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5622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8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9节萤火虫发光的秘密..............................................................................38

第10节有趣的色变........................................................................................40

第11节鱼的呼吸............................................................................................42

第12节鱼能辨别颜色吗................................................................................44

第13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45

第14节鱼的解剖............................................................................................46

结束语.........................................................................................................................48

序言

编写该书的目的是培养我校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和实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锻炼学生手脑并用,全面提高我们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该课程紧密联系现行中学生物教材,并适当予以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是该书最大的特点,所选素材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贴近当地实际题材广泛,力戒死板单调,使学生们能于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掌握各科知识,收到课堂教学所不曾有的效果。

该书还注意从多角度启迪学生的智慧,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主要是向中学生介绍一些简便易行、富有启发性的小实验。

一方面帮助中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培养中学生做实验的能力。

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一、植物篇

第1节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型科技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活动场地主要为生物科学普及部门,如植物园、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等。

止匕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和标本室,也是参观访问的对象。

第二,不需使用各种仪器用品。

第三,活动方式主要为现场眼看口问。

根据上述特点,在开展本类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活动目的。

既不要将活动降低为一般旅游活动,也不要将活动提高成动植物专项考察。

应立足于使学生开阔眼界和开拓思路。

第二,活动前应进行预查,了解和确定参观访问的内容。

第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各种疑问,以加深理解参观访问的内容。

第四,活动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巩固收获。

本类活动的内容较浅,主要适合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开展。

参观校园植物

织学生到校园植物参观,不仅是为了欣赏花木,愉快身心,更是一次正式的生物科技活动。

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参观方案

参观方案包括参观目的、参观内容、参观的植物种类、参观方法、注意事项及总结方式等。

制定方案时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一次参观的植物种类不宜过多。

(二)教师预查:

植物名称及分类地位。

植物名称及分类地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参观质量。

在一次参观中,如果学生将所参观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记错了,即使观察得再深入再正确,其参观效果也等于零。

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预查,将所要参观植物的名称和科属地位(属于哪一科,哪一属)了解清楚。

对自己不认识的种类,一定要查阅植物志或向植物园的科技人员请教,直至准确无误为止。

(三)对学生进行参观前的指导

参观前,教师应对学生介绍参观方案,使学生明确参观目的,了解参观内容和注意事项。

为了使学生在参观中能独立进行观察,教师应讲解有关的植物知识和观察方法。

如果学生是第一次参观植物园,教师还应向学生介绍所参观植物园的性质、任务、面积及园内植物分布情况,使学生对植物园有一个大致了解。

二、确定参观内容

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其内容主要有“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识别种类”、等方面。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植物知识情况,从中选择一种进行活动。

(一)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是指在参观中,组织学生对植物园内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进行一般性的观察,掌握它们的突出特点,以达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的目的。

校园植物中有不少形态奇怪、习性特殊的种类,如食虫植物、寄生植物、附生植物、绞杀植物、雨林植物、沙漠植物等。

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如果从这些植物中,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种类,组织学生观看,就会起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的作用。

本项参观内容适合开始接触植物学的学生参加。

(二)识别种类

识别种类是指组织学生对指定的植物种类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达到识别物种,掌握科、属特征的目的。

在植物园中,常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同科、同属植物栽种在一起,形成以植物分类为基础的一个个展区。

识别植物种类是学生参观植物园的主要参观类型。

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识别植物,种类不宜过多,而观察则应深入细致。

植株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应该仔细观察,并进行种间对比,归纳出同科、同属植物的共同特点及其相互区别,藉以提高学生的植物分类知识。

本项参观内容适合具有一定植物学知识的学生参加。

三、参观方法及要求

(一)参观方式

列队参观时,往往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听边看。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有消化理解的余地,只能是“走马观花”,得到一些肤浅的印象。

甚至距教师较远的学生,既看不见也听不清,只是跟着队伍走了一个过场。

所以这种参观方式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收获很小。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在指定的植物展区内,按照参观的目的和要求,自己独立自主地对各种指定植物进行观察。

此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这样,学生的观察活动就能深入细致,能做到边观察,边比较,边分析,边记载,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能通过反复观察和同学之间相互研究讨论,得到解决。

