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390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高考Word格式.docx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有河流作灌溉水源等。

第(3)题,本题针对果业的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结合农村生活用能短缺问题,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果草—畜牧—沼气—果草这一思路去分析,既能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燃料、饲料、肥料之间的矛盾,又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1.农业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区开发)的分析思路

(1)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常见农业区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

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

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特别提示]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

(1)~

(2)题。

(1)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2)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 

(1)B 

(2)A

解析 第

(1)题,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C项说法错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

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2)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

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

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考点二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典例2

江苏地理)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

(1)~

(2)题。

(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双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 

(1)AC 

(2)BD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滇池的流域面积小,入湖径流量小;

水体总量大,但是进出水量小,湖泊水与外界水的交换极其缓慢,所以更新周期长。

(2)题,通过跨流域调水可以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并且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分析

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完善基础设施。

③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调入区与调出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2.产业转移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②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

具体思路是: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特别提醒]

(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3)对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般要从转出地和转入地两个地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钢铁工业B.制鞋业

C.石化工业D.软件制造业

(2)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市场

C.技术D.劳动力价格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a区域转移到b区域再到c区域,而不是直接由a区域转移到c区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劳动力价格B.国家政策

C.交通运输D.技术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

(1)题,根据经纬度,首先判断出a、b、c、d的大致区位,a是欧洲西部,b是日本,c是中国东南沿海,d是东南亚,该产业部门的转移方向为从欧洲西部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后到东南亚,推断该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题,该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转移方向为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转移。

第(3)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了改革开放。

考点三 无图考图题的突破

典例3

浙江文综)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答案 A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两点:

(1)晨昏圈上任意两点存在3种情况,即同时日出,同时日落,或者一个点日出,一个点日落;

(2)晨昏线上的点都在同一个大圆上,相邻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是这两点间的晨昏线上的劣弧。

由题可知,晨昏圈上5个等分点中的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说明与该点不相邻的两点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即晨昏线的劣弧)不可能经过太阳直射点,排除B项;

晨昏线不可能与纬线重合,排除C项;

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应是经线,其中一条是0时经线,另一条是180°

经线,此时0时经线正好与12时经线相对,因而“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不可能与0时经线重合,也不可能与180°

经线重合,排除D项;

由于晨昏圈上任意两点存在3种情况,即同时日出,同时日落,或者一个点日出,一个点日落。

因此,存在A项“同时出现日落”的可能,故正确答案选A项。

1.“无图考图”题的特征

(1)“无图考图”题多为考查区域判断、分析的选择题。

一般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信息想象、再现与试题相关的地图。

“无图考图”题中缺少直观的图像信息,而文字叙述又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这类试题更具抽象性,区域分析的难度也更大。

(2)“无图考图”题改变了地理信息的呈现方式。

“无图考图”题目的信息呈现只有文字信息,这就要求学生要相应地改变思维过程。

例如同样是考查区域分布和特征的题目,读图分析题呈现的是图文信息,解题过程应当是“读图——判断区域——分析区域特征”;

而“无图考图”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思路是“阅读文字(某些区域特征)——判断区域——推断该区域其他地理特征”。

2.“无图考图”题的突破策略

(1)心理地图再现法

“无图考图”题最终还是要“考图”,解题过程离不开地图,而多数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一部分地图,成为“心理地图”。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只认真读题,采用回忆、想象等方法,力争再现与题意相关的“心理地图”,在“胸中有图”的前提下分析和解答问题。

(2)辅助图像法

当有些题目包含的信息较多,运用心理地图再现法解题,难以同时想出众多的图像信息。

解题时,不妨边读、边想、边绘制简图,尽可能准确地绘出题目文字所表示的经纬线(网)、图形轮廓等,以弥补想象力的不足,并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相对位置比较法

有些题目只给出某些地点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除了一些特殊地点,解题时很难准确判断这些经纬度所对应的具体地点。

因此,解题时应更加注重“相对位置”的运用和分析。

①熟悉地点参照法。

用自己熟悉的、有意义的经线或纬线、地点或区域作为参照物。

根据它们与题目所示地点的方法关系,判断待求地点的大概位置。

②扩点为面分析法。

将题目中给定经纬度位置的地点,扩展成范围较大且可能满足解题需要的面(区域)。

经过地心的线段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甲点位于(37°

N,118°

E)。

据此回答

(1)~

(2)题。

(1)甲点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2)乙点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

