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55849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3、规划缺乏制约力。

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

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灸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

  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

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

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

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一要大气做总规。

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

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

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

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

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

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

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

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

首先,要强攻主动脉。

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

其次,要打通断头路。

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

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

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一要搞好产业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

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

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

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

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

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

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

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

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

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

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筐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

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

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

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等形式有序流转。

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

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

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

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

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

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山西省总面积

  15.67万平方公里,2019年城镇化率

  51.26%。

全省有11个设区城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1196个乡镇,28163个行政村。

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

党的xx大报告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奎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以提速、提质为主题,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空间格局。

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推进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全省现有园林城镇39个,其中国家级15个,晋城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长治市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园林城镇群,城镇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一、山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分析

  1.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山西已编制了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等规划。

编制了大同都市区、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都市区、阳泉、朔州东部新区、离柳中、忻定原、盐临夏、晋城一城两翼等城镇组群规划。

完成了22个城市、85个县城及363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大部分市、县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

基本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

  2.城镇组群建设初见成效以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统筹城镇发展、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

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等一体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城镇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太原汾东商务区、晋阳湖区建设全面启动,大同御东新区、以山

  西高校新校区为依托的晋中北部新城、阳泉生态新区等轮廓初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明显提升。

去年新批准设立开发区1个,扩区2个,正在申请办理设立和扩区的8个,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

  4.全省城镇化率明显提高2019年,全省城镇人口超过50%的有5个市:

太原、阳泉、大同、晋城、朔州。

在全省11个市中,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阳泉市、大同市;

后三位的为运城市、忻州市、吕梁市。

城镇化率排第1位和第11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

  43.84个百分点缩小为

  42.35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2019年,山西城镇化率

  5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

虽然太原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但其发育程度和规模均落后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关中城镇群等中西部城镇群。

全省22个设市城市平均人口

  40.7万,低于全国平均数

  13.1万人,县城平均人口

  6.69万,低于全国平均数

  2.12万人,一般建制镇平均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镇近200个。

  2.煤炭资源型城镇数量多全省22个设市城市中有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8个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初级化突出,城镇职能体系不健全,城镇之间及区域联系薄弱。

资源型产业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水资源漏失、环境污染等的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改善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

  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7。

22个城市、70个县城缺水,占市、县总数的87%。

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全省县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48个,占总数的50%,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村没有保洁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

  4.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出台了一些解决户籍、土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没有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形不成整体效应。

居住在全省城镇的1842万人口中,有近650万没有取得城镇居民户籍,占城镇人口总数的

  34.9%,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难度仍然较大。

  二、山西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推进措施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总体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

规划2019年都市区城镇人口达到465万。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都市圈城镇密

  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

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个县、区;

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16个县、市、区;

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12个县、市、区。

三个城镇群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

  推进措施

  1.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把太原都市圈构建作为全省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外围组群,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都市圈现代交通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

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经济圈、旅游圈和生态圈。

  2.着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太原晋中共建区和太榆科技创新城为切入点,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对接基础设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共同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省域中心。

加快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城市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

推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组群构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3.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把县城和县级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集中。

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煤矿的生活区要尽量在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安排。

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推进百镇建设工程重点扶持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率先发展。

以项目为依托建设城镇新区,按照市政标准建设和改造提升道路、供排水、供气、垃圾收集转运等设施和公园绿地,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对镇容镇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化新市镇,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样板。

省有关部门对重点镇的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绿化建设等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

对部分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权限和建立镇级财政,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5.协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大中城市郊区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

整合农村居民点,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走集约、集聚式发展的城郊型城镇化道路。

  三、山西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山西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各地从区情出发,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

诸如:

太原市实施数字城管联动城乡清洁,全面创建宜居城市。

太原市以城乡清洁和数字城管工程为抓手,大力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统筹推进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特色城市已初步建成。

介休市三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

xx以来,介休市以城区和义安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城镇化战略,探索出一条介休城镇化发展新路。

孝义市实施1420工程,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孝义市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社区化中心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启动实施了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化中心村和小警镇为辐射的1420工程,大力推进了特色城镇化建设。

  长治市积极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构建一核双圈发展框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广。

  长治市在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其成功经验:

一是项目引领,助推上党城镇群基础卡设。

二是政策创新,助力上党城镇群快速发展。

  四、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几点建议尽快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在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以举家迁徙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加快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

建议由国家制定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由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准则加以落实。

  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应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以便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对应。

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财政转移支付衔接的制度设计,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为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配置,以保证流入地政府有相应的资源支撑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支出。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我国目前统计的城镇化率中包括了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又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稳定的就业,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然而目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缺口很大,当地财政难以解决,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界定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尽可能缩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县乃国之基。

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桥头堡。

县城相对于大中城市,农民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文化认同感更近;

相对于其他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更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更高。

近年来,中西部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具备了建设小城市的经济基础。

建议国家明确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对部分具备改市条件的县城,适时推进县改市,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相邻的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推动其做大做强,以大县城建设为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目前我国各类规划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现象屡见不鲜。

城镇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衔接不畅,相互矛盾和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城镇规划修编变动频繁,加之规划实施监督缺位,导致城镇规划实施变数很大。

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类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在统筹空间发展方面的法律地位;

研究出台多规协调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应技术标准,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以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