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165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文档格式.docx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

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只有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善良的品格。

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

从这点出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

在过去的20世纪中,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正像ParkeSlays指出的:

“很少有哪几个课题像攻击及其控制那样,引起了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以上阶段,面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

经验告诉我们: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特点又有哪些?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年龄差异

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4岁前儿童,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

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击性行比女孩更加稳定。

研究表现:

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所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

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

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而对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

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虑地表现攻击性行为。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

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

当前,大量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作、枪战场面、凶杀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打斗,表现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障碍。

因此,给儿童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

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奖惩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例如,对A、B两个实验进行实验:

当A组儿童发生攻击性为时,给予言语的或物质的奖励:

当B组儿童发生非攻击性行为,也给予言语或物质奖励。

之后,让两组儿童参加同一活动,结果发现A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B组儿童。

另外,观察发现,容忍也是一种奖励。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也是一种奖励。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的在场时,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强。

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

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的有效手段。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

研究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和强度,往往以被攻击性行为时,被攻击者做出沉默、退缩、哭泣的态度反应时,那么,这个攻击者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个别的儿童;

相反,当被攻击者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以反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的者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或转向另外的对象。

因此,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三)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

)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

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

)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

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

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既需要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又要有相当的耐心。

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

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

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

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

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

二、.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和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影响的因素,其主要的有家庭氛围因素,媒体因素及心理环境因素。

(一)家庭氛围

1.家长的抚养与教育方式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抚养与教育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我国,现如今,家庭氛围度幼儿园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及民主型。

(1)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他们认为儿童必须服从,必须限制儿童的自主性;

专制型的家长常常滥用职权,不鼓励儿童有同父母不同的看法,对儿童缺少温暖和慈爱;

并实行高度严格的控制,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自主。

例如:

我国某地区的一个幼儿园中,有一个男孩,6岁,上大班,刚开学时,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听话,上课也认真,而唯独他却与众不同。

他每次上课就管不住自己,有时东张西望,有时动这儿动那儿、手脚不停,在课堂上缺少自制力,有时还搞恶作剧,很令人头疼。

后来他父亲知道后,急了,就以打骂来解决。

有一次,有个小朋友告状,说他没有完成作业,还淘气骂人,回家后,他爸爸就边打边说:

“叫你不听话,不做作业,叫你骂人,天天让别人告状,以后再这样,我就打死你。

”这个男孩哭了,但立即回嘴:

“你们不喜欢我,就打死我算了,我也不想活了。

”后来得知,这个男孩在以前就经常因为学习不好而被打。

而这个男孩仅仅才有6岁,却遭爸爸的这样的打骂,真是既可怜又可悲。

其实这个男孩有好多优点,比如:

玩游戏很灵活,勤快等,但这些却没有被爸爸所看到,他看到的只是这个男孩的贪玩,学习不好等。

从而使“望子成龙”的心理使他的教育方式演变成了“专制型”。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导致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

(2)溺爱型

爱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但盲目的爱是一种溺爱。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保护得过分,事事都由自己出面替子女办理,是子女什么都不会做。

这类家长既看不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一味地娇惯和放纵孩子,甚至不惜作子女的奴隶,把子女捧为“小皇帝”,对子女的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行为采取包庇袒护的错误做法,甚至包庇犯罪行为。

 

新乡市区的某个幼儿园里的托班,男孩,二岁,独身子,他父母是开美容院的,生意兴隆,父母对男孩也很疼爱,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请了一个保姆,让保姆看管,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白天由保姆带,甚至晚上也与保姆睡,后来由于保姆走了,就把他送到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儿也就交给了学校。

这个男孩性格刁蛮任性,依赖性超强,行为孤僻,也不会说话,只会模糊的叫“妈妈”, 

人际交往与动手能力较差,在班里不主动说话,如果老师或同学与他交谈,他只是以点头和摇头或简单的摆手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小朋友做游戏时他也只是坐在那不动,看着小朋友。

有一次,有个小朋友无意中拿了他的水杯,被这个男孩看见了,很着急,就立即跑到这个小朋友的身边,手像小钳子似的掐在了那个小朋友身上,当场就红了,这时老师立即打住了这种行为。

这样的孩子如果长时间被溺爱,在溺爱的抚养与教育中生活会导致孩子意志薄弱,容易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或者形成依赖、懦弱的性格,防碍他们与他人正常交往。

也会导致儿童既有嫉妒和优越感、霸道的一面,又有无能缺乏应有的自主能力的一面。

如果父母一旦离异,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和交际困难等。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应注意:

对于孩子应当严格要求,因为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对事物认识并不深刻并且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需要得到家长的指正。

家长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让他从小就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要过于夸奖孩子。