止匕外,由于学生间的观察能力不同,应允许观察快的学生进行一些方案以外的参观内容,以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2节幼芽为什么弯曲了

事情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

一天,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用草籽去喂金丝鸟。

不小心把几位草籽掉在紧靠墙角的地上。

几天以后,角落里长出了小草的嫩芽,有趣的是,这些小芽全都是弯的,而且弯向有光的一边。

这个现象引起达尔文父子的兴趣。

他们想弄清楚,是不是所有植物发芽的时候都是这样,于是,父子俩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他们把一些草籽放在小盘里,洒上点水,用硬纸筒扣上小盘,放到温暖的地方让草籽发芽。

几天后,他们拿开纸筒,草籽果然都发了芽,而且幼芽是直的。

他们又做了一个硬纸筒,并在侧面钻了个小孔,再把幼芽分成两半,一半扣上没有孔的纸筒,一半扣上有小孔的纸筒。

实验使他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发现:

植物的芽鞘弯向有光的一面。

然而,芽鞘为什么会向有光的地方弯曲呢?

达尔文父子通过实验知道了:

只有芽的顶尖,才能接受光线刺激。

他们推论:

顶尖在光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使幼芽发生弯曲。

1880年,达尔文发表了这个重要的发现。

可是,这个重要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三十年后的19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才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他想搞清楚:

在光作用下芽鞘产生的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他实验后证实了:

芽鞘尖端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它溶解在植物的汁液里,并在植物体中流动。

那么,这种物质是怎么运动的呢?

波森认为,它是从芽鞘背光的一侧运送到芽鞘下部的。

虽然波森并没有弄清楚这种物质的特性,但是他的实验,却启发了荷兰科学家温特。

1928年,温特用燕麦的胚芽做了一个实验,终于从燕麦芽尖中提取出了

这种物质,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生长,当时就叫它“植物生长素”。

温特还测定出芽鞘背光的一侧运送的植物生长素是65.3%,向光的一侧运送34.7%。

1934年,荷兰化学家又从人尿中提取了这种植物生长素,并且弄清了它的化学结构是引哚乙酸。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终于揭开了植物向光性的秘密。

好,下面我们来重复一下科学家的实验

你把一些草籽或小麦、绿豆的种子放在小盘里,洒上点水,然后用一个硬纸筒把小盘扣上,放在温暖的地方。

过几天,你打开纸筒看看,一粒粒草籽都会发芽,而且芽鞘笔直。

你再糊个硬纸筒,在侧面钻个孔,然后把幼芽分成两半,一半扣在有孔的纸筒里,让光线从小孔进去;

另一半仍然扣在无孔的纸筒里。

几天以后,两个纸筒里的小芽的生长情况截然不同了:

无孔纸筒里的芽鞘仍然笔直向上;

而有孔的纸筒里的芽鞘却向着小孔的方向弯曲了。

这跟达尔文父子发现的现象是一致的。

这时候,你用黑纸做一个纸帽,罩在直芽鞘的顶尖;

再用黑纸做个环带,套在另一个直芽鞘尖端稍下的地方。

然后把两个芽鞘扣在带孔的纸筒里。

结果,带纸帽的芽鞘没有弯曲,而套环带的芽鞘向小孔弯曲了。

你把一个芽鞘的顶端切去,也用带孔的纸筒扣上,芽不再弯曲,也停止生长了。

这说明确实是芽鞘的顶尖在光照下所产生的生长素比较多,导致幼芽弯曲。

接着你把一个芽鞘尖切下来,在切剩的芽鞘顶上放一块琼脂(一种植物胶,菜市场有卖的,也叫洋菜),再放上芽鞘尖,扣在有孔的纸筒里。

结果,芽鞘又向有光的一侧弯曲了。

这就是波森得出的结论:

在光照下,芽鞘尖所产生的物质能够流动。

流向是怎样的呢?

