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293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docx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

第二册

第一章遥远的神话传说

第一课盘古开天地

—《三五历记》2017年11月11日

【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

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

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

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所以天地之间相隔九万里。

第二课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

2017年11月13日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áo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jì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zhèng正。

【译文】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坏了,土地崩裂,天不能完整覆盖大地,地也不能周全地承载万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里的大龟的四只脚作为天的四根柱子,杀死水怪来救济冀州,积起芦灰来堵泛滥的洪水。

天空得到了修补,四根天柱得到了摆正。

(泛滥的洪水消退了,冀州得到了平定;恶禽猛兽死去了,善良的人民存活了下来。

第三课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jiá猰yǔ貐、凿齿、九婴、大风、fēng封xī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yì羿zhū诛záo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jiǎo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qín擒fēng封xī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大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大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欢喜,并推举尧为天子。

第四课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丢弃了他的手杖,变化成为了桃林。

第五课大禹治水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覃怀致功,致于衡漳。

其土白壤。

赋上上错,田中中。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鸟夷皮服。

夹右碣石,入于海。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六府[注]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中国赐土姓: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于是帝锡禹玄圭,(帝)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史记·夏本纪第二》)

【译文】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

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

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

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

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

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

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

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

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

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

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

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

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

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

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

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

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

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

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

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

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

“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第二章我爱我的家乡

第一课万里长城

【原文】万里长城

我国北方自古有匈奴之患,燕赵诸国筑城以防之,各保疆土,不相联属(zhǔ)。

及始皇伐匈奴大败之,乃修筑旧城合而为一,后世号为万里长城。

年久颓废,屡加修筑,今所存者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凡一万里,为世界著名之巨工。

【译文】

我国北方自古以来就有匈奴来犯的隐忧,燕国赵国以及其他国家,筑造城墙来防范。

(那些城墙零零散散)保卫各自的疆土,并不相连。

到了秦始皇时期,他大败匈奴回来,就把旧墙修缮连接起来,合而为一。

后世称之为万里长城。

年代久远颓废破旧,多次加以修复,现在留存下来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度大概有一万里,是世界著名的巨大工程。

第二课行香子·树绕村庄

【原文】树绕村庄。

水满坡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

隐隐茅堂。

扬青旗、流水桥傍。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第三课观潮

【作者】周密【朝代】宋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

“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第四课放鹤亭记

【原文】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译文】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第五课桃花源记

作者: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huò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tiáo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4]

 

词句注释

1.太元:

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

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

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

顺着、沿着。

5.行:

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

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

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

两岸。

9.杂:

别的,其他的。

10.鲜美:

鲜艳美丽。

11.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

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

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

又,再。

15.前: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

想要。

17.穷:

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尽,完,没有了。

19.便:

于是,就。

20.得:

看到。

21.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

好像。

23.舍:

舍弃,丢弃,

24.初:

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才,副词,只。

26.行:

行走。

27.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

平坦。

29.旷:

空阔;宽阔。

30.屋舍:

房屋。

31.俨(yǎn)然:

整齐的样子。

32.之:

这。

33.属:

类。

34.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

耕种劳作。

37.衣着:

穿着打扮,穿戴。

38.悉:

全,都。

39.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

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

都。

42.怡然:

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

竟然很惊讶。

乃,竟然。

大,很,非常。

44.从来:

从……地方来。

45.具:

通“俱”,全,详细。

46.之:

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

通“邀”,邀请。

48.咸:

副词,都,全。

49.问讯:

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

说。

51.先世:

祖先。

52.率:

率领。

53.妻子:

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

妻:

指男子配偶。

子:

指子女。

54.邑人:

同乡(县)的人。

邑,古代区域单位。

《周礼·地官·小司徒》: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56.复:

再,又。

57.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

就。

59.间隔:

隔断,隔绝。

60.世:

朝代。

61.乃:

竟,竟然。

62.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

对,向。

64.具言:

详细地说出。

65.所闻: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66.叹惋:

感叹、惋惜。

惋,惊讶,惊奇。

67.余:

其余,剩余。

68.延至:

邀请到。

延,邀请。

至,到。

69.去:

离开。

70.语:

告诉。

71.不足:

不必,不值得。

72.为:

介词,向、对。

73.既:

已经。

74.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扶:

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标记。

处处,到处。

76.及郡下:

到了郡城。

及,到达。

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

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

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80.遂:

终于。

81.得:

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

品德高尚。

83.士:

人士。

84.也:

表判断。

85.欣然:

高兴的样子。

86.规:

计划。

87.未果:

没有实现。

果,实现。

88.寻:

随即,不久。

89.终:

死亡。

90.问津: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

渡口。

 

第三章四季风景美如画

第一课春日寻芳

【原文】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园,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

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译文】这个时节的花花草草都很美丽,小朋友们在村外放风筝,春花烂漫,女人们在杏园里玩着秋千。

小姐妹们三五成群在田间小路踏青,她们在河水边寻找着各种各样的花草。

桃花红了,柳枝绿了,和风习习,阳光灿烂。

一年的节气当中,这个时候是最好的了。

第二课夏

《明文精选·闲赏》—《夏》

【原文】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

须得清泉万派,茂树千章,古洞含风,阴涯积雪,空中楼阁,西面青山,镜里亭台,湘帘竹簟,藤枕石床:

栩栩然,蝶欤周欤,吾不得而知也。

【译文】夏天湿热的暑气蒸人,就如同在铸剑的火炉里,谁愿意在炉子里接受锻炼?

