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06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docx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监理措施

1.麻面:

1.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形成粗糙面影响外表美观,但无钢筋外露

现象。

1.2.原因分析:

1.2.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有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或清理不彻底,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1.2.2木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物件表面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而出现麻面;

1.2.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使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

1.2.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或隔离剂变质失效,拆模时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1.2.5混凝土未振捣密实,气泡未排出,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1.2.6拆模过量,使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粘在模板上,也会产生麻面。

1.3.预防措施:

1.3.1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1.3.2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并清扫干净;

1.3.3模板拼缝应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纸、塑料条、纤维板或子堵严;

1.3.4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要均匀,并防止漏刷;

1.3.5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排除气泡为止;

1.3.6拆模不宜过早。

1.4.治理方法:

1.4.1表面尚需装饰抹灰的可不作处理;

1.4.2表面不作装饰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使颜色一致,修补后应用草帘或草袋进行保湿养护;

2.露筋:

2.1.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或副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

2.2.原因分析:

2.2.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下坠或外移紧贴模板面外露;

2.2.2结构构件截面大,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2.2.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选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

2.2.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

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2.2.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板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2.3.防措施:

2.3.1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如设计图中未注明时可参照下表执行。

保护层厚度(mm)

环境

构件名称

混凝土强度等级

低于C35

C25至c30

高于c30

室内正常环境

板、墙、壳

15

15

15

梁和柱

25

25

25

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

板、墙、壳

35

25

15

梁和柱

45

35

25

有垫层

基础

35

35

35

无垫层

70

70

70

2.3.2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¼,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¾。

截面较小钢筋较密的部位宜用细石混凝土浇筑;

2.3.3混凝土应保证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

2.3.4浇筑高度超过2m,应用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

2.3.5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2.3.6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直径较小或带刀片的振动棒进行振捣,保护层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密实,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踏钢筋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纠正;

2.3.7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压结果正确撑握,防止过早拆模,损坏棱角。

2.4.治理方法:

2.4.1对表面露筋,刷洗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认真养护;

2.4.2如露筋较深,就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3.蜂窝:

3.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类似蜂窝状的大量空隙,窟窿,使结构受力截面受到削弱,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3.2原因分析:

3.2.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计量错误,加水量不准确,千万砂浆少,石子多;

3.2.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未办均匀,振捣不密实;

3.2.3混凝土下料不当,一次下料过多或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与砂浆离析;

3.2.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料或靠近模板漏振,或使用干硬性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够,或下料与振捣未很好配合,未及时振捣就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3.2.5模板缝隙未堵严,振捣时水泥砂浆大量流失,或模板未支牢,振捣混凝土时模板松动或移位,或振捣过度造成漏浆

3.2.6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较密,使用石子过大或坍落度过小,混凝土被卡住,造成振捣不实。

3.3预防措施:

3.3.1认真设计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3.3.2混凝土应搅合均匀,其搅拌延续时间要符合要求,坍落度应适宜;

3.3.3混凝土下料高度如超过2m,应设串筒和溜槽;

3.3.4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浇筑层的厚度不得超过规定数值,并防止漏振;

3.3.5混凝土浇筑宜采用带浆下料法或赶浆捣固法,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½,为保证需要上下层混凝土良好结合,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平板振捣器在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

3.3.6混凝土每点振捣时间,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振捣有效作用半径,可参考表18-6采用,合适的振捣时间一般是,当振捣到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出现气泡和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密实即可,混凝土振捣时间与混凝土坍落度,振捣有效作用半径的关系;

表18-6

坍落度(mm)

0-30

40-70

80-120

130-170

180-200

200以上

振捣时间(s)

22-28

17-22

13-17

10-13

7-10

5-7

振捣有效作用半径(cm)

25

25-30

25-30

30-35

35-40

35-40

3.3.7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模板,支架拼缝等情况,以现模板变形,走动或漏浆,应及时修复。

3.4治理方法:

3.4.1对小蜂窝,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压实抹平;

3.4.2对较大蜂窝,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的混凝土和突出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强力填塞捣实并认真养护;

3.4.3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支模灌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4.孔洞

4.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窟窿,局部或全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空隙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

4.2原因分析:

4.2.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浇筑上层混凝土,而在下部形成孔洞;

4.2.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从而形成特大的蜂窝;

4.2.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或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2.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4.3预防措施:

4.3.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易于充满模板,并仔细振实,必要时辅以人工捣实;

4.3.2预留孔洞,预埋铁件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浇筑应在侧面加开浇灌口下料,捣振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继续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

4.3.3采用正确的捣振方法,防止漏振,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成40º-45º角斜向振捣,插点应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漏振;

4.3.4控制好下料,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2m(浇筑板时为1.0m)大于2m时采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保证混凝土浇筑不产生离析;

