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5285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听辨乐曲片段节拍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扩大音乐文化的视野。

重难点

重点:

感受《花儿与少年》不同版本的特色。

难点:

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

教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等。

主备

复备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在歌曲《花儿与少年》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

师: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度特色和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大家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

(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

2.介绍“花儿”

(1)师:

青海的花儿是民歌中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

(PPT出示“花儿”)。

3.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笛子独奏)

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变化的呢?

学生欣赏乐曲,(情绪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4.情绪的变化和乐曲速度和节拍有关系,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

5.学生用“la”哼唱,非常欢快的A段请大家自己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6.融入歌曲:

A段声势表演,B段跟着哼唱。

三、扩展欣赏《花儿与少年》(女子十二乐坊)

四、扩展王洛宾的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说感受。

五、课堂总结

我们身边有许多动听的民歌,它们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该多去了解,播放《花儿与少年》结束这节课。

第二课时

1.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2.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

学生能够用快乐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并能认识连线的作用,运用到歌曲的演唱表现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学会演唱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地参与民歌的演唱活动,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音乐的多元化。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连线处音值要唱的饱满。

钢琴、多媒体等

1.学生在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玩,请看图片。

(展示台湾图片),在台湾有个有趣的民族——高山族,他们有很多好听的歌曲,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唱一唱他们的歌曲,感受他们的热情。

二、教学新歌

1.欣赏:

在背景音乐《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中,欣赏美丽的台湾风光。

2.教师范唱。

高山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他们有首歌曲叫《我的祖家是歌乡》,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演唱一遍,想一想歌曲情绪是什么样的?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

情绪欢快自豪,内容是赞美家乡。

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遍,随着音乐轻轻地摆动身体。

3.试唱曲谱。

(1)用la模唱旋律

(2)跟随钢琴学唱歌词,并且认识连线记号,了解连线的作用,并且能运用到演唱中。

(3)完整聆听歌曲,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顺序。

(4)完整唱歌曲,注意音准,同时引导学生使用科尔文手势。

4.创编活动,表现歌曲。

(1)播放音乐,教师拍手为歌曲伴奏。

大家表现的真棒,我不禁为你们鼓掌,老师的掌声是有节奏的,请大家听好了!

(2)一半学生唱歌,一半学生为他们伴奏,然后调换。

(3)歌表演:

结合歌曲、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跳高山族舞蹈动作并做汇报表演,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三、课堂小结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聚。

2.随音乐离开教室。

第三课时

1.唱:

《跳柴歌》

2.动:

能用自然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掌握“跳柴”的基本节奏。

通过欣赏,身体的律动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

欣赏海南的音乐,了解黎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魅力。

能自信,自然地演唱歌曲《跳柴歌》。

歌曲衬词“啰”的演唱表现。

1.学生在歌曲《跳柴歌》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1.(PPT展示海南风光图片),背景音乐为《跳柴歌》。

海南岛的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还有雄伟的五指山和秀丽的万泉河,现在那里成了旅游圣地,跟随者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2.背景音乐叫做《跳柴歌》,来自海南的黎族,请听老师演唱一遍,思考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欢快活泼)

三、学唱歌曲

1.师:

这首歌曲是几几拍?

(四二拍)

2.学会用“la”模唱旋律,问:

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3.同学们跟着钢琴完整视唱曲谱,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

(注意八分附点的地方)

四、学唱歌词

这首歌曲不仅旋律好听,歌词也写的很美。

请同学们听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

2.个别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跟随钢琴唱歌曲。

五、评价与表演

黎族人民是怎样边唱边玩的呢?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学生和老师一起跳竹竿并表演唱歌曲《跳柴歌》。

互相评价。

六、了解黎族的风土人情。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音乐课老师带你们到海南黎族游玩了一次,体会了黎族欢度节日的快乐的心情。

第四课时

1.听:

《月光下的凤尾竹》

2.奏:

竖笛《阿西里西》

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随音乐哼唱主要旋律。

认识竖笛“do~ti”音的吹奏位置。

通过欣赏对比,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

学习竖笛的吐奏方法。

通过欣赏,让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进民族的友谊。

感受葫芦丝音色特点,了解民族乐器,感受中国乐器音乐。

感受葫芦丝的特点,竖笛吐奏吹奏方法的掌握。

钢琴、多媒体、竖笛等

1.师生问好。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你们知道它的名称吗?

