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415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3′-—33°

19′,东经116°

43′—117°

19′之间。

东邻蚌埠市郊区、固镇县、凤阳县,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接壤,南与淮南市相连,北与濉溪县、宿州市接界,全县南北长62.25km,东西最宽57.41km,辖区总面积244248hm2(其中水域面积37400hm2),耕地12.9万hm2。

辖19个乡(镇),657个行政村。

有县属农、林、渔场8处,省属龙亢农场、淮南矿务局河溜林场。

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怀远县城西南,其上连蒙城,下至茨淮新河入淮口,全长4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46平方公里,沿湖涉及五个乡镇,计33个行政村。

1′,东经116°

保护区总面积6850hm2。

1.1.2地质地貌

怀远地势由北向南微倾,境内东南部和西南端有局部凸起残丘,东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县城南侧有荆、涂二山隔淮对峙,其余均为平原。

在丘陵地貌中,除荆、涂二山海拔分别为255.4m和338.7m,其余海拔均小于200m。

丘陵面积为89.25km2,只占陆地面积的4%。

在平原地貌中,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和历次黄河南泛复盖及人工开河筑坝等,局部地面并不平整,故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

根据这种特点大致分为湖地、岗坡地和河湾地等三种小地貌类型,有的河湾地又可细分出河口洼地和泛滥平坡地等最低地貌单元。

湖地离河流较远,地势较低,呈浅碟状封闭洼地,排水困难,容易积水。

河湾地分布在沿河两侧,由河水泛滥泥砂沉积而成。

岗坡地是介于河湾地和湖地之间的高坡地,因受侵蚀作用而呈缓坡状。

整个怀远县内平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比降1/8000—1/10000,绝对海拔高度多在15.5—25.5m之间,面积为235323hm2,占陆地面积的96%。

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湖地为主,兼有岗坡地特点,芡河地形似炒锅,四周高,中间低,海拔高度16—20m。

保护区其余海拔多在15.5m至24.5m之间;

南有茨淮新河,北有涡河、怀洪新河及北淝河等多条河流切割,构成了境内平原河谷的地貌特征。

1.1.3气候

保护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日照2206.9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120.2千卡/cm2,年平均气温15.4℃,≥0℃积温5491.6℃,≥10℃积温4959.9℃,无霜期218天。

降雨量900.9mm,雨量充沛,雨季主要集中每年的在6月至9月,旱涝灾害频繁,较大灾害约3.5年一遇,受旱灾减产约5.5年一遇,干热风、暴雨、大风、霜冻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1.4土壤

怀远县位于淮北平原南部,为下降堆积平原,有较厚的土层和砂层,为第四纪地层。

保护区所处的位置西北厚于东南。

在砂层中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据初步调查,保护区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1.19%,全氮0.074%,全磷0.083%,速效磷7ppm,速效钾101ppm,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全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属4级低含量,速效钾属3级中含量。

保护区的土壤由于地形、成土母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三个土区。

(1)近代黄泛潮土区:

有沙土、淤土、两合土等土属。

其中沙土排水性能好,淤土排水性能差,两合土粘性适中,保水保肥性能强,是高产土壤。

(2)砂姜黑土区:

是在第四系沉积物上经过草甸潜育化和早耕熟化两个阶段发育而成的。

主要土属有砂姜黑土、砂姜黄土、青白土、淤黑土、山淤黑土。

因离承泄区较远和坡降缓,排水条件不好,加之耕作层浅,质粘、缺磷,是相对低产区,但其中青白土、淤黑土等凡地势稍高或排水系统较健全的都属二等土。

(3)水稻土区:

主要土属有淹育黄白土区、砂姜黄土田、坡黄土田。

一般属二等土。

1.1.5水文及湿地环境

1.1.5.1水文

怀远县年平均降雨量由北至南为890—910mm,年地表径流6.25亿m3,人均632.5m3。

年平均过境径流量272.2亿m3,过境客水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主要是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均,加上蚌埠闸以上河槽、湖泊洼地调蓄能力太小造成的。

