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08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地理试题附解析

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扎日南木错亦称塔热错,位于藏北高原南部,海拔4613米。

湖区地处藏北,属咸水湖,湖水蔚蓝,透明度好,但水生生物少,只在湖泊局部浅水区生长茂密的水草和藻类,引来成群的水禽觅食。

下图为扎日南木错等深线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湖泊面积约为:

A.1000km²B.2000km²

C.3000km²D.4000km²

2.图中四条河流中输沙量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有水禽觅食的水域最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A2.C3.A

【解析】

图中四条河流注入湖泊,输沙量越大,湖岸坡度越小,等深线越稀疏。

只在湖泊局部浅水区生长茂密的水草和藻类,引来成群的水禽觅食,水禽觅食的浅水区域等深线稀疏。

【1题详解】

湖岸线是0米等深线,跨纬度约0.2°,纬度1°距离是110千米,湖泊宽约22千米。

跨经度约0.5度,经度1°距离小于110千米,湖泊长小于55千米,湖泊面积小于1210平方千米。

最接近1000km²,A对。

B、C、D错。

【2题详解】

图中四条河流注入湖泊,输沙量越大,湖岸坡度越小,等深线越稀疏。

所以,输沙量最大的是丙河,C对。

其它河流入湖处湖岸等深线密集,说明坡度陡,泥沙沉积少,A、B、D错。

【3题详解】

只在湖泊局部浅水区生长茂密的水草和藻类,引来成群的水禽觅食。

水禽觅食的浅水区域等深线稀疏,有水禽觅食的水域最可能是①,水域宽浅,水生生物较多,A对。

②④处水域面积较小,食物量少,B、D错。

③处水域太深,C错。

读2016年12月12日8时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hPa)。

回答下面小题。

4.图示时刻:

A.气压:

太原高于呼和浩特B.风速:

乌兰巴托小于上海

C.降水概率:

呼和浩特大于上海D.风向:

乌兰巴托与呼和浩特相反

5.太原市未来两天天气状况,说法可信的是:

A.雨过天晴,气温升高B.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C.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D.雨雪、大风之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答案】4.C5.D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等压线数值,图示时刻,太原气压低于呼和浩特,A错。

乌兰巴托的等压线较密集,风速大于上海,B错。

图中呼和浩特位于冷锋锋后,降水概率大于上海,C对。

乌兰巴托与呼和浩特都受高压中心影响,位于高压中心东南部,风向都是偏北风,D错。

【5题详解】

太原市位于冷锋锋前,即将面临冷锋过境天气,未来两天天气状况,可能是雨过天晴,气温降低,A不可信。

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降水天气,但不是对流雨,B不可信。

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是暖锋过境的特征,C不可信。

雨雪、大风之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D可信。

春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今年春节期间,有近12亿人观看央视的春晚节目。

结合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6.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在除夕准点开播。

为使全球华人华侨同一天能看到开播的第一个节目,下列开播时间应是北京时间:

A.7时B.8时C.19时D.20时

7.当农历新年(狗年)的钟声敲响时,家住巴中的小满收到在美国“硅谷”(西八区)斯坦福大学留学的表哥用手机发来的信息,可信的是:

A.皓月当空,同看央视春晚直播B.接近中午,空气干燥骄阳似火

C.日没大洋,回家路上华灯初放D.迎着朝阳,正在赶往学校上课

【答案】6.D7.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日期分界线为0点所在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180°),若全球华人华侨同一天看到春晚的第一个节目,则两条日期分界线重合,即180°经线为0(24)点,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与180°差60°,4个小时,可计算为20:

00,所以该题选D。

【7题详解】

当农历新年(狗年)的钟声敲响时是北京时间(东八区)的24时(新一日的0时),美国“硅谷”(西八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时区,相差16个小时,根据东早西晚的原则,得出美国硅谷此时是上午8时,故该题选D。

【点睛】地球上日期变更线:

(1)自然日界线:

即0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要减一天。

(2)人为界线:

