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21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docx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

近年美俄关系析论

丛鹏、张钰函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历史观察法,对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俄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原因、特点和实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美俄关系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基本脉络是,在摧毁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前,两国关系迅速升温,之后,便由热变冷,渐行渐远。

其特点是两国缺乏政治互信,意识形态矛盾凸显,其实质为非敌非友。

由于双方已有的矛盾很难化解以及国际体系格局短期内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所以美俄关系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可能是在现有关系的基础上延续一种对抗型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 美俄关系 九一一事件 非敌非友

  【作者简介】 丛鹏,1951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张钰函,1984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089)

  九一一事件之后的六年多来,美国布什政府在反恐背景下,大力推行其“主导世界”的全球战略。

在美俄双边关系问题上,美国从捍卫和扩大其战略利益出发,思考、规划和调整对俄政策。

与此同时,俄罗斯随着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则积极实行“强国战略”,并对美国采取适时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策略。

美俄关系也因此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本文试图对九一一事件之后美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进行动态性研究,探讨、分析两国关系的特点与实质,并预测其未来走向,以便更准确地认知美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国与各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 美俄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

  以九一一恐怖袭击为标志性事件,此前,由于科索沃战争和俄罗斯军事打击车臣非法武装,美俄关系处于较为紧张状态;此后,美俄关系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001年9月至2001年12月初,是美俄关系迅速升温期或称“蜜月期”。

  九一一事件爆发后,各大国均敏感而又谨慎地做出反应,并重新审视和调整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美俄关系也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

俄罗斯主动采取措施以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其对美国反恐怖斗争的关注与支持,远远超过了除英国以外的美国的其他欧洲盟国。

俄罗斯向美国示好主要表现有:

(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作为外国首脑,俄罗斯总统普京第一个与美国总统布什通话,严厉谴责恐怖主义,并向国际社会公开表明俄罗斯将暂停一些战略军事活动以免加剧国际社会的紧张气氛。

(2)普京总统主张在符合联合国宪章条约的情况下,美国有权实施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俄罗斯十分愿意同美国组成反恐统一战线。

(3)俄政府同意与美国分享军事情报,愿为美国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提供地理上的便利条件,同时加强对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的支持。

(4)俄罗斯主动缓和先前对北约东扩所持的极其强硬的态度。

  面对俄罗斯积极主动地改善美俄关系的姿态,美国以此为契机,投桃报李,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1)美国将俄罗斯列为反恐盟友,而且布什总统罕见地电话告知普京将在2001年10月锁定阿富汗进行战争。

(2)美国政府承认车臣武装分子与塔利班有密切联系,因而承认俄罗斯打击车臣反政府武装的合法性。

(3)美国政府承诺在涉及俄罗斯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俄罗斯可以与北约成员国平等参与决策的制定和联合行动。

(4)在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和《反弹道导弹条约(ABM)》问题上,虽然布什心中可能早有定数,但仍表示同意与俄罗斯就该问题进行谈判。

(5)在经济问题上,布什同意帮助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俄罗斯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

  俄罗斯积极支持美国反恐的一系列举措和美国的相应回报使得两国关系开始直线升温。

美俄间的国家关系变得积极和团结[1]。

  第二个阶段为2001年12月中旬至2003年3月,是美俄关系由热转冷期。

  面对共同的反恐任务,俄罗斯放弃前嫌,给予美国相当重要的帮助与合作。

然而,俄罗斯却没有从美国那里得到任何令其满意的真正的“交换品”。

这使得俄罗斯人感到极其失望与不满。

而美国在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后,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2001年12月13日,美国不顾俄罗斯劝阻,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同时,美国挤占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利益的企图也越发明显,而对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进行协作已经没有多少兴趣[2]。

尽管美国总统布什于2002年5月23日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同普京总统讨论了打击恐怖主义、中东局势等问题,并签署了《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美俄新战略关系宣言》等重要文件,但是,这一外交举措并未达到缓和双边关系的目的。

相反,2002年下半年,美俄围绕两伊问题纷争迭起。

俄罗斯先是与伊拉克订立经济合作计划,后又宣布扩大与伊朗的核合作意向等。

对此,美国大为不快,强烈抨击俄罗斯与伊拉克、伊朗打造“自己的友好轴心”。

俄罗斯也不甘示弱,对美反唇相讥,说俄罗斯本身也是在效仿美国追求自身利益,因为他们从美国那里一无所得,自尊心严重受损[3]。

  由于俄罗斯助美反恐未能得到美国持续的相应回报,反而其国家战略利益不断受到美国的侵害,所以美俄关系在美国咄咄逼人态势下开始渐行渐远,温度一路走低。

  第三个阶段为2003年3月到2005年年底,是美俄矛盾凸现,关系逐渐恶化期。

  2003年3月,美国不顾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执意采取单边行动,发动伊拉克战争。

