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38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 第3章 有机化合物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考化学一轮收官核心考点复习第3章有机化合物新人教版必修2

第3章有机化合物 

1.化学的主要特点与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因为化学为部分科学学门的核心,如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生物化学等.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基础.现代化学下有五门二级学科: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是让学生对化学学科进行宏观的认识,了解化学学科的设置意义,主要以简单的选择题为主.

【解题思路点拔】深刻地了解化学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世界的精彩.

 

2.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化学常用计算方法:

主要有:

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守恒法、极值法、关系式法等.

一、差量法

在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温度改变(升高或降低),使溶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溶质(或饱和溶液)质量的差量;每个物质均有固定的化学组成,任意两个物质的物理量之间均存在差量;同样,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尽管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但物质的量、固液气各态物质质量、气体体积等会发生变化,形成差量.差量法就是根据这些差量值,列出比例式来求解的一种化学计算方法.常见的类型有:

溶解度差、组成差、质量差、体积差、物质的量差等.在运用时要注意物质的状态相相同,差量物质的物理量单位要一致.

二、十字交叉法

凡能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的命题,即二组分的平均值,

均可用十字交叉法,此法把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十字交叉法的表达式推导如下:

设A、B表示十字交叉法的两个分量,

表示两个分量合成的平均量,xA、xB分别表示A和B占平均量的百分数,且xA+xB=1,则有:

A•xA+B•xB=

(xA+xB),化简得

三、平均法

对于含有平均含义的定量或半定量习题,利用平均原理这一技巧性方法,可省去复杂的计算,迅速地作出判断,巧妙地得出答案,对提高解题能力大有益处.平均法实际上是对十字交叉所含原理的进一步运用.解题时,常与十字交叉结合使用,达到速解之目的.原理如下:

若A>B,且符合

=

=A•xA%+B•xB%,则必有A>

>B,其中

是A、B的相应平均值或式,xA、xB分别是A、B的份数.

四、守恒法

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

质量守恒(含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能量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胶体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电子得失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以后将要学习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均如此.

1、质量守恒

2、电荷守恒

3、得失电子守恒

五、极值法

“极值法”即“极端假设法”,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解答有关混合物计算时采用.可分别假设原混合物是某一纯净物,进行计算,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六、关系式法

化工生产中以及化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涉及到多步反应:

从原料到产品可能要经过若干步反应;测定某一物质的含量可能要经过若干步中间过程.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方法,称为“关系式”法.利用关系式法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中间运算步骤,避免计算错误,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结果.用关系式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建立关系式的方法主要有:

1、利用微粒守恒关系建立关系式,2、利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3、利用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

【命题方向】

题型一:

差量法

典例1:

加热10.0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在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5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分析:

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时,碳酸钠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差量法,根据2NaHCO3

Na2CO3+CO2↑+H2O计算碳酸氢钠的质量,进而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

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时,碳酸钠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为2NaHCO3

Na2CO3+CO2↑+H2O,则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的缘故,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利用差量法计算,则

2NaHCO3

Na2CO3+CO2↑+H2O△m

2×84g62g

m10.0g﹣8.45g=1.55g

m=

=4.2g,

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0g﹣4.2g=5.8g,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

%=58%.

答: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8%.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根据碳酸氢钠不稳定的性质,利用差量法计算.

题型二:

十字交叉法

典例2:

实验测得C2H4与O2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B.27.6%C.72.4%D.75.0%

分析:

,十字交叉得出物质的量之比为3:

1,据此解答.

解答:

,十字交叉得出物质的量之比为3:

1,则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100%≈72.4%,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十字交叉法的应用,十字交叉法虽然能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但也不是万能的,要注意适用场合,如果掌握不好,建议还是采用常规方法解题.

题型三:

平均法

典例3:

10g含有杂质的CaCO3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CO20.1mol,则此样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A.KHCO3和MgCO3B.MgCO3和SiO2C.K2CO3和SiO2D.无法确定

分析:

由“10g含有杂质的CaCO3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CO20.1mol”得出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00,碳酸钙也是100,则样品中一种的相对分子质量比100大,另一种比100少,二氧化硅不与盐酸反应,认为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大.

