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542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docx

一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增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语文课程的方向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

之后为设计思路(四个学段、五个板块、四个实施建议)

四、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个维度、一个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240篇(段)。

识字写字

•基本理念:

多认少写识写分开

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整个小学阶段都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鲜明地提出了(在一二学段)“多识少写”的思想。

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997年,美国阅读挑战计划;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阅读第一)

学生开始学习的强烈欲望是尽快能够阅读,但是如果识字速度很慢,识字量很少,根本无法实现阅读的要求,时间拖得越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要求就越无法满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才是符合汉语言文字自身规律的做法。

它汲取、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

传统语文教育在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经验是分进合击,即不追求认、讲、写、用的一步到位,而是四者先是各走各自的路,到了一定程度才合而为一。

发挥“分进合击”的优势,规避“齐头并进”的弊端

对一个字字义的理解会在多种语言环境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发展,而试图通过一次学习就完全解决理解字义的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每学一个字都要达到认、写、讲、用,其结果必然是相互牵掣,互扯后腿,只能是一齐放慢速度。

新课标的调整

•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提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强化写字教学

1、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提出“先认先写”的理念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用力。

比如,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甚至二十遍以上。

而实际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集中了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字种。

“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先认先写”基本字的理念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反映出对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经验的借鉴。

“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孔乙己……’干什么?

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

”(张志公)

2、提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字种选择提供参考

字种的选择,取决的因素很多。

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来看,从来都是对字量做规定,对字种没有明确的规定。

现行各套教材对字种选择的差异非常大。

分析原因,这种差异表明字种的选择处于多重矛盾之中。

学生心理词典中的字和常用字的矛盾,课文的选择、安排与选择字种的矛盾,认字和写字之间的矛盾,等等,正是这些矛盾决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将“3500个”这一学习要求具体化。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学习表一呈现的2500个字种,这样更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

这个常用字表是作为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常用字表,不是国家语委公布的那个字表。

根据学生学习的读物、根据学生的所写的内容,然后把这样的最基本的2500个字选出来,便于我们语文的考核和评价。

3、继续强化写字教学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了这个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011年5月,教育部发言人表示未来将在中小学增加写字课程,制订《中小学学生写字标准》。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写字姿势正确”和“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第三学段的硬笔字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体现了写字还要讲究实效性。

同时,将识字写字表述为“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各学段要做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

降低第一、二学段的写字量

第一学段,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识字

实验稿

1600~

1800

2500

3000

 

2011版

1600左右

2500左右

3000左右

写字

实验稿

800~

1000

2000左右

2500个左右

 

2011版

800左右

1600左右

2500个

识字写字课程目标与实验稿保持一致的两个方面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降低要求,减缓难度,突出拼音的使用价值

从“背诵”到“熟记”、从“默写”到“正确书写”,降低记的要求

从熟练拼读、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降低拼读的要求

降低书写的要求

阅读方法技能的目标

1.朗读与默读要相辅相成

朗读要强调自然,注意不同年段的侧重点。

要重视默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略读与浏览的联系与区别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知大意,但浏览重在获取需要的信息,是现代公民迫切需要的重要阅读方法。

3.要大力提倡诵读

1.什么是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是指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

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二是关于文章篇章结构方面的,三是关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

2.阅读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即“整体感知”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感知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对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总和的反映,它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而在感知基础上进入的理解,也始终伴随着对文本的具体感受,相应的情感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

3.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不是追求抽象的理性结论,而是对文章的总体印象,以及对文章某一方面的特别感受和体验。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求能结合课文语句所描述的内容和情境来实现。

4.关于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不是指文章学的知识点,也不是程式化的抽象表述,而是通过感受、思考、揣摩,对文章表达上的特殊性获得自己的认识。

5.关于质疑、合作、探究

强调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质疑、合作、探究,是把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的标志,最后得以在群体阅读的条件下,师生相互促进,共享阅读成果,提高阅读水平。

