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117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docx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

探索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

学生:

张琴琴

指导教师:

余继平

一.在乌江流域小学课堂中开展民俗艺术的必要性

中国民俗艺术是由中国劳动人民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的艺术形式。

民俗美术作品虽不能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作品相比,但是它们却像一首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1.乌江流域民俗艺术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乌江流域民俗艺术包含有剪纸、刺绣、蜡染、雕刻艺术、装饰艺术等丰富的内容。

它的题材也非常的广泛,都是反映的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比如说“劳作”、“婚嫁仪式”、“节令风物”、“环境特点”等。

就整体的特征来看,传统的观念和造型的程式符号,使这些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规范化、程式化特征制约了作者个性创造意识的发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传统造型符号的规定性,使这些民俗艺术具有高度的可度性和普及性。

                                                                                                                                                                                

今年3月下旬在北京进行的全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其公布的目录中就有乌江流域的黔江南溪号子、秀山的花灯、酉阳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石柱锣儿调等15项。

这就充分的说明了我国越来越重视人类的优秀民俗文化遗产。

2.乌江流域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美术课堂中所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却不容乐观。

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授优先的教学。

尽管学生由此可以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主体性、创造性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就现在小学的教育来讲,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课本中有关的乌江民俗艺术课程薄弱,课时也明显不足。

美术课本中所容纳的乌江流域民俗艺术内容不仅较少而且十分浅显,某些地方教材有关的乌江流域民俗艺术内容,也大多是仅仅局限于使人知道的乌江流域民间蜡染、剪纸、年画等艺术内容和样式,更深的认识却不多见,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对乌江流域民俗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再加上崇洋轻土的观念,使乌江流域民俗艺术就更易被忽视,有些看似热闹的背后往往流于了猎奇或表面化的认识。

比如近年来青少年参加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祭”、“洋节”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对我国的“春节”“端午节”等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如果能将乌江流域民俗艺术进入小学课本,使学生能够从小就接受完整的民俗艺术教育从而真正的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传播乌江流域民俗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培养目标与专业美术教育不同,课时又极为有限的小学美术课程中,如何转变重洋轻土的艺术教育制度和观念,并培养乌江流域民俗艺术的师资,以担负起传承传播民俗艺术的重任。

因此,怎样加强乌江流域民俗艺术教育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二、在小学课堂开设“民俗艺术”课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标准》正文的第一句话也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这对美术教师重新理解美术教育的目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意味着:

美术教育的实质不是美术专业教育,而是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才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

其一、历史的经验教训,让我认识到,为了抢救人类的民俗文化遗产,就得从小学生抓起,提高小学生对民俗艺术的认识和重视。

中国民俗艺术历史是一部不公正的历史,在旧社会里,上层的统治阶级瞧不起中下层劳动人民。

所以,中国的艺术史被上层统治阶级一统天下,民俗艺术难以登上大众之堂,更不说是小学的课堂。

在20世纪以前,那时的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丰富的土壤,并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自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有许多留学海外的艺术家把国外的许多有趣的样式带回了国内,这使中国的艺术格局更为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巨大的冲击,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意识的改造。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形态演变,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传入以及内外战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民俗艺术衰落、演变的社会原因或根本原因。

现代文明、科技进步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被倡导现在文明的中国人当作落后、愚昧的象征而毫不吝啬的丢弃。

科学技术、现代化、道德法制、改革开放、移风易俗,以及最时髦的程序、网络、数字化、纳米、克隆、信息时代、新人类等等不仅仅是新鲜的名词,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认识,更不消说“文化大革命”之类运动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我们清楚地看到,电影、电视、广播、卡拉OK、MTV等等代替了京剧、皮影戏、秧歌、社火、秦腔、豫剧、黄梅戏等,故了解传统艺术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懂这方面的人也寥寥无几了,难道现代文明就不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吗?

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必然?

试想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吗?

