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249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1-3章)

第一编教学策略概观

1、策略的概念:

(1)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2)估计到在事物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偶然事件(3)具有面对这种偶然事件并加以控制的意志。

2、策略的目的:

就是要把政策转化为一套视条件而定的决定,并根据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决定需要采取的行动。

3、教学策略的特点:

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

第一章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

1、教学的要义:

(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2)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3、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4、教学策略的特征:

(1)它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

(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3)它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4)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和形式。

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动。

5、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这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

(3)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

6、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他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与教学策略。

(2)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

教学策略在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组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概念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课程功能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1、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2)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不同的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2、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统一实现。

(2)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

(3)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

(4)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

(5)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

3、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1)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

(2)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3)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4)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5)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曾精辟地分析过现时代的教育改革会面临的四个方面的障碍:

物质的障碍、行政管理的障碍、哲学的障碍、心里的障碍。

2、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1)课程理念是课程变革的深层动因。

(课程变革在三个层面展开:

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课程制度的变迁)

(2)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

(3)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课程意识。

3、什么是课程意识?

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4、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深层的观念)在关注重点上的不同:

(1)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种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而课程意识则更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

(2)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的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

(3)在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全发展。

5、新课程的基本课程理念:

(1)“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2)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4)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6、在课程价值的主导下,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研究的中心。

(2)课程是经验(3)教材是范例  

(4)教室是实验室(5)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

(6)教师即研究者(7)学生是知识构建者(8)家长是教育伙伴

7、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1)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写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3)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4)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8、影响课程实施的四个因素:

(1)与所尝试的课程改革的有关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

需要和兼容性、清晰度、复杂性、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                 

(2)当地学区和学校原有的背景条件

(3)学区和学校过去通常促进实施的地方策略  (4)影响实施可能性的外部因素

9、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的策略思想:

教学的变革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

教学的变革是原有经验的提升与改组。

教学的变革是新因素的渗入与积累。

教学的变革在渐进中酝酿了飞跃。

教学的变革要针对不同情况。

10、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

(1)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2)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3)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4)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

(5)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4-7章)

第二编  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

第四章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课程内容指向“教什么”,具体讲,它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就是“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

2、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是他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心里历程,这一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

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是:

材料信息、结构信息、方法信息。

3、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一般策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预热化。

A、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引新知。

B、指导学生自学,提供预习线索。

C、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

D、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2)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3)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与探索的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智慧与能力。

(4)课程内容的操作化(5)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第五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1、教育学家认为:

“教育环境”更多地指活动主体置身于其间的物质的、外在的、客体的存在对象,而“教育情境”更多地指活动主体所拥有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

我们这的“情境设计”,泛指由教师创设或利用的一切激发学生学习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文化环境。

2、教育情境的种类:

以载体为依据:

实在情境 模拟情境   图像情境语义情境

以功能为根据:

问题情境                   体验情境

3、“情境”的特征表现为:

(1)感性因素比较丰富,具有直观性。

(2)内部蕴含主题,具有典型性。

(3)可以反复感知,具有稳定性。

4、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的情境类别分为三类:

实在情境、图像情境、符号情境。

5、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呢?

(1)富集课程资源

(2)获取替代经验(3)促使感同身受(4)提供学习诱因(5)运用模拟情境。

第六章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1、教材中的情感现象来源与:

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教材内容中的情感。

2、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有:

显性情感因素、隐性情感因素、悟性情感因素、中性情感因素。

3、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一般可采用以下策略:

(1)展示情感

(2)发掘情感(3)诱导情感(4)赋予情感(5)调节情感

第七章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活动教学:

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课程内容的活动包括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

实践活动、符号活动和综合活动。

其具体展开方式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开放课堂

(2)在参与中学习(3)综合学习(4)探索研究(5)课程整合。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8—9章)

第三编教学策略述要

1、教学策略的分类:

(1)有学者提出:

探究教学的系统决策与最佳设计,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呈现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辅助手段的选择策略、课堂管理和相互作用的策略,另外还包括教学实施过程和之后所接受的反馈而对策略本身的修订

(2)顾泠沅分出:

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3)我们将教学策略分为: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组织与呈现教材的策略、师生互动的策略、作业设计与指导的策略、课堂管理与调控的策略、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

第八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现代教育心里学和教学理论对学习心里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

(1)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个“系统”,要协调各种动因,寻求促进学习的综合、整体效应。

(2)学习中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是统一不可分的,要注意通过强化认识活动本身去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

(3)学习动因与学习行为及其效果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双向的联系,要注意学习效果、学习评价的反馈作用。

(4)学习的动机是内外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情境的设计。

(5)学习动因与学习者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联系,要注意对多种多样的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加以调节和利用。

2、完整的动机概念包括三个方面:

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的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

3、奥苏贝尔具体指出: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4、学习目的是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及其意义的认识;学习目标则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

学习目的的动力作用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1)学习的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的有机联系;

(2)学习的长远意义与当下意义的紧密结合;(3)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的水乳交融。

5、教学或学习目标的心理意义在于:

(1)体现教学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2)调节心里能量配置,提高心里激活水平;(3)产生正确的认知定向,保证有效完成学生任务;(4)作为学习策略的构成部分,启迪学生学会学习。

6、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有哪些?

(1)目标策略

(2)成就策略(3)情境策略(4)变化策略(5)调节策略

7、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呢?