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又迟迟不肯从伊撤军,且以军事为后盾,推行全面改造中东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严重威胁着俄罗斯政治、经济和能源利益,引起俄罗斯对美国的强烈不满和忧虑不安。

之后,美国又再度利用车臣问题向俄施压。

  2004年8月底9月初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使得俄罗斯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车臣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更加激化。

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即刻发起了对俄罗斯车臣政策的声讨,要求俄罗斯立即改变车臣政策并同车臣分离政权代表谈判解决车臣问题。

俄罗斯也随即给予相应回击。

此外,美国在取得打击恐怖主义的初步胜利后,又在诸如《反恐条约》、北约东扩等带有战略性问题上,对俄罗斯实行步步进逼。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连续爆发了2003年年底的格鲁吉亚“玫瑰革命”、2004年年底的乌克兰“橙色革命”、2005年3月的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以及同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这使美俄关系更趋紧张。

2005年9月18日,俄罗斯突然单方面叫停“萨哈林—2”油气项目,使得西方三家公司遭受严重损失。

同年11月,俄罗斯又先后同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以条约形式加强了能源合作,从而使美国设计的“弧形橙色地带”的一端悬空。

针对俄罗斯的地缘经济战略,美国一方面设法离间俄罗斯同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阻碍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

  这些接踵而至的事件,使得美俄关系每况愈下。

  第四个阶段为2005年年底至今,是美俄相互公开叫板、彼此抗争,致使关系进入低谷期。

  2006年年初,俄罗斯决定关闭输往亲美的乌克兰的天然气,这不仅使原本不和的美俄关系更加紧张,而且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普遍反对。

  5月4日,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发表针对俄罗斯的批评言论,谴责其能源政策为帝国主义政策[4]。

几天后,俄罗斯公开反击,普京于5月10日发表年度国情咨文,将美国比作贪得无厌的“狼同志”。

此后,美俄双方就俄罗斯能源政策、民主进程及美国建立反导体系等问题无休止地大打“口水战”。

2007年年初,美国宣布在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将包括部署在波兰境内的10枚拦截导弹和在捷克部署的雷达设备,这几乎使美俄关系亮起了红灯。

普京总统就此指责美国无视国际法、越轨出格和危及和平[5]。

同年4月,美国国务院公布了《2007~2012年外交政策战略计划》[6],抨击俄罗斯强化中央集权、过多干预经济、限制新闻自由的政治制度,指责俄罗斯利用能源控制邻国,向伊朗、叙利亚和委内瑞拉等“无赖国家”出售武器等做法。

俄罗斯则针锋相对,2007年5月9日,普京总统在红场阅兵式上的讲话,把布什外交喻为纳粹德国外交的翻版。

6月4日,他宣布如果美国执意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欧洲可能重新成为俄导弹瞄准的目标。

  同时,俄罗斯暂停履行《欧洲常规力量条约》,重新恢复中断多年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战斗值班巡逻,加紧研制包括RS-24洲际弹道导弹和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规真空炸弹在内的各种新式武器,加速建设和完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加强军事实力、对付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的军事威胁。

  虽然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7年7月初访问了美国,并高规格地受到美国总统布什在其父农庄设宴款待,却未能消除或化解美俄之间的主要分歧和矛盾。

此后,美俄关系不仅没有出现什么好转的迹象,反而两国高层官员针对美国反导计划问题不断角力。

10月12日,普京向到访的美国国务卿赖斯等人发出警告,声明美国不要急于实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否则俄罗斯可能退出俄美两国在1987年签署的《美苏关于销毁欧洲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面对俄方的压力,美国丝毫没有让步,赖斯随后表示,美国现在就应当开始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因为来自伊朗的威胁越来越明显。

美俄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双边关系中散发着“火药味”。

  综观美俄关系六年来的发展变化脉络,不难看出,在摧毁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前,双方彼此表示亲善友好,两国关系迅速变热;而在美国从军事上取得阿富汗战争胜利之后,美俄关系骤然由亲变疏、由热变冷、由近变远,先后经历了降温、冷淡和陷入低谷等几个阶段。

二 美俄关系的特点与实质

  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美俄关系缺少并难以建立政治互信基础,这主要是由他们不同的全球战略目标和相互排斥的国际地位的定位所决定的。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