二、认识竖笛

1.教师吹奏乐曲《阿西里西》,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竖笛的历史。

3.认识高音八孔竖笛构造:

吹口、笛头、窗孔、笛身、笛尾。

4.告之学生学习竖笛的基本要求和常规

5.了解高音八孔竖笛八孔的音名及手势、手形、吹奏的姿势。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学生练习)

6.练习手指动作,大家来做手指操,从“do~ti”各音的手指按音的要求,提出闭指,开指手指尖的要求。

7.吐奏练习,介绍吹奏的要求,吐音练习,气息的控制。

8.ti音练习:

请你跟我这样吹,吐奏不同长短时值同音的练习。

三、吐奏练习

1.找个别学生试吹,寻找优点,缺点,并改正。

听学生范奏,纠正。

2.la音练习:

3.sol音练习:

4.任意说sol,la,ti三个音,提示学生快速将音准确地吹奏出来。

5.教师用钢琴弹奏sol,la,ti三个音,学生自己寻找并吹奏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吹奏兴趣。

四、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1.师:

(展示葫芦丝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葫芦丝)是傣族人民很喜爱的一种乐器,它的声音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2.学生交流葫芦丝声音的特色,教师简单介绍乐器葫芦丝。

3.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学生想像乐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4.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乐曲。

5.欣赏傣族舞,背景音乐为《月光下的凤尾竹》。

五、知识拓展

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

六、课堂小结

竖笛的学习贵在坚持,只有不断地练习、体验和感悟,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竖笛这件乐器,从而用它吹奏出动听的乐曲,希望今后你们都能成为小小演奏家。

也希望同学们多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丰收之歌

《丰收之歌》《打麦号子》

《丰收歌》《喜洋洋》

我的编创

竖笛练习《丰收之歌》

1.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对劳动人民奉献与创造的崇敬之情。

2.有表情地演唱《丰收之歌》和《打麦号子》,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歌声表现喜庆丰收的场景和情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了解劳动号子及其演唱形式。

通过视唱、听唱旋律,感受乐句间的异同,了解歌曲乐句的结构。

3.欣赏《喜洋洋》,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区分乐曲的段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不同段落情绪特点的感受。

能尝试为不同段落创编打击乐器伴奏。

能积极参与《丰收歌》律动,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以及情绪特点。

4.能根据歌乐曲内容,发挥想象,模仿人们田间劳作时的动作、表情、声音,进行编创活动。

1.唱《丰收之歌》

2.集体舞《丰收之歌》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跳集体舞《丰收之歌》。

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

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

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新歌《丰收之歌》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

(丹麦)是什么美景?

请听《丰收之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琴用la哼唱两遍。

5.随琴唱歌谱。

6.朗读歌词。

(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随音乐唱歌词。

四、创编集体舞

1.根据歌曲的特点,创作几个简单的动作,分组编排集体舞。

2.各组展示。

五、音乐游戏:

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先后离开坐位围成两大圈,边唱边跟着领头的小朋友做动作,歌声形成卡农式,最后各大圈又回到自己的坐位结束

2.布置家庭作业:

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

是果园的水果?

动物园的动物?

公园里的花朵?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六、总结,下课。

唱《打麦号子》

1.感受一领众合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并从中感受到浓郁的靖江民歌风格。

2.能用一领众合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重点:

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难点:

歌曲21—22小节的音准,16小节和24小节的变拍子的节奏。

领唱与演唱的互相衔接。

钢琴、多媒体。

一、游戏导入,了解体验

1.拔河比赛。

老师喊一二三、学生喊加油。

2.让学生讨论加油声所起的作用,体验到号子这一领众和的形式。

3.引入号子的概念

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一般分为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

二、新歌教授,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按节奏朗读。

2.初听录音,出示歌谱,让学生感受出歌词不同之处、演唱形式以及演唱的情绪

3.教师简介方言,引入靖江民歌这一主题。

课件出示歌曲中的方言字,并读读。

4.再听录音,要求找到不同的拍号处,并边划拍边唱3/4拍处的两句。

(示范)

5.出示打麦图片,引导学生做表演动作。

尤其在“接过你号子我来喊啊”通过调动学生的身体器官,使教学非常富有趣味,逐渐掌握这里较复杂的音准节奏的难点。

(教师示范)

6.学唱领唱部分(教师示范)

7.指导学生用热情饱满的声音完整齐唱歌曲。

8.我设计了不同的演唱形式:

女领男合、男领女合、一领众合。

三、创编表演,表现歌曲

1.出示道具,学生分组讨论,用道具进行即兴创编一个主题的劳动场面。

2.分组展示,鼓励评价

3.尝试用靖江方言演唱歌曲。

四、拓宽欣赏,开阔视野。

小结学生的活动后,进入点歌台栏目,让学生自由点击各种号子歌曲。

如《打夯号子》等。

1.欣赏《丰收歌》

2.欣赏《喜洋洋》

1.在听赏乐曲时,能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用身体语言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不同音乐情绪。

2.通过欣赏,感受人们在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

一、情感导入:

学生在《喜洋洋》的背景音乐中进入教室。

感受音乐气氛。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快乐的音乐课堂,我此刻的心情就和这首乐曲一样高兴欢快。

这首欢快活泼的音乐能让你们想起什么吗?

二、听赏民乐合奏《喜洋洋》。

1.整体听赏,感受情绪。

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

也是咱们听到这首乐曲最多的时候。

让我们再一次在音乐声中回味一下那些快乐的心情吧!

整体听赏乐曲,随乐轻哼,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课件播放音乐)

同学们猜猜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什么?

(《喜洋洋》)

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更适合这首曲子?