解答:

由“10g含有杂质的CaCO3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CO20.1mol”得出样品中物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00,

A.K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Mg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则平均值不可能为100,故A错误;

B.Mg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SiO2不与盐酸反应,认为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大,则平均值可能为100,故B正确;

C.K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为138,SiO2不与盐酸反应,认为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大,则平均值不可能为100,故C错误;

D.由B可知,可以判断混合物的可能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用平均值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判断.

题型四:

质量守恒或元素守恒

典例4:

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浓度为1mol/L的硫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标况下224ml的气体.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后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H2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是(  )

分析:

硫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硫酸没有剩余,向反应所得溶液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说明溶液为FeSO4溶液,根据硫酸根守恒可知n(FeSO4)=n(H2SO4);用足量的H2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得到铁,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n(Fe)=n(FeSO4),据此结合m=nM计算得到的铁的质量.

解答:

硫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硫酸没有剩余,向反应所得溶液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说明溶液为FeSO4溶液,根据硫酸根守恒可知n(FeSO4)=n(H2SO4)=0.1L×1mol/L=0.1mol;

用足量的H2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得到铁,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n(Fe)=n(FeSO4)=0.1mol,故得到Fe的质量为0.1mol×56g/mol=5.6g,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难度中等,利用元素守恒判断铁的物质的量是解题关键,注意守恒思想的运用.

题型五:

电荷守恒

典例5:

将8gFe2O3投入150mL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7g铁粉收集到1.68LH2(标准状况),同时,Fe和Fe2O3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4mol•L﹣1的NaOH溶液150mL.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5mol•L﹣1B.0.5mol•L﹣1C.2mol•L﹣1D.1.2mol•L﹣1

分析:

Fe和Fe2O3均无剩余,而硫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由钠离子守恒可知n(NaOH)=

n(Na2SO4),由硫酸根守恒可知n(Na2SO4)=n(H2SO4),再根据c=

计算.

解答:

Fe和Fe2O3均无剩余,而硫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由钠离子守恒可知:

n(NaOH)=

n(Na2SO4)=0.15L×4mol/L=0.6mol,故n(Na2SO4)=0.3mol,

由硫酸根守恒可知n(H2SO4)=n(Na2SO4)=0.3mol,则c(H2SO4)=

=2mol•L﹣1,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清楚发生的反应是关键,注意利用守恒思想进行计算,侧重对解题方法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

题型六、得失电子守恒

典例6:

将一定量铁粉投入到500mL某浓度的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产生NO气体11.2L,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浓度之比为1:

2,则该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mol•L﹣1B.2mol•L﹣1C.3mol•L﹣1D.4mol•L﹣1

分析:

铁与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浓度之比为1:

2,则Fe与硝酸都完全反应,二者都没有剩余,根据电子转移守恒计算n(Fe2+)、(Fe3+),由N原子守恒可知n(HNO3)=2n(Fe2+)+3(Fe3+)+n(NO),结合c=

计算.

解答:

n(NO)=

=0.5mol,

铁与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浓度之比为1:

2,则Fe与硝酸都完全反应,二者都没有剩余,

令n(Fe2+)=ymol、则n(Fe3+)=2y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则:

ymol×2+2ymol×3=0.5mol×(5﹣2)

解得y=

mol

则n(Fe3+)=2ymol=

mol×2=

mol

由N原子守恒可知n(HNO3)=2n(Fe2+)+3(Fe3+)+n(NO)=

mol×2+

mol×3+0.5mol=2mol,

故原硝酸的浓度=

=4mol/L,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理解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解题方法技巧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题型七:

极值法

典例7:

已知相对原子质量:

Li为6.9;Na为23;K为39;Rb为85.今有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的混合物10.8g,加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干燥,得16g固体.试经计算确定是哪一种金属.

分析:

本题可采用极值法进行解题,假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和全是碱金属氧化物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

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1)假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则有

2R+2H2O=2ROH+H2↑

2M2(M+17)

10.8g16g

解得:

M=35.5

(2)假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氧化物,则有

R2O+H2O=2ROH

2M+162(R+17)

10.8g16g

解得:

M=10.7因10.7<M<35.5所以碱金属R为钠.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极值法的应用,通过极值法可以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得出答案,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点拨】化学计算方法很多,关键是解题时能选出恰当的方法进行解题.

