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092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docx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

GB8588─88渔业资源基本术语—第一部分

1仔鱼 prelarva:

  从卵膜内孵出后靠卵黄供应营养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

2稚鱼 postlarva:

  卵黄吸收完毕,开始主动掇取外界食饵,尚未出现性分化,正处于变态期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

3幼鱼 juvenile:

  完成了变态并具有与成鱼相同的形态特征,自性腺开始发育至性成熟阶段的鱼类个体。

4成鱼 adult:

  性成熟的鱼类个体。

5生长率 growthrate:

  水生动物个体在一定时期内体长(或体重)的增量与期初体长(或体重)的比值。

6生长系数 instantaneousrateofgrowth:

  水生动物个体体长(或体重)的生长速度(dL/dt或dW/dt)和该个体当时的体长(或体重)之比值,通常以符号G表示,与瞬时生长率同义。

7渐近体长 asymptoticlength:

  水生动物的生长参数,体长生长的理论渐近值。

以符号L∞表示。

8死亡率 mortalityrate:

  水生动物种群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减少的数量与期初该种群个体总数量之比值。

因捕捞所造成的死亡率称捕捞死亡率;因捕捞以外的自然原因所造成的死亡率称自然死亡率。

9死亡系数 instantaneousmortalityrate:

  水生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速度(dN/dt)和该种群当时的个体数量N之比值。

以符号Z表示。

10残存率 survivalrate:

  在某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终止时和起始时水生动物种群中个体数量之比值。

以符号S表示。

11世代 generation:

  在同年或同一繁殖期内出生的某水生动物种群个体之总称。

12渔获量 catch:

  在天然水域中所采捕的渔业生物的重量。

13渔捞记录 fishingrecord:

  捕捞作业的位置、时间、渔获物种类、渔获量和海洋环境因子等与生产活动有关的记实。

14捕捞过度 overfishing:

  因捕捞量超过渔业资源再生产量,使平均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CPUE)和总渔获量都持续下降。

15禁渔期 closedseason:

  在规定水域内禁止对某种渔业资源的捕捞或某类渔具作业的时期。

16禁渔区 closedarea:

  全面禁止一切捕捞生产或某类渔具作业的水域。

17幼鱼保护区 juvenileprotectionarea:

为禁止一切损害幼鱼的作业而划定的水域。

18开捕期 openingdate:

在规定水域内,准许开始某种渔业生产或某类渔具作业的法定日期。

19人工鱼礁 artificialfishreef: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诱集鱼类栖息或繁殖的水中固定设施。

20渔业资源评估 fishstockassessment:

 评价捕捞和环境因素对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程度。

21渔业管理 fisherymanagement:

 渔业上投入和产出关系间的决策和实施。

22渔业管理目标 objectiveoffisherymanagement:

 通过控制捕捞活动,保护和改良环境,从渔业资源获得某种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3限额分配制 quotasystem:

 将某海区或某鱼种的允许捕捞量按一定的原则定量分配给各生产单位(国家、渔业公司或渔船)的分配办法。

24捕捞能力指数 powerfactor:

 某渔船(或渔具)与选定的标准渔船(或标准渔具)在相同渔业资源密度和相同的渔场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的渔获量之比值。

25捕捞能力 fishingpower:

 某种渔船(或渔具)的相对捕鱼效率,以参数“捕捞能力指数”计量。

26捕捞强度 fishingintensity:

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域内投入作业的标准捕捞力量。

27捕捞力量 fishingeffort:

 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汛期)投入某渔业的标准作业单位数。

用“标准作业小时”作单位,以符号f表示。

28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 catchperuniteffort:

单位捕捞力量的平均渔获量,通常用作资源密度的指标。

以符号CPUE表示。

29可捕系数 catchabilitycoefficient:

单位捕捞力量所能捕获某渔业资源种群的数量占该种群总数量的比值。

以符号q表示。

30补充群体 recruitmentstock:

 新参加捕捞群体的那部分渔业资源。

31渔业水域 fisheriesarea:

人类从事水产捕捞、养殖和增殖等生产活动的水域。

32资源增殖 stockenhancememt:

用人工的方法使渔业资源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的措施。

33丰满度系数 coefficientoffatness:

 鱼体肥瘦的指标,以符号k表示。

以公式k=100W/L3计算,式中W为鱼体重量(g),L为鱼体长度(cm)。

34生殖力 fecundity:

 雌鱼在一个繁殖季节内的产卵数量。

35鱼体长度 lengthoffishbody

 35.1全长 totallength:

 吻端至尾鳍末端的距离,鳎类等鱼类以此代表鱼体长度。

 35.2体长 bodylength:

 吻端至尾椎骨末端的距离,石首鱼科、鲷科等鱼类以此代表鱼体长度。

 35.3叉长 forklength:

 自吻端至尾叉最深点的距离,科、鲱科等鱼类以此代表鱼体长度。

 35.4肛长 anallength:

 吻端至肛门前缘的距离,鲨鱼、海鳗、带鱼等鱼类以此代表鱼体长度。

 35.5体盘长 disclength:

 自吻端至胸鳍基底的距离,鳐、等鱼类以此代表鱼体长度。

36暖水种 warmwaterspecies:

 生长、生殖适温高于20℃,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高于15℃的水生动物。

暖水种包括亚热带种和热带种,前者适温范围为20~25℃,后者适温范围高于25℃。

37温水种 temperatewaterspecies:

 生长、生殖适温范围为4~20℃,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为0~25℃间的水生动物。

温水种包括冷温种和暖温种,前者适温范围为4~12℃,后者为12~20℃。

38冷水种 coldwaterspecies:

 生长、生殖适温低于4℃,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不高于10℃水域的水生动物。

冷水种包括寒带种和亚寒带种,前者适温为0℃左右,后者为0~4℃。

39底层鱼类 demersalfishes:

 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架区底层或近底层的鱼类。

40上层鱼类 pelagicfishes:

 栖息在海洋表层或上层的鱼类,它和底层鱼类的区别在于它进行明显的远距离洄游。

41中层鱼类 mesopelagicfishes:

栖息在外海和大洋的200至1000m水层内的鱼类。

42深海鱼类 abyssopelagicfishes:

 栖息在大洋水深1000米以下深海底带(不包括深海床)的鱼类。

43游乐渔业 recreationalfishery:

以娱乐为目的的渔业,因多数用竿钓,故亦称游钓。

44多鱼种渔业 multispeciesfishery:

同时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鱼类种群为捕捞对象的渔业。

45开发率 rateofexploitation:

鱼类种群在特定时期内被捕捞的数量和期初该种群总数量之比值。

GB/T15805.1—1995淡水鱼类检疫方法—第一部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鱼类传染性胰坏死病(IP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斑点叉尾病毒病(CCVD)、鲤春病毒病(SVC)、疖疮病、弧菌病和昏眩病的检疫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口岸进口国外淡水鱼类的检疫,也适用于我国国内地区间同种疾病的检疫。

2设备和器械

  检疫中所用设备和器械除根据各个学科有特殊要求外,均指鱼病实验室常用的设备和器械。

3传染性胰坏死病(InfectiousPancreaticNecrosis,简称IPN)

  该病病原属双链RNA病毒。

  本病流行于美洲、欧洲和亚洲。

  主要感染对象是鱼龄6个月以内的虹鳟、美洲红点鲑等鲑鳟鱼类。

6个月以上的鱼可以是无症状的带病毒鱼,鱼卵也可携带病毒。

3.1临床检查:

3.1.1活动情况:

  病鱼游动失调,常作垂直回转游动,不久便沉入底部死亡。

从开始回转游动到死亡的时间为1~2h。

在有水流的饲养池中可见失去游泳能力的鱼随水流贴在排水口的拦网上。

3.1.2外部检查:

  病鱼体色暗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

腹壁和鳍基部有出血现象。

病鱼多从肛门排出线状粘液样粪便。

3.1.3剖检:

  除幽门垂出血外,肝脏和脾脏显著褪色,通常消化道内无食物,胃和肠前部积有乳白色粘液而肿胀。

3.2实验室检验

3.2.1病毒分离:

细胞准备:

  a.设备及器械:

无菌室、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低温冰箱(-30℃)、液氮罐、赛氏漏斗和0.3,0.45μm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细胞培养瓶、白色橡皮塞等。

  b.培养基及试剂:

 细胞生长液、胰酶-EDTA(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液、小牛血清、L-谷氨酰胺、碳酸氢钠、酒精。

  细胞生长液等配制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

  c.接种前的细胞准备: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用CHSE-214、RTG-2细胞分离。

CHSE-214、RTG-2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21℃和20℃。

选择生长良好,形成单层的细胞培养物,倒去生长液加入适量胰酶-EDTA混合消化液消化,然后补加生长液,按1∶2或1∶3的分种率将原瓶消化的细胞分装入2个或3个培养瓶中,置适温中继续培养,当单层致密度达80%左右,即可用于病毒接种。