你在芽鞘背光的一侧,嵌入一片锡箔(包香烟的锡纸就可以),不让汁液通过。

结果,芽鞘正直生长,也不向有光的一面弯曲了。

但是,如果把锡箔片嵌在向光的一侧,芽鞘又弯曲了。

可见,那种物质是从背光的一侧流向芽鞘下面的。

向日葵能够向着太阳转也是这个道理。

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以后,各国都相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目前已经搞清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生长素的化学结构和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且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许多种生长素。

1942年发现,一般在低浓度的时候,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

浓度大的时候,还能抑制植物生长。

1945年又发现,有的生长素能杀死双子叶植物,而对单子叶的禾谷类作物没有任何伤害,所以被广泛地用作除草剂。

总之,目前各国已经大量地人工合成生长素,并且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比如用来控制植物的生长,诱导插枝生根,诱导植物开花,增加棉花、果树和蔬菜的结果率,培育无籽果实,延长休眠或抑制块根、块茎和鳞茎等的发芽,单倍体育种、遗传工程等许多方面。

第3节根毛怎样吸水

大多数高等植物的吸水器官是根上的根毛。

根毛很细,但是每株植物的根毛加起来总长度却很长。

比如一株健壮的玉米,把根毛连接起来,可达二十五公里。

这么多的根毛是怎么吸水的?

后来知道,根毛吸水是通过细胞膜来完成的。

细胞膜是一种很特殊的薄膜,它究竟怎样吸水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实验。

早在1862年,英国化学家格拉汉姆发表了胶体物质的研究。

几年以后,特劳伯就利用胶体来研究细胞的渗透现象。

他用一滴胶体溶液加入到糅质酸溶液当中,结果在这两种液体相接触的面上就形成了一种薄膜。

后来又发现,这个膜只允许某些小分子物质(比如水)透过;

而不让大分子的物质(比如糖、蛋白质、脂肪等)透过,科学家把这种膜叫做半透膜。

特劳伯是第一个研究半透膜的人。

后来,科学家费倍尔对半透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动植物的细胞膜都具有半透性的特点。

比如,根毛细胞、膀胱壁、毛细血管壁和肠壁等都是半透膜。

为了进一步了解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带微孔的玻璃纸来做个实验。

怎样使玻璃纸打上微孔呢?

用小针吗?

不行!

针眼太大。

要用化学方法来打孔。

找一张普通玻璃纸,擦干净后平铺在大碗或大碟子里,倒进一些20%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要浸没玻璃纸。

在室温为10〜20摄氏度下,浸泡一小时以后,用镊子取出来(硫酸铜有些毒性,不要用手取,以免误入嘴里)。

用清水冲洗干净,半透膜就做成了。

20%的硫酸铜溶液能把玻璃纸腐蚀成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洞洞。

你把番茄汁包在玻璃纸半透膜里,用线把膜袋口紧紧扎住,然后慢慢地放在盛有浓盐水的瓶子里,让半透膜袋悬在盐水中。

不一会儿,就看到半透膜袋明显地变瘪了。

这是番茄汁中的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了浓盐水里造成的。

这时候,你把膜袋取出来,再把它悬在另一个盛有清水的深盆里。

不久,你又会看到半透膜袋慢慢地鼓了起来。

这是因为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到玻璃纸半透膜袋里来了。

植物根毛细胞的吸水跟这个道理完全一样。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时候,根毛细胞就吸水;

相反,根毛细胞就排水。

但是必须强调,细胞膜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半透膜。

它的功能跟活细胞的生命活力有密切关系,一旦活细胞的生命活动受到阻碍或停滞了,细胞膜的半透性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丧失半渗透能力。

再做这个实验,你就会更清楚地懂得根毛细胞的吸水道理了。

把一个胡萝卜的顶部顶去,在切口面上用小刀挖一个圆孔,孔的大小要正好能塞紧一个软木塞(或像皮塞)。

从圆孔向下,把胡萝卜心里的肉挖出去,成一个长柱形的深坑。

注意不要把胡萝卜捅穿一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找一个刚好能把坑口塞紧的软木塞。

在软木塞的中心地也钻一个小孔,刚好能插进一根两头开口的玻璃管。

在胡萝卜坑里灌满浓糖水(要用白糖或红糖,不能用葡萄糖)。

塞上软木塞以后,糖水就进入玻璃管里,记下这时候玻璃管上的水位。

然后,用熔化的蜡把软木塞封住,不能漏气一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

在一个干净的大玻璃或大口瓶里,装上干净的水,再把上面的一套装置放在水中,让玻璃管口露出水面。

大约十分钟左右,玻璃管中的液面慢慢上升。

如果玻璃管比较短的话,一小时以后,糖水就会从玻璃管的上口溢出来。

时间越长,溢出来的水越多。

你尝一尝溢出来的水有甜味,再尝尝杯子里的水,一点甜味也没有。

可见,杯子里的水透过胡萝卜,渗进了胡萝卜坑里,所以糖水会增加;

然而胡萝卜坑里的糖水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

这是什么原因呢?