课标对实用性文章阅读的教学的要求

1.课标对文章的分类

课标把文章分为两类,文学作品为一类,其他非文学作品,都可归为实用性文章,是另一类,如说明性文章、议论文、新闻报道、科技文、日常应用文等。

首次提出“非连续文本”的概念。

在阅读教学中,鲜明地提出了“理解力”、“感受力”的概念,将一般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转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大胆地提出“继承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在探索语文教育艰难曲折的道路之后,认识到了传统的语文教育对于今天的母语学习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认识到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鲜明地提了出来,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大都集中在以文学类为主的连续文本上,连续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依据其内容及目的可以将连续文本分为描述、叙述、说明、论证、指导、附录材料等不同的形式。

非连续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

阅读评价

•总要求:

•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语文知识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诵读的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默读的评价:

•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对精读评价的学段要求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略读和浏览的评价: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第三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

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1.“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从两个维度去设计:

(1)序列,发展的路径。

(2)内容,发展的目标。

2.“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特点

(1)兴趣

(2)基础(3)创造

习作评价要求: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

•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

•第三、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重视对写作全过程的评价。

•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写作。

抵制抄袭行为

口语交际评价

•突出重点,注意坡度。

•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

•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设计活动,方法多样。

如“情境测验法”。

•注意整合,相机评价。

注意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课、作文课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整合,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增强评价的意识。

综合性学习

•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

•第三、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

•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价与展示结合,注意多主体、多方式

 

新旧语文课程标准对字词教学的区别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新的调整,更加科学合理,目标清晰。

主要有这几方面的不同:

一、第一学段认字量取了下限。

旧: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新:

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二、第二学段会写的字数量减少400字。

旧: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新: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左右会写。

三、写字的数量明确,不再加上“左右”这个模糊的字眼。

旧: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新: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四、规定了每天上课练字的时间,对写字教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内容上的几点显著变化

一、彰显课程内涵和理念

1.课程目标具体、明晰

《(实验版)课标》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四点要求出发,指出语文教育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语文教育五个方面的改革和改革的原则,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语文课程努力的方向;这不便于教师把握和操作,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

《(2011版)课标》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提出了当今世界语言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的高新要求,特别强调“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贴近语文本质,凸显学科特点,有了具体、明晰的课程目标。

2.课程内涵和作为

《(实验版)课标》在“课程的性质”中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课标》提出: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具体明确地指出了课程内涵。

课程内涵指明了教学所作所为:

交流沟通——工具性、信息性;优秀文化——人文性;思想文化修养——思想性;精神成长——人格品质。

3.课程基本理念

⑴强调语文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增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一语;提出“通过优化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⑵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

由原来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⑶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上,将原来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

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⑷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使“问题意识”得到了凸显;同时还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更为具体的内容。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在教学中只顾让学生合作探究,而不顾合作探究的内容和价值,偏离了语文学习的目标的现象。

⑸在建设语文课程方面,由原来的“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在语文教育艰难曲折的道路之上,传统的语文教育对于今天的母语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目标和内容

1.三维目标的整合。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总目标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2011版)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3.增加“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要求。

4.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这是适应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处理连续性文本材料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处理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5.将第三学段的“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要求,改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体现了习作教学的延展性和实效性。

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2011版)课标》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

减少了写字字数,显然,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非常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质量和让学生多读书。

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体现了写字还要讲究实效性。

同时,将识字写字表述为“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各学段要做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

可见,修订版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怎样重要的地位。

四、指出如何操作

1.教学实施方面

教学建议增加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和“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等提法,把教会学生学习、研读文本、正确合理地解读文本,以及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语文教学等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了出来。

“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学习语文,“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形势下的语文学习展现了一幅明丽的图画。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来代替个人阅读。

”“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对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还作了清楚地说明,这是对今天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良倾向进行了针对性的矫治。

增加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要关注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点明了习作教学的策略和要求,尤其是新形势下的习作教学的新趋向。

“综合性学习”。

《(2011版)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要“贴近现实生活”“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不仅为综合性学习指出了一条光明正道,而且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具有前所未有的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要求对“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优秀诗文推荐。

由原来的1——6年级70篇,增加为75篇;并附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等内容推荐。

使课外阅读在量上以及教学的落实上都有了一定的保障。

2.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

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体现在五个学习领域和三维目标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