样品接种

  a.设备及器械:

同,另增加冷冻离心机和1、2mL规格的移液管。

  b.常用的溶液:

 细胞维持液、磷酸缓冲盐水[配制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

  c.取样:

 有症状的鱼,取10尾以上样品作病毒分离用。

 无症状的鱼,取60尾以上样品作病毒分离用。

  对鱼卵,取60~100粒样品作病毒分离用。

  对于少量进出口成鱼,从尾动脉抽1~2mL血液,其血浆作病毒分离用,血清作抗体检测。

  d.样品处理:

  较大的鱼取其肾、肝、脾。

仔、稚鱼取鱼体全部,若是带卵黄囊的鱼应去掉卵黄囊。

鱼卵则取全卵。

  将上述待检样品称重,加磷酸缓冲盐水(PBS)匀浆,并稀释成10-1,离心30min(4000r/min),弃去沉淀物,将上清液通过0.45μm微孔滤膜除菌,然后再用PBS进行10倍稀释,即成样品。

  血液样品置于常温下1h后,再放在4℃下12h以上,以析出血清。

然后低速离心,其沉淀作待检样品,按上述方法制备样品液,血清作中和试验。

  e.接种细胞:

  倒出细胞瓶中的培养液,然后接种样品液,接种量为维持液的10-1,吸附1h后,加细胞维持液培养,同时设对照。

病毒培养:

  传染性胰坏死病病毒(IPNV)培养温度是15~20℃。

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结果观察:

  若接种样品含有病毒,培养2~5d后,即出现明显的细胞致病变作用(CPE),主要特征为细胞崩解,细胞单层破坏。

收集阳性细胞悬液,冻融一次后,低速离心除去细胞碎片,上清液作病毒鉴定用。

  若接种后7d仍未见CPE,则判断为阴性结果。

  若7d内出现可疑CPE现象,则需将该瓶细胞培养液作为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3.2.2病毒鉴定:

中和试验Ⅰ(固定血清用量──稀释病毒法)

  本试验用于鉴定在细胞培养中出现了CPE的样品是否为IPNV。

试验准备:

  a.细胞RTG-2细胞培养于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上。

  b.病毒用标准IPNV毒株,传代后制成病毒悬液。

  c.标准抗血清抗IPNV的标准血清,使用前于56℃灭活60min。

  d.待检样品(出现了CPE的细胞培养物)冻融一次,除去细胞碎片后使用。

操作步骤

将待检样品用Hanks液作系列稀释,使其稀释度由10-1到10-3,每管含量为0.5mL。

取两排试管,分别从上述各稀释度的待检样品中取出0.2mL于两排试管中,然后第一排管加入0.2mL抗IPNV标准血清,第二排管加入0.2mL维持液,充分混合均匀。

30℃温育60min。

温育后分别将第一排管与第二排管的样品接种于已长满RTG-2细胞单层的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每个稀释度4孔,每孔0.1mL。

将抗IPNV标准血清倍比稀释后(1∶8至1∶64)接种于上述培养板,每个稀释度4孔,每孔0.05mL,作为标准抗血清对照。

将标准IPNV接种8孔,每孔0.05mL,作为病毒对照,其余8孔作为正常细胞对照。

各孔加入维持液至总量0.2mL。

放入20℃培养箱中培养,逐日观察病变,记录结果(按表1填写)。

表1 中和试验I结果记录表

  

待检样品-标准

血清

  

待检样品-维持液

标准血清

IPNV对照

细胞对照

  

1234

  

5678

910

11

12

A

10-1

1∶8

B

10-2

C

10-3

1∶16

D

10-4

E

10-5

1∶32

F

10-6

G

10-7

1∶64

H

10-8

结果判定:

  按Reed和Muench法分别计算出待检样品-标准血清与待检样品-维持液的细胞半数致死量(TCID50),二者的滴度指数之差的反对数即为中和指数。

若正常细胞与标准血清对照为阴性,标准毒对照为阳性,按表2判定结果。

表2

  

中和指数

  

结 果 判 定

  

<10

  

阴性(待检者不带毒)

  

10~50

  

可疑

  

>50

  

阳性

中和试验Ⅱ(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本试验用于鉴定鱼血清中是否含有抗IPNV的中和抗体。