秘密也在细胞膜上。

胡萝卜的细胞膜就好像我们筛土用的筛子一样。

筛子只允许小于筛孔的土粒通过,大于筛孔的土粒就过不去。

像水和溶解在水里的食盐等无机物,它们的分子比较小,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像白糖、红糖、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它们的分子大,就不能通过细胞膜。

那为什么胡萝卜细胞里的水不会倒流到杯子里面去呢?

这是由第二种因素,即膜的两边溶液的浓度来决定的。

如果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面溶液的浓度,外面的溶液里的水分就会渗进细胞里;

如果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面溶液的浓度,细胞液里的水会就分流出去。

杯子里的清水不含糖类等有机物质,所以水就很快渗进胡萝卜里去了。

在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所以根里的水是不会倒流到土壤里去的!

如果给花草树木及农作物施用太浓的肥料水时,植物体里的水就会倒流到土壤里,很快会打蔫甚至枯死。

科学家利用细胞膜的半渗透特性,来速测种子的成活率,从而快速地了解种子的质量。

方法很简单:

取5毫升红墨水,用95毫升的冷开水或自来水稀释,就配制成了5%的染色液。

配制多少染色液要看种子多少来决定,配好随即使用。

取50粒玉米种子,浸泡在3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里,大约泡三四个小时。

种子充分膨胀以后,用刀片把每粒种子纵切成两半。

再把它们全部浸没在盛有红墨水染色液的碗里,半小时以后,把红墨水染色液倒掉,再用自来水反复冲洗种子,一直到冲洗后的水不带红色为止。

最后把洗净的种子平铺在白纸上,仔细地察看每一粒种子的胚和胚乳的着色情况。

如果种子的胚,特别是胚根部分,已经全部被染成红色,而且和胚乳的着色程度相近,这样的种子肯定是丧失发芽能力的死种子。

如果种子的胚出现斑斑点点的红色,说明种子的部分组织已经死亡,是生命力较弱的种子。

如果种子的胚和胚乳完全没有着色,或者略带浅红色,这些种子就是生命力较强的活种子。

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快速地测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为什么用红墨水染色就能知道种子的死活呢?

这是由于种子活细胞的原生质膜是一种半透膜,这种半透膜不能透过红墨水的微小颗粒,所以活种子的胚就不会染色。

死种子细胞的原生质膜丧失了半透性,红墨水的颗粒就可以自由地进入细胞,胚和其他部位就很容易染上红色。

第4节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一、材料用具:

1、烧杯(或其它器皿)、 2、水3、萝卜等(自己

选择)4、溶液(自己设计配制)二、准备:

课前,向学生布置设计实验的要求:

设计实验方案:

a、取甲、乙两块大小、粗细相等的植物材料,b、配置溶液浸泡甲、乙两块实验材料c、结果要求一块变硬一块变软d、上课带上实验装置和实验成果。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好习惯。

三、实验过程

(1)学生展示:

请同学们现在来陈述并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成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思维、独立操作的能力。

(2)学生探索:

在学生们完成了各种设计的陈述和成果展示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a现在甲、乙两块一软一硬的实验材料是否能再变成相反的情况?

b如提出假设:

能。

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中获取的知识是主动的,是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

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生在学生们明确了引起实验材料变化的外因是浸泡的溶液浓度问题,溶液浓度与内因有没有关系呢?

是什么关系?

教师此时提出:

a、用两块大小相等的铁或石块等实验材料浸泡于上一实验的溶液中,问是否有上述实验材料的变化?

为什么?

b、取四个(ABCD)大小相等萝卜,AC萝卜要加工成熟的,BD萝卜不要加工是生的,接着在四个萝卜上各挖一个洞(大小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