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248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docx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解

河南林业自然保护区

—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第二章河南自然保护区分述

第二节河南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9.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河南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是水库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白龟山水库流域内地形、地质差别较大,北侧为低山丘陵区,东南西为平原,水库由北侧的低山,西部的丘陵,南部的顺河坝,东部的拦河坝围成,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湿地类型主要有人工湿地、河流湿地两种,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池塘等;河流湿地为永久性河流(包括河床、河漫滩)。

另外,在西、北部滩区地势低洼处还分布有少量沼泽湿地。

一、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

白龟山湿地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区西南约6km处,紧临平顶山市新城区。

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保护区东西长20.9km,南北跨度7.4km,总面积6600hm2。

2、地质地貌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沙河的干流上,它与上游昭平台水库形成梯级水库。

沙颖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河发源于伏牛山东麓的鲁山县尧山,昭平台水库坝址以上为深山区,山峰重叠,地势险峻。

昭平台——白龟山区间为浅山丘陵区,地势逐渐开阔。

白龟山水库坝址处地面高程一般为90-92m,河床高程为86-87m,昭平台——白龟山区间流域呈扇形,主河道长51km,有5条支流,流域内地形、地质差别较大。

白龟山水库北侧为低山丘陵区,东南西为平原,水库由北侧的低山,西部的丘陵,南部的顺河坝,东部的拦河坝围成,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3、气候

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在季风影响下,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

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

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份为元月,月平均气温0.5-1.3℃,极端最低气温-19.7℃;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气温27-29.5℃,极端最高气温43.4℃。

年平均日照为422.3-469.6小时,日照时数6月份最长,2月份最短,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5-52%,年平均无霜期214-231天。

年平均自然降水量为685-800mm,多集中在6-9月,年平均蒸发1492.5-2083.1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69%,湿度最大的是8月,平均为80%,最小的是元月,平均为57%;年平均风速2.5m/s,基本风压为40kg/m2,在冬春季,东北风、西北风盛行。

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易发生水、旱、风、雹等灾害性天气。

4、土壤

土壤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各种自然成土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土壤组成存在着很大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各不相同,本区内土壤系沙河多年淤积发育而成,主要土壤类型有潮土类的脱潮土亚类和黄潮土亚类,也有少部分风沙土和盐碱土分布。

土壤分布有很强的规律性,由于河流的分选作用,河槽至两岸土壤沙质化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肥力逐渐提高。

分布有潮土、沙壤土和沙土,亦有部分淤土,嫩滩地以淤土和沙土为主,在低洼地有少量盐碱土分布。

5、水文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的一级支流——沙河的干流上,总库容为9.22亿m3,水库控制面积2740km2,上游有昭平台水库,其中昭白区间流域面积1310km2,流入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有沙河、应河、澎河等3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

二、资源条件

(一)湿地资源

沙河进入黄淮平原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由于河水泥沙含量大,淤积、冲刷、决溢、改道不断发生。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区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

主要生境类型有湿地、森林、灌丛、农田。

湿地是野生动物的重要生境之一,是许多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本区湿地类型主要有人工湿地和河流湿地两种。

其中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池塘等;河流湿地为永久性河流(包括河床、河漫滩等)。

水库湿地主要为正常水位(103.0m)以下区域,分布范围包括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

池塘湿地分布在保护区北部水库沿岸。

河流湿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部沙河主河道及其附近。

另外,在西、北部滩区地势低洼处还分布有少量沼泽湿地。

水库周边、湖中小岛附近及河流两侧的浅水区和沼泽湿地的植物群落比较丰富,深水区植被相对较少。

植物群落主要有芦苇群落、水烛(蒲草)群落、莲群落、蔗草、莎草群落、眼子菜群落、浮萍、紫背浮萍群落、黑藻群落、菹草、茨藻群落、野菱群落等。

森林:

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区内天然森林早已荡然无存,现存林木主要分布于沙河南岸和库中小岛,全部为人工林。

系鲁山国有林场和周边群众营造的防护林,具有防洪、护堤、护路、防风固沙等作用。

主要树种为杨树、刺槐和旱柳等。

灌(草)丛:

灌(草)丛散布于保护区上游河流两侧、西部滩地和湖中心小岛等区域。

主要植物群落有:

白茅群落、沙蓬、沙草群落等。

其中,白茅群落分布于保护区中心岛沙丘上,覆盖度50%-60%;沙蓬群落分布于保护区上游河流两侧半固定沙丘迎风坡中下部或背风坡下部,植物体矮小,多呈块状群聚分布;沙草群落分布于沙丘间的低湿平缓沙地,常与其它草本植物混生,呈片状分布,株高15-18cm,覆盖度45%;桃叶蓼群落分布于洼地、低湿盐渍地,植株高10-20cm,常匍匐于地面生长。

农田:

农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作物的籽粒、茎、叶是动物的重要食物。

农田分布在保护区上游老滩。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绿豆、花生等。

(二)生物资源

1、野生动物资源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属古北界华北区,伏牛山北坡山地丘陵亚区。

据历次有关调查和历史资料记载,河南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39种,其中鸟类186种,兽类20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3种。

(1)鸟类:

区内生境类型多样,食物丰富,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截至目前,共记录到鸟类186种,隶属17目43科。

其中鹟科25种,占13.4%;鸭科16种,占8.6%;雀科13种,占7.0%;鹭科、鹰科、鸦科各10种,均占5.4%;鹬科8种;杜鹃科、鹡鸰科各7种;鸱鸮科、啄木鸟科科各6种;秧鸡科、鴴科、鸠鸽科各5种;伯劳科有4种;雉科、鸥科、翠鸟科、燕科、椋鸟科、山雀科各3种;科、鹳科、隼科、雨燕科、山椒鸟科、鹎科、太平鸟科、卷尾科、文鸟科各2种;鹈鹕科、鸬鹚科、三趾鹑科、鹤科、鸨科、夜鹰科、佛法僧科、戴胜科、百灵科、黄鹂科、河乌科、鹪鹩科、绣眼鸟科各1种。

在186种鸟类中,古北种鸟类91种,占49.0%;广布种鸟类49种,占鸟类总数的26.3%;东洋种为46种,占24.7%。

在本地繁殖的鸟类有118种(包括留鸟和夏候鸟)占本区鸟类总数的63.4%;而非繁殖鸟(包括冬候鸟和旅鸟)有68种占本区鸟类总数的36.6%。

在118种本地繁殖鸟类中,古北界种鸟类和东洋种鸟类均为41种,各占34.7%;广布种鸟类36种占30.6%。

在186种鸟类中,候鸟123种,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66.1%;留鸟63种,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33.9%。

在候鸟中夏候鸟55种,占候鸟种数的44.7%;旅鸟43种,占35.0%;冬候鸟25种,占20.3%。

湿地:

主要分布在湿地的鸟类共有72种,其中有目2种、鹈形目2种、鹳形目12种、雁形目16种、鹤形目8种、鸻形目13种、鸥形目3种、雨燕目2种、佛法僧目5种、雀形目9种。

常见的鸟类有:

小、白鹭、苍鹭、豆雁、大天鹅、赤麻鸭、斑嘴鸭、绿头鸭、灰鹤、白骨顶、环颈鸻、普通燕鸥、冠鱼狗、普通翠鸟、白鶺鸰、褐河乌、红尾水鸲等。

森林:

主要分布在森林的鸟类有灰椋鸟、画鹛、黑枕黄鹂、四声杜鹃、短翅树莺、黑卷尾、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雀鹰、松雀鹰、大山雀、暗绿绣眼鸟等。

农田和灌(草)丛:

主要分布在农田和灌(草)丛的鸟类有鸢、大鵟、普通鵟、鹌鹑、雉鸡、豆雁、戴胜、家燕、金腰燕、喜鹊、麻雀、金翅雀、三道眉草鹀、田鹀等。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种,即白鹳、黑鹳、大鸨和金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3种,即斑嘴鹈鹕、黄嘴白鹭、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秃鹫、白尾鹞、白头鹞、红脚隼、红隼、灰鹤、红角鸮、雕鸮、鹰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86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18种。

(2)兽类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丘陵,紧邻城市,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兽类分布较少。