它的“硬力量”(经济、军事力量、资源的自足率)和“软力量”(国家的凝聚力、文化的全球性普及程度、在国际多边机构中的作用等)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战争中显示出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随之急剧膨胀,并进一步推行强权政治,坚持“单极霸权稳定论”,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力图将21世纪变成“美国世纪”。

同时,美国为维护其“世界领导者”的国际地位,还严防出现任何威胁其“霸主”地位的挑战者。

而在美国盟友之外的国家中,有可能对美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国家只有俄罗斯。

虽然它不再具有原苏联那样的实力地位,但伴随着近年来的经济迅速增长,其综合国力得到了迅猛提升,同时,它至今仍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俄罗斯不仅拥有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某种实力,而且具有反对世界霸权的政治立场。

俄罗斯明确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美国建立“单极霸权”世界,并全力抵制美国对其势力范围进行渗透和扩张。

由于美国和俄罗斯无论是在全球战略目标上,还是在国家战略利益方面都有着深刻矛盾和根本利害冲突,所以它们彼此之间,自然也就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而美俄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互不信任的国家关系。

  第二,美俄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矛盾更加凸显。

美国的“西式民主”和“俄式民主”格格不入。

美国的“西式民主”是强调人权、崇尚个人自由及张扬个性的民主。

美国民主政治基本原则为自治,自由的个人形成民主的社会;民主的社会支撑着自由的个人[7]。

而俄罗斯要实行的则是“主权民主”,即“按照本国人民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民主制度,遵守所有通行的民主原则,自主走上民主之路。

将依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及其他特点,独立决定确保实施自由和民主原则的方式。

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能够并将自主地决定民主进程以及推进民主的条件”[8]。

由此可见,“主权民主”强调的是主权和民主的一致性,尤其突出了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国情决定民主形式的重要性。

  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却将“俄式民主”看成是普京总统在民主问题上的倒退,是有意识地在强化俄罗斯的中央集权,并由此认为普京是苏联人的最后一代,而不是后苏联的第一代[9]。

美国甚至宣称“帝俄的幽灵正在回归”,并将普京政府合并联邦主体、建立联邦区、将地方领导人直选改为总统任命等强化国家领导体系的做法以及打击车臣分离分子的行动,统统说成是“打着民主的幌子搞专制”[10]。

近年来,美俄在民主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已成为影响他们双边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在军事领域,合作越来越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

美国为了谋求全面、绝对的军事优势,一直在研制并加快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

它先是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后又提出建立“新三位一体”的战略力量和全球防御系统,并加紧策划在中欧部署其反导导弹和雷达设施,以增强其监视和拦截俄罗斯全境的洲际导弹的能力。

美国类似的种种军事举措,严重地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为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俄罗斯方面也积极研究破解之法,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实施导弹防御计划,尤其反对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另一方面,大力研发“能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远程导弹和“高精度杀伤性武器”,如“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伊斯坎德尔-M”短程战术导弹,并为战略火箭部队逐渐增加“白杨-M”路基导弹的配备,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防空系统。

由于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昔日维持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的基石已不复存在,所以美俄两国也随即失去了核裁军的基础和兴趣。

  虽然美俄双方几年前曾签署过《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但也只是就削减战略核弹头的数量限额达成一致,而在有关各方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成分和结构问题上仍存在严重的分歧。

此外,美俄之间的主要军控条约,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将陆续失效。

《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只剩下了两年的有效期,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也将于6年后到期。

可是现在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俄愿意或有可能就新的裁军条约作出安排。

他们面临的将是40年来首次出现没有限制和削减进攻性与防御性武器条约的局面。

这意味着,美俄之间的军事关系正在并将继续趋向紧张。

  第四,美俄既合作又斗争,在斗争中求合作。

  众所周知,在邦交正常化的国家之间,不管亲与疏,通常在彼此交往中都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有所不同的是,友邦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一般来说会少一些,而且不具有对抗性质,不难调和与化解;盟邦之间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在盟约框架下处理相互关系和共同关切的问题,多半都会以同一个声音对外,但各成员之间也不排除会产生意见分歧,不过,这种意见分歧在共同誓约的基础上很容易解决;既非盟邦又非友邦的国家之间,大多都存在着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或其他棘手的难题,因而矛盾和纷争往往也会比较多,且不容易实现缓和或解决。

现今的美俄关系大致上就是属于这后一类。

由于美国多年坚持实行“排俄”、“限俄”和“弱俄”政策,严重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生存和发展,所以必然引起俄罗斯的坚决反对和抗争。

在国家利益攸关的问题上,想妥协也难,因此近年来两国关系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不过,美俄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斗争的同时,也都意识到彼此进行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十分清楚,不管是解决双边关系中的问题,还是处理一些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都不能不同对方打交道,乃至需要对方的配合与合作。