县境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入渗,以多年的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0.24万m3/hm2作为开采量,则平均每公顷可开采地下水2445m3,且水质好,适于农田灌溉。

怀远县流域水系情况见表3—1。

保护区主要覆盖了芡河上游、中游和下游。

怀远县流域水系表

水系

河道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本县

客水

合计

淮河水系

淮河

282

97180

97462

天河

75

265

340

泥黑河

168

552

720

茨淮新河

65

5525

5590

芡河

546

782

1328

涡河

155

15735

15890

小计

1291

120039

121330

怀洪新河水系

北淝河中游

820

896

1716

北淝河下游

227

 

澥河

110

535

645

1157

1431

2588

2448

121470

123918

1.1.5.2水体水质

芡河河水多年平均离子总量为179—212mg/l,低矿化度,PH值为7.3—7.9,多年平均总硬度为1.87—2.06mg/l,适于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据2002年2月9日至3月2日(枯水期)和9月24日至10月16日(丰水期)取样分析,除PH值偏高外,其余指标均较正常。

比较突出的是其在中水期受到粪便及有机物的污染,大肠杆菌细菌污染较重(细菌高达320个/ml,超过允许标准的32倍,大肠杆菌超过允许标准25倍)。

1.2资源条件

1.2.1植物资源

1.2.1.1森林资源

怀远县森林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境内天然森林植被由于长期受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始植被遭到破坏,现大多为人工林。

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杨树、泡桐、侧柏、刺槐等;

经济林主要树种有苹果、梨、石榴、大枣、柿树、桃树等,其中怀远石榴自古享有盛誉。

根据2003年怀远县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怀远县林业用地面积3.61万hm2,有林地面积3.51万hm2,林木活立木总蓄积量135万m3,林木覆盖率14.6%。

怀远县林木资源以村庄四旁树和工程造林为主体,占全县资源总量的70%;

以公路干道和沟河堤滩林带为主线,占全县资源总量的18%;

以山区片林和农田经济林为重点,占全县资源总量的11%;

以中小沟堤和生产路林带为补充,占全县资源总量1%。

保护区涉及乡镇土地总面积685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960hm2,林木覆盖率14%。

2002年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怀远县陆续在芡河沿河周围营造生态林900多hm2,现已全部成林。

1.2.1.2其它植被

在保护区常见的灌木有酸枣、枸杞、野棠棣、黄荆条、胡枝子、小构树等;

草本有山红草、白蓣草、狗尾草、野枯草等;

灌木下草丛中还有桔梗、远志、紫胡、狼毒、芫花、百部等多种草药的生长。

保护区自然生长的杂草,主要有茅草、扒根草、蒲公英、刺刺芽、节节草、毛谷草、遍蒲草、剪子股、半夏、狗尾草、富秧苗、马蟥菜、猫儿眼、黄蒿草等,洼地有喜湿性的稗子草、三棱草、牛毛毡、鸭咀草等。

栽培的条类有荆条、紫穗槐等。

1.2.1.3水生维管束植物

保护区内水生植物资源丰富。

芡河水草覆盖率达80—90%。

(1)水生经济植物:

主要种类有芦苇、野菱等。

芦苇分布广、面积大。

野菱主要分布在沿淝上游和部分农村池塘。

(2)其它水生植物:

主要种类有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菹草、聚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

(3)水草生物量:

保护区湖内以微齿眼子菜、菹草、轮叶黑藻聚草为优势种类,水草生物量62280kg/hm2。

(4)浮游植物:

保护区水体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67种,以绿藻、蓝藻、硅藻为优势,生物量在41mg/L左右。

1.2.2动物资源

1.2.2.1陆生野生动物

目前保护区统计的兽类8种、鸟类68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0种。

1.2.2.2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

(1)浮游动物

保护区各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有原生物12属,轮虫22属,枝角类6属,桡足类6属,以原生动物和昆虫为多。

原生动物中以焰毛虫、表壳虫、变形虫、沙壳虫为优势种;