故而,加强民俗艺术修养,培养人文素质,责任关键在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尤其更要从小学生抓起,这是因为艺术课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有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美国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不断出现了“竞争”这一字眼。

它指出,未来社会的竞争,不单纯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事情,必须把人的民俗文化知识考虑进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我对此观点尚有保留,但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这方面眼光的远大,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很明显,如果现代人在经济、技术和政治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地球作为一条在宇宙航行的大船就有可能沉没。

因此,为使“竞争”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之演变成一种在精神感受和智慧方面的竞争。

健康的艺术教育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健康的艺术教育所导致的丰富感受和智慧。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艺术为人类存在着,如果人们不珍视它、失去了它,就无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孩子们就难以自由、快乐地成长。

每一个儿童都应当而且有权学习人类共同的艺术遗产,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具备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个舞蹈、一幅绘画、一首歌曲、一出戏剧的能力。

但是,这条路是漫长和艰难的。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我国民俗艺术教育长期习惯于单纯灌输艺术技法的单科式教学,使民俗艺术违背了它追求探险和创造的精神,使孩子们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甚至把民俗艺术课视为苦役。

其二、经过老一辈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在小学中开展民俗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有效工具之一。

中国民俗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历史最久、作者最多、流传最广、特色最浓、价值最大的本原艺术体系,它的内涵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文艺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它的制作与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有关。

它的造型强调主观想象、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它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实用,又教化,是精神的物化产品。

比之其它文学艺术形式,它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俗艺术文化和民族文化,更能激发起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更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更能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

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质,但它能真正的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传播民俗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传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

使民俗艺术落到正常的人文艺术教育内容中,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乃至青少年都能熟悉了解并珍爱自己的传统民俗艺术,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说,民俗艺术不仅是中国民俗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小学实施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

因此,在小学课中开设民俗艺术课,意义更为重大,深远,增强了学生对民俗艺术的认识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从审美的角度指导学生对民俗艺术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受到传统艺术及其蕴涵着的民俗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对抢救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三、在乌江流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扬民俗艺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美术教育来说,乡土、乡音、乡情都为开发课程资源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充分开发利用乌江流域这些民俗艺术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学校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灵感,也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乌江流域优秀民俗文化。

充分挖掘乡土美术教材,丰富学生美术语言.培养美术创作能力为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美化环境与生活,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而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空间感和观察力较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一)、得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

在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上,利用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乌江流域民俗艺术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对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是很有优势的。

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

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

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例如在《质朴的民间剪纸》一课中,我先作这样的启示:

你们见过民间的剪纸艺术吗?

然后拿出之间剪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期间介绍剪纸艺术的由来,让他们了解民间的民俗艺术,增强对民俗艺术的认识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思想感情。

最后拿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互相评论,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笑声的游乐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民俗艺术。

2、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

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外界事物的观察开始的,观察能力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条件。

它可以促进儿童对艺术知识的兴趣和了解,使儿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民俗艺术教育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能够学会如何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转化成自己所要表现的形态,能够养成留意身边事物,细心观察,思考。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将美术课看作是最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的课。

因此,学习民俗艺术特征,艺术结构,如:

乌江流域的民间蜡染、刺绣的互渗造型方法,就是很好地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民间年画《年年有余》中就是把不同时间的荷叶、荷花、荷莲、莲藕与鲤鱼组合,这种超时空的组合,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

因此,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充分展现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只要是健康的,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

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质朴的民间剪纸》一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了解民俗艺术,热爱民俗艺术,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注意渗透德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民俗艺术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乌江流域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民俗艺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好心灵和谐发展呢?

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民俗艺术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去激发学生了解传统道德文化,民俗艺术中的民间墓室雕刻就有重孝典范的“二十四孝”,如“卧冰求鲤”、“孟宗哭竹”。

利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

借助乌江流域民俗艺术美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民俗艺术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合理挖掘民俗艺术与美术知识的联系,使其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教程分成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要使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并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

这样,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1、把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与美术“造型·表现”概念结合起来

这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语言,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参加造型活动。

在造型的过程中,融入了构图、比例、透视、线条、色彩和明暗、虚实等表现形式,它们或写实或抽象或精细或粗犷。

这些,在乌江流域民俗艺术中都有体现:

采用蜡染、扎染、剪纸、挑花刺绣、等多种多样造型手段,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事物,如喜鹊、花卉、果蔬、虫、鱼、蝴蝶等;色彩应用也极尽丰富、随意赋彩,强烈和谐;造型上既有古朴简练、稚拙、单纯夸张,也有精细典雅。

选取乌江流域有代表性作品的引导学生从材料、内容、表现形式及构成特色等角度观察比较,把构图常识、造型方式、造型风格、色彩运用、透视现象等概念直观、生动地传达给学生,解决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差异,让其他地方的人们也更了解乌江流域的民俗艺术,共同体验美术领域造型、表现的千姿百态。