4.3.5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4.3.6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

4.4治理方法:

4.4.1对混凝土孔洞的处理,应经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修补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处理;

4.4.2一般孔洞处理的方法是:

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洗,支设带托盘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比结构高一强度等级的半干硬性细石混凝土仔细分层浇筑,强力捣实,并养护,突出结构面的混凝土,须待达到50%强度后再凿去,表面用1:

2水泥砂浆抹光;

4.4.3对面积大而深进的孔洞,按5.2项清理后,在内部埋压浆管,排气管,填清法的碎石,(粒径10-20mm),表面抹砂浆或浇筑簿层混凝土,然后用水泥压力灌浆方法进行处理,使之密实。

5.烂脖子:

5.1.现象

基础、柱、墙混凝土浇筑后,与基础、柱、台阶或柱、墙底板交接处出现蜂窝状空隙,台阶或底板混凝土被挤隆起;

5.2.原因分析

基础、柱或墙根部混凝土浇筑后,接着往上浇筑,由于此时台阶或底板部分混凝土尚未沉实凝固,在重力作用下被挤隆起,而根部混凝土向下脱落形成蜂窝和空隙(俗称“烂脖子”、吊脚);

5.3.防治措施

5.3.1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台阶(板或底板)混凝土浇筑完间歇1.0-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以阻止根部混凝土向下滑动;

5.3.2基础台阶或柱、墙底板浇筑后,在浇筑上部基础台阶或柱、墙前,应先沿上部基础台阶或柱、墙模板底圈做成内外坡度,待上部混凝土完毕,再将下部台阶或混凝土铲平,拍实,拍平。

5.3.3治理方法

将烂脖子隐瞒松散混凝土和软弱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捣实。

6.酥松脱落:

6.1.现象

混凝土结构构件浇筑脱模后,表面出现酥松,脱落等现象比内部要低很多。

6.2.原因分析

6.2.1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湿润不够,混凝土表层水泥水化的水分被吸去,造成混凝土脱水酥松、脱落;

6.2.2炎热刮风天浇筑混凝土,脱模后未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造成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酥松;

6.2.3冬期低温浇筑混凝土,浇灌温度低,未采取保温措施,结构混凝土表面受冻,造成酥松,脱落。

6.3防治措施

6.3.1表面较浅的酥松脱落,可将酥松部位凿去,洗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6.3.2较深的酥松脱落,可将酥松和突出部位凿去,刷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支模,用比结构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水混凝土浇筑,强力捣实并加强养护。

7.缝隙、夹层:

7.1现象

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或夹杂物,使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7.2原因分析

7.2.1施工缝或后浇缝带,未经接缝处理,将表面水泥浆和松动石子清理掉,或未将软弱混凝土层及杂物清除,并充分湿润,就继续浇筑混凝土;

7.2.2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在施工间歇时,施工缝处掉入锯屑,泥土、木块、砖块等杂物,未认真检查清理或未清除干净,就浇混凝土,使施工缝处成层夹有杂物;

7.2.3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串筒,溜槽下料,造成底层混凝土离析;

7.2.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密实,或浇筑混凝土接缝时,留槎或接槎时振捣不足;

7.2.5柱头浇筑混凝土时,当间歇时间很长,常掉进杂物,未认真处理就浇筑上层柱,常造成施工缝处形成夹层。

7.3预防措施:

7.3.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后浇缝表面,接缝处的锯屑,木块、泥土、砖块等杂物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并将接缝表面洗净;

7.3.2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设串筒或溜槽下料;

7.3.3有施工缝或后浇筑缝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浇筑柱、梁、板、墙、基础等,应连续进行,如间歇时间超过18-7的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1.2Mpa时,才充许继续浇筑。

表18-7混凝土运输、浇筑和间歇的允许时间(min)

项次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ºC)

不高于25

高于25

1

不高于C30

210

180

2

高于C30

180

150

(a)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如接缝时间超过表18-7的规定时间,可采取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方法是对先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前后(4~6h)再振捣一次,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

(b)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c)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铺一层水泥浆或浇5~10c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良好接合,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振捣,使之密实。

(d)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于清理杂物和冲洗,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再浇筑混凝土。

7.3.4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要进行下列处理:

1)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结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0。

2)垂直施工缝处应加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mm,长度为500~600mm,间距为500mm,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也应补插钢筋。

3)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上抹10~15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一层水泥砂浆。

7.4治理方法

1)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

2)缝隙夹层太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捣实,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8.缺棱掉角

8.1现象:

结构构件边角处或洞口直角边处,混凝土局部脱落,造成截面不规则,棱角缺损。

8.2原因分析

(1)木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前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棱角处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造成混凝土脱水,强度降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冬期低温下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或混凝土边角受冻,造成拆模时掉角。

