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75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3)卵裂

1卵裂:

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场进入卵裂期,卵裂期内,体积较大的单细胞受精卵经过屡次有丝分裂形成许多小的细胞的过程。

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场新的分裂,结果是分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

2卵裂球:

卵裂形成的细胞

3桑椹胚:

实心的卵裂球

4由于各种动物卵含有不同的卵黄量,其卵内不同区域的卵黄分布的均匀程度不一,而卵黄量的多少影响着卵裂的速度,过多的卵黄甚至组织卵裂面将细胞完全分开,因此卵内各个区域的卵裂速度和它的卵黄量成反比

完全卵裂

少黄卵

均黄卵

均等卵裂

海胆、XX鱼

端黄卵

不等卵裂

软体动物、多数两栖类、肺鱼

不完全卵裂

多黄卵

盘状卵裂

乌贼、硬骨鱼、爬行类和鸟类

中黄卵

外表卵裂

昆虫

5第一次卵裂确定动物体的体轴:

精子入卵的对侧形成灰新月带,第一次卵裂从灰新月带中间一分为二分出左右,动物极位于头侧,植物极位于尾侧,灰新月带发育为腹侧?

6辐射卵裂:

大多数为后口动物;

螺旋卵裂:

大多数为原口动物

(4)囊胚期

1囊胚:

单层分裂球排列围成的中空球状体,其空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外周单层囊胚层细胞曾为囊胚壁

腔囊胚

均黄卵或少黄卵

完全、均等卵裂

完全、不等卵裂

两栖类

实心囊胚

水螅、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

外表囊胚

不完全、外表卵裂

盘状囊胚

不完全、盘状卵裂

硬骨鱼类、爬行类或鸟类

(5)原肠胚期

1原肠胚:

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形成阶段,囊胚的一局部细胞内置进入囊胚腔,胚胎由单层细胞组成开展成双胚层或三胚层,内置的细胞形成原肠〔内胚层〕,这一阶段形成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2原肠胚约含有1000个细胞,原肠胚时期,细胞分裂变慢,细胞开场生长,细胞核内的RNA转录作用开场明星,新的蛋白质开场合成。

标志着在分子水平上出现了个体特征,也标志着胚胎决定已经无法回复,自此胚胎发育中的细胞沿着不同的途径发育下去

3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发咋,将3胚层多细胞动物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

胚孔成为成体的口:

棘皮动物之前

后口动物:

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

棘皮动物及其以后

4各类动物具有不同的原肠形成方式,主要有内陷、内移、外包、分层和内转

5中胚层的形成方式:

原口-端细胞法:

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细胞团,形成索状,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展,形成中胚层

后口-体腔囊法:

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一对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逐渐发育增大并与内胚层脱离,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腔称为体腔。

(6)神经胚与器官建成

6神经胚是指在原肠胚形成之后,从出现神经板开场到神经板闭合成神经管这一发育阶段的脊索动物胚胎。

神经板期:

胚体伸长,背部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快,数目增多,形成神经板

神经沟期:

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为神经褶,中央凹陷为神经沟,中胚层背部正中形成脊索,两侧形成体节,同时沿侧壁向腹部伸展

神经管期:

神经褶向背部中央靠拢、融合,形成神经管,脱离外胚层进入胚胎内。

中胚层继续沿着侧壁向腹部延伸,分裂成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

由内外胚层包围的原肠腔形成原始的消化道。

7器官系统建成

外胚层

表皮和表皮衍生物、神经系统、主要感觉器官、消化道前后两端〔口和肛门〕、鳃裂

中胚层

真皮及其衍生物、肌肉、结缔组织、骨骼、血管、生殖系统、上皮内衬、排泄器官和其他进展分泌和渗透调节的器官

内胚层

消化道中肠的上皮、原肠的突出物如消化道衍生物肝脏、胰腺、鳔、肺、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等,以及呼吸道和尿道的上皮