(3)放任型

这种放任型的抚养与教育方式是值得关注的。

放任型的父母很少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子女的情况和需求,对孩子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不重视。

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长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例如有些父母只考虑自己的工作,有些父母只想赚到更多的钱,有的父母则把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和打麻将上,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

显然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没有得到家长应有的关心。

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比较活泼、真率、爱说爱动,这些使得他们易在一定的情感情景下,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真挚的心理、思想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但家长因种种原因疏于与他们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冷漠便会产生不满,逐渐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会采用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方式以求吸引父母的注意。

另外家长对孩子过于放纵,还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攻击老师,对抗家长,使老师和家长感到束手无策;

严重的会导致行为残忍,欺负小朋友,虐待小动物等等。

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障碍。

某地区的一个农村幼儿园中,女孩,六岁半,上大班,妈妈是一个傻子,爸爸常年在外打工,这个女孩就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龄也都大了,只忙于照顾她的一日三餐,对于孩子的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没有鼓励,做错事也没有人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而女孩由于在他内心深处没有真正服从父母的管教,所以到处游荡,情绪不安,还很冷酷。

有时在幼儿园总是偷拿小朋友的东西被老师责骂,甚至因为某些小事而殴打小朋友。

想一下;

一个小女孩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她是很容易形成“孤独感”,“自卑感”。

有证据表明具有积极的亲子关系的儿童具有更低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消极、冷漠和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进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教育方式?

热爱和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护。

而放任型的家长对孩子是冷漠的、忽视的。

这类家长应该要经常向孩子表示关怀和爱护,多观察和多倾听子女的要求,并尊重子女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4)民主型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孩子愿与父母坦诚、积极的交流。

这种家庭环境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的。

民主型的父母鼓励子女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人特质,采取开放的态度与方式与子女沟通,对子女的违规行为很少采用处罚的方式,而是通过接受或双方让步,使子女做适当的自律。

在民主式教育模式下儿童既有适当的自主自由,又要接受家长的指导与帮助,儿童与家长间互动的方式是民主的、合作的,而非专制和放任的。

民主型的家长对子女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而不是盲目的爱。

理智的爱是从自发到自觉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父母把爱与严和谐统一。

中国古人有许多宝贵的经验:

“君子爱人也,以德;

小人爱人也,以姑息”。

就是希望作父母的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感情,把对子女的爱提高到升华阶段。

一个真心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一定会把自己对子女自然的爱上升到严格的要求。

鲍德温(Baldwin)为代表的费尔斯(Fiels)研究机构研究结果表明宽容民主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起积极影响。

民主的家庭中儿童是活跃的,他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是亲社会的,而且儿童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虽然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心理不免造成了伤害,但民主型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要尊重理解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虽然他们已经离婚,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爱。

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有一种安全感,在家庭中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让他学习怎么爱他人并尊重他人,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慢慢地忘记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家长坚持用民主和睦的方式关怀孩子,容易使孩子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独立、合群、自信,形成积极的、向上的性格。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但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对家长有更高的要求,由于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会带上家庭的烙印。

有人说: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因此,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注意家长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和谐、良好、舒适的家庭环境。

美国心理学者杰拉德.帕特森认为儿童行为的失控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子女之间不正确的相互方式。

因此如果仅仅关注儿童的失控行为是不够的,根本在于创设和睦民主的家庭环境。

所以,家庭氛围因素是对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系,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较少。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大力倡导民主型的方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都能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

2.孩子也会影响父母

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容许态度能最好地预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的有效预测指标不是父母的抚养方式,而是儿童自己气质的冲动性(高活动性、冲动性的儿童易成为高攻击性儿童)。

从事这项研究的奥尔维斯认为,一方面,高活动性、容易冲动的儿童会使母亲精疲力尽,而变得对他的攻击性很容忍从而助长孩子的高攻击性;

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常常激怒母亲,使她无法容忍而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警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这就是说,孩子自己也参与了家庭抚养环境,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了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二)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影视、游戏、网络等媒体中的争斗与暴力内容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有关媒体暴力对幼儿园儿童不良影响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和新闻报道逐年递增。

社会学习理论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儿童期,观察学习和模仿是获取运动与社会技能的主要方式。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专门用于模仿的神经结构,些神经结构有助于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快速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

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教师、兄弟姐妹和同伴,儿童还可以从媒体,如影视、网络、电子游戏和视听CD中获得丰富的榜样资源,再加上儿童缺乏完善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选择的模仿和尝试。

模仿以往被认为是有意识的,包括注意、保持、动作重现和动机等基本过程。

但Bargh等 

近年的研究表明,模仿行为往往是自动和无意识的,对榜样的模仿,对攻击行为的深层次信念、态度也可能产生于意识之外。

而且,被动的和无意识观察并不会降低媒体-攻击性之间的长期效应。

由此可见,熟悉环境中频繁出现的暴力场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园儿童对暴力的态度。