(在酷暑天)一定得有(下面这些环境):

许多流淌着清泉的小溪,一望无际的繁茂的大树,凉风习习的古山洞,积雪不化的北坡山崖,高高的楼阁,四面都是青山,水面上的亭台,湘竹编制的帘子凉席,藤皮枕头石头床。

(身在其中)飘飘然的那种感觉,是蝴蝶还是周庄?

我就不知道了。

第三课秋

11月30日《明文精选·闲赏》——《秋》

【原文】金风瑟瑟,红叶萧萧,孤燕排云,寒虫泣露,良用凄切。

可爱者:

云剑长空,水澄远浦,一片冷轮,皎皎碧落间,令人爽然。

南楼清啸,东篱畅饮,亦幽人行乐时也。

银蟾皎洁,玉露凄清,四顾人寰,万里一碧。

携一二良朋,斗酒淋漓,彩毫纵横,仰问嫦娥:

”悔偷灵药否?

”安得青銮一只跨之,凭虚远游,直八万顷琉璃中也。

【译文】风萧瑟,落叶萧萧,大雁南飞,蟋蟀滴露,这大约是秋的凄冷的一面。

但是,也来看看秋的这一面吧:

天高云淡,水天一色。

到了晚上,一轮冷月,皎皎然挂于澄澈的夜空,绝美。

南楼清谈吟诗,东篱畅饮欢聚,也算是有兴致的人游玩的最佳时节。

月光皎皎,白露晶莹,在秋的夜晚,仰望天空,万里一碧。

邀三两个好朋友,畅快淋漓地饮酒、吟诗、作画,笑着仰望那轮明月:

”嫦娥啊,看到我们如此洒脱快意你是否后悔吃了仙丹?

”恍惚间,仿佛飞来一只青鸾,哈哈,乘上去,扶摇直上九天,遨游在那澄澈明净的天空。

第四课湖心亭看雪

12月1日《陶庵梦忆》之《湖心亭看雪》

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快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小声说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呢!

第五课雾景

12月2日《民国老课本》——《雾景》

【原文】春日晓起,旭日未出。

天色濛濛,似雨非雨,似阴非阴。

推窗远望,数尺之外,迷离莫辨。

庐、舍、树、木,在若有若无之间。

如蒙薄罗,如隔疏帘。

路上有行人,但闻人语,不见人迹。

余乃启户而出,行数十步,即觉细雨霏霏,沾衣欲湿。

行稍远,回望吾家,已迷其处。

此时余已入雾中矣。

顷之,雾散,日出,天清,气朗。

春日雾景,真奇观也。

【译文】春天的早上,刚刚起床,太阳还没有出来。

天色灰蒙蒙的,像要下雨又不像下雨,像阴天又不是阴天。

我推开窗户,向远处望去,在几尺外都迷迷糊糊看不清。

房屋、村社、树木诺隐诺现,像蒙了一层薄纱,就像隔了一层帘子。

路上有走路的人,只能听到说话,却看不见人影。

我们开门出去,刚走几十步,就感觉细雨霏霏,沾在衣服上感觉就要湿了。

走得稍微远一点,后头看了一下我的家,早已经隐藏在迷雾当中。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到了雾的中央。

不一会,雾散了,太阳出来了,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春天的雾景,真是一种奇观呀。

第四章从小懂规矩

第一课言动安详

12月4日小儿语《明朝吕得胜》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自家过失,不须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无心之失,说开罢手,一差半错,哪个没有。

须好认错,休要说慌,教人识破,谁肯作养。

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引酵若酸,哪得甜酒。

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

当面破人,惹祸最大,是与不是,尽他说罢。

造言生事,谁不怕你,也要提防,王法天理。

我打人还,自打几下,我骂人还,换口自骂。

既做生人,便有生理,个个安贤,谁养活你。

世间艺业,要会一件,有时贫穷,救你患难。

饱食足衣,乱说闲耍,终日昏昏,不如牛马。

担头车尾,穷汉营生,日求升合,休与相争。

强取巧图,只嫌不够,横来之物,要你承受。

心要慈悲,事要方便,残忍刻薄,惹人恨怨。

手下奴仆,从容调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

一不积财,二不结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爷娘。

别人性情,与我一般,时时体悉,件件从宽。

卑幼不才,瞒避尊长,外人笑骂,父母夸奖。

从小为人,休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