轮虫以多肢轮虫、腔轮虫、须足轮虫、晶囊轮虫为优势种。

浮游动物生物量普遍在1mg/L左右。

(2)底栖动物

保护区水体底栖生物量平均在5—60g/m2,湖泊水底栖生物分布与生物量较少,芡河底栖生物分布及生物量较丰富,平均底栖生物量60g/m2,湖泊边缘、沿岸底栖生物量高达1200g/m2,湖泊中心处生物量较低,仅3.1g/m2,以螺蚌类为优势种类,水蚯蚓少见。

①螺蚌类:

主要品种有:

三角帆蚌、褶丽蚌、糊沼股蛤、河蚬、球蚬、中国圆田螺、环棱螺、长角涵螺、沼螺、耳罗卜螺、椎螺、圆扁螺等18种以上。

以河蚬、环棱螺、圆田螺、无齿蚌等为优势种群。

三角帆蚌主要分布在芡河、淮河水域,芡河数量较少。

②其它底栖动物:

主要有寡毛类的水蚯蚓、尾鳃蚓,水生昆虫中的摇蚊幼虫以及田鳖、红娘华、水斧虫、水蜈蚣等,其中淮河以水蚯蚓为优势种群,芡河湿地自然区以摇蚊幼虫为优势种群。

1.2.2.3人工养殖的动物

(1)鱼类:

怀远县境内鱼类在80种以上,保护区常见主要经济鱼类有:

青、草、鲢、鳙、鲤、鲫、鳊、鲂、乌鳢、黄颡鱼、桂花鱼、银鱼及餐条等25种左右,各水域均有分布。

人工养殖鱼类品种有:

青、草、鲢、鳙、鲤、鲫、鳊、鲂等10种以上,其它几十种鱼类均属人工或自然增殖鱼类,其中芡河大银鱼是怀远县特产名贵鱼类。

鱼类组成特点:

近年来由于水产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捕捞强度加大,人工放养不足,天然鱼类资源减少,因而鱼类区系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回游和半回游鱼类减少,大型鱼类少,鱼类区系组成出现了明显的小型化、幼龄化、低值化。

鲤、鲫等定居性鱼类在各水域成了优势种群,且个体越来越小。

但是由于芡河水域饵料丰富,水质肥沃,人工放养的草、鲢、团头鲂等家养鱼,特别是草食性鱼类生长迅速。

(2)虾类:

怀远县虾类品种较多,有日本沼虾(青虾)、中华新米虾、秀丽白虾、小长臂虾、细足米虾、细鳌沼虾、粗糙沼虾、克氏鳌虾8种,近年来,又引进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

主要分布在四方湖、芡河、鳗鲡池等几大湖泊。

(3)蟹类:

怀远县自1973年开始养蟹,品种主要有中华绒鳌蟹一种,养殖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芡河和四方湖,以大水面放流和围拦网、池塘养殖为主,年产量约580吨。

(4)其它类:

主要是甲鱼,年产量约150吨。

1.3社会经济条件

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涉及5个乡镇。

地处广阔的江汉平原,历史悠久,经济比较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区内现有人口41949人,均为汉族,生产以农、渔业为主。

保护区交通十分便利,距蚌埠机场仅20多公里,津浦铁路从东侧经过,206国道、307、225省道、合徐高速公路、界阜蚌、蚌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在县城东侧互通立交。

区内的水陆运输较为方便常年通航,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邮电通讯、电力设施完善,西气东输管道从境内穿过并设立供气站。

商业、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等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建立了较为发达的程控电话、光缆通讯、无线通讯和电力供应网络,蓄积了一定的后发优势。

区内的土地,有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保护区内的芡河水面属国家所有,保护区内的行政村用地属村集体所有。

区内居民的文教、卫生状况良好,初中入学率达98.6%,小学儿童入学率100%。

医院设施齐备,居全省平均水平。

1.4规划实施的有利条件

1.4.1政策及组织保障

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大势所趋,符合国际、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关政策。

