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742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题目参考答案

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

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P4)

2、心理:

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P8)

3、感觉:

是人脑的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94)

4、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P104)

5、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够引起反映或刚刚能停止其反映的刺激,即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P97)

6、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P97)

7、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并且有思维和语言参与的知觉过程。

(P117)

8、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132)

9、有意注意:

注意前有明确的目的,注意过程中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P134)

10、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看,也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P154)

1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表象记忆。

(P154)

12、遗忘:

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P167)

13、前摄抑制:

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P168)

14、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P168)

15、思维: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

(P180)

16、创造思维:

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P188)

17、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称思维操作。

(P190)

18、想象:

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P199)

19、创造想象:

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新形象的过程。

(P201)

20、再造想象:

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

(P200)

21、原型:

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22、智力:

也称智能,是人们认识对象,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形式表现出来。

(P212)

23、能力:

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又分为一般能力(认知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P214)

24、需要:

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

(P242)

25、动机:

是推动个体进行某种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P249)

26、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

27、意志:

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P256)

28、情绪: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P266)

29、心境:

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P275)

30、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也是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P275)

31、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P276)

32、人格:

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Pervin,1996)。

(P297)

32、气质:

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这种动力特征,主要包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点。

(P299)

33、性格:

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P304)

34、人际关系: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心理距离,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

(P335)

35、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6、从众:

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周围保持一致。

(P343)

37、社会抑制: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

38、社会惰化:

是指个体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39、社会促进:

指因他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40、认知风格:

个体偏爱的认知加工方式。

41、品德:

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P373)

42、学习:

个体在一定的情景下,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P370)

2、思考题

1、1879年威廉.冯特(P11)

2.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

(1)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2)解释与说明教育情景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3)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3、心理现象的结构图

认识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4、判断个体行为与心理是否异常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P6—7)

(1)统计常模

(2)社会规范

(3)生活适应

(4)心理成熟状况

5、心理学三大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P16—18)

费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华生(行为主义观点)、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6、理解感知觉的区别

知觉:

对事物整体进行反映;感觉:

对事物个别属性进行反映。

共同点:

都是通过感官直接反映事物。

7、视觉、听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

波长为380~780纳米的光波;

听觉:

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

8、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有哪些?

(1)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

指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2)近因效应(新近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

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余品质、特征的认识。

(4)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

对社会上某类人固定的看法

9、理解感觉的各种心理效应。

(P96~100)

(1)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肤觉适应)

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4、生活条件和劳动实践对人的感受性的影响。

(三)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结合例子理解)(P104—108)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1、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P115—118)

(1)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

(2)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3)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

(4)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

(5)形象与言语相结合;

(6)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12、注意的特点是什么?

(P132)

指向性:

人在认识过程中选择某些对象而忽视另一些对象的特征。

反映了注意的方向。

集中性:

把心理活动全神贯注于一定对象上,反映了注意的程度。

13、注意有哪些种类?

(P134)

(1)无意注意:

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4、注意的品质包括哪几个方面?

四个方面:

(1)注意的范围: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是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时间的久暂性。

(3)注意的分配:

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4)注意的转移:

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3)个体的知识经验

16、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1)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2)活动的自动化

17、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P140)

(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2)间接兴趣和培养

(3)活动过程的组织

(4)内外因素的干扰

18、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P135—137)

(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的新颖性

(二)人的主观原因

(1)需要、兴趣和知识经验

(2)当前的情绪

(3)当前的生理状态

19、记忆的三个系统是什么?

各自在保持时间和记忆容量方面有什么特点?

(P162—166)

保持时间记忆容量

感觉记忆4秒以内9~12个字母或物体

记忆系统短时记忆5秒~1分钟7+2组块

长时记忆>1分钟无限

20.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规律是什么?

对我们的记忆有什么启示?

(P169)

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启示:

要避免遗忘,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及时复习!

21.试述如何从记忆的信息编码、存储、提取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记忆力。

(1)信息编码,也就是说如何识记,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多种感官并用。

(2)存储,也可以说是保持,方法:

复述、过度学习、复习(及时复习、清晨起床和睡前复习、把握好复习时间间隔、试图回忆、过电影)。

(3)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方法:

联想追忆法、推理促进法、再认助忆法。

(再认助忆法就是利用再认对识记过的内容所产生的熟悉感来帮助追忆。

就是把有可能是回忆目标的事物全部呈现出来,一旦发现“熟悉面孔”往往就找到了回忆目标。

22.联系实际分析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P173—174)

记忆过程从感觉记忆开始,感觉记忆是感觉的暂时登记,在此阶段,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进行进一步加工,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迅速消失。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经过复述转向长时记忆,即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条件。

在长时记忆信息提取时候会发生遗忘现象,从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可以知道,遗忘的规律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影响因素有以下: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

以上记忆的规律启示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从过程上来说,根据遗忘的曲线,复习应该及时,新内容复习间隔短,旧内容复习间隔慢慢加长;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培养其对学习良好的态度和认知,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从复习材料来说,记忆的材应该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注意集中,内容清晰有条理,分成一定的信息组块,利于学生记忆,一次学习中复习数量适宜,不能贪多求快,重要的内容安排在材料首部分或者末部分;从复习方法上来说,运用视觉的、听觉的各种材料,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出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记忆。

23.什么是过度学习(超额学习),过度学习的量为多少可以达到最理想的记忆效果?

