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312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docx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2、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雅典娜,美神是阿佛洛狄忒,酒神是狄俄尼索斯。

3、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而对众神的源流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神谱。

4、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命运。

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5、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

6、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酒神节。

7、西方的历史之父是希罗多德,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哲学之父是泰勒斯。

8、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是苏格拉底;希腊最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柏拉图,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理念论;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

9、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10、罗马共和国末期,骑士集团结成了反对罗马元老院的“前三头同盟”,该同盟的缔结者是克拉苏、庞培和凯撒;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之间的同盟。

11、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尼西亚公会议。

12、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是二者在文化特点上却迥然而异,一般说来,犹太教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基督教更侧重内在的信仰。

13、从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标志。

14、《圣经》中的“旧约”是指梅瑟在西乃山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新约”则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15、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二元对立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柏拉图之后,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哲学家是普罗提诺和斯多葛。

16、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奠基人和教父时代的著名圣徒是奥古斯丁,在中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安瑟伦,十三世纪最杰出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

17、基督教早期修道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

18、在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各个蛮族政权中,法兰克王国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有势力且最早皈依正统派基督教信仰的日耳曼王国。

这个王国先后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两个时代,在路易统治时期达到极盛。

但是当这位杰出的统治者去世之后,该王国就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的雏形。

19、中世纪欧洲经济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小而全”的庄园。

20、中世纪基督教社会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哥特式建筑。

21、在中世纪的教俗权力之争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主要世俗对手是徒具虚名的日耳曼封建王侯。

22、公元11世纪下半叶在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发生的(主教册封权)之争是罗马天主教会走向极盛期的开端。

23、公元13世纪,在教皇的指使下,由多米尼克会和法兰西斯会修道士建立并主持了中世纪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迫害被教会指定为“异端”的教俗人士。

24、1305—1377年,教廷在法国国王的胁迫下迁至法国南部,从此开始了教会势力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一时期在教会史上被称为“阿维农之囚”时期。

25、中世纪基督教道德蜕化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行为,这种行为成为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直接导火线。

26、与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相比,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一种深刻而痛苦的自我分裂。

27、狭义的“基督教”概念仅指新教,广义的“基督教”概念则包括东正教、新教和天主教。

28、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侵占(1453年),大量的希腊文化遗产重新流归西方基督教世界,从而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文化革命,这场文化革命被称为文艺复兴;与此同时,在以意大利为首的拉丁语国家中出现了一股弘扬人性、推崇古典式的感觉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社会思潮,即历史主义美学思潮。

29、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大教堂前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30、在16世纪前后,南北欧洲分别出现了两场性质迥然不同的文化变革运动,它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1、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是指(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归正宗)和(安立甘宗\圣公宗)。

32、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加尔文教神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概念是善功。

三十年战争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宗教宽容)精神的出现,它为近代科学理性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33、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宗教专制时代的结束,该和约重申了奥格斯堡和约中制定的“教随国定”原则,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得以迅速发展。

34、《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托马斯·莫尔。

35、在17世纪,理性被确立为信仰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一种披着宗教外衣对基督教的神迹和启示进行批判的信仰形式,即(泛神论和自然神论)。

神人同形同性:

人同形同性是希腊多神教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自然宗教的朴素特征,使得希腊诸神具有十足的感性魅力;同形是指诸神具有人的形体,同性是指诸神具有人的性情。

前三头同盟:

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前三头同盟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开始公开地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

阿维农之囚:

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

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中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

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

命运:

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体现为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以纤巧诡异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宗教精神,充分展现了基督教的救赎理想。

宗教宽容:

16世纪宗教改革导致了宗教战争,到了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定以后,宗教宽容取代了宗教冲突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宗教宽容构成了西方近代科学理性和民主政治生长的温床,宽容精神首先从宗教领域开始出现,继而发展为一般性的宽容,从而使科学和民主的成长成为可能。

修道运动修道的禁欲主义是起因于反对教会逐渐世俗化,在3,4世纪时兴起。

而更早的潜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一教会及罗马帝国前,因基督教的宽柔政策,所以教会水准偏低、基督徒素质不齐。

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去苦修。

他们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持守贫穷、圣洁、顺服的誓言,每天祈祷、工作,有些甚至向外传福音。

自然神论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

又称理神论。

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产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