2.动物分类根本知识

(1)物种:

是生物多样性描述与分类的根本单位,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占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以一定的生活方式进展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

这样的类群与其他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2)分类标准:

形态学、遗传学、地理学

3.动物的运动

骨骼系统为运动提供支撑和框架,肌肉收缩牵拉骨骼产生运动,为运动提供能量

(1)骨骼肌的生理

1肌肉的功能:

牵拉骨骼产生肢体的运动、维持姿势、推动内容物在中空的管道或器官内运动、排空器官内容物、产生热量、稳定关节、发声

2成对分布的屈肌和伸肌被称为拮抗肌

3骨骼肌纤维的构造:

每个骨骼肌肌纤维都是多核、有条纹的细胞,细胞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肌丝组成,包括粗肌丝和细肌丝,肌丝中含有收缩蛋白,即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

4肌原纤维的收缩蛋白规那么的空间构造决定了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穿插结合的条纹

5粗肌丝中有肌凝蛋白,肌凝蛋白的横桥具有ATP酶活性,横桥具有结合细肌丝上肌动蛋白的位点。

6细肌丝包含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能够结合肌凝蛋白,原肌凝蛋白呈细长线形,覆盖结合位点,肌钙蛋白包含三个亚基,C亚基能结合钙离子

7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肌原纤维之间的相对滑行机制: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改变原肌凝蛋白的空间构造,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位点

肌凝蛋白的横桥与冲动蛋白结合

横桥结合ATP,获得能量产生倾斜,与肌动蛋白别离

横桥与下一个肌动蛋白再次结合,并通过结合ATP再与肌动蛋白别离,反复结合和释放,拖动细肌丝滑动。

8骨骼肌收缩依赖于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着骨骼肌细胞膜通过横管传递到骨骼肌肌原纤维处

横管的动作电位导致纵管的终池释放钙离子

钙离子结合在细肌丝的机动蛋白上,改变原肌凝蛋白位相,暴露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相结合的位点

乙酰胆碱或其受体缺乏会损害运动,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神经末梢释放Ach,导致肌肉松弛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

9骨骼肌的舒X

动作电位消失导致肌肉舒X

纵管通过主动运输将钙离子从胞浆转运回终池

肌钙蛋白与钙离子脱离,原肌凝蛋白覆盖结合位点

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不结合,肌动蛋白滑行回到收缩前的位置

10运动单位

包括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

一个肌纤维仅承受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可以支配多个肌纤维的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量由参与该动作的运动单位的多少和大小来决定。

一个运动单位产生兴奋后,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因此运动单位越大,产生的力量越大

11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

单收缩:

潜伏期、收缩期、舒X期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12骨骼肌纤维的比拟

慢氧化纤维

快氧化纤维

快酵解纤维

收缩速度

横桥ATP酶

ATP合成主要途径

有氧

糖酵解

产生疲劳速度

中等

肌纤维直径

线粒体

毛细血管网

肌红蛋白含量

颜色

红到粉

主要用途

耐力

中等的运动

速度和力量

13骨骼肌纤维的比拟

按肌肉收缩时长度或X力变化分为

等长收缩:

负荷>

肌X力,维持位置和姿势

等X收缩:

负荷<

肌X力,造成肢体运动

(2)其他肌肉

1心肌:

心肌仅分布于心脏

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的构造传递动作电位

能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而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输入

2平滑肌:

平滑肌分布于中空的器官管壁

平滑肌收缩较骨骼肌缓慢

平滑肌的收缩可以使平滑肌细胞自身引起或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纤维发放的信号

4.动物的感觉

(1)感受器

感受器是能将外界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神经中枢的构造

感觉是一系列来自感受器神经元发放的神经信号,并传导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承受感受器传入的信号,通过整合产生对不同刺激的感觉。

1感受器的特征

适宜刺激:

感受器对其适宜刺激的感知最为敏感

换能作用:

所有刺激都代表着不同能量形式,感受器能将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都转换为感受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这种微弱电变化成为感受器电位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2感受器的类型

机械感受器

压力、X力、动力、声波

哺乳动物的触觉

化学感受器

普通:

感知溶液里盐的浓度

特殊:

信号分子

蛾触角上的感受器

电感受器

可见光、电场、磁场

蝰蛇科的红外感受器、哺乳动物感知地球的磁力线

温度感受器

温度变化

痛觉感受器

热、压力、受损伤的组织或炎症组织释放的化学物质

(2)感觉

3听觉和平衡觉

通常是一种机械感受器,感知颗粒的振动或液体流动

陆生动物的听觉和平衡觉来自耳

空气的振动通过外耳道震动鼓膜

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振动卵圆窗膜

毛细胞纤毛弯曲释放神经递质

听神经传到达听觉中枢

内耳的其他一些器官感受平衡觉

卵圆窗和球囊感受头部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

半规管感受变速旋转运动

4视觉

视觉的机制在整个动物界内大体一致,各种动物虽然具有不同的视觉器官,但在进化上它们都是同源的。

许多无脊椎动物具有能感光的眼。

涡虫的眼点仅能感光,不能成像

腔肠动物、关节动物、蜘蛛和许多软体动物具有单眼

昆虫和甲壳动物具有复眼,复眼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组成

脊椎动物眼的生理

可见光传入眼睛

眼的折光系统将物体发出的光波成像于视网膜。

脊椎动物的眼通过调节晶状体来成像在视网膜上

眼的感光系统将光波转变为电变化。

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对光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差;

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对光敏感型差,可区分颜色,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强

电位经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5.动物的繁殖

无性繁殖:

指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的一局部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

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无性生殖的方式

出芽生殖:

亲代借由细胞分裂产生自带,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即芽基,芽基并不立即脱离母体,而与母体相连,继续承受母体提供养分,知道个体可以独立生活才脱离母体。

断裂生殖:

个体断裂成许多片段,再由这些片段发育成小个体

(2)有性生殖的性别决定

1性染色体决定

性染色体是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是与性别决定无密切关系的染色体。

XY型性别决定,后代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

XO型性别决定方式:

雌性的性染色体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为XO,产生X和仅有常染色体的配子;

后代的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

X+X→XX〔♀〕;

X+O→XO〔♂〕

性染色体的来源——进化的结果:

无性别决定→一对常染色体分化,出现性别决定→分化加深,其同源局部逐渐减少〔其中一条消失,如蝗虫;

其中一条上的基因逐渐减少,只含与性别无关的基因,如果蝇;

大局部为全雄基因,主要方向〕

ZW型性别决定,后代性别由雌性配子决定。

ZO型性别决定类似XO型

2其他类型的性别决定:

染色体组倍性与性别决定,♀是二倍体,♂是单倍体

环境条件决定性别

3性激素的组织作用:

在生命早期,激素能够通过短期作用组织身体的发育,决定脑和身体最终将发育为男性或女性,这一阶段通常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特定敏感时期。

外生殖器的分化发育是由敏感期的睾酮水平决定的。

高水平的睾酮使外生殖器发育成男性型,低水平睾酮发育为女性型。

早期性别分化机制其“默认设置〞是将每个哺乳动物设定为雌性,而早期的睾酮使个体变为雄性

(3)繁殖周期和繁殖模式

大局部动物的繁殖具有周期性,通常是与季节变化相关,繁殖周期是受激素和环境因子控制的结果。

许多动物行转移的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也有动物的生殖兼具二者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

卵细胞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卵或是二倍体,或是单倍体,单倍体卵在开场发育时加倍

雌雄同体:

每个个体都具有一套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每一个体的配子都有相等时机遇到自身或相邻个体产生的相对性别的其他配子

一些雌雄同体的物种通过精巢和卵巢发育时间不同限制自体受精;