2、透过民俗艺术,把“设计·应用”观念贯穿于美育课堂

纵观民俗艺术,几乎每件作品都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绝妙结合的典范。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质均能巧为利用,稍加加工,即可成为一件精美实用的工艺品。

由于居住环境、理念的不同,在质料的选择、设计、制作上也是千变万化的,同是服饰花纹,在乌江流域地处的山区民族多选用几何形图案,凝重粗犷,朴实稳健,求全求满,它们或具体或抽象,色彩运用鲜明、对比强烈,显现出山区民族性情豪爽的一面;而河谷、平坝地区民族饰品,如浙江等地方则精巧别致,富于变化,不受自然原型限制,运用了概括、夸张、变形、意象化的手法,有的做工精湛显得繁缛富丽,有的淡雅清新,精巧别致,注重装饰的点缀效果,显得生动活泼,充满民间情趣,也显示了平坝、水乡人细腻灵巧的个性,充分表达了民俗艺术设计理念。

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在美术应用中主动寻求最合理的形式美化生活。

3、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体验和道德情操

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民间性、实用性、工艺性的特点体现了各民族独具魅力的审美趋向,具有无可比拟的装饰艺术感染力。

乌江流域的民俗艺术也不例外,它通过介绍、欣赏民俗艺术,把艺术语言带进课堂,再由作品的表现形式调动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体会雄浑厚重、细腻典雅、古朴稚拙、率真自然程式化等审美感受,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借民俗艺术在操作中不受时间、地点、材料的限制成就多姿多彩艺术品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创作者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湛的技艺。

那么,乐观向上、清新优雅、热情欢快、宁静平和的审美享受将会孕育而生,也易于培养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家园及对民俗艺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东西,体会起来是那样真切,自然会使美育效果显著起来。

4、灵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真切感受民俗艺术的特色和气氛

古人强调艺术创作要“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吸收艺术养分,寻找艺术灵感。

民俗艺术本身植根于民间广阔的土壤中,与地区民俗文化不可分离。

如果囿于教室,或是生搬硬套地把一些不可迁移和分离的艺术作品剥离到课堂来,将破坏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和谐性。

因此,应灵活运用教学形式,开放课堂,实现学生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全接触”。

可以把实物、图片、模型等带到课堂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模仿。

也可以将学生带到民间艺术品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民族民间艺术氛围,体验民族文化风俗情趣,为学生培植更深厚的艺术文化土壤。

5、取之于民间而超越民间,批判吸收,提高艺术层次

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用乡土美术作为美育的媒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寻找艺术的切人点。

因此可通过对民俗艺术的审美特点、文化内涵以及造型方法、色彩应用、构成形式的分析讲授,使学生掌握艺术美的规律,获得诸如节奏、协调、韵律、韵味、章法,以及造型轮廓形式和材料工艺特点的基本认知,使学生的视觉等感官得到积极的刺激,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从而获得自身审美情感的丰富和成熟。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课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素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运用美的规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鼓励和带领学生搜集身边的民俗艺术元素,从学习民俗美术的造型方法和基本特征人手,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民俗美术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把美的材料、形象、色彩,变化为身边的美,装点我们的生活,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美术教学目的。

少数民族民俗艺术虽有独特的造诣和风格,但并非任何一件作品都能代表其民族精神、民族特性、民族艺术水平,更难以完全符合现代艺术精神和教育要求。

有的拙劣,有的片面。

有的低级,有的不合时宜。

如果完全将其照搬到课堂上来,不仅达不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反而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应取于民间而高于民间。

通过有选择地取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造,提升其艺术水平,再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创作。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既善于发现可取的东西,又能识别拙劣和低级的成分,辩证吸收,主动建构艺术理念,提升艺术水平,创造出兼具民族特色和现代艺术精神的作品。

(三)、在美术教学中要围绕民俗艺术与民族的文化、生活等题材来进行教学

紧密联系少数民族自然人文特点,拓展美术教育与民俗艺术的结合空间。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美术学科总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少数民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土壤之中,例如,民俗艺术的表达方式,很多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赋、比、兴”的表达方式;民俗艺术的地域和传承与它所存在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许多民俗艺术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

