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435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docx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

(一)填空题

1.人要进行两种生产:

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

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

.

3.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4.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5.孔德在提出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科学。

6.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7.严复翻译斯宾的《社会学、原理》定名为《群学肆言》。

8.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9.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0.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1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12.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13.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14.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3、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三大类。

4、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5、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6、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7、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15.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16.马克思主义主人: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力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7.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8.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19.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20.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21、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2、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团体游戏阶段

23、为了说明自我意识的特征,库利引入了“镜中自我”。

24、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

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的渠道。

25、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和群体交往。

26、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7、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28、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破坏性。

29、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的开创者。

30、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景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31、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

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32、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集体行为的特征:

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33、集体行为的类型:

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社会运动。

34、集体行为的成因:

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

35、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36、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7、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8、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39、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40、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41、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1、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些需求。

2、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3、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4、人际关系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5、初级社会群体保持较小的规模。

6、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从们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7、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形式。

8、初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9、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阶段。

10、从家庭结构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10、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等。

11、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2、社会组织构成要素有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的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设备。

13、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能量交换关系。

14、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

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民主决策模式,其决定性的因素是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上级命令。

15、而言,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概括、笼统,部门目标较为具体、明确。

16、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下基本内容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成果标准化,其间贯穿着工作人员间的相互调整及领导的直接监督。

17、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18、家长制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状况有关。

19、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主义色彩。

20、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

人是社会人。

21、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则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22、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的两种特点:

一是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二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

23、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24、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最先使用的。

25、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

26、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27、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区系统理论三种。

28、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居住方式。

29、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30、传统农村社区的特征有农业是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产业家庭是基本生活单位和组织形式、血缘关系是主要纽带、乡土观念浓重、生活水平低、土地占有是划分农村阶级与阶层的标准。

3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2、扫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33、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发展不平衡。

34、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有限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5、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社会文化条件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它集团的区别。

36、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7、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权力。

38、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

39、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制、种姓制和阶级。

40、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41、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个体劳动者阶层。

1.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2.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

3.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5.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实用设备和象征设备。

6.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7.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

1901年他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

8.社会控制以是否靠强力来维持分为统治与制约,以控制所用规则的规范程度可分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以控制力量的来源可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9.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10.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11.宗教既靠内在控制约束教徒的运动,也靠外在力量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12.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境压力来实现的。

1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

现实性强、 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14.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15.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16.社会失范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们失去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

17.亚文化群体论用亚文化全体享有.亚文化、亚价值规范来解释越轨。

18.标签论认为越轨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

19.默顿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的目的不统一不配套造成的。

20.犯罪预防的措施有:

教育、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2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三个阶段。

22、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23、人类与环境失调表现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

另外表现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

24、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25、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

26、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27、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8、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

29、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

30、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度状态,即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

31、贫穷具有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个案贫穷和集体贫穷、短期贫穷和长期贫穷几种。

32、贫穷国家的共同特点是:

生活水平低、人口增长率高、失业率高、国内贫富分化严重、生产率水平低、在国际贸易中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33、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贫穷的恶性循环论、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3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35、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

36、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

37、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

38、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要求、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39、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40、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

4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1、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三种措施同意考虑。

2、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的统治、贵族统治、人民统治三个历史阶段。

3、“文化类型”说是索罗金由提出的。

4、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

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行、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5、中国近代发生的五件大事: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消灭剥削制度、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6、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纺织业的兴起;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电机制造和电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的利用,宇航事业为主要标志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电脑的广泛运用。

7、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潮”。

8、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罗马俱乐部。

9、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

经院学派(后工业社会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悲观学派)、赫德森学派(乐观学派)。

10、196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二)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

A.语言B.思维C.劳动   D.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5、化是指(D)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A。

弗洛伊德国       B。

莱格

C。

米德国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B)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10、“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1、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2、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3、一人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4、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5.“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6.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7.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1.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联合家庭       D。

综合性功能

2.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3、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4.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C)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

家长制        B。

古典管理理论

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

当代管理理论

6、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7、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提出的。

(A)

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拂大学学派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

9、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效区化D、城乡融合

10、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

A.迪尔凯姆B.帕森斯

C.韦伯D.吴文藻

11、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没收

C.让其自生自灭

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整和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2.有人借改革。

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

3.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C)

A.罗斯              B.默顿

C.迪尔凯姆            D.韦伯

4.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C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5.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是( B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遵从                D.反叛

6.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 A )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7.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 C )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8、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C)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9、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计划生育C、缩小城乡差别D、扶贫

10、在劳动或工业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B、失业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11、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素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12、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13、社会工作是指(A)

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这是社会变迁那种理论的观点。

(A)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户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

3、“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那种理论的说法。

(A)

A、“文化类型”说B、“生物有机体”说C、历史三阶段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4、《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D)

A、丁伯根B、托夫勒C、佩切伊D、贝尔

5、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的观点。

(B)

A、信息社会论B、社会趋同论C、依附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6、“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C)

A、贝尔B、弗兰克C、奈斯比特D、达伦道夫

三、名词解释:

社会: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本能:

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合作:

是不同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型,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民族性:

长期生活在一定民族环境中的人,他们的个性中体现这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点,这就是所谓民族性。

特殊社会化:

所谓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身心遭受损失不能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其对象一般为残疾人,这种社会化形式居于专门的意义。

初级社会群体:

所谓初级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