另一些物种为顺序性雌雄同体,即一个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转换其性别。

(4)精卵结合:

受精的复杂机制决定了只有同一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结合

体外受精:

雌性排放卵子到体外,在外环境与雄性排放的精子受精。

需要湿润的外环境,时间很重要,大量精卵损失,难以保证受精率和存活率

体内受精:

精子排放在雌性生殖管道内或附近,受精发生在雌性生殖管道内。

常常需要雌性和雄性相配合的行为互动,需要相配合的生殖器官,通常产生更少的受精卵,能提供更好的亲本保护

(5)保障后代的存活

所有物种都产生超过环境承受数量的配子和受精卵,但成活的比例却非常小。

许多陆生动物分泌形成卵壳,胚胎在卵壳内发育,以对抗严酷的陆地环境。

许多动物并无卵壳保护,其胚胎在母体内发育。

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亲本保护策略保障后代的存活。

(6)配子的产生

有性生殖的动物通过生殖系统产生配子,一些动物生殖系统简单,无明显的生殖腺,一些动物生殖系统复杂,包含生殖腺及许多附属的管道、腺体以帮助运输、提供营养及保护配子和胚胎的发育。

人类的生殖系统

1性征:

第一性征〔主性征〕-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副性征〕-自青春期开场,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2睾酮的主要作用

影响胚胎性别分化

维持生精作用

刺激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正常性欲

促进蛋白质合成、骨的生长一起红细胞生成

3雌激素的主要作用

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促进黄体、促进子宫发育生成

激发和维持女性副性征:

乳腺发育、脂肪和毛发分布、音调、骨盆等,出现并维持第二性征

参与有关代谢:

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的生长

4孕激素的主要作用

对子宫:

利于受精卵着床,安胎,防止再孕;

乳腺:

促进其发育,为泌乳做准备

垂体:

反响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抑制排卵,防止再孕

产热作用:

排卵后→孕激素↑→根底体温↑

5月经周期:

青春期后,子宫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是激素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6.生物的进化

1进化的主要证据

古生物学:

年代越长远的化石,保存在岩层的越底层,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提醒它们的相对年代。

原核生物化石-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古老鱼形动物化石-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化石

比拟解剖学:

同源构造-因起源于共同祖先而具有的相似构造,其在功能上以及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但其骨骼构造根本相似,如人的手臂、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蝙蝠的翼、老虎的前肢等;

退化构造和返祖构造-鲸和蛇的骨盆和退化的后肢或四肢、盲肠退化成阑尾

比拟胚胎学:

不同物种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保存有一些相似性。

生物发生律

生物地理学:

地球上动植物的分布不平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系,不同区域的生物各有不同的进化历史

分子生物学:

所有物种具有一样的三联体遗传密码,起源于共同祖先或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间在DNA和蛋白质上具有相似性

2大进化、小进化的概念和意义

小进化:

自然选择在物种之内作用于基因,产生小的进化改变;

种内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

小进化的具体表现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基因频率的改变

小进化的单位:

无性繁殖生物-无性繁殖系;

有性生殖生物-种群

种群基因库:

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相对恒定的

小进化的主要意义:

小进化是大进化的量变过程,是大进化的根底;

小进化是生物体保持连续性所必需的;

小进化是生物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必需的;

小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大进化:

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表现为物种的绝灭和新种的形成

大进化可以看作是在大的时空范围内,生物与地球环境之间关系的调整过程

新种形成和新的生态关系的建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从不平衡又到达新的平衡

物种是大进化的根本单位

3改变基因频率的主要因素〔小进化的机制〕

小进化的主要因素:

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

其他因素——近交、远缘杂交、配对策略等。

小进化的机制:

遗传漂变、基因突变、迁移、自然选择

4适应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在各个组织层次上都表现出构造与功能的适应,生物各种生理功能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5大进化的形式:

渐进式、连续平衡式的主要区别的各自的证据

渐变形式

进化改变是匀速的渐进的,新种是以渐进的方式形成的,适应进化实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