(1)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

(2)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

(3)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         (4)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

8、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下列因素有关:

父母的期望与要求(温特保特姆);学生经历的成功与失败(西尔斯);学生的参照,包括集体的经验和观察到的他人的经验(查普曼)

运用成就策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造成功的机会

(2)学会赏识学生(3)利用优势转移(4)提供替代经验

9、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苏联巴班斯基)

(1)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

(2)制造认识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3)创设悬念,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4)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

10、新课程中,我们倡导情境教学其意义在于:

促进迁移、真实的学习、主体性的建构。

情境教学中应有几个关键点:

(1)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

(2)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3)学习这自己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

11、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等来实现的。

提示以下几个变化策略:

(1)科学安排刺激模式

(2)注意活动方式变化(3)变换课堂教学节奏(4)增强教学审美情趣

12、调节策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倡导积极关注(罗森塔尔认为,在四个教育社会心理机制作用下产生的效应:

气氛、反馈、输入、鼓励。

(2)调控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

其表现为三种:

支持型气氛、防卫型气氛、对抗型气氛)

(3)讲究强化艺术   (4)控制焦虑水平

第九章  教材呈现策略

1、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的欢喜隆司教授陈述了教材定义所蕴含的要点:

(1)它是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

(2)它是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的系统习得、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3)它的知识体系同能力体系紧密结合,是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

2、教材的含义:

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3、新课程的“教材观”:

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对话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4、教材的功能:

   

(1)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   

(2)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3)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4)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

5、树立新的教材观:

(1)教材改革的知识观:

要走向主客观的统一。

(2)教材改革的学生观:

改善教学设计(3)教材改革的教师观:

改进教学策略的教材设计(4)教材改革的技术观:

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5)教材改革的整体观:

走向统整的境界。

6、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着重于哪些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2)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3)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4)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和谐一致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

7、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注意:

(1)要有统领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3)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4)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果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能“为改变而改变”“为更换而更换”。

(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知未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的避免主观随意行为。

(6)宜量力而性,逐步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不追求一蹴而就。

8、教材呈现的含义:

课程用什么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既指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也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下怎么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材并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示课程内容。

9、教材呈现方式有哪些策略?

它们有什么特点?

(1)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其特点是在提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发展出新学的内容。

(2)“先行组织者”策略,其特点是教学时并不立即原封不动地呈示教材,而是呈示具有“组织”作用的相关材料,也就是说,它指向的并非是教材的“实体”,而是一种“关系”。

这一概念是奥苏贝尔提出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三种“组织者”:

陈述性、比较性、具体模型组织者。

(3)素材处理策略,其特点是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而不是结论,学生必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

(兰本达)从形式上看一般有两种类型:

积木式材料、案例式材料。

(4)问题研究策略,其特点在于呈现一个“问题”,或者附带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

问题研究的教材呈现策略大体有三种情况:

基于“用教材教”的问题研究;基于“真实”任务的问题研究;基于“定义不完善”的问题研究。

(5)活动展示策略,其特点是教材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呈现,或者说教材中的信息要附着于活动并通过“做中学”而内化为学习者的经验。

值得重视的是以下三种:

互动式展示;探求式展示;模拟式展示。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10-11章)

第十章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1、在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于学生的关系呢?

(1)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交往

(2)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对话(其突出特征是开放性和启发性)

(3)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互动(4)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合作(5)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理解

2、教学交往的特点:

(1)就交往的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

(2)就交往的主体来说,学生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

(3)就交往的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

(4)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3、理解的基本涵义是:

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境、共同体验、宽容悦纳。

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扮演的角色:

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反思者。

教师在调适自己的角色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习得:

(1)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

(2)激励、启发、引导的方式;(3)自律、超越、创新的精神。

5、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有:

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教师的演示策略。

6、言语讲授(定义):

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的一类教学行为。

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

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

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

采用“启发式”。

7、言语讲授从教师运用策略的侧面说,应当遵循以下的要求:

(1)组织学生的表象

(2)联系学生的经验(3)推动学生的参与(4)多种方法的配合(5)精要生动的表述。

总的来说言语讲授应尽量做到:

求精,有针对性;求准,有严密性;求妙,有趣味性;求活,有适切性。

8、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

(1)了解学生的实际

(2)调适自我的心态(3)研究讲授的内容(4)设计学生的活动(5)增强语言的魅力。

9、置疑问难的教学策略(定义),主要指教师通过导致学生产生真正疑难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类方法组合。

其核心是:

让学生面对“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协商、展开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10、质疑问难策略大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1)教师设置让学生产生疑难的情境,促使学生置疑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3)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陈述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

11、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最常见做法是教师直接解释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提出问题。

12、提问的特征:

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始动性;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教师提问学生思维具有强化性;教师提问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调控于调整性。

提问的作用:

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13、教师的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提问要注重真实性、提问要富于启发性、提问要激发主体性、提问要追求开放性、提问要具有差别性。

14、质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

(1)创设冲突情境

(2)启动定向思考(3)鼓励思维发散(4)培育问题意识(5)拓宽探究领域

15、质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

(1)接触真实的问题

(2)挑开认知的矛盾(3)引向深入的理解

(4)讲究提问的艺术(5)注重适时的介入。

16、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介入阶段主要方式:

核查、催促、提示、重复、重述)、评价阶段。

17、演示策略的定义:

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标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实验操作和动作示范等类方法的组合、调控和灵活运用。

18、演示的最大特点是: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其在教学中主要功用:

(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19、运用演示策略的节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

(2)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3)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20、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应当遵循和运用以下的感知规律:

(1)观察的目标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观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3)形象于言语的结合越正确,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21、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

(1)讲求实效

(2)规范操作(3)贴合内容(4)引导参与(5)不断创新

第十一章  学习指导的策略

1、学习指导的策略(定义)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

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2、学习指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

(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3)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习得。

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

(1)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2)具体学法的指导、(3)练习作业的指导。

4、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学习方式的指导:

(1)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教师要采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

5、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