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09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________。

  2、讨论:

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考察时要注意什么?

(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

目的、地点、时间、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

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

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

02微米。

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

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

1埃。

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

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

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

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

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

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

(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

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

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

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

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

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

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

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

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

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

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

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

(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

垃圾里有些什么?

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________。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习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

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

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

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

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

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

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

你认识他们吗?

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

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

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

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现状原因对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8

  消失了的恐龙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

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

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

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化石)。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

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

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

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

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进化的证据是什么?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

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

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

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

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提炼出"什么是化石?

化石有什么作用?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

化石看起来象什么?

化石是什么?

"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

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

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

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

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

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

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

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

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

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化石)》。

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