连续平衡式

新种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的或进化停滞状态;

表型进化是非匀速的,即种形成期间表型加速进化〔跳跃〕,而在种形成后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几乎不发生表型进化改变〕;

适应进化只发生在种形成过程中

6一些重要概念

物种:

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单元。

系统树:

现时生存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生物之间的祖裔关系〔亲缘关系〕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株树,从数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下部的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枝条代表互相关联的谱系

辐射:

由一个祖先物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种,以适应不同环境或生态位,从而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进化系统,进入不同的适应域,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趋同进化:

属于不同单元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是因同向选择作用和同向的适应进化而导致的表型的相似

平行进化:

同一或不同单元群的不同成员因同向的进化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平行进化导致的相似性既是同源的又是同功的。

平行进化和趋同进化的主要区别是:

平行进化一般是指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种或植物类群,经过平行进化产生相似的特征;

而趋同进化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种或类群,由于适应一样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相近的特征。

一般说,两条进化线系比拟,假设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那么属趋同进化;

假设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体一致,那么属平行进化。

哈代温伯格平衡: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如果没有选择、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发生时,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种群基因库始终保持恒定。

只能发生在没有进化发生的种群中。

遗传漂变:

小种群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由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引起。

奠基者效应:

少数个体构成的种群,生活在与原来大种群隔离的生境中时,遗传漂变发生,小种群存活下来后,将到达新的遗传平衡状态。

这种发生在新的小种群中的遗传漂变就成为奠基者效应

瓶颈效应:

生境不利时,种群个体数急剧减少,生存下来的个体组成小种群,可能具有与原来种群不同的基因库组成,一些基因的频率显著增加,一些显著降低或消失,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迁移:

种群一般不完全独立,个体可以迁入或迁出,导致基因流动,造成种群基因库的改变。

基因流动可以减少种群间的差异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的含义是不同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自然选择可理解为随机变异〔突变〕的非随机淘汰与保存。

发生自然选择的情况:

种群内存在突变和不同基因型的个体;

突变影响表型,影响个体的适应度;

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适应度有差异。

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个体留下的后代最多,对基因库的影响最大。

自然选择会引起适应性进化。

7人类起源的多地区假说和单一起源假说的主要内容和证据

多地区进化假说:

不同地区的现代智人是平行地从各地区的直立人进化到早期智人,再进化到现代人。

认为人类只走出非洲一次。

单一起源假说:

认为现代智人是从非洲的一个单一的古老种群起源的,有线粒体DNA证据。

认为人类走出非洲两次,第一次走到各地的人类分别灭绝,第二次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单细胞动物

(1)类器官:

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由细胞中的局部细胞质分化形成的假设干特殊构造,执行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因此叫类器官,也称胞器。

分为运动胞器、营养胞器、排泄胞器和感觉胞器四类。

(2)与疾病相关的单细胞动物

利氏曼原虫:

寄生在人体巨噬细胞内,引起黑热病,中间寄主是白蛉子。

在白蛉子体内转化为前鞭毛体,在人体巨噬细胞内转化成无鞭毛体

披发虫与白蚁共生,帮助消化纤维素

(3)世代交替:

为有性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的交替,是世代交替的低级形式。

在原生动物的世代交替中,交替的有性个体和无性个体并不一定都与单倍体世代和二倍体世代的交替有相应关系;

而且有性世代或无性世代可以同属于单倍体世代或同属于二倍体世代。

(4)孢子纲代表动物的生活史

间日疟原虫:

人体内进展裂体生殖,包括红细胞前期〔潜伏期,肝细胞〕,红细胞外期〔复发原因,肝细胞〕,红细胞内期〔发作间隔,红细胞〕;

按蚊胃壁进展孢子生殖,按蚊胃腔进展配子生殖。

2.海绵动物

(1)水沟系统

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构造,适应于古着生活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