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348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docx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知识要点与练习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同学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貌有所了解,具体地说包括课堂上对文学史各时期若干代表作品进行阅读与分析,故凡作品选所选全部作品均应能够达到准确翻译的程度,其中诗歌部分除《大雅·生民》外均要求背诵,达到能默写的程度。

此外,为减轻大家的经济负担我们没有订购文学史教材,然而必要的文学知识还需掌握。

以下所列就是学完本课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属于最低限度的必备知识,对于那些有自学能力并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与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阅读。

沈如泉

2010-11-8

第一章先秦文学

《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三百》:

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毛传郑笺: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论述题

1、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如《周南·芣苡》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豳风·七月》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君子于役》等。

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如《清庙》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借古讽今,如《荡》、《正月》等。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

比,即比喻或比拟。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

《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

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先秦诸子散文

一、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

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

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二、论述题

1、《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

《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

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

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

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屈原与《楚辞》

一、名词解释

1、楚辞: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

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屈宋:

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论述题

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参考答案: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

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

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

首先是楚地民歌。

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

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

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

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3、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

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

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第二章汉乐府与文人诗歌

论述题

一、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1.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2.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

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

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

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3.讥刺达官显贵。

(自己举例)

4.抒写爱情、婚姻。

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

《上邪》是爱的誓言。

二、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

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

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三、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

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

首先。

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

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

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

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

《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

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

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

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四、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

“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

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

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

《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

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

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

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建安、正始文学

名词解释

1、三曹:

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风骨: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3、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4、《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论述题

1、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参考答案: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2、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

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

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

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3、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

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

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晋代诗歌

名词解释

1、游仙诗: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论述题

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

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

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

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

名词解释

1、吴歌: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2、西曲: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3、《西洲曲》:

《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

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

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

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

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

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晋朝小说

一、名词解释

1、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3、《搜神记》:

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二十卷。

东晋干宝作。

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

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4、《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炼,韵味隽永。

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二、论述题

1、简述南北朝时期小说发展的原因并举出魏晋南北朝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及其作者?

参考答案:

一、佛道思想的流行;二、士大夫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的盛行;三、写史传文风气渐浓。

写小说遂成一时风气。

志怪小说主要作品有王嘉《拾遗记》、张华《博物志》、葛洪《神仙传》、干宝《搜神记》等;志人小说有邯郸淳《笑林》、葛洪《西京杂记》、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2、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