据调查,本区兽类资源有20种,分别隶属5目6科。

其中啮齿目动物11种,占兽类种数的55.0%。

常见种类有普通刺猬、夜蝠、草兔、大仓鼠、小家鼠、黄鼬等。

兽类栖息的生境有森林、湿地、灌(草)丛和农田。

(3)两栖类

据统计,区内现有两栖动物1目7科10种。

常见种类有中华大蟾蜍、沼蛙、泽蛙、黑斑蛙等。

主要栖息有湿地、农田、森林等生境。

(4)爬行类

本区已记录到的爬行动物有3目8科23种。

其中龟鳖目2科2种、蜥蜴目4科6种、蛇目2科15种。

常见种类有鳖、无蹼壁虎、丽斑麻蜥、赤链蛇、黑眉锦蛇、乌梢蛇、菜花烙铁头等。

主要栖息有湿地、农田、森林、灌(草)丛等生境。

(三)植物资源

据调查,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67科186属391种,约占全省植物总种数的8.7%。

其中蕨类植物6科6属10种,占河南蕨类总科数的20.7%,总属数的8.6%,总种数的4.9%;被子植物61科180属381种,占全省植物总科数的38.6%,总属数的17.2%,总种数的9.1%。

植被类型可分为落叶阔叶林、灌草丛、湿生草甸、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等5个植被型,16个群系。

1、水生植物

水域分布植物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浮萍科等;沼泽地分布植物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为多。

组成水生植被的优势种主要为广布种,如芦苇、水烛、金鱼藻、苦草和浮萍等,其次,为亚热带至温带分布的眼子菜、茨藻等;热带到温带分布的有莲、光叶眼子菜、黑藻等。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4种生活型:

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

植物的上部,包括叶、茎、花、果挺出水面生长,这些器官具有陆生植物特性,入水部分主要为根和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特性。

典型挺水植物如水烛、慈姑等;有些种类陆生性较强,离水仍能生长,如两栖蓼、芦苇等,为水陆两栖植物,它们通常生于沿水库浅水处或库滩湿地。

浮水植物:

根、地下茎生长在底泥中,叶片浮在水面,如菱、眼子菜等。

漂浮植物:

植物体全部漂浮水面,通常根退化或完全没有,具有明显的漂浮特征,如浮萍、紫萍等。

沉水植物:

茎、叶全部沉没水中,根大多数扎入底泥中,少数为不扎根型,如茨藻、苦草等。

2、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包括分布于农田、沙丘、盐渍、荒地周围和水库堤生长的植物。

按其所含种数多少排列,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豆科、莎草科、藜科和蔷薇科。

它们主要属于温带分布和世界广布的科。

构成群落优势种大多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木本植物如杨、柳等;草本植物种类占优势,广布种为多,常见种如艾蒿、葎草、荠、萎陵菜等;世界广布的常见种如莎草、藜、车前草、苍耳、猪毛菜等;也有较多的热带分布种,如狗牙根、马齿苋、棒头草、白羊草等。

各类区系成分的植物在本区均有,表现出植物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本区地带性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垦,绝大部分陆生原生植被已被破坏,天然森林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人工林木和农作物,仅在农田间隙、低洼地存有少量自然植被;水域植被则多为自然植被。

区内植被以水生植被为主,仅有少量的阔叶林、灌草丛、湿生草甸、沼泽植被。

三、社会经济状况

1、行政区域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约6km处,保护区土地由白龟山水库管理中心、国有鲁山县林场的部分土地组成。

周边分布有平顶山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共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

2、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保护区内无居民。

周边乡镇总人口22.35万人,共有11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2.23万人。

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朝鲜族、锡伯族等。

除回族和蒙古族居住较集中外,其它少数民族多分散居住在市区。

3、交通、通信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紧邻平顶山市区,交通、通信设施发达,周边社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

4、土地资源的权属

保护区总土地面积6600hm2,全部为国有土地,权属明确,边界清楚。

5、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保护区总面积6600hm2,其中有林地310hm2,水域5910hm2,滩地380hm2。

6、地方经济

保护区东北紧邻现代化城区,西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区,人均耕地0.75亩,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水稻。

另外,部分群众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林业、第三产业的生产增加收入,周边经济相对发达,国民经济总产值17.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亿元,林业产值1.4亿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5元。