试验准备

  a.细胞RTG-2细胞培养于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上。

  b.病毒标准IPNV,使用前用Hanks液稀释至50TCID50/0.1mL。

  c.血清待检血清和正常血清(阴性血清)用等量的Hanks液(每毫升含青霉素200IU、链霉素200mg)稀释后,于45℃灭活30min,待冷却后使用。

操作步骤

将已灭活处理的待检血清,用Hanks液作系列倍比稀释,使其稀释度由1∶4到1∶256,每管含量为0.2mL。

分别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2mL(即为待检血清等量)的50TCID50/0.1mL的IPNV悬液,充分摇匀混合。

于30℃温育60min。

取出后分别接种于长满RTG-2细胞单层的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每个稀释度4孔,每孔0.1mL。

按上述步骤设立正常血清对照;将标准IPNV悬液连续10倍稀释后(10-1~10-7)接种上述培养板,每稀释度4孔,每孔0.1mL,作病毒悬液毒力滴度对照;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H排12孔作为正常细胞对照。

各孔加入细胞维持液至总量0.2mL。

放入20℃培养箱培养,逐日观察病变,记录结果(按表3填写)。

表3 中和试验Ⅱ结果记录表

行→

 

待检血清

 

正常血清对照

病毒滴度对照

 

1234

 

5678

9

10

11

12

A

1∶4

B

1∶8

10-1

C

1∶16

10-2

D

1∶32

10-3

E

1∶64

10-4

F

1∶128

10-5

G

1∶256

10-6

H

细胞对照

10-7

结果判定

  根据病变用Reed-Muench法或Karber法计算出血清中抗体效价(即能保护50%的细胞培养孔不产生病变的最高血清稀释度)。

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16者为阳性,小于1∶16者为阴性。

3.3综合判定

  a.若出现上述临床症状,经细胞培养又出现CPE,并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可判定患有传染性胰坏死病。

  b.若无临床症状,但经细胞培养出现CPE,并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判定为IPNV携带者。

  c.若中和试验为可疑,则判定为可疑。

  d.若无临床症状,经细胞培养也不出现CPE,但鱼血清中抗IPNV中和抗体为阳性者,则判定在近期内患过传染性胰坏死病。

  e.若仅有临床症状,或仅能在细胞培养中出现CPE,但不能被抗IPN中和抗体中和者则不能称患有IPN,需进一步作其他病检查。

4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orosis,简称IHN)

  该病病原属弹状病毒。

  本病流行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马苏大马哈鱼等鲑鳟鱼类的稚鱼,一龄鱼亦有感染的情况。

水温15℃以上鱼呈无症状带毒状态,鱼卵也可带毒。

4.1临床检查

4.1.1活动情况:

  病鱼最初游动迟缓,无力地随水漂浮着,接着顺水流摇晃地游着,虽有痉挛似地动作,但不久就上浮,横着身子而且时常急剧地游泳,不久就死亡。

这期间所见狂奔动作为本病的一个特征。

4.1.2外部检查:

  病鱼体色暗黑,肛门通常拖着一条半透明的粪便,亦是该病的一个特征。

腹部有腹水且肿胀,眼球突出。

贫血,鳃显著褪色。

从胸鳍基部、背鳍一直到前部,以及肛门附近的躯干肌肉常有出血现象,口腔壁亦有出血点。

具有卵黄的仔鱼卵黄囊出血,内充满浆液而肿胀。

4.1.3剖检:

  脾、肾坏死,脾脏和幽门垂四周的脂肪组织、腹膜、脑和围心膜等处常有出血点,肠道也有出血现象。

4.2实验室检验:

4.2.1病毒分离

细胞准备:

  同,不同的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除可用CHSE-214细胞分离外,最适分离病毒细胞是FHM,培养温度28℃。

样品接种:

  同

病毒培养:

  IHNV培养温度是15℃,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结果观察:

  若接种样品含有病毒,则3~5d后出现CPE,细胞聚集成族,似葡萄样,然后崩解。

  若出现CPE,则冻融一次后,低速离心除去细胞碎片,上清液作病毒鉴定。

  若7d内无CPE,则为阴性结果。

  若7d出现可疑CPE现象,则将该瓶培养液作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4.2.2病毒鉴定:

  同3.2.2,不同的是用IHN标准毒和IHN标准抗血清。

用FHM或CHSE细胞,病毒培养温度是15℃。

4.3综合判定:

  同3.3条。

5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iralHemorrhagicSepticemia,简称VHS)