(1)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后,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对湿地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

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发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号召,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32字措施,对湿地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1年年初,中央发出的2号文件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中要大力加强湿地保护。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了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

国家林业局已把湿地保护列入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的主要内容,这些重大举措为新世纪的湿地保护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000年11月,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17个部委局颁布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3)当地政府部门对芡河湿地的保护十分重视,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由各部门组成的芡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保护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芡河湿地的保护涉及到林业、水利、渔业、环保及湖管部门,如果没有政府的牵头和组织协调,保护工程难以有效实施。

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1.4.2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1.4.2.1芡河的水位可以人工调控

芡河已建成了排河、节制闸、翻水站。

因此芡河水位可以利用江、湖之间的水位差异通过节制闸进行人工调控。

通过水位的调控,除了充分发挥芡河的调蓄功能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水位的变化有利于渔业养殖和收获,鱼类生长季节,湖泊水位较高,有利于渔业养殖作业,冬季水位降低,有利于渔业收获。

二是通过水位调控可以对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状况进行一定的控制。

不同的沉水植物需要的光照条件是不一样的,水位升高,水底的光照减弱,有些沉水植物就生长不了。

因此,生长季节时可以通过提高水位,控制沉水植物过分生长的状况。

冬季大部分水生植物已经死亡,水位的下降对其没有影响。

三是水位差异导致的河湖水体的交换,有利于湖水的净化,从而对水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通过湖体本身的净化作用和降水稀释作用,有效地控制湖水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芡河水质至今保存较好,是和它与外围河水的定期交换分不开的。

但由于外围河流的泥沙含量很高,河水在湖体的定期沉积,将加速芡河的沼泽化过程。

四是通过水位调控,有利于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有些保护和恢复措施需要在高水位的时候进行,如“鱼类恢复”;

有些措施需要在枯水季节进行,如“植被恢复”、“栖息地环境改善”等。

1.4.2.2芡河具备较好湿地生态环境条件

首先,芡河虽然承受着过度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威胁,但总体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逆转,保护和恢复难度相对较小,工程见效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芡河湿地具有丰富水生植物资源,在保护区内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不同生态类型天然分布明显,其中许多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

丰富植物种类、群落类型以及野生分布状态为芡河湿地的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1.4.2.3具有良好的技术储备

保护区成立后,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等不同单位从不同角度对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这些研究工作为芡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实施储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本可研中的许多项目都是根据研究结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些项目实施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实施保护工程规划的必要性

2.1是芡河保护区及周边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芡河承受着一系列的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趋势。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芡河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严峻的局面。

其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积减少、湖底沉积,使芡河的蓄水功能大为减弱

多年来通过水利建设、围湖造田等,芡河面积减少了1/3以上,加上泥沙沉积,水深减小,使得蓄水功能大为减弱。

(2)水质污染压力趋强

随着芡河周围人口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各种污水也与日俱增,如湖中游船增多可能发生的机油、柴油泄漏,局部地区有生活污水流入,游客的果皮垃圾等。

水质监测表明,芡河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相当严重。

(3)沼泽化进程在日益加剧

芡河是一个浅水湖泊,由于其自然演化过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沼泽化过程有逐步加剧的过程。

芡河的水生植物有一定的规律性,由浅水到深水依次为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

挺水植物朝湖心发展和沉水植物的大量繁殖是导致沼泽化的主要原因,目前芡河的沉水植物群落分布已在扩展,虽然通过发展渔业和采取控制水位等措施,沼泽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芡河部分区域的沼泽化问题仍较严重。

(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种群结构日趋不合理

由于酷渔滥捕,尤其是使用“迷魂阵”、“密缝阵”、“电捕鱼”等非法的捕捞工具,对芡河现存的鱼类物种多样性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得芡河鱼类种群结构趋于单一,数量减少、产量下降、个体趋于小型化。

近40年来,芡河湿地水禽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大面积的围湖造田,使湿地植被尤其是周边挺水植物面积大为减少。

