛经制作成梵夹装形式,例如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思益梵天所问经》是目前所知敦煌文献中最典型的梵夹装,并且存有夹板和绳子。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采用梵夹装的佛经基本保持印度原貌。

(5)经折装

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众借鉴印度传统装帧方式的优点,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佛教信徒受印度梵夹装的启发,将原来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行数和宽度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书皮。

书皮一般用硬纸板或木板制作,用以保护书叶。

这种装帧大量应用在佛经中,故称经折装。

经折装与梵夹装相较的诸多优势,注定了其很快取代梵夹装,而成为佛经中最为通行的装帧形式(后来道教信徒也使用这种装帧形式),甚至现在很多寺院印制佛经仍然采

用这一形式,其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

(6)旋风装

旋风装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史界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实物材料佐证,专家学者根

据文献记载里的蛛丝马迹,各呈臆说,聚讼纷纭,向无定论。

1980年,李致忠先生调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写本《王仁峋刊谬补缺切韵》,于1981年发表了《古书旋风

装考辨》第一次把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认为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解决书籍的翻检方便,对卷轴装实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过渡的装帧形式,并没有形成规制。

此后不久,书史研究者从英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中发现S.6349《易三备》,并公认

其为旋风装的固定形制。

我们对该藏品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之后,认为旋风装它不是固定的装帧形式,而是为了携带和翻检的方便,将原有卷轴装断成数纸,在纸头左端加装木条固定(有的是在卷子中间粘连),再以木条为轴,统一卷起来的装帧形式,

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装订,不能视为一种已经形成规制的装帧形式。

但这种偶然的形式中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就是为满足人们使用和携带的方便,而从卷轴装中隐约出现了册叶装的萌芽,所以它是中国书籍装帧形式过渡的一个例子,不能称为旋风装的固定式样。

旋风装的装帧方式或许受到梵夹装的影响,试图突破卷轴装的形式,尝试创立一种全新的装帧形式,将所有的单叶按顺序摞起来,并装订粘连在一起,如同现代书籍一样,每一页都可以翻动,这样可以很容易翻检所需内容。

然而它仍然无法摆脱卷轴装的影响,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征。

旋风装是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不固定的、比较随意的装帧形式,因而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但是它是书史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更适用的装帧形式,旋风装便退出历史舞台。

(7)蝴蝶装

简称蝶装,发端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印刷术普遍应用后的宋、元。

其装帧方法是将抄好或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

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

书叶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起源于写本时代,敦煌遗书即发现多种抄本蝶装书籍。

由于蝴蝶装的纸张要折成两页,适应了雕版印刷术的特点,故能广泛流行于宋、辽、西夏、金、元。

然而其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两页空白,同时蝶装书脊全用浆糊粘连,易于

脱落,造成书叶散乱。

针对蝶装的这些弱点,急需一种既便于翻阅而又更加牢固的新的装帧形式。

(8)包背装

包背装是针对蝴蝶装书籍不便阅读、容易散开的弱点而创造出的一种装帧形式。

其方法是一反蝴蝶装倒折书叶的方法,而将印好的书叶正折,字面向外,折口向左集齐作书口,在书脑余幅靠近书背处打眼订捻,形成书芯。

书皮的装法同蝴蝶装书籍。

包背装在南宋(1127——1279)完全取代蝴蝶装,流行时间很长,对现代书籍的装帧影响很大。

包背装用与蝴蝶装相反的折叶方法,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

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

使用纸捻穿订代替蝴蝶装所使用的浆糊粘贴,也解决了蝴蝶装容易散乱的不足。

(9)线装

线装和包背装相似,区别只是前后书皮分开,各用一纸,用线和书芯装订在一起。

这是为适应书籍的生产高度发展、提高工作效率而创造的一种装帧形式。

线装从明代中叶以后成为我国书籍装帧的主要方式,不但式样美观、方便阅读,而且装订牢固,不易损坏。

线装书籍在明代后期盛行,然而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

(10)毛装:

凡装订成册,而未加工裁切的书。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再具体的说,

毛装在折叶方法上与包背装、线装没有任何区别,仍以版心为轴线,合叶折叠。

集数叶

为一叠,戳齐书口,然后在书脊内侧打两眼或打四眼,用纸捻穿订,砸平。

天头地脚及书脊不用剪齐,也不用加书衣。

在流通的古籍中,毛装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装帧形式,但在实际中确实存在。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

五、古籍的分类

古籍常用的分类法为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为五部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再加上丛部),其主要类目为:

经部:

总类

易书诗

礼: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共六种乐

春秋:

汇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积总义共五种孝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总义共五种