7、社区发展

周边社区中小学毕业率、合格率和初中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标准。

文盲率仅为2.3%,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乡镇有中心医院,村有卫生所和医疗室,基本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标准,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乡镇办有敬老院,可以收留一些孤寡老人,少部分村民参加了民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四、功能分区

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表1

功能区

面积(hm2)

比例(%)

总面积

6600

100

核心区

1706

25.85

缓冲区

771

11.68

实验区

4123

62.47

(1)核心区:

根据保护对象在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将自然保护区的中心部,即沙河入库口至花山以西部分保护区划为核心区,面积1706hm2,占保护区面积的25.85%。

核心区四至边界为:

西至鲁山县界,东至花山与赵庄连线西700m处,北界与保护区边界相距300-600m,南界与保护区边界相距300-900m,具体边界以核心边界转点连线为界。

(2)缓冲区:

面积771hm2,占保护区面积的11.68%,呈带状分布于核心区外围,带宽300-900m,缓冲区边界由核心、保护区边界以及与之相邻的实验区边界共同构成。

具体边界以相应边界转点坐标连线为界。

(3)实验区:

包括西部实验区和东部实验区两部分,总面积4123hm2,占保护区的62.47%。

实验区边界由保持区边界以及与之相邻的缓冲区边界共同权成。

具体边界以相应的边界转点连线为界。

五、保护区功能分区图及资源分布图(见自拍图片1、2)

第三章河南自然保护区管理

第一节管理体系

2008年十二月经平顶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平顶山市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正科级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职数2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

2009年4月,原新华区林业局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职能调整到平顶山市白龟山湿地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由平顶山市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负责监测工作。

第二节管理队伍

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编制7人,在职人员8人(含借调1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3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人,助工1人,技术员1人,高级技工1人,会计1人。

第三节管理制度

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管理职能,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

1、《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并落实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

三、调查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承担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六、承担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监测、研究、救护工作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工作。

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使行政执法权。

八、在不影响保护湿地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2、《白龟山湿地管理中心岗位责任制度》。

一、为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整体性,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工作行为和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单位的基本职能和运行职能制定本制度。

二、实行岗位责任制要坚持因事设岗、职责相称,责任一致、责任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

三、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对各岗位承担的工作内容、数量、质量及完成的程序、标准和时限,应有的权力和应负的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1、具体岗位的设置及其职责;2、具体岗位的责任人。

四、实行岗位责任制要与工作责任制相结合。

把岗位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目标责任之中,保证岗位责任制的切实落实。

五、岗位责任要按规定进行公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六、岗位责任制履行情况要纳入效能考评内容,不断强化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及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3、《白龟山湿地管理中心湿地保护制度》。

一、建立完备的湿地资源保护体系。

二、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政策引导。

三、依法加强对湿地开发利用和管理。

四、经济建设与湿地保护要协调发展。

五、实施湿地保护区恢复工程。

六、努力扩大保护区植被覆盖率。

七、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4、《白龟山湿地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值班和巡查制度》。

一、监测值班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圆满完成监测任务。

二、监测值班实行轮换制。

三、监测值班人员对当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当班未完事宜需交班处理时,务必交待清楚。

四、监测值班中发现和发生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五、认真做好值班记录,保持记录的完整、准确。

六、严格交接班手续,填好记录,双方签字。

七、对违反规定、擅离职守并造成后果者,视其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八、监测人员要根据野生动物种类、习性及当地生境特点科学设立巡查线路,定期按路线进行巡查或定点观测。

一般情况下,每7-15天一次路线巡查或定点观测。

必要时,对重点路线的巡查和重点区域的定点观测一日一次。

紧急情况下,要对重点区域和路线实行24小时监控。

九、监测人员要做好巡查记录。

5、《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控值班制度》。

一、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不能擅自脱岗、离岗,如有特殊情况,请示当班领导并落实好值班人员后方可离开。