为此,美国和俄罗斯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加强环境保护以及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始终保持接触和对话,并试图以此尽量推进双方在相关领域里的合作。

  美俄关系的上述特点,基本上可以透视出两国关系的实质,即近年来美俄关系总体上是处于“冷淡”状态,但远非“冷战”;它们绝非是真正的“伙伴”,但也不完全是“对手”;双方是既斗争又合作,斗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因而它们基本上是属于对抗型的合作者,彼此所构建的关系也就是对抗型的合作关系。

三 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势

  昨天的美俄关系史和今天的美俄关系现状,是分析和预测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和依据。

也就是说,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势,将取决于曾经和现在促使它们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亦即这些因素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变将决定美俄之间关系的未来走向。

  近年来,影响美俄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美俄在“人权”、“民主”及社会发展模式等问题上主张各异,存在着难以消弭的根本性分歧。

  

(2)美俄有着严重的地缘战略利益冲突。

北约经过几次东扩,已直逼俄罗斯西部边界,与此同时,美国还加紧策划建立围堵俄罗斯的乌克兰—高加索—里海的弧形地带,企图从俄罗斯西、南两面挤压它的地缘战略空间。

于是,美俄之间也就由此产生了无法回避的地缘战略利益冲突。

(3)在反恐问题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反对俄罗斯政府的车臣政策,美俄在车臣问题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美国在反恐初期曾表态支持俄政府解决车臣问题的立场,但不久后就出尔反尔,指责俄罗斯打击车臣分离主义势力的军事行动是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要求俄罗斯改变车臣政策。

这种干涉俄罗斯内政、破坏其领土完整的做法,自然遭到了俄罗斯的坚决反对。

美俄在车臣问题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4)美俄作为两个核大国,互为主要竞争对手。

美国坚持实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谋取核武器的绝对优势,这对俄罗斯赖以保障自身安全的战略核力量构成了致命威胁。

因此,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尤其反对美国在欧洲建立导弹防御体系。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美俄两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所以他们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轻易做出让步。

  笔者认为,影响美俄关系发展变化的上述主要因素,诸如美俄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的分歧,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之争,由于北约不断东扩而造成的地缘战略利益上的冲突等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太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化。

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内,如果不出意外,美俄关系将不会发生什么实质性变化。

  在分析影响美俄未来关系的因素时,除了重点研究两国自身原因以外,也不能忽略可能由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我们认为,在没有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只有当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如下两种变化时,才有可能彻底改变美俄的现今关系。

一种变化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有能力同时威胁或攻击美俄两国的强国或国家联盟,而美国和俄罗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就有可能变现在的非敌非友关系为同盟者;另一种变化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计后果地打压俄罗斯,而俄又同其他大国或地区结成了可以与北约相匹敌的军事集团,这就势必形成美俄敌对的状态。

然而,可以断定,随着世界多极化的日趋发展,国际关系格局在短期内是不会出现上述两种变化的,因而美俄关系也就几乎没有发生彻底改变的可能性。

  据上分析,我们的基本推测是,既然影响或决定美俄关系的内外因素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么,美俄两国关系也就必然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延续下去,即两国关系仍将维持着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合作,在斗争中妥协,在妥协中协调,以斗争求合作的局面。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美俄关系将很难取得多少改善,甚至不排除彼此矛盾时而更加激化的可能,同时,双方也都会有意识地避免再度陷入“冷战”。

  〔本文为作者承担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自选课题重点项目《后冷战时期的中美俄关系》(项目编号:

0500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向祖文)

注释:

[1]StrobeTalbott,TheRussiaHand,(RandomHouse,Canada,2002),p.421

[2]АлексейАрбатов,ДоговорпоПРОитеррорист,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26.12.2001г.

[3]LiliaShevtsova,Putin’sRussia,(The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2003),p.247

[4]“AmericaandcentralEurope”,见story_id=7096185

[5]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见http:

//www.securityconference.de/konferenzen/rede.php?

sprache=en&id=179

[6]U.S.DepartmentofState,USAID,“StrategicPlanFiscalYearsby2007-2012”,p.49

[7]罗伯特·H·威布:

《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48页。

[8]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иВ.В.ПутинаФедеральномуСобранию.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жизнь,2005№5

[9]ZbigniewBrzezinski,GeostratigicTriad:

LivingwithChina,Europe,andRussia,TheCSISPress,Washinton,D.C.,2001P.66

[10]AndersAsland,“Putin’sDeclineandAmerica’sRe-sponse”,PolicyBrief,41,CarnegieEndowmentforInternationalPeace,August,2005.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