(P174)

过度学习:

是指在学习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过度学习的量应适当,一般以150%为宜。

24.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P181)

(1)、间接性:

思维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来反映事物。

(2)、概括性

思维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思维反映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5.理解思维的种类。

(P186)

(一)、按思维凭借的工具分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按思维过程的依据分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3)、按思维的逻辑性分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26.思维的形式有哪些?

(P182)

(1)、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每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属于这一概念的一切事物。

(2)、判断:

确定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3)、推理:

指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7、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P192)

(一)情绪与动机

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水平。

(二)知识经验

关于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4)定势

定势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5)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

(六)个性特征

28、理解想象的种类。

(P200)

(1)、按目的性来分

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形式)、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2)幻想是创造形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积极的幻想:

理想

消极的幻想:

空想

29、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

(P203)

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层次)

30、试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并分析做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P206)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新技术、新理论的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它甚至是影响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有助于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及其自我实现,也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4)广泛开展创造性活动;

(5)培养创造性个性,保护创造性思维。

31、英国的斯皮尔曼将智力分为哪两种因素?

(P216)

1904年,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32、多元智力理论由谁提出来?

(P219)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33、智商的计算及分布(P224—225)

(一)、(比率智商)

智商=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离差智商(DeviationIQ),是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表示被试者成绩偏离他自己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数量(单位为标准差),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

它以每个年龄组的IQ的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

具体公式为:

IQ=100+15Z=100+15(X-M)/S

X为某人实得分数,M为某人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34、试述智力开发的方式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P236—237)

智力开发的方式方法:

(1)教育教学中智力开发

(2)早期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①发展幼儿的语言

②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给儿童活动和探索的自由

③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启迪孩子的智慧

④游戏是儿童的智力开发的手段

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破除天才论或遗传决定论

(3)不可拔苗助长

(4)要有恒心

(5)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6)勤用脑、会用脑

35、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

(2)知识和技能;

(3)教育;

(4)社会实践;

(5)非智力因素。

36、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1)根据能力发展阶段性,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

(2)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创设能力发展的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4)重视和抓紧能力的早期培养。

37、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24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的主张,他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

最低的层次是生理的需要;再上一层是安全的需要;再上一层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即对社交、归属、认可的需要,得到亲友的爱的需要;中层为尊重需要,如欣赏美和审美的需要;最上一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既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潜能,实现个人的信念与理想的需要。

这个需要层次论指明,一个人只有在低层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3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阿特金森

39、动机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P250)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40、理解各种动机冲突的表现(P252)

双趋式冲突:

两者都想要,但只能要一个

双避式冲突:

两者都不想要,但必须要一个

趋避式冲突:

既想要,又不敢要

多重趋避式冲突:

又想又不想

41、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学习情境中主要的学习动机有哪些?

(1)认知内驱力———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从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派生出来

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

是指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

4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适当开展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3、意志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1)、动机冲突

(2)、确定行动的目标

(3)、选择行动方式和制定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44、意志的品质包括哪几个方面?

(P258—260)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

45、态度的功能。

适应性功能、认识和评价功能、价值观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46、情绪、情感的种类有哪些?

(结合例子去理解)(P274—276)

(一)情绪状态的种类

(1)、心境:

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影响:

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3)、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道德行为准则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3)、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7、简述健康情绪必备的条件。

(P288—289)

(1)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拥有宽广的胸怀

(3)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

(4)注意性格的锤炼

48、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试分析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压力在人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增强抗压能力是培养良好的意志行为的重要方面,能否经受住压力和挫折不仅决定于个体经受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对压力的认识、评价和理解,还取决于对待压力的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行为方法。

青少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心身发展不平衡且缺乏人生阅历,加之我国政策性原因,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受到更多的保护和照顾,缺乏困难的历练,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未来面临挫折和压力时的不知所措,甚至出现过激反应。

做为一名中学教师,在教育中因设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和挫折,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正确看待压力,转换思维,认识压力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改善挫折情景,分析挫折发生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程度。

也可暂时离开压力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提高抗压能力;

(4)、调节抱负水平,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帮助缓解压力;

(6)、合理宣泄和自我情绪调节。

49、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压力应对的指导?

(1)培养学生,抓住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2)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转换思维看待压力);

(3)调节情绪、合理宣泄;

(4)通过从事适合自己的文体活动,转移注意力;

(5)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训练:

倾诉、放松、保持营养等。

50、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P297—298)

(1)整体性

(二)稳定性

(三)独特性和共同性

(四)社会性

51、性格的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

(P306)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特征上。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3)、性格情绪特征:

主要体现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目的性、自制力、果断性、坚持性四个方面。

52、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如何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P306)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的作用

(2)家庭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

校风的影响

教师的作用

(4)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5)社会实践的作用

(6)自我教育的作用

可以这样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1)重视早期性格习惯的培养;

(2)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53、四种气质类型典型的特点及辨别。

(P300—301)

较有代表性的气质类型有四种,即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和抑郁质(抑制型)。

54、试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P343)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首先,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

其次,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

最后对个体而言,群体是其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

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个体对于社会的反馈,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55、学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什么?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56、理解几种主要的学校群体心理效应(P343—351)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二)、从众与服从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四)、竞争与合作

57、去个性化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去个性化的定义:

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产生的条件:

(1)匿名因素

(2)责任分散因素

(3)自觉性减少

5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什么?

(P333)

59、简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在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