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618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综合知识.docx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共五篇,第一篇教育学,第二篇心理学,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第四篇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第五篇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篇,教育学共九章。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概念);教育的本质属性(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的功能(从教育的对象看有1、个体功能—教育活动内部产生的—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2、社会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3、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派生其它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教育的工具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有显性功能‘默顿’和隐性功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勒图尔诺、心理学起源说—美国的孟禄、劳动起源说;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各代教育的特点。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法国的保罗。

朗格朗’、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明的特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儒家文化--《论语》重视因材施教。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实用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创作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古希腊的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政治学》3、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英国的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

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

另还有其他教育家下次复习整理。

2,第二章小学教育共三节

第一节小学教育概述

一、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

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设的小班就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其中的外院就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2,清末的小学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1912年民国成立公布小学校令,4年---修业6年4,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拢,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二、小学教育的性质和特色:

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儿童、青少年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儿童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基础教育为人的健康成长,人的社会化创造了机会,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儿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发展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和服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身体素质基础。

只有小学教育办好了,才能确保更高一级教育的顺利开展,才能为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

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1、旧中国学制的建立,我国现代学制建立于清末,晚于欧美。

1902年由清政府张百熙首次制定《钦定学堂章程》时称壬寅学制,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卯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1912你那对学制进行修订称“壬子葵丑学制”该学制根据民主共和的精神,改革了学制。

1922年有留美拍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了“壬戌学制”2、老解放区的学制:

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并举。

学教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

3、依靠群众办学4、我国社会主义学制改革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鱼啊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5、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3—6岁幼儿,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6、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西欧的双轨制:

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德国等国家学制都是双轨制,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条件优越,学术性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

另一轨属于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生产劳动的技术,属于生产性的一轨。

美国的单轨制。

苏联型学制。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规定的。

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3、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第三节小学教育的作用

1、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要满足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要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2、小学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作用:

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人的兴趣,习惯,志向,性格,智力特点都是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的。

这个时期的儿童,记忆力很强,很有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们善于模仿成人社会的生活和事件。

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对于个体终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开端。

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全面和稳定。

因此,教师在儿童的这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养成认真负责,诚实,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性格。

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感知力,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注意能力和专注性。

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

通过自然知识的学习,儿童不仅形成了对世界、对自然的初级看法和认知,而且逐步了解了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原则的认知,能进一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4、素质教育:

专家的话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

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

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部分组成。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5、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功能共四节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主要指生理机能的成熟—包括身体组织的正常发展和机能的增长以及体质的增强。

心理的发展指个体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互补性。

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包括三个基本的发展维度:

生物形态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心理特质尤其是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

4、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想象的发展。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5、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突出体现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上。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内发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心、奥地利—佛洛依德、美国的威尔逊—基因复制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美国的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外钅乐论-----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美国的华生—一打婴儿可以培养成任何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生理前提—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环境—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等方面的因素。

第三节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1、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教育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将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能力的增强,这是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基础;其次,学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表现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发展人的独特性。

再次,学校教育有利于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实习个体的价值。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社会性的价值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的过程。

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其次,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再次,学校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原因如下;首先,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其次,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

再次,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

最后,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4、教师的职业素质:

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因为教育中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5、遗传素质的含义:

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是决定人的发展。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共三节

第一节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一般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

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具有可塑性,具有发展的潜力,还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向师性。

2、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

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现代学生观:

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主要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的看法。

学生观的核心:

教育者如果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智力及人格上的差异和影响。

儿童中心论就是学生观的一种典型代表,杜威为其代表人物。

一,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二,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第二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1、教师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2、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二,教师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教师职业的属性:

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4、教师职业的角色:

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5、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群体与个体的统一性。

6、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敬业乐业—基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基本规范,重要前提,核心;团结合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质(扎实的业务知识;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质(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的能力,掌握教学的基本功;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比啊大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

7、现代教师观:

指教师对自己教育者身份的认识和基本的态度。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8、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有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和职业能力专业化的提高过程。

主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第三节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助促进的关系。

2、师生关系的功能:

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3、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机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4、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知识水平,教学方法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上;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

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6、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7、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的复杂型:

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复杂性。

学生在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包括性格、个性方面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其次,教师劳动的任务和内容是复杂的。

教师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五章小学教学共五节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小学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小学来说,其他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

教学是实施小学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2、小学教学的任务和内容:

教学任务是教学目的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化。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培养小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重视在各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第二节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教与学双边活动规律;二、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三、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

一、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探究式学习(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二、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目标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8个原则。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6种教学方法。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赫尔巴特,苏联的凯洛夫—班级授课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是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二、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于英国。

三、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帕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的。

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是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四、文纳特卡制:

美国人华虚朋于1919年在芝加哥的文纳斯特卡镇的公立中学实行的。

课程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有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

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思。

3、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分组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和外部分组(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两种。

二、特朗普制: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

----灵活的课程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家劳伊德。

特朗普创立。

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20%,个人独立研究40%。

三、小队教学—协同教学—基本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合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四、合作学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4、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

二、以课时为担任,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去进行,教师同时对全班同学进行上课。

三、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相互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5、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有待详细。

好像是重点哦

6、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任务分:

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可,检查知识课。

根据教学方法分: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7、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8、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效果测评(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第五节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按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划分:

诊断性评价(功能: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排;辨别造成学生困难的原因),形成性评价(功能:

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总结性评价(功能: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

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学业成绩评价的主要标准);编制测验蓝图(测验方式和时间、测验的知识内容范围、能力层次要求、难易程度的登记及个等级的分数比例、测验的试题类型);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第六节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概念:

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