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6101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注①襜[chān]:

短衣。

③夜娖[chuò

]:

夜里握着。

④胡䩮(lù

):

装箭的箭筒。

⑤金仆姑:

箭名。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3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1)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2)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

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

②化静

为动(以动衬静)。

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4分,各2分)

2.

(1)A(3分)

(2)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分)

3.

(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   

    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

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

上片雄壮,气盖万夫;

下片悲凉,心伤透骨。

二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

”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

①洞庭木叶:

语出屈原《九歌·

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

湘君》:

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 

 

陟:

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

修补房屋

C.揭之楣间 

揭:

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

秀丽的头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B.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这说明世俗的人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是对的。

C.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

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

D.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孺允兄弟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大有作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

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5.文中写玉岩公自己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但“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氏曰:

“《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

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

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

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

事务繁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笃:

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稼穑:

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玩:

潜心研究

D.自表求帝借书表:

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心不入道,无以慰我乃入见,何以战

B.何尔鲁钝之甚也甚矣,汝之不惠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故燕王欲结于君

A.《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B.昔孟母三徙以成仁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终于成为了一个仁义的母亲。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D.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

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

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5.文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

早上学到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

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解之者曰:

“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

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

“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

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

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

卖,此指做官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

相信

C.奚所咨而处焉咨:

询问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

治理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夫冀北马多于天下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B.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C.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D.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B.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C.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他们怎么能在心里没有怨恨呢?

D.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4.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到人才而十分喜悦和为私人失去了很好的朋友而痛感惋惜的心情。

5.文中说: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

试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一)1.D2.D3.B4.C5.略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读书的房子。

孺允自己说他的已故的父亲大人玉岩公做御史,被贬谪到沅水、湘水一带时,曾经梦见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屋旁边杏花烂漫,孩子们在屋里读书,琅琅的书声传到屋外。

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就从故居迁到县城的东门,这就是现在居住的房子。

玉岩公指着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

“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

玉岩公后来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来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

像这样过了几年,才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居所。

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就在园中建了五间屋,收藏了上万卷书,用玉岩公曾经说过的杏花书屋命名,书匾写好挂在屋梁上,周围种植花果竹木。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开得鲜艳灿烂,恍惚间就像玉岩公往年在梦中见到的情景一样。

回想玉岩公被贬的地方,可以说醒来时所看到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

进入房子,想到玉岩公,能不感慨吗?

从前唐朝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应试考中时,正是长安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都把杏园之宴当做大事。

现在考进士,也正当杏花盛开的时候,读书人考中进士,大多以梦见杏花为先兆。

这是世俗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才这样的缘故。

玉岩公因为说话触怒了天子,被贬到岭海十多年,历尽艰险,玉岩公心性刚毅,不为富贵所动;

把通过考科举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

大概古代的君子,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只是自己竭尽辛劳;

对他的后代,还希望他们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泽为朝廷竭力效劳。

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就是这样的。

现在距离玉岩公去世的时间不知有多久了,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他们的后代不知道在哪里。

玉岩公的孙辈们都才华出众,能够懂得《诗》《书》的恩泽。

《诗经》说:

于胥乐兮!

”我在周氏家族这里看到《诗经》中所说的现象了。

(二)1.D(表:

上书)2.C(A项,第一个,介词,用来;

第二个,介词,凭借。

B项,第一个,代词,如此,这样;

第二个,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都是动词,去,到。

D项,第一个,介词,被;

第二个,介词,与)3.B4.D(赐给一车书,是指另一次上书)5.略

皇甫谧,字士安,幼年名静,是安定朝郡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

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

他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说: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你现在年纪二十多岁了,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

”因此叹息说: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

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

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什么呢!

”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

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儿。

于是广泛地阅读了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

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

自己号称玄宴先生。

著有《礼乐》《圣真》等书。

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

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

他潜心研究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

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

皇甫谧说:

“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堂姑姑的儿子。

当梁柳要去阳城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

谧说:

“梁柳未做官时探望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

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

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督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理由,言词恳切,终于获得了准许。

自己上书给皇上请求借书。

皇帝送给了他一车书。

皇甫谧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

皇甫谧著述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1.B信:

副词,的确。

2.D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于”,介词,比;

第二个“于”,介词,到。

B项第一个“为”,动词,是,算是;

第二个“为”,介词,被。

C项第一个“以”,介词,凭借;

第二个“以”,连词,而)3.C4.C文中没有直接称颂温生品德才学的内容。

5.略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

”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

解释的人说:

“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

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

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

御史大夫乌公凭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

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

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

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

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

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

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

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

“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

”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

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都是不可能的了。

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

现在,他们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

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

东都留守相公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三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8分)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

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

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它观点。

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

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

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

《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

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

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

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

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

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

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35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释了。

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

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广泛的群众基础。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相关话题的观点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B.《百家讲坛》的讲座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并给予老百姓一定的解答。

C.《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没有什么贡献,在影像上也几乎没有美感可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

D.《百家讲坛》中部分学术讲座,能把受众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

(2)请分条概括《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9分)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

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

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

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

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

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

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

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

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

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

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