研究民俗艺术必须了解民族的自然人文特点,美术教学中对民俗艺术的选材和运用也必须建立在对民族自然人文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民间故事、民族历史、民族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民间文学等来理解其艺术作品,指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融人民族文化,使之更富于民族特性。

(四)、在这里以《质朴的民间剪纸》一课为例

1、组织教学,稳定秩序

2、导入阶段

⑴、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民间剪纸的认识,及自己所见所知的民间剪纸;

⑵、播放录像:

欣赏收集的民间剪纸,并简单介绍这些剪纸的出处及特点;

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录像中的民间剪纸,自己喜欢哪一幅或分析某幅作品的特色(造型、象征寓意等)。

3、启发提问

师:

在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想一个问题,有几对新人结婚,结婚需要布置新房,那么他们在布置新房的时候,新房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大家知道这个标记是什么吗?

学:

“喜”字

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这个“喜”字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在这里呢,老师也剪了几幅剪纸作品,请同学们仔细欣赏一下。

⑴、纹样在生活中都运用于哪几个方面?

学:

窗花、喜花、门笺、礼花、寿花...

师:

对,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双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印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于鬓角作为装饰的风尚,还有刚才同学们回答的窗花、喜花、门笺、礼花、寿花...,讲到这里,同学们见过民间的剪纸艺术么?

4.引入新课

接下来的一节课和下一节课,我们将对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介绍和剪刻练习,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0页,板书课题《质朴的民间剪纸》,同时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剪纸作品。

⑴、剪纸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从原始时代的刻玉纹样、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钟鼎文刻画、商周青铜器装饰、战国秦汉的互当图案、汉代的画像石刻,都可以看出中国民间剪纸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艺术源泉。

中国是发明纸的国家,纸的发明为剪纸艺术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材料。

1959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吐鲁番古墓葬出土的一千多年以前的北朝时代的“对鹿”“对猴”和几何团花剪纸,这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历史遗物。

魏晋时期,人们欢庆新年,在门户上张贴鸡画,以辟不详。

唐宋时,这种“镂金作胜”“剪彩为人”的节目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代剪纸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出现,将剪成的花样张贴在扇面,年节喜庆馈赠物品的礼盒等。

为什么是“质朴”的剪纸呢?

剪纸发自于民间,根治于生活,它的作者大都为农村的带动妇女,其作品无论是植物、动物或者其他都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真挚纯朴、直率,从而形成了质朴的风格。

⑵、剪纸的形式和内容

①、形式

阴刻:

只留空白,去掉线

阳刻:

只留线,去掉空白

阴阳兼刻

(分别拿出自己的作品来让同学们进行了解和区别)

②、剪纸的内容

折纸剪法:

这种剪法剪出的均为对称纹样,可将纸折成对折、三折、四折、五折、八折等,同时也能剪出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形式的剪纸,而且每折上纹样看起来显得对称、规则、做法比较简单易行。

随意剪法:

随意剪法多为不规则的纹样,如动物、植物、人物、戏剧、民间故事等内容。

此法不但使用剪刀,还需用刻刀处理纹样比较纤细的地方。

出示《连年有余》,丰衣足食,富足有余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追求的理想生活,因鱼与“余”谐音,同生活中鱼与人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用“鱼”同其他形象组成表达吉祥内容剪纸甚多,这幅剪纸就是荷花与游鱼相结合,其寓意是连年有余。

我国幅员辽阔,常言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剪纸艺术亦如此,虽在艺术风格上个有千秋,但希望圆满、顺利、吉祥的心理是相同的。

⑶、剪纸的设计和剪刻的方法

①、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设计

②、先把设计的图案画在红纸的背面,文字要反写;

③、由中心刻起,渐渐向外发展,下刀要正,以防走形,刀口要衔接,不需要的地方才能别剪掉;

④、最后可用剪刀剪好外轮廓;

⑤、刻时,下面宜垫一块质地比较松并平整的木版,不要在桌子上直接刻画。

5、课后拓展

可利用各种方法收集古今外有关民间剪纸的资料,可利用剪刀、刻刀和剪刻用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剪纸作品。

通过《质朴的民间剪纸》一课,使同学们更深的认识了民俗艺术,丰富了学校的美术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弘扬了民俗文化,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科学,民俗艺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民俗艺术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了解、熟悉并珍爱自己的传统民俗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

 

参考文献

 

[1]、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出版社2000年月出版;

[2]、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

(一)》[M].四川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