例如:

幼儿园儿童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比较喜欢看动画片,比如《奥特曼》、《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在这些动画片中实质性的展示了一些武打或暴力性的动作,在放演《奥特曼》的中间,里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不同的怪兽来危害社会,这时,奥特曼的出现,使幼儿园儿童对他产生了好奇,甚至当成“英雄”来崇拜,对实施暴力的所谓“英雄”角色高度认可,并学习他的一举一动,说话等。

时间久了,幼儿园儿童就会形成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对那些一旦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儿童,她/他就会像奥特曼打怪兽一样,对小朋友动手,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还有在观看《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当灰太狼与红太狼对羊村里的羊进行攻击或危害羊们时,羊村里的羊就会采取措施,反过来攻击狼,例如,拿凳子砸,拿锤子敲,拿石头扔,甚至用炮弹蹦等,儿童对狼产生厌恶,让儿童看后很过瘾,刺激。

同时让他们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久而久之,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GAM认为暴力视听节目对青少年暴力形成具有短期和长期2种效应。

在短期效应中,暴力媒体游戏是作为一个情境变量起作用,会在短时间内提高攻击性认知、敌意情绪和生理唤醒等方面的激活水平,进而促进暴力攻击行为的产生。

就长期效应而言,媒体暴力通过强化青少年的攻击性信念与态度,巩固其攻击图式与脚本,或从状态攻击性转化为特质攻击性等方式来起作用。

另外从长期效应来看,长期迷恋暴力游戏不仅改变人格,也会改变个体周围的环境,如与家人、教师、朋友的交往减少,更容易结交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伙伴,受这些伙伴的影响,个体的观念与活动场所会逐渐发生变化。

人格的变化与 

新的环境相结合,最终导致个体将暴力游戏变成实施暴力的事实。

所以,媒体也会对幼儿园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幼儿园儿童自身的心理的环境

1.挫折的行为反应

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

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

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事例1:

在游戏中,皮皮兴高采烈的拿起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旁边的小朋友走过来,突然抢走了他的玩具,这时皮皮立即大哭并用手打向了那个小朋友。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自己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抢走,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挫折。

幼儿遇到挫折之后会出现情绪反应(如生气、哭闹等)和行为反应(攻击性行为)两者有可能会同时发生。

其中,行为反应常表现为迁怒于别人的攻击性行为。

这是由于幼儿期情绪发展的易激动性和直接性造成的幼儿情感的不易控制,反应的外部表现就是情绪上的反应和行为上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遇到的挫折有:

没受到成人的表扬(主要来自于教师的);

同伴能完成的事自己做不到;

受到成人的批评;

自己的作品成绩被破坏或否定等等。

2.模仿行为

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

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

成人如果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另一方面幼儿如果在生活中常看到成人、同伴的攻击性行为,也会不知不觉仿效。

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

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

另一方面,看电视和录像中的暴力片而学得不少。

幼儿每天花很多时间看电视或录像,电视起了“保姆”的作用,而家长见孩子一看电视便一动不动,目不转睛,也乐意给孩子看,许多成人的武打片、儿童的节目中都含有不少进攻的镜头,往往给孩子输入一种极端的想法,似乎只有采取强有力的进攻,才能打败对手

例如:

淘淘与小朋友一起在排队滑滑梯,前面的小朋友却站在了队伍外面,淘淘叫了他几声,可是那个小朋友没有理会,淘淘就上前打了那个小朋友……我问淘淘:

“你为什么打人?

”淘淘说:

“他不听话!

我在家不听话,爸爸就打我!

在家中,不少幼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不听话了,家长采取了粗暴的方法对待,不少的幼儿迫于家长的打骂,就乖乖的承认错误,做听话的乖宝宝,幼儿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存储了这种信息,孩子遇到类似的这种事情时,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迁移:

我不听话了,爸爸就打我,爸爸一打我,我就会听话,做个好孩子了!

这个小朋友不听话,我也要让他听话!

在这种迁移之下,幼儿会付诸于行动,模仿成人的粗暴方法,去对待同伴,于是会产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三、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改善措施

(一)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

1.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儿童活动室中社会性密度的增加,玩具数量的不足、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有攻击性色彩的词语和攻击性行为的刺激等环境都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做了一个尝试:

一般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这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同时也能减少同伴间因为拥挤而产生的无意碰撞与摩擦,另一方面在阳光、微风等自然条件下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不的出现。

而在室内设置活动区域时也应考虑幼儿的激动空间,将活动区域间隔摆放,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在指导时也有意引导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

如:

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