 

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知识点的认识】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mA(g)+nB(g)⇌pC(g)+qD(g)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①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各组分的摩尔分数一定

达平衡状态

②各组分的质量或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一定

达平衡状态

③各组分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达平衡状态

④总体积、总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ν正与ν逆的关系

①单位时间内消耗mmolA,同时生成mmolA,

达平衡状态

②单位时间内消耗mmolA(或nmolB),同时消耗pmolC(或qmolD),既v正=v逆

达平衡状态

③:

=m:

n:

p:

q,此时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了pmolC(或qmolD)同时消耗了mmolA(或nmolB),此时均指v正

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强一定

达平衡状态

②m+n=p+q时,总压强一定

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①当m+n≠p+q时,Mr一定

达平衡状态

②当m+n=p+q时,Mr一定

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混合气体的密度

恒温、恒压或恒温、恒容时,密度一定

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平衡

【命题方向】

题型一:

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典例1:

(2014•朝阳区)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

N2(g)+3H2(g)⇌2NH3(g),下列说法中,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N2、H2、NH3在密闭容器中共存B.N2、H2、NH3的浓度不再变化

C.N2、H2、NH3的浓度相等D.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到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来进行判断.

解答:

A、反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各种物质都共存,故A错误;

B、因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故B正确;

C、因反应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但不是说各自的浓度相等,故C错误;

D、因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并没有停止,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平衡状态的判断,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计量数之和不相等的可逆反应来说,可从浓度、温度、颜色、压强、百分含量等角度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典例2:

(2013•南昌模拟)可逆反应:

2NO2⇌2NO+O2在固定体积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2:

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分析:

从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上判断:

(1)v(正)=v(逆),

(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解答:

此题列出了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各种可能情况,应从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上判断

(1)v(正)=v(逆),

(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①符合特征

(1);②表示的都是正反应方向;③说明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转化量的关系;④NO2是红棕色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NO2的浓度保持不变,符合特征

(2);⑤中若是恒容条件,则ρ始终不变;若恒压条件,则ρ随反应而变;⑥也说明符合特征

(2).故①④⑥能说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注意分析时要从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特征判断,平衡状态的本质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题型二:

对v正和v逆的理解

典例3:

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2υ正(H2)=3υ逆(NH3)B.υ正(N2)=υ逆(NH3)C.3υ正(N2)=υ正(H2)D.υ正(N2)=3υ逆(H2)

分析:

根据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或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不同物质).

解答:

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υ正(H2):

υ正(NH3)=3:

2,由2υ正(H2)=3υ逆(NH3),即υ正(H2):

υ逆(NH3)=3:

2,因此可以推出υ正(NH3)=υ逆(NH3),因此由A选项的条件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其他选项同理可推出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平衡平衡状态的判断,可以抓住本质特征:

υ正=υ逆(同种物质).

【解题方法点拨】对υ正和υ逆的理解:

以N2+3H2⇌2NH3反应为例:

1)v正是指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因此υ正(H2)和υ正(NH3)都指的是从左到右的反应,υ正(H2):

υ正(NH3)=3:

2;

2)υ逆是指生成物浓度的减少或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因此υ逆(H2)和υ逆(NH3)都指的是从右到左的反应,υ逆(H2):

υ逆(NH3)=3:

2.

 

4.有机物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

【知识点的知识】

1)实验式的确定:

通过燃烧法测定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从而测出碳、氢、氧三种元素在该有机物的最简比.

2)分子式的确定

(1)直接法

如果给出一定条件下的密度(或相对密度)及各元素的质量比(或百分比),可直接求算出1mol气体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推出分子式.密度(或相对密度)﹣﹣→摩尔质量﹣﹣→1mol气体中各元素原子各多少摩﹣﹣→分子式.

(2)最简式法

根据分子式为最简式的整数倍,因此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可用质谱法测定)及求得的最简式可确定其分子式.如烃的最简式的求法为:

C:

H=

=a:

最简式为CaHb,则分子式为(CaHb)n,n=M/(12a+b)(M为烃的相对分子质量,12a+b为最简式的式量).

(3)商余法

①用烃的相对分子质量除14,视商数和余数.

=

=A…

其中商数A为烃中的碳原子数.此法运用于具有确定通式的烃(如烷、烯、炔、苯的同系物等).

②若烃的类别不确定:

CxHy,可用相对分子质量M除以12,看商和余数.