(3)拆迁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匀。

8.3预防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砼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2)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

(3)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时,防止撞击棱角;运料时,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用角钢、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4)冬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防止受冻。

8.4防治方法

(1)较小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用钢丝刷刷干净、清水冲洗并充分湿润后,用1:

2或1:

2.5的水泥砂浆抹补整齐。

(2)对较大的缺棱掉角,可将不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灌捣实,并认真养护。

9.混凝土裂缝

裂缝是现浇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种质量通病。

裂缝的类型甚多,按产生的原因有:

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变化,不均匀沉降、冻胀等)引起的裂缝;化学因素(包括钢筋锈蚀、化学反应膨胀等)引起的裂缝;施工操作(如脱模撞击、养护等)引起的裂缝。

按裂缝的方向、形状有:

水平裂缝、垂直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斜向裂缝;按裂缝深浅有:

表面裂缝、深进裂缝和贯穿性裂缝等。

裂缝存在是混凝土工程的隐患,例如表面细微裂缝,极易吸收侵蚀性气体或水分。

当气温低于-3ºC时,水分结冰体积膨胀,会进一步扩大裂缝宽度和深度。

如此循环扩大,将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深进较宽的裂缝,受水分和气体侵入,会直接锈蚀钢筋,锈点膨胀体积比原体积胀大7倍,会加速裂缝的发展,将引起保护层的剥落,使钢筋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深进的裂缝会使结构整体受到破损。

由此可知,裂缝的存在会明显地降低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持久强度和耐久性,有可能使结构在未达到设计要求的荷载前就造成破坏。

裂缝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由多种综合因素所构成,除承受荷载或外力冲击形成的裂缝外,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裂缝一般有下列几种:

9.1塑性收缩裂缝

9.1.1现象

塑性收缩裂缝简称塑性裂缝,多在新浇筑的基础、墙、梁、板暴露于空气中的上表面出现,形状接近直线,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类似干燥的泥浆面,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一般在浇筑后4h左右),当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

9.1.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2)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或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3)混凝土流动度过大,模板、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4)浇筑在斜坡上的混凝土,由于重力作用有向下流动的倾向,也是导致这类裂缝出现的因素。

9.1.3预防措施

1)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少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捣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早期的抗裂强度。

2)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3)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吹袭和烈日暴晒。

4)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分段浇筑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

5)在混凝土表面喷一度氯偏乳液养护剂,或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使水分不易蒸发。

6)加设挡风设施,以降低作用于混凝土表面的风速。

9.1.4治理方法

1)如混凝土仍保持塑性,可采取及时压抹一遍或重新振捣的办法来消除,再加强覆盖养护。

2)如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缝内装入干水泥粉,然后加水润湿,或在表面抹薄层水泥砂浆进行处理。

9.2温度裂缝

9.2.1现象

温度裂缝又称温差裂缝,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长度尺寸较大的基础、墙、梁、板类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常纵横交错。

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长没有多大变化。

表面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深进的或贯穿的多发生在浇筑后2~3个月或更长时间,缝宽受温度变化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

沿截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状,但个别也有下宽上窄的情况,遇顶部或底板配筋较多的结构,有时也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

9.2.2原因分析

(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

混凝土结构构件,特别是在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

当温度产生非均匀的降温差时(如施工中注意不够而过早拆除模板;冬期施工,过早除掉保温层,或受到寒潮袭击),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内部降温慢,受自约束而产生压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

但这种温差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较浅的范围内出现,表面层以下的结构仍保持完整。

(2)采用蒸汽养护的结构构件,混凝土降温制度控制不严,降温过速,便混凝土表面急剧降温,而受到内部的约束,常导致结构表面出现裂缝。

9.2.3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原材料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细长结构构件,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后浇缝,以减少约束应力。

(3)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多孔板板面,适当配制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其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4)蒸汽养护结构构件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大于15ºC/h,降温速度不大于10ºC/h,避免急热急冷,引起过大的温度应力。

(5)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25ºC范围以内,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

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9.2.4治理方法

(1)温度裂缝对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抗碳化、抗冻融(抗冻要求的结构)、抗疲劳(对受动荷载构件)等方面有影响,故应采取措施治理。

(2)对表面裂缝,可以采用涂两遍环氧胶泥或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砂浆等方法进行表面封闭处理。

(3)对有整体性防水、防渗要求的结构,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应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环氧、甲凝或丙凝浆液)等方法进行裂缝修补,或者灌浆与表面封闭同时采用。

(4)宽度不大于0.1mm的裂缝,由于后期水泥生成氢氧化钙,硫酸铝钙等类物质,碳化作用能使裂缝自行愈合,可不处理或只进行表面处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