群经总义

小学:

汇编、训诂、字书、韵书共四种

史部:

纪传:

汇编、通代、断代共三种

编年:

通代、断代共二种

纪事本末:

通代、断代共二种

杂史

诏令奏议:

诏令、奏议共二种

传记:

总传、别传、年谱、日记、家传、宗谱、杂录、贡举、职官录共九种史抄

时令

地理:

杂志、山水、专志、游记、外纪共五种

职官:

官制、官箴、政纪共三种

政书:

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邦交、考工、科举、公牍、档册、杂录共H^一种

目录:

汇编、公藏、家藏、知见、地方艺文、杂录共六种

金石:

总、金、石、玉、陶、钱币、玺印共七种

史评

子部:

总类

儒家

兵家

法家

农家(附兽医)

医家:

丛编、医经、本草、诊法、方论、针灸、养生、史传共八种

天文算法:

天文、历法、算书共三种

术数:

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术共七种

艺术:

书画、画谱、篆刻、乐谱、棋谱、杂记共六种

谱录:

丛编、器物、食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共五种

杂家:

杂学杂说、杂考、杂记、杂品、杂纂共五种

小说:

笔记、短篇、长篇共三种

类书

释家:

大藏、译经、撰疏

道家

集部:

楚辞

汉魏六朝别集

唐五代别集

宋别集

金别集

元别集

明别集

清别集

总集: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共五种

诗文评

词: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共六种

曲: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共十四种

丛部:

汇编

辑佚

地方

家集

自著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中,新加了一类新专收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影响而著录的书籍。

此次尚未接触,暂且不论。

以上分类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

六、古籍工具书

古籍编目工作中,无论何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对某个人名、室名别

号、地名、年代、职官、藏书印等不了解,尤其是从事该工作时间不长的人员,更会经常遇到此类问题,这时,就需要查索资料来解决问题。

那么,应从何处入手查资料呢?

下面就简

单介绍一下图书馆古籍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工具书或参考书。

(一)古籍辞典

1、《简明古籍辞典》胡道静主编齐鲁书社

统类、体例、分类目录、版本、人物、要籍、藏书处、附录

简明扼要

2、《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勉良编著齐鲁书社

版刻名词、刻工、刻(抄)书家,以及有关版本学的专著、书目、题跋

(二)查人名

1、《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稣):

最基本地查找古书人名的工具

2、《中国文学家词典》(谭正璧)

3、《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摘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版另外还有其他各种传记资料:

5、《宋代传记资料索引》

6、《元代传记资料索引》

7、《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

8、《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9、《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

10、《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明清迤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jicng>谢沛霖)上海古籍(有籍贯,中进士年份)

《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姜亮夫(有生卒年),商务

对于我们填写申报表及普查表格而言,还会接触到古书的刻工和收藏者,查找这方面资料有:

【藏书家】

1、《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王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藏书纪事诗》(叶昌炽)

3、《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

4、《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

5、《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

6、《续补藏书纪事诗》(王骞)

【刻工】

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

2、《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

(三)查室名别号

《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杨廷福、杨同甫编)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四)查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熄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

《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

《称谓录》(梁章金巨)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龚延明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以上简便实用)

《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编)

《清季重要职官表》、《清季新设职官表》(钱实甫编)

(五)查地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稣等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魏嵩山)广东教育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骥主编)

(六)查年代

1、《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

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

由于出版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

种纪年表的错误,内容简要,使用方便,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

末附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

2、《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方诗铭、方小芬)

有时某些具体纪年的年末已经跨入公元纪年的次年,标注公元纪年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

此时可查该书。

3、《二十史朔闰表》(陈垣)

查月朔。

4、《中西回史历日》(陈垣)

5、《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公元前660年一公元1918年)山

西省图书馆编

(七)查藏书印

1、《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上海书店

2、《明清藏书家印鉴》(林申清)上海书店,1989

3、《日本藏书印鉴》(林申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藏书纪事诗》(叶昌炽)等

(八)古籍书目

查考先秦至清代著述,了解历代图书的存佚情况,可以利用正史和《通志》、《文献通

考》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历代其它官私书目。

1、史志目录

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是根据当时政府藏书并参考了其它官私书目而编成的综合性书目,又叫史志书目。

《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都是古今典籍一并收录,《明史・艺文志》、《清

史稿・艺文志》则只记当代人的著述。

民国时开明书店辑《二十五史补编》,是专收史书的补表、补志的丛书,其中共收录三十二种艺文经籍补志,这也是阅读和研究史志书目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2、历代官私书目

宋代的《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国史艺文志》(有清人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