为什么?

2.分段赏析,深入感受。

刚才欣赏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的表情发生了变化。

有时候特别高兴快乐,有时候又显得放松一些。

老师把这两段不同的地方记录了下来,让我们听听有什么不一样?

分别听赏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

给你们一个红色方块和一个蓝色圆形,给这两段音乐配色,你想怎么配?

然后让学生说说两个乐段音乐情绪的表现特点。

(第一段旋律欢快,热情洋溢;

第二乐段旋律舒展流畅,非常抒情。

3.综合欣赏,参与表现。

你们的感觉真是敏锐!

现在请用你们的身体来表现一下你们所感受到的音乐情绪吧!

(1)完整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节奏,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快乐心情的动作律动。

(2)请几个学生按其他同学的表现为音乐标记不同乐段。

(3)课件出示乐曲的乐段标记。

同学们笑得可真开心!

快乐的心情来自于快乐的生活!

有节日的快乐,有喜事的快乐,更有丰收的快乐!

听!

这里传来了一阵快乐的歌声!

三、欣赏《丰收歌》

1.整体欣赏。

2.说说歌曲中人们的演唱情绪和演唱形式。

情绪:

欢快兴奋。

演唱形式:

领唱、合唱。

3.再听歌曲,模仿哼唱,亲自感受。

4.创编丰收舞,用纱巾或其他道具,演一演丰收时的各种场景。

5.跟着音乐分组展示。

四、总结,下课。

1.成长的足迹

2.竖笛练习

1.感知旋律进行方式的多样性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

2.竖笛练习丹麦民歌《丰收之歌》,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吐音技巧,提高中、低音区的气息变化的能力。

熟练听辨出各种演唱形式。

钢琴、多媒体、竖笛等。

一、复习本单元歌曲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丰收之歌》和《打麦号子》。

二、成长的足迹

1.听一听,老师弹奏是那一句?

跟琴唱一唱。

(1)先听一听每一句旋律。

(2)唱一唱每句旋律。

(3)辨认老师弹奏的是哪一句?

2.听一听,说一说,下列作品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对花》《DoReMi》《哦,十分钟》《打麦号子》

(1)学生辨别对唱、合唱、独唱的不同演唱形式。

(2)再次聆听《doremi》和《打麦号子》,并在一领众合的地方唱一唱。

三、竖笛练习——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1.师示范演奏,讲清do的发音要领。

2.带领学生做do的发音练习。

3.学生练习歌曲,吹奏时带着欢快的情绪并注意吸气符号。

4.齐奏和指名演奏,并做评价纠正。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雨中交响

《捉泥鳅》《水花花,泥巴巴》

《落水天》《雷鸣电闪波尔卡》

为《捉泥鳅》伴奏,歌表演:

《水花花,泥巴巴》

竖笛练习《落水天》

1.积极参与演唱、欣赏、创作等活动,结合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作品的情趣,丰富情感体验。

2.能专注地聆听《落水天》和《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旋律进行与情绪表达的关系,关注音乐形象的表现方式,能通过身体动作、线条、色彩等方式表达内心的体验。

3.3.能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捉泥鳅》。

结合歌曲的学习,认识四四拍拍号,知道其含义及强弱关系,在歌曲演唱中能较好地表现四四拍的韵律。

学习用轻巧活泼的声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水花花,泥巴巴》并根据歌曲情绪,用合理的想象力和积极的的创造力,编创合适的节奏,为歌曲的演唱增添情趣。

4.在《水花花,泥巴巴》的音乐声中尝试编创固定节奏型并随音乐做势动作与歌表演,表现出较强的创造、表现欲望,能乐于与同伴合作表演。

5.能用饱满的气息演奏《落水天》,掌握“♩♩|♩♩.|”的典型句式节奏型,并在演奏中处理好前倚音。

1.听《落水天》

2.竖笛练习《落水天》

1.能专注地聆听《落水天》,感受旋律进行与情绪表达的关系,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体验。

2.能用饱满的气息演奏《落水天》,掌握“♩♩丨♩♩·

丨”的典型句式节奏型,并在演奏中处理好前倚音。

感受欣赏歌曲的情绪,并学会用旋律线来表达内心的体验。

竖笛吹奏中前倚音的处理。

钢琴、多媒体课件、竖笛

1.学生在歌曲《打麦号子》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复习歌曲

有感情的演唱《打麦号子》,试着背唱歌曲。

三、新课教学

1.播放音乐《落水天》

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歌曲说的是哪里的方言?

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听得懂歌曲在演唱什么呢?

2师:

《落水天》是一首山歌,流传于广东客家方言地区。

表现的是旧社会穷苦人遇到下雨天,没有雨帽有没有雨伞被淋得湿透的可怜情景,可以是无奈的倾诉,也可以是幽默的自嘲。

3.播放《落水天》旋律,教师先有节奏的带读,再让学生读,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读歌词,感受这首广东民歌风味的特色节奏型。

4.师:

同学们,你们听听用什么乐器表现雨滴比较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