A.混合农业B.季风水田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种植园农业

答案 

(1)A 

(2)C

解析 

(1)可以用北京(40°

N,116°

E)和35°

N作为参照物,甲点在北京的东南方向,35°

N大致是我国东部地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故甲点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暖温带区域内。

(2)先根据对跖点的经纬度关系,推出乙点地理坐标为(37°

S,62°

W);

然后结合南美洲所处的经纬度范围,推断出该点所在的区域(面)——南美洲东南部的潘帕斯草原,可判断出选项C正确。

若不能确定乙点在南美洲的大概位置,可借助选项中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推理:

若在南美洲西岸,37°

S处于地中海气候区,选项中无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

若在东岸,当地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

如果不了解对跖点的经纬度关系,可以根据题意,绘制简图辅助分析(如右图。

知识专题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对近三十多年来新疆产业发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的产值持续下降

B.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

D.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2.影响新疆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政策导向B.科技进步

C.气候变化D.资源开发

答案 3.D 4.C

解析 第1题,第一产业的产值持续上升;

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图中没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信息。

第2题,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特别是气候变化影响较小。

(2013·

上海地理)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3~4题。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业人口(万人)

25.40

12.50

11.70

耕地(万公顷)

28.59

20.50

20.23

农业产值(亿元)

216.50

280.35

283.15

种植业(亿元)

61.84

106.07

114.29

牧业(亿元)

80.75

63.50

60.04

渔业(亿元)

36.53

55.23

51.39

农业服务业(亿元)

8.20

8.49

3.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

农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第4题,根据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分析,上海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所以将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将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继续减少,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农业产值的增长低于二次产业产值的增长,所以农业产值的比例下降。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5~6题。

5.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6.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C.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A选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C选项中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

D选项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6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

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完成7~8题。

7.1990年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8.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慢慢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一个过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短缺,没有经历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第8题,腹地即服务范围。

对于珠江三角洲来说,国内腹地的扩展受到了地形的影响,也就是北部、西部地区由于南岭的阻挡,辐射范围的扩张受到影响。

下图为“我国两种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设计①主干管线走向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B.消费市场

C.工资水平D.国家政策

10.两种资源调入区的共同环境问题是(  )

A.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

B.环境污染、水土流失

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答案 9.B 10.D

解析 结合经纬网可以判断①②两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分别是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

第9题,设计西气东输主干管线走向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消费市场。

第10题,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的调入区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地区;

由于两地区社会经济发达,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大。

同时环境质量较低,所以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2010年是我国的“扩大开放年”,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

结合下表,回答11~13题。

目前珠三角某市与粤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水平

环保门槛

珠三角

某市 

5000万元

30万元

左右

2500元左右

禁引污

染企业

粤北某市

<

2万元左右

1500元左右

免征排

污费 

11.有关珠三角向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需求量大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D.环境污染较轻

12.结合珠三角的做法分析,对于东南部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  )

①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 ②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 ③占有中西部蓬勃发展的市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13.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  )

①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 ②要鼓励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 ③要降低“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11.A 12.D 13.D

解析 第11题,通过珠三角某市与粤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招商门槛和环保门槛高,会将生产规模小和环境污染重的产业转移到粤北地区;

土地价格和平均工资高,会将占用土地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转移到粤北地区。

第1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不断上升,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将原有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后,既扩大了市场,又可以集中资金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第13题,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应提高引进产业的选择标准,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综合题

14.(2013·

浙江文综)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3)题。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

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答案 

(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 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 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 

(1)空气质量居前列应从废气排放和净化能力两个方面分析。

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应从舟山群岛的旅游资源入手分析。

(2)应从位置、港口条件和商品运输方式等方面分析。

(3)变化特点可从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

与2007年相比,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发展。

1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南部地区图

材料二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政府于2008年10月04日前规划的、预计在2015年全部建成的调水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屏障,工程供水范围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沿渭大中城市,主要解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用水问题。

每年可从汉江向渭河调水15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引汉济渭需要开凿出64.9公里长,直径为7米的隧道,因隧洞过长、大埋深的特点无法改变,同国内外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隧道相比,在难度上均有超越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