二、值班人员应认真填写当天监控的值班日记。

一旦发现在白龟山湿地内有毁滩造田、挖沙、捕鱼、围网、磁选、放牧、捕鸟、排污等破坏湿地自然资源的行为,应及时向当班领导报告,并通知湿地执法人员依法作出相应处理。

三、值班人员应配合做好水鸟调查、野生动物区系调查、野生植物生长及分布调查、水质水位调查等各类湿地资源调查活动。

四、值班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工作。

五、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应办理好交接手续。

6、《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疫源疫病监测巡护制度》。

一、各监测站工作人员执行每日巡护观测制度。

   二、监测人员要明确各站的监测范围,对重点监测域要重点巡护监测,使监测工作不存盲区。

   三、监测人员要沿着指定的巡查路线,严密监测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聚集、分布和活动情况。

   四、根据巡查时发现的实际情况,认真详细做好监测记录。

   五、实行监测信息日报制度,一旦发现候鸟等野生动物异常死亡现象,立即在第一时间上报市湿地管理中心,并对现场实施有效的封锁、隔离。

对异常死亡个体实施无害化处理。

第五章河南自然保护区科研成果

一、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工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湿地环境保护及生态功能恢复为前提,以保护白龟山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安全为宗旨,以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重点,以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优先保护重要湿地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正确处理好湿地环境保护与湿地资源利用的关系,系统地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湿地恢复生物工程项目,逐步恢复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特征,建立和完善湿地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湿地在环境保护和平顶山市经济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白龟山湿地区域和重要湿地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性和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好促进平顶山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湿地类型,有效防止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或改变,使白龟山天然湿地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到2012年,完成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确标立界及水库堤岸及周围滩涂地、浅水塘的全部绿化,增加湿地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扩大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改善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构筑我市绿色屏障,为我市达到“全国园林城市”的标准创造条件。

根据保护区现有地质地貌,规划成防护林(护岸林)、人工辅助植被恢复水草(芦苇、香蒲等)及封滩育草生物工程。

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新华区、湛河区、鲁山县3个建设区,规划包括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缓冲区域、实验区域及辐射区域。

在保护区(水库库区)内的近水沿岸以种植垂柳、杨树等宜水生树种为主,在内岸主种柳树,在外岸主种杨树。

在已经治理的沙场、荒滩等区域种植杨树、柳树,近水区域以种柳树为主,远水区域以种植杨树为主。

在水深100cm至150cm区域以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在水深30cm至100cm中水区域以种植荷花、睡莲等浮水植物为主;在水深20cm至30cm浅水区域以种植香蒲等湿生植物为宜。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恢复生物工程建设规划总面积42869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3%。

其中,营造防风护岸林8234亩,人工辅助植被恢复6890亩,封滩育草27745亩。

2010年完成12762亩,其中防风护岸林3512亩,人工辅助植被恢复1780亩,封滩育草7470亩;2011年完成19368亩,其中防风护岸林4722亩,人工辅助植被恢复2830亩,封滩育草11816亩;2012年完成10739亩,其中人工辅助植被恢复2280亩,封滩育草8459亩。

总投资预3116.09万元,其中2010年计划完成投资921.4325万元,2011年计划完成1394.1743万元,2012年计划完成800.4832万元。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三个功能区域。

根据三个区域的自然状况和功能要求,在实验区大力植杨栽柳,建立防风护岸林,同时兼顾种植湿生、沼生、水生植物实行人工辅助植被恢复;在缓冲区以实行人工辅助植被恢复为主,适当植柳封滩;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位,是自然环境和保护价值最重要的地方,也是目前由于采砂、采矿破坏最严重的地方,规划实行以封滩育草为主,禁猎禁渔,尽快恢复原生态景观。

1、实验区

实验区总面积61845亩,规划湿地恢复生物工程面积8730亩,占实验区总面积的14.12%,占规划建设总面积的20.36%。

规划防风护岸林5757亩,人工辅助植被恢复1430亩,封滩育草1543亩。

2、缓冲区

缓冲区总面积11565亩,规划湿地恢复生物工程面积10904亩,占缓冲区总面积的94.28%,占规划建设总面积的25.44%。

规划防风护岸林1470亩,人工辅助植被恢复4033亩,封滩育草5401亩。

3、核心区

核心区总面积25590亩,规划湿地恢复生物工程面积23235亩,占核心区总面积的90.8%,占规划建设总面积的54.2%。

规划防风护岸林1207亩,人工辅助植被恢复1930亩,封滩育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