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宗教改革是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茨温利,甚或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等人,分割了新教与旧教。

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天职”观念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

在西方,天职观念将世俗职业看作神所安排的神圣使命,从而使世俗行为有了宗教意义。

《荷马史诗》现存最古老的希腊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产生在先,但成文后,保存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

最初为口头传诵,至前6世纪,雅典统治者才命令文人记录下来,以后又经过学者的多次编订。

代表西方文学从集体口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过渡。

标志西方文学从超现实的神的世界转向人间,人的生活第一次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

已具有较成熟的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结构艺术上。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

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

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

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从被排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发掘积极因素:

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抨击教会的唯心主义经院哲学;以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代文学反对神秘的、奇迹色彩浓厚的封建文学;用古代形象生动、体态优美的雕刻、绘画否定形象呆板、缺乏生气的宗教艺术;用维护私有财产的罗马法来论证积累财富的合理性。

其目的在于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

两希论:

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名称两希论的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概念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念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教父学:

教父学概念简说;教父学体系中的主要神学思想要点

《蒙娜丽莎》:

绘画作品概说;绘画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的概念;这一文学流派的基本特征

世界文化的主要类型、区域分布及其表现的文化精神。

印度、中国、欧洲及阿拉伯四种主要类型文化的名称,不同文化在世界上的区域分布,不同类型文化所具有的核心文化精神。

为什么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西方文化形成发展概说,希腊文化成就及特征,西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承袭及具体表现。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试从这幅画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审美观念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说明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

作品的创作概述及作品题材选择的现实性,绘画作品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分述,即绘画对“人”的歌颂、对“人”的美的描绘、对人的情感的表现,指出绘画反传统、反禁欲,表现出新的审美观念,个人对欣赏这幅名画的独立见解

略论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中国当代民族文化成份分析;通过具体例证分析,分别说明西方文化因素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民族文化的影响;个人对中国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独立见解

世界文化的主要类型、区域分布及其表现的文化精神。

印度、中国、欧洲及阿拉伯四种主要类型文化的名称;不同文化在世界上的区域分布;不同类型文化所具有的核心文化精神。

简述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实质。

人文主义的概念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要点;人文主义的实质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试以两希论说明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文化形成的“两希论”的基本观点阐释,西方文化形成发展中古希腊文化的基础地位和作用阐述,西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希伯来文化的影响阐述,个人对两希文化影响西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独立见解。

略论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中国当代民族文化成份分析,通过具体例证分析,分别说明西方文化因素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民族文化的影响,个人对中国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独立见解。

☆分析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

A、希腊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和谐之美,它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将一切矛盾的东西都融为一体,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尚未发展到对立的程度,因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原始的或童稚的美感。

B、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多有模仿,但是罗马文化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它把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片面地推向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虽然罗马人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在精神方面却极为贫乏;C、基督教文化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从罗马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它的文化精神与罗马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以一种唯灵主义和彼岸主义与罗马文化相对立。

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这种唯灵主义的理想并未能真正落实到教会实践中,其结果导致了基督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和普遍虚伪,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D、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希腊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片面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才走向了一个历史的合题,即试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将三种文化辩证地统一起来。

☆论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运动的实质及其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响。

A、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于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特别是意大利地区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主张恢复自然人性的尊严和感性享乐的权利,它的基本特点是用人性的东西来取代神性的东西,用世俗生活来取代基督教的天国理想。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专门研究“人文学”的学者和艺术家,这些人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他们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表现手段,充分讴歌了人间生活和自然人性之美,揭露了罗马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虚伪。

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

B、宗教改革是16世纪发生于北部欧洲即日耳曼语世界中的一场文化变革运动,它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虔诚质朴的德国基督教徒对罗马天主教会腐败虚伪行径的道德愤慨,也有北方日耳曼民族与南方拉丁民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政治、经济矛盾。

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纯洁信仰和重建道德,但是它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路德宗、安立甘宗和加尔文宗等三大主流教派。

C、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人性的尊严,试图用感性的成份来充实基督教信仰,但是这场运动的结果却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影响层面也仅限于感性方面;宗教改革运动则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导致了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格局的分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并且把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

☆从基督教起源角度看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

A、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的关系:

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基本律法、一神教信仰和罪孽意识等东西,但是基督教也超越了犹太教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和律法主义限制,突出了唯灵主义、信仰主义和彼岸主义等特点B、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关系:

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奠定了重要的神学基础,使基督教摆脱了犹太教的直观性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根基的神学体系,但是基督教却用神秘主义冲淡了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成份,以神学取代了哲学C、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关系: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苦难史,它以唯灵主义和理想主义来对抗罗马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虽然基督教在313年以后获得了合法性,但是它与罗马文化之间始终处于格格不入的抵牾状态,这种矛盾甚至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和近代D、综合而言,基督教汇聚了多种文化的因素,它把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复杂地融为一体,并且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特点。

因此,基督教文化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交融的一个历史结果。

☆结合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具体情况来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文化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分别是德国的路德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和瑞士的加尔文宗B、路德率先发起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

路德通过“因信称义”思想倡导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把信仰变成了个人的事情C、安立甘宗的改革是由英国国王从上至下地进行的,它把国王的权力提升到罗马教会之上,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和立宪政治的发展,并且通过教产还俗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发展D、加尔文宗改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天职”观念使得日常工作获得了一种宗教意义,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主义根据E、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上述改革在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状态,客观上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彻底更新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生。

试从基督教道德的演变过程来说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犹太教的一神教与罗马思想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就为基督教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起初,罗马人严酷迫害基督教,强调博爱、平等、反抗压迫,故其势力不降反增,并最终成为罗马国教。

在罗马的推广下,基督教遍布欧洲,进而同政权相结合,十分强调本教的一统性,残酷的迫害异教异端。

随着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两大基督教中心的不断斗争,到1054年欧洲的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

这一时期,基督教强调教会的神圣性和权力,基督教的衰落和腐败成为必然。

故而从16世纪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教派,呈现出普世化、自立性和开放型的特点。

从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基督教的教义存在着许多矛盾。

基督教宣扬博爱、平等,却在实际上造成了更严重的屠杀和压迫。

与此同时,一神论必然最终要和政权相结合才有滋生蔓延的市场。

当和政权结合起来时,基督教俨然成为了肮脏的政治斗争的华丽外衣,从而堂而皇之的促成欧洲的混战,创制了比之前罗马文化时代更加残酷的迫害手段,为封建势力压迫人民提供了思想枷锁。

起初基督教被利用作为反抗罗马残暴统治的工具,是广大苦难民众的要求。

但是,基督教的一神论和排斥异教使得其自身倾向于集权,最终审判思想使得基督教文化必然的赞成独裁专制。

恰恰是原罪说从思想上镇压了反抗基督教势力的一切力量。

基督教信奉禁欲主义,同时强调教会权力。

实际高级教职人员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

这根源于一神论和天使说。

作为上帝的代言人,高级教职人员顺理成章的有权享乐。

这最终导致其衰落和腐败。

基督教文化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世界的严重歪曲是最主要的内在矛盾。

基督教从一出生就沦落为斗争、纷乱、屠杀、压迫、剥削的工具,同时愚化了百姓阻碍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精神演进的角度论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各自具

有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1)古希腊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方面:

1、理想主义。

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

2、人文主义。

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

3、理性主义。

希腊人是奔放的,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

古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追求向往。

4、悲剧性。

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

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

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

这里不祥加介绍。

5、雄伟性。

这点是上面一点的延续。

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

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

语言高亢,句式短促。

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高大壮观,雕塑《掷石饼者》形象健美,都体现这一点。

2)罗马是继承和延续希腊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追求质朴、实用。

罗马的疆土的广大,虽然其在某些方面只是简单的综合,缺乏自己的独创性,但罗马文明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

典型的强式文化,影响力大、多样、开放。

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3)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是欧美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以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并融入了近代资产阶级传统,是惯常所说的"西方文化"中的本质部分.伴随着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兴起和殖民扩张,基督教实现了世界性传播,基督教文化也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近代西方文化:

a随着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各种新思潮不断迸发,与世界各地联系争强,文化包容性增强。

b.民族艺术进一觉醒。

C.随着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发展,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

内在联系:

1..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近代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

2.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基督教文化的宗教原罪思想;

3。

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

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希腊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基石,罗马文化奠定西方近代文化框架,而基督教是西方近代文化的灵魂。

简述希腊神话的三个基本文化特征。

①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古希腊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

与人的区别:

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

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

“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

②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