  该病病原属弹状病毒。

  本病是欧洲地方病。

  主要危害虹鳟全长5cm左右的稚鱼到体重200~300g左右食用鱼。

症状分三型:

急性型见流行早期,症状发展很快,死亡率高。

慢性型在流行初期以后可见,症状发展慢,鱼体各部的出血不象急性型那样显著,死亡率低。

神经型见流行末期。

5.1临床检查

5.1.1活动情况:

  流行后期病鱼有时在水里扭转游动,有时侧游,有时又突然向前猛烈游动。

5.1.2外部检查:

  病鱼体色暗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贫血,鳃、鳍基部、眼和眼眶等处出血。

5.1.3剖检:

  肌肉、内脏脂肪组织、鳔和肠等处出血,以急性型显著。

神经型看不出特异的病变。

5.2实验室检验:

5.2.1病毒分离

细胞准备:

 同

样品接种:

  同,因鱼血清抗VHSV中和抗体是补体依赖型,在无补体情况下检测不出中和抗体。

病毒培养:

 置15℃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结果观察:

  若接种材料含有病毒,RTG-2细胞在pH7.6的条件下,2~4d后出现CPE,细胞缩短,然后变成球形,不久就坏死从瓶壁脱落。

  若出现CPE,则冻融一次后,低速离心除掉细胞碎片,上清液作病毒鉴定。

  若7d内无CPE,则为阴性结果。

  若7d内出现可疑CPE,则将该瓶细胞培养液作为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5.2.2病毒鉴定:

  对于VHS鉴定,仅对在细胞培养中出现了CPE的样品鉴定是否为VHS病毒,其方法同,病毒培养温度是15℃。

5.3综合判定:

  a.若出现上述临床症状,经细胞培养又出现CPE,并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可判定患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b.若无临床症状,但经细胞培养出现CPE,并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则判定为VHS病毒携带者。

  c.若中和试验为可疑,则判定为可疑。

  d.若仅有临床症状,或仅能在组织培养中出现CPE,但不能被抗VHS血清所中和者,不能称患有VHS,需进一步作其他病检查。

6斑点叉尾病毒病(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简称CCVD)

 该病病原属疱疹病毒。

  本病流行于美国。

  对鱼龄8个月内的斑点叉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可达100%。

鱼龄8个月以上的则呈带毒状态。

6.1临床检查

6.1.1活动情况:

  病鱼游泳异常,又旋转、又抽搐,不久便沉入水底,接着垂直地浮于水面,最终死亡。

6.1.2外部检查:

  病鱼眼球突出,鳃显著褪色。

皮肤和鳍有出血现象。

晚期病鱼一般腹部膨胀,肛门突出。

6.1.3剖检:

  胃扩张,内有粘液状液体。

肌肉、肾、肝、脾等处可见出血。

6.2实验室检验

6.2.1病毒分离

细胞准备:

  同,不同的是CCVD病毒用BB细胞分离,最适培养温度是25~30℃。

样品接种:

  同

病毒培养:

  CCVD病毒培养温度25℃,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结果观察:

  若接种材料中含有病毒,则1~3d内即可出现CPE,开始出现合胞体,继而细胞崩解。

出现CPE的细胞上清液可作病毒鉴定。

  7d内无CPE为阴性结果。

  若7d内出现可疑CPE现象,则将该瓶细胞培养液作为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6.2.2病毒鉴定:

  同,病毒培养温度是25℃。

6.3综合判定:

  同3.3条。

7鲤春病毒病(SpringViremiaofCarp,简称SVC)

  该病病原属弹状病毒。

  本病流行于欧洲。

  危害一龄以上的鲤鱼。

7.1临床检查

7.1.1活动情况:

  病鱼集中在进水口,虽进行缓慢地呼吸,但不久便沉入水底。

7.1.2外部检查:

病鱼体色暗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肛门发红,肿胀。

鳃有出血点。

7.1.3剖检:

  打开体腔,有腹水。

肠道有严重炎症。

几乎所有内脏都有出血点,鳔壁是最常见的部位,肌肉亦由于出血而发红。

脾脏显著肿大。

亦可见黄胆症状。

此外也可见内脏诸器官水肿。

7.2实验室检验:

7.2.1病毒分离

细胞准备:

  同

样品接种:

  同

病毒培养:

  SVC病毒最适培养温度是20~22℃,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结果观察:

  若接种材料含有病毒,则2~4d内可出现CPE,特征为细胞变圆,继而崩解脱落。

  其他同

7.2.2病毒鉴定:

  同,病毒培养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