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要加一天。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地(甲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乙地)二十四节气的平均日照时间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立秋日(8月8日)前后乙地日照时数大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少B.白昼时间长C.太阳高度大D.海拔低

9.图中甲地大暑日照不是全年最大,但气温达到最高的原因主要是:

A.阴雨天多,大气保温效应强B.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C.大气受热的滞后性D.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天气多

【答案】8.A9.C

【解析】

【8题详解】

8月8日,立秋日前后甲地正值雨季,多阴雨天气。

乙地正值伏旱季节,晴天多。

乙地日照时数大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受副高影响,降水量少,A对。

此时是夏半年,乙地白昼时间比甲地短,B错。

太阳高度、海拔与日照时数无相关性,C、D错。

【9题详解】

图中甲地大暑日照不是全年最大,但气温达到最高的原因主要是大气受热的滞后性,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不是太阳辐射,C对。

大气保温效应强,不是气温最高值滞后的原因,A错。

太阳高度角在夏至达到最大值,大暑时不是最大,B错。

甲地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错。

【点睛】甲地位于华北地区,8月份正值雨季,多阴雨天气。

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初正值伏旱季节,晴天多。

甲地大暑日照时数不是全年最大,但气温达到最高,原因主要是大气受热的滞后性,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不是太阳辐射。

下图为某地1、7月等温线分布图(等温距为4℃)。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①地1、7月的温差可能为:

A.8℃B.12℃C.16℃D.20℃

11.导致图中②地7月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A.洋流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地形D.冬季风的影响

12.图中R河的汛期可能出现在:

A.3~5月B.6~8月C.9~11月D.12~次年2月

【答案】10.B11.C12.D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该地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岸。

南美洲1月份为夏季越朝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根据图中①处等温线分布来看,外围等值线等于较高纬度数值,为低值,所以该地气温介于20-24°C之间,说明该地海拔高,气温较周围地区低。

而7月份北部气温为12°C,则南部气温为8°C(等温距为4°C),说明①处外围等温线为8°C,该处气温为4-8°C,计算可得,该地1、7月的温差介于12-20°C之间,故选C。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②地7月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说明气温较两侧高,结合图中地势来看,该地位于河谷地区,地势较两侧低,气温高,导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为地形,故选C。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美洲东部,R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上游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河流径流量最大在夏季,南半球夏季在12-2月,故选D。

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剖面及1月气温、7月气温、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甲、乙两地:

A.降水均集中于冬季B.植被均为温带草原

C.甲地太阳能贫乏、风能丰富D.乙地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1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20°S~30°S美洲西岸B.40°N~60°N欧洲西岸

C.35°S~55°S美洲东岸D.40°~60°N美洲西岸

【答案】13.C14.D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该地降水集中于西坡,西坡为迎风坡,可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分配均匀,故A错误;西坡降水多可以判断该区域盛行西风,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地位于背风坡,年降水量少,植被可能为温带草原,故B错误;甲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能缺乏,地处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故C正确;乙地降水少,适宜发展畜牧业,发展水稻种植业的热量和光照不足,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14题详解】

读图该地7月均温大于1月均温,该区域应位于北半球,故AC错误;该区域盛行西风,应位于大陆西岸,图示西部山脉海拔较高,欧洲西部沿海为平原,北美洲西岸分布有高大的落基山脉,故B错误,D正确。

下图中PQ为锋面,XY线为等温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PQ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半球冷锋B.南半球暖锋

C.北半球冷锋D.北半球暖锋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B.PQ锋面将向南移动

C.b地区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D.C地盛行下沉气流

【答案】15.B16.B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详解】

读图,XY线为等温线,在山脉处海拔高,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结合指向标判断,图示为南半球,C、D错。