加上人口持续增长,渔民为了生存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大规模采用围网养殖,使水面不断分割,而且采用掠夺式方法连根拔掉水草用以建设人工养殖鱼池,使得水禽的食物来源、隐蔽、繁殖和栖息场所受到严重破坏;

二是滥捕乱猎和投毒行为,导致水禽受到伤害和迁离;

水禽取食的鱼类和底栖生物的减少,也是水禽减少的主要原因。

围湖造田主要集中在低洼地滩涂。

这些区域是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富集地带,也是雁、鸭侯鸟越冬场所。

随着滩涂的围垦,使水生生态系统被破坏,一些原有的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群落越来越少。

目前,湖内野生的芦苇、茭白、菱、芡实等经济植物逐渐消失,仅局部可见。

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直接导致了鱼类和水禽栖息环境和取食地的减少,其结果是加剧了鱼类和水禽的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2.2是芡河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的需要

芡河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尤其是具有调蓄防洪功能。

由于排灌、抽堤等作用,芡河水量交换相对频繁,而且水生生物茂盛,芡河具有巨大的自净和降解污染的功能。

这就是芡河至今水质保持较好的主要原因。

但种种迹象表明,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芡河的水质开始了恶化的趋势,生态平衡的失调将导致芡河自净能力的减弱。

改善芡河周边的生态环境,治理芡河流域的水源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得到了淮河治理委员会和蚌埠市政府的一致重视,与此同时,怀远县芡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多次提出了要在芡河流域进行湿地保护和恢复的要求。

这对怀远县的环境保护工程和芡河的防洪蓄水、改善水质以及对蚌埠、淮南等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饮用水供给将有现实意义。

因此实施芡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能有效维护芡河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3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芡河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芡河是当地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之一,渔业生产潜力很大,这里不仅水域广阔,气候宜人,而且水生生物资源丰富,这些为发展渔业生产、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芡河水产资源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水生经济植物生产来看,莲、菱、藕、芡实等经济植物也有所增长。

其次,芡河周边基本形成了由河网、湖泊、排水闸和抽水站等工程所构成排涝系统和灌溉系统,为该区域的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对该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芡河也是沿湖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第三,芡河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由于过去对湿地资源的滥用和过度的开发,芡河一些天然水产品出现了枯竭的现象,天然的莲、菱、芡实越来越少,一些珍贵的鱼类资源面临灭绝。

芡河原有的美丽景观在局部地区也出现了面目皆非景象,网围栏、竹竿到处都是,不少渔民生活在湖面之上,对局部水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如果不对芡河的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不对局部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几年之后,芡河的经济功能将会大大降低,从而无法维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芡河保护区的建设是蚌埠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蚌埠市山河秀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2.4是江河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示范的需要

开展全国湿地保护实施规划,需要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不特别严重,资金投入较少,而且见效较快的湿地进行工程示范。

芡河在黄淮海平原和淮河水系中游地区淡水湖泊湿地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会为其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成功的经验,并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2.5是挽救淮河的需要

项目区森林及其它生物资源总量不足,芡河缺乏生物屏障,周边泥沙随水而下,现已造成中上游部分湖区成为浅滩,难以通航,同时每年有不少泥沙由芡河涌入淮河,给淮河带来淤积、污染,直接对淮河生态造成威胁。

由于湖盆逐年加高,湖容量迅速减少,芡河的蓄洪能力将逐步减弱,雨季流域集水直涌淮河,必将给淮河下游防洪渡汛增加更大压力。

三、建设目标和规划内容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认真落实《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等有关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总方针。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芡河湿地性质、资源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以保护、改善和恢复芡河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为重点,按计划、高标准、有重点地开展保护区各项基本建设。

并在严格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高管理、科研和宣教水平,促进保护区管理工作科学化、基本建设标准化,逐步把保护区建设成集自然保护、科研教学和资源合理利用为一体的保护区,逐步将芡河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湿地,为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促进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规划原则

(1)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规定,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

(2)维护芡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