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241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2

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元朝数学家朱世杰能用筹算解四元高次方程,其数学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他的方法难懂,运算过程又不能保留,因而形同虚设。

②物理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是不能妙手偶得,就只能千锤百炼,通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来实现突破了。

③新闻媒体要宣传科学的早期教育思想,决不能不负责任地宣扬“零岁识字,三岁扫盲”,否

则贻害子孙,危在旦夕。

④荀卿目睹社会变化,认为“礼治”已然失效,应以刑、法巩固君权,他的弟子韩非,更加变本加厉,惟刑名法术是尚。

⑤社会文化运动远比物质运动复杂、不确定,靠经典科学的方法论来研究,进行貌似精确的定量分析,无异于沙里淘金。

⑥对京津冀区域而言,认清区域内污染源的共性及差别,有助于区域内地区有的放矢地对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形同虚设:

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

句子陈述的对象是“方法”,不和语境。

妙手偶得: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和“贻害子孙”矛盾。

变本加厉: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褒贬误用。

沙里淘金:

从沙里淘出黄金。

比喻好东西不易得。

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

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选择精华。

有的放矢:

放箭要对准靶子。

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用中国特色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所欠缺的。

B.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修复,被游客损坏的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基本恢复原貌,即将再次与公众见面。

C.走进正门,循着一条羊肠小径拾级而上,一块镜面白石出现在眼前,上面苍劲有力地写着“曲径通幽处”五个大字。

D.1908年,12岁的傅斯年独自到天津求学,寄居在著名实业家英敛之家中,并且与他父亲同龄的英敛之结为忘年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此题B项,结构混乱,前面“工作人员”引领的句子没有表意完整,后面又有“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这一新的陈述对象,中途易辙;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写着苍劲有力的‘曲径通幽处’五个大字”;D项,成分残缺,在“与”前再加一个“与”。

点睛: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选项B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爷爷不识字,却有大智慧。

邻居家的梨树靠近我家菜地,挡了不少阳光,使得我家菜地有些减产,而爷爷从来没有怨言。