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50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4 大小:29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4页
亲,该文档总共2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2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1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也疯狂

温柔陷阱

   贫瘠的土地上,一株矮小的植物展开了一片新叶,圆圆的叶子上布满了绒毛,足有上百根!

这些绒毛长短不一,四周长,中间短,每一根绒毛的顶端都挂着一个粉红色的小球,小球上似乎有露水,晶莹剔透,还发出阵阵幽香……

   很快,一只蜜蜂禁不住诱惑,落在了这片叶子上,开始大口吮吸那诱人的“蜜汁”,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看起来香甜的蜜汁其实并不可口,反而味道怪怪的!

正当它打算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手脚已经被这些黏黏的液滴死死地黏住了!

   于是,它振动翅膀,竭力拍打,想要快点离开这可怕的叶子,但悲剧才刚刚开始!

它的挣扎惊动了这片叶子,叶子开始卷曲、合扰,蜜蜂周围的绒毛一起弯向它,更多的小液滴把这只可怜的蜜蜂牢牢地困在叶子中间!

很快,蜜蜂就被溺死在其中了……

   几天后,这片叶子又重新展开,根根绒毛重新挺立起来,再次露出那美丽而幽香的致命露珠……

   这株不显眼的小草就是肉食植物——茅膏菜!

像茅膏菜这样喜欢吃肉的植物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种类最集中的地区是澳洲、非洲南部,其次为美洲、欧洲,东亚地区种类偏少。

他们分属于6科15属,约500余种。

逼上梁山

   众所周知,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但生存不仅需要能量,N、P等营养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得到水和矿物质元素。

所以肥沃土壤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

但是植物没有脚,不能走也不能跳。

种子落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安家,听天由命。

运气好,就能得到生存的机会;运气不好,落到了贫瘠的土壤上,就只能在生死线上挣扎……

   面对惨淡的命运,有些植物选择了放弃、死亡,而有些则进化出捕虫结构。

捕虫吃肉成了他们营养的又一个来源。

   有研究显示,食虫植物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捕虫方式,有的类型简单实用,有的精巧别致,他们的结构、机制复杂程序不尽相同,但对各自的捕虫需要说都是有效的。

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动物or植物?

   依靠各种优良的捕虫器,美味到手了,可是植物没有消化系统,怎么把美食吃进肚子啊?

没有关系,这些肉食植物跟动物一样,有一套消化食物的手段!

   肉食植物捕虫器有一种腺体,可以分泌类似于动物消化液成分的液体,科学家们已经从中分离出了11种以上的消化酶。

此外,捕虫器的消化液中还有盐酸、丙酸、丁酸、戊酸等酸性物质,酷似哺乳动物的胃液,昆虫误入其中必被消化无疑!

   腺体除了具有分泌作用之外,有些还具有吸收功能,植物把吸收到的营养输送到茎、叶和花等部位,为自己的生长提供营养!

   肉食植物长期适应缺乏N和P等营养物质的环境,所以进化出捕虫的结构,用以补充营养。

吃肉,绝对是一种豪华的摄取营养的方式,但并不是营养的唯一来源。

实验证明,肉食植物吸收的土壤营养物质远多于来自猎物的营养。

有时候捕虫也是必须的,特别是植物迅速生长期或繁殖期,如狸藻不捕虫是很难开花结实的。

隐藏的肉食者

   作为肉食植物的代表,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早已威名远播,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番茄、土豆这样的家常蔬菜,也可能是食肉植物!

   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包括西红柿和土豆在内的多种蔬菜其实都是“食肉”植物。

他们捕食昆虫的技巧堪与捕蝇草比肩。

   这两种蔬菜茎杆部位的茸毛能够将落在其上的小型昆虫牢牢“黏住”并杀死,待昆虫腐烂并掉落入土壤之后,西红柿和土豆就能享受大餐了!

   科学家认为,这一现象是在进化中产生的,是很多植物自我施肥的一种方式。

在有些时候,土壤十分贫瘠,无法提供这些植物所需的养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诱捕”昆虫才能正常生长。

(选自《科学》2013年第3期)

(1)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肉食植物在东亚地区分布种类偏少。

B.肉食植物捕虫器中的腺体只有分泌作用,营养的吸收全靠根系。

C.肉食植物之所以进化出捕虫的结构,是因为长期适应缺乏N和p等营养物质的环境。

D.西红柿和土豆其实也属于“食肉”植物。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部分生动地介绍了茅膏菜捕食昆虫的过程,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兴趣。

B.食虫植物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捕虫方式。

C.吃肉是肉食植物的主要营养来源,因此肉食植物不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

D.无论是普通植物还是肉食植物,它们都要依靠土壤来获取营养。

(3)认真阅读文章第一、三部分内容,假如你就是一株食肉的茅膏菜,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是如何捕捉和消化掉一只蜜蜂的。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

《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

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  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 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

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丙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

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

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

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

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

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

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

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

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

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

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阅读《回家的敲门声》,回答小题。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

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

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

”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

”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

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

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

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

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

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

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

“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

”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

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

①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憨笑”的含义。

②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一段又何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

家里来信说:

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

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

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

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

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

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

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

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

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

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

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

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

“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水一样的声音?

这是我曾听过的。

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

”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

真是一口泉呢!

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

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泉!

生命的泉!

