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760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4.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课后训练3234

基础课时案34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演替

小题对点练

考点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物种丰富度调查

1.(2015·合肥一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

解析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数量特征,A项错误;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出生率增加不一定会引起种群密度增加,B项错误;种群之间会争夺食物、资源等,种群之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C项正确;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并不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D项错误。

答案 C

2.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

A.甲=乙B.甲<乙

C.甲>乙D.无法确定

解析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由动物种类的多少决定,种类越多,丰富度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由题中数据可知,甲地物种丰富度比乙地大。

答案 C

3.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解析 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答案 B

4.(2014·河北唐山二模)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忌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答案 C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5.(2014·江苏淮安二模)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解析 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C错误;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D错误。

答案 B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解析 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等。

但是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可以改造环境,这些人为措施对于群落的演替均有积极的作用。

答案 D

7.(2015·湖南长沙模拟)图1表示4个不同地区的4种森林群落,其中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树种,每一树轮廓分别代表10个个体,根据图形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1的群落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的是西部群落

B.若调查图2所示地区群落物种数,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S0m2

C.在样方设置与抽样过程中要遵循样方面积大小均等和随机取样等原则

D.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推移,群落最终将演替成图1中的大片森林

解析 四种群落中,西部群落的树种最多,故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西部群落,A正确;图2所示地区样方面积为S0m2时物种数不再增加,故调查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图2中的S0m2,B正确;抽样过程中样方面积大小应均等,并要随机取样,C正确;干旱荒漠地区由于缺乏水分,群落不一定能演替成大片森林,D错误。

答案 D

8.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

B.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

C.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减弱

D.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解析 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加强,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

答案 C

9.下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解析 珊瑚礁群落演替是在已有海洋生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珊瑚礁体积的增加有利于鱼类生存;图示显示鱼的种数逐渐稳定,即鱼的丰富度逐渐稳定;图中珊瑚礁体积与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呈同步增加或减少趋势,不能说明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体积下降。

答案 D

10.(2014·江苏南京三模)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甲、乙、丙为三种不同阶段的优势植物,三者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发展为树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演替过程中只是优势种的替代,而不是完全取代,C错误;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也会提高,D正确。

答案 C

11.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解析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 D

12.(2014·石景山区一模)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

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图2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解析 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

答案 B

大题冲关练

13.(2014·北京顺义二模)某研究小组在雅玛里克山东北坡海拔890~1290m范围内,按80m间距划分6种梯度样带(分别以A、B、C、D、E、F表示),在每个样带内选3个样点,在每个样点按距地表深度0~5cm、5~10cm、10~15cm、15~20cm四层进行采样。

统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情况,结果如下表。

海拔/m

样带

个体数

类群数

890

A

2631

35

970

B

1816

33

1050

C

1341

29

1130

D

637

25

1210

E

628

19

1290

F

322

17

(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确定每个样带的三个样点时应________选取。

(2)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之一是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________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________减少。

(3)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答案 

(1)取样器取样法 随机 

(2)逐渐减少 分解者分解 植被 (3)逐渐降低 (4)异养型 分解者和消费者

14.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

如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

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

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

(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

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

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

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

图3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

图3

(3)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填“甲”或“乙”)面包虫。

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4)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_______及___________。

(5)综合图1、2、3可知,________对生物间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竞争 甲 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 (3)乙 消费者 (4)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5)环境条件

15.(2014·四川理综)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解析 

(1)根据题干和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样方法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由图可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因此推测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

(3)中密度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处于增长状态,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的水花生存在天敌,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

(4)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大,最可能成为优势种。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由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决定,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此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