锋面与气旋结合形成锋面气旋,右侧是暖锋,左侧是冷锋,PQ位于锋面气旋右侧,是暖锋,A错,B对。

【16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PQ位于锋面气旋右侧,是暖锋。

暖锋降水在锋前,南半球气旋呈顺时针方向辐合,a地位于锋后,持续性降水天气已过,A错。

PQ锋面将向南移动,B对。

b地区受冷气团控制,可能是连续性阴雨天气,C错。

C地位于锋面上,盛行上升气流,D错。

考点:

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常见天气系统及特征。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北推进B.向南推进C.反复进退D.位置稳定

18.大规模的海退,使得:

A.湖泊距海变近B.河流流程加长C.湖泊面积增大D.河流流速减缓

【答案】17.A18.B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古湖泊和目前海岸线位置,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向北推进,A对,B、D错。

图示不能体现海岸线反复进退,C错。

【18题详解】

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湖泊距海变远,A错。

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河流注入海洋中的河流流程加长,B对。

由于河流泥沙堆积,湖泊面积缩小,C错。

材料不能体现海退后地形坡度,不能判断河流流速变化,D错。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年河流实测流量和降水量逐月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图中8月的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河流的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该河流的这个时间差逐年增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流域: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气候趋暖,蒸发量不断增大

C.降水强度逐年增大D.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

20.该河流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①滑坡②台风③赤潮④旱涝灾害⑤泥石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⑤

【答案】19.D20.B

【解析】

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河流的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该流域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该河流的这个时间差逐年增大。

该河流域的雨季时间长,5月份开始进入雨季,应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19题详解】

图中8月的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河流的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该河流的这个时间差逐年增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流域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D对。

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现象减轻,A错。

气候趋暖,与植被破坏有关,不是该时间差的成因,B错。

这个时间差与降水强度关系不大,C错。

【20题详解】

该河流域的雨季时间长,5月份开始进入雨季,应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主要气象灾害是台风、旱涝灾害,②、④对。

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①⑤错,赤潮属于生生物灾害,③错。

B对,A、C、D错。

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2.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

A.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B.海拔高,热量充足

C.海拔低,光照充足D.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

【答案】21.C22.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中分布位置,黑垆土分布纬度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从沿海向内陆,华北平原对应的土壤是棕壤褐土,黄土高原对应的是黑垆土,C对,B错。

东北平原是黑土分布区,A错。

长江中下游平原对应的主要是红壤,D错。

【22题详解】

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分布在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有机质分解较快,A对。

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充足,降水少,不是红黄壤的形成条件,B、C错。

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不能体现热量条件,D错。

下图为某岛国四大岛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中纬度最高的岛屿是:

A.甲B.乙C.丙D.丁

24.造成丙岛屿自然带相对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海陆B.纬度、地形

C.海陆、土壤D.土壤、地形

25.下列图中各岛植被分布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A.植被分界线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倾斜

B.同时体现了水平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C.海拔越高,常绿林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海拔2000米以上,无阔叶树种出现

【答案】23.D24.B25.B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丁岛屿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而其他三个基带均为常绿林,所以丁纬度最高,故选D。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岛屿丙基带为常绿林,纬度较低,自然带带谱复杂,是由于海拔较其他岛屿高,影响因素为纬度和地形,故选B。

【25题详解】

植被分布高度主要是由于阴坡和阳坡光照、热量条件差异导致的,是从阳坡向阴坡倾斜,A错。

图中自然带分布既有垂直地带性,由于基带不同,又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特征,B对。

海拔高度与针叶林占比不呈正相关,C错。

丙岛海拔2000米以上有混交林,属于阔叶和针叶混交林,D错。

故选B。

【点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

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

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题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

但二者存在差异。

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

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

③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下图为某岛屿部分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6.图示区域:

A.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B.西坡河流短小、湍急

C.气温年较差大于日较差

D.各地年降水量基本没有差异

27.甲区域位于河流下游且:

A.遍布湖沼B.宜耕地广阔

C.人口密度大D.优良港口众多

28.关于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川侵蚀的山顶B.火山口积水成湖

C.岩浆堆积成山峰D.流水侵蚀成鞍部

【答案】26.B27.A28.B

【解析】

【26题详解】

山脉走向可以把图中海拔最高的部分连接起来,据此判断图示区域山脉走向大致呈西北—东南,故A错误;从图中可知,西坡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湍急,故B正确;读图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处热带,气温年较差小;该地海拔高,气温日较差大,故C错误;受地形影响,东北部为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南部为背风坡,降水少,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27题详解】

读图该地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多,沿海多平原,山顶处地势比周围低,易形成湖泊,故该地区湖沼较多,所以A正确;该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宜耕地面积小,故B错误;该地区气候湿热,人口稀少,故C错误;该地区人口稀少,港口少,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28题详解】

读图乙地位于赤道附近,海拔最高在1000米左右,山顶没有冰川分布,故A错误;读图乙地位于山顶上,海拔小于1000米,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应为火山口,积水易形成湖泊,故B正确;读图乙地海拔比其周围低,应为洼地或盆地,故C错误;该地为洼地或盆地,且鞍部应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地质考察队对某区域进行考察。

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考察队在考察期间,图中最佳的宿营地是:

A.①B.②C.③D.④

30.能正确表示沿a—d的地质剖面图是:

A.

B.

C.

D.

【答案】29.B30.B

【解析】

试题分析:

【29题详解】

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最佳的宿营地是地势开阔,坡度适宜的地方,所以B正确。

【30题详解】

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B图符合沿a-d的地质剖面图,所以B正确。

考点:

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

“人口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

下图中,上海市Q区成为主要外来人员迁入地之一,且迁入人员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

A.主要为高档住宅集中区B.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

C.主要为高科技产业园区D.劳动力成本比中心城区高

32.上海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

A.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B.环境承载力逐渐缩小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D.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

【答案】31.B32.A

【解析】

试题分析:

【31题详解】

上海人口倒挂区主要为近郊区,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上海的工业区逐步向近郊区迁移,因而这里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上海的近郊区工业区广布,环境相对较差,高档住宅多分布在远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地区外来人口较多,这些外来人口为上海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比城区低。

【32题详解】

当地人口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造成了劳动力不足,进而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流入,导致了人口倒挂。

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大量使用了城市的资源,导致环境承载力降低。

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并在继续升高,不能说出现人口倒挂是上海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的标志。

考点:

人口的数量变化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抚养比是指在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读韩国生育率和抚养比示意图(含预测),回答下面小题。

33.如果不考虑人口迁移的影响,韩国老年人口数开始超过儿童人口数的时间大概是:

A.1983年B.2005年C.2011年D.2017年

34.下列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生育观念转变—婚育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

B.社会经济发展—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下降

C.社会经济发展—儿童抚养比下降—生育率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

D.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步—人均寿命延长—老年抚养比上升

【答案】33.D34.C

【解析】

试题分析:

【33题详解】

根据材料,抚养比是指在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包括儿童和老年人,读图,儿童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的曲线交点约是2017年,老年抚养比高,老年人口数量就超过儿童人口数。

【34题详解】

社会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观念转变,实行晚婚、晚育,婚事年龄推迟,导致生育率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提高,对子女养育成本提高,家庭负担重,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出现儿童抚养比下降,但是不是因为儿童抚养比下降,导致生育率下降,是因为生育率下降,导致儿童抚养比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有保障,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增加,老年抚养比上升。

考点: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5.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36.“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B.改善环境质量C.降低住房价格D.带动服务业发展

【答案】35.C36.D

【解析】

【35题详解】

生活方式型移民”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C对。

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属于传统型移民原因,A、B、D错。

【36题详解】

“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对区域服务业要求高。

“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对。

迁入地人口增加,可能加重人地矛盾,A错。

可能导致环境质量变差,B错。

推动住房价格上涨,C错。

【点睛】生活方式型移民”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生活方式型移民”对区域服务业要求高,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C.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

38.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答案】37.C38.B

【解析】

【37题详解】

地面硬化面积增多,阻断了部分水分的蒸发。

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