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465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

【解析】【分析】A:

正确。

B:

“心旷神怡”出自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气象万千“出自宋·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阳;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峰回路转“出自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

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4.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变中见真谛。

鲁迅的《故乡》通过闰土的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现实。

成语“温故知新”“扑朔迷离”“水落石出”分别出自《论语》、北朝民歌《木兰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

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

还有的以字号命名,如《东坡乐府》。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B“水落石出”不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是出自欧阳修的《岳阳楼记》。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5.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过年有“除旧”“守岁”等各种习俗。

然而随着最近几年过洋节风气的盛行,过中国年的“年味”渐淡。

为增加我国传统的“年味”,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下列建议中不是很适合的一项是( 

 

写春联贴家门增加过年喜庆气氛。

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以庆贺新年。

全家人驾车出游过有意义的新年。

街坊邻居之间互相道个喜拜个年。

【答案】C

【解析】【分析】写春联,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街坊道喜拜年这几种都属于传统习俗,有“年味”。

驾车出游属于现代。

故选C。

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能力。

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生在做该题时要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注意对选项进行仔细的辨析。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

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答案】A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

B.喝菊花酒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重阳节习俗。

C.劳驾:

请别人帮忙做事时用以表示谦恭的套语, 

赏脸:

给面子,用于请对方接受请求或馈赠。

这两个词都不是谦语。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而不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

“而立”代称三十岁;

“不惑”代称四十岁;

“天命”代称五十岁;

“耳顺”代称六十岁。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

“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

“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贵姓”属于敬称,“家父”属于谦称。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北宋: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年号:

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泰戈尔:

《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律诗:

《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商山早行》《长沙过贾谊宅》。

【解析】【分析】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律诗。

D

【点评】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

“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

“金”“木”是五行概念。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

“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解析】【分析】C.“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

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解析】【分析】D项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并非对对方亲属的敬称。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点评】本题考查考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运用知识去辨析理解。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在古诗文中常有用某一词来指代某一现象、某一形象或某一场景的情况,如“丝竹”指代“音乐”,“寸管”指代“笔”,“三尺”指代“法律”,“簪缨”指代“官位”。

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称杜甫为杜工部,柳宗元为柳柳州,韩愈为韩昌黎,都是这种情况。

“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宋仁宗是庙号。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的草书名家有张旭、怀素等。

【解析】【分析】韩愈是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并非是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

因此B项有误。

【点评】文化常识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题型,考查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

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

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12.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学常识确的一项是( 

《西游记》中孙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观音菩萨降妖,最后红孩儿被降服,做了善财童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东晋时期的诗歌305首。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营养不良,头发就显得发黄而纤柔。

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18年,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

【解析】【分析】A.正确。

B.《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才指儿童;

“弱冠”是指二十岁,不是童年。

D.是28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代表性的剧作有《屈原》《棠棣之花》等。

“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

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C此题错在“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的表述,古时男子行加冠礼是在二十岁。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

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1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关雎》选自《诗经·

秦风》。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我们学过他的《钱塘湖春行》。

《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

“铭”是一种文体,原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A.有误,《关雎》选自《诗经·

周南》;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5.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一一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活动中去吧!

(1)

【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

【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

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3)

【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

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

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

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

(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

杯酒释兵权;

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可以从“酒”汉字书法的线条表现力的角度,从字体的形态寓意角度,从书法字体的演变等角度来谈感受。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从积累的诗文名句中选择与“酒”有关的名句和故事作答。

写故事时要概述故事内容或列举故事名称。

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

其次交代“酒后不能开车”的原因或理由;

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

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点评】

(1)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甲骨文、篆书、隶书的“酒”字,都表示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水,右边的“酉”字代表盛酒的容器。

从书法中的“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相关诗句很多,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唐·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

借问酒家何处有——唐·

杜牧《清明》;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

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的菊花和酒。

(3)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说清楚饮酒开车的危害,从安全和守法的角度劝说,不能偏离“酒后不能开车”这一劝说主题。

16.近期,学校正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观点论述】汉字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传承唯一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汉字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学校拟设立书法课程,对此众说纷纭。

你怎么看?

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字数在80字以内。

(2)下图描画了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夜游的故事。

用自己的文字将这个故事简要叙写出来。

字数在70字以内。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下面的对联旨在颂扬中华文化,根据上联续写出下联。

上联:

笔墨纸砚书写中华文化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书法课程的设立有益于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力、毅力等心理素质;

还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们应多练书法,陶冶情操。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面对着庭院中的光影,心生感慨:

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3)梅兰竹菊勾画君子风骨

【解析】【分析】⑴汉字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

练习书法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⑵《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

⑶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

“笔墨纸砚”对“、梅兰竹菊”,“书写中华文化”对“勾画君子风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⑴书法课程的设立有益于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⑶梅兰竹菊勾画君子风骨

【点评】⑴本题考查探究和见解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是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17.综合性学习。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首,亦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1)请根据下面这则材料,简要概括什么是“年俗”。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但可以开始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

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探亲访友、扫墓祭祖、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如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来期盼来年的好运。

(2)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今年是农历己亥猪年,请你根据所积累的知识,补全下面的春联。

(要求:

必须含有“猪”字)

①上联:

名题雁塔登金榜 

下联:

②上联:

________ 

新春纳福鹊登梅

(3)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都在淡化,继而逐渐消失。

甚至有人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再过春节了。

请你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意见。

【答案】

(1)“年俗”是指从腊月初八到正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