(4)化学方程式法

利用燃烧反应方程式,抓住以下关键:

①气体体积变化;②气体压强变化;③气体密度变化;④混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同时可结合差量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讨论法等技巧来求得有机物的分子式.

根据题意给的条件依据下列燃烧通式所得的CO2和H2O的量求解x、y:

CxHy+(x+

)O2

xCO2+

H2O

CxHyOz+(x+

)O2

xCO2+

H2O.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最简式和分子式的解法,主要以计算题为主.

【解题思路点拨】燃烧法中差量法要重点掌握,记住燃烧通式能帮助快速计算耗氧量.

 

5.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结构

【知识点的知识】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官能团的类别,在综合题中会以小题形式出现.

【解题思路点拨】识记重要官能团的结构.

 

6.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知识点的知识】

1)同分异构现象: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不同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

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异构类型:

(1)碳链异构(如丁烷与异丁烷)

(2)官能团异构(如乙醇和甲醚)

常见的官能团异构:

组成通式

可能的类别

典型实例

CnH2n

烯烃、环烷烃

CH2=CHCH3与

CnH2n﹣2

炔烃、二烯烃

CH≡C﹣CH2CH3与CH2=CHCH=CH2

CnH2n+2O

饱和一元醇、醚

C2H5OH与CH3OCH3

CnH2nO

醛、酮、烯醇、环醚、环醇

CH3CH2CHO、CH3COCH3、CH=CHCH2OH与

CnH2nO2

羧酸、酯、羟基醛

CH3COOH、HCOOCH3与HO﹣CH3﹣CHO

CnH2n﹣6O

酚、芳香醇、芳香醚

CnH2n+1NO2

硝基烷、氨基酸

CH3CH2﹣NO2与H2NCH2﹣COOH

Cn(H2O)m

单糖或二糖

葡萄糖与果糖(C6H12O6)、

蔗糖与麦芽糖(C12H22O11)

(3)位置异构(如1﹣丁烯和2﹣丁烯)

4)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书写时,要尽量把主链写直,不要写得扭七歪八的,以免干扰自己的视觉;思维一定要有序,可按下列顺序考虑:

①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列邻、间、对.

②按照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的顺序书写,也可按官能团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的顺序书写,不管按哪种方法书写都必须防止漏写和重写.(烯烃要注意“顺反异构”是否写的信息啊)

③若遇到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时,可先定两个的位置关系是邻或间或对,然后再对第三个取代基依次进行定位,同时要注意哪些是与前面重复的.

5)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1)记忆法:

记住已掌握的常见的异构体数.例如:

①凡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分子均无异构;

②丁烷、丁炔、丙基、丙醇有2种;

③戊烷、戊炔有3种;

④丁基、丁烯(包括顺反异构)、C8H10(芳烃)有4种;

⑤己烷、C7H8O(含苯环)有5种;

⑥C8H8O2的芳香酯有6种;

⑦戊基、C9H12(芳烃)有8种.

(2)基元法例如:

丁基有4种,丁醇、戊醛、戊酸都有4种

(3)替代法例如:

二氯苯C6H4Cl2有3种,四氯苯也为3种(将H替代Cl);又如:

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称互补规律】

(4)对称法(又称等效氢法)等效氢法的判断可按下列三点进行:

①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②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③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相当于平面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

【一元取代物数目等于H的种类数;二元取代物可“定一移一,定过不移”判断】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同分异构体的概念、书写及数目判断,主要以选择题或综合题为主.

【解题思路点拨】识记常见的异构体数目可以大大减少答题的时间,进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数目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

 

7.有机物的鉴别

【知识点的知识】

试剂

名称

酸性高锰

酸钾溶液

溴水

银氨

溶液

新制

Cu(OH)2

FeCl3

溶液

碘水

酸碱

指示剂

NaHCO3

少量

过量

饱和

被鉴别物质种类

含碳碳双键、三键的物质、烷基苯.但醇、醛有干扰.

含碳碳双键、三键的物质.但醛有干扰.

苯酚

溶液

含醛基化合物及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含醛基化合物及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苯酚

溶液

淀粉

羧酸

(酚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羧酸

现象

酸性高锰酸钾紫红色褪色

溴水褪色且分层

出现白色沉淀

出现银镜

出现红

色沉淀

呈现

紫色

呈现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