”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

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

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

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

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

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

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

”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

(1)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事件

作者感情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

A________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痛心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B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读到选文第⑤段“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一句,有人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

说明理由。

(4)你怎样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瓶子里的爱

   ①那一年,我在一个极偏远的小村当代课老师,那时的生活条件比差,由于远离城市,人们的现念也很落后,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早早下地干活了,就算想让孩子上学也供不起,虽然学并不多。

   ②在我的班上,有个叫谢小强的学生,十二岁,家里极穷,母亲长年卧病,早些年吃药看病的,欠了不少外债,使得本来就不富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可是他母亲的病却一点也没见好。

虽然贫困至此,他们却极力让孩子上学,在这一点上,谢小强的父母比村里许多人都强,而小强也很努力,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也属于上等。

   ③那年春天,谢小强的妈妈病情加重,由于再无钱看病买药,小强的爸爸便开始四处收集民间的土方偏方,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弄到了就让小强妈妈服下去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偏方上了,而小强妈妈的病还是继续恶化,这让小强和他爸爸都非常着急和恐慌。

   ④有一天傍晚,我去村外的野甸子上散步,忽然看见小强拿着一辆四股义在挖地。

我感到奇怪,便过去问:

“小强,你在挖什么呢?

   ⑤他说:

“老师,我爸从前村找到一个偏方,说是有一个和我妈得一样病的人就是吃这偏方治好的。

可是个偏方要一百条黑蚯蚓做药引子,我挖蚯蚓呢!

   ⑥野甸上蚯蚓极多,可黑色的却是极少。

那个傍晚,小强费了好大的劲也只挖到两条,他却兴奋地说:

“没事,我天天来挖,有一两个月怎么也凑够一百条了!

”他充满希望的神情让我动容。

   ⑦从那以后,小强果然一有时间就去甸子上挖蚯蚓,(不管中午还是晚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是,这种黑蚯蚓实在是太少了,有时一连好几天也找不到一条。

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沮丧,相信总有一天,一百条蚯蚓会挖够的。

   ⑧我曾去过一次谢小强的家。

那天他妈妈的精神状态很好,斜倚在炕上和我说了许多话。

我发现她说话和普通的农村妇女不一样,一问才知,她居然是高中毕业的!

难怪她那样积极支持小强上学。

后来,她指着窗台上一个大大的敞口玻璃瓶子,对我说:

“小强挖回来的蚯蚓都养在那里呢!

   ⑨我过去看,瓶子里装了大半瓶,有一些蚯蚓在里面翻动。

我真的怀疑这个偏方是否真能对她的病有疗效,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

“我知道这些偏方都是没用的,她们找来了我就吃,给孩子一个希望呗!

   ⑩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强仍没能凑够一百条黑蚯蚓,他对我说:

“我总觉得应该够了,可一查总是差上许多,我再加把劲儿,很快就够了,那时妈妈的病就能好了!

   ⑪我没有告诉小强早就想告诉他的办法【A】,那就是把蚯蚓弄断,慢慢的一条就会变成两条。

   ⑫可是,小强的妈妈终究没能等到他凑够一百条黑蚯蚓,在那个秋天,她还是走了。

小强哭得天昏地暗,一边哭一边说:

“都怪我,都怪我!

我要早挖够了一百条黑蚯蚓,我妈就不会死了!

   ⑬从那以后,小强变得沉默起来,每天都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

   ⑭第二年的春天,当草木都发芽的时候,小强有一天忽然让我去他家。

在他家的后园中,他用四股叉挖了几下,竟有许多黑蚯蚓在泥土间钻来爬去,何止百条?

   ⑮小强说:

“其实,去年我抓到的那些黑蚯蚓早就超过了一百条,我妈总是偷偷地拿出几条扔到后园里,所以我总是凑不够。

我爸后来告诉我,我妈说她的病是治不好的,让我每天出去挖蚯蚓,就是想让我心里有希望……”

   ⑯他没有哭,我知道,这个孩于在母亲对他深深的爱中,已经变得坚强了,他给我看那个曾经装蚯蚓的瓶子,是的,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       ,装满了母亲的      ,那就是这世间最美丽的爱啊!

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想一想,“瓶子里的爱”指的是什么?

请在最后一段的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________,装满了母亲的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及画线的句子【A】,说说为什么“我”不告诉小强办法呢。

(3)有人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删除掉括号里的部分后,情节没有影响,文章也通顺,你的看法呢?

(4)文末提到“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青青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

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

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

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

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

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

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

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

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

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

   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

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

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

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从藤上垂下。

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

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

   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

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

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请作简要分析。

①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②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2)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

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

答。

(3)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7.现代文阅读二

文言启蒙

张大春

   ①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书橱里的几本风渍书,纸霉味腐,蛀迹斑斓,字体粗黑肥大,个个都认得,可是通句连行,既不会断读,又不能解意。

但仍看了很久,觉得太奇怪了,只好请父亲给说一说。

   ②那是一套名为《史记菁华录》的书。

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捧在手里的,是给父亲翻烂了之后,重新用书面纸装帧过的小册子。

父亲接过书去,卷在掌中,念了几句,说:

“不懂也是应当。

这是《项羽本纪》。

   ③这一天晚上他给我说了楚霸王自刎在乌江的故事,却始终没解释书上的文句为什么那么写。

我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

“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

   ④父亲回答的话,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

是吧?

”他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说:

“这个太难,我说个简单一点的。

   ⑤接着,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

在将近五十年后,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字句:

“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

乃学剑,又不成。

遂学医。

公病,公自医,公卒。

   ⑥公,对某人的尊称。

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

颖悟,聪明。

学书,读经典。

学剑,练武功。

学医,学习医术,给人治病。

卒,死了。

   ⑦他说到“死了”,我就笑了,他立刻说:

“懂了?

   ⑧那是一个笑话,描述的是一个我觉得非常令人悲伤的人。

没有谁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还医死过别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个被称为“公”的年纪,应该还是有些本领的,只不过这中间有太多未曾填补的细节。

   ⑨父亲说:

“文言文的难处,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

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

不信你背背这个‘公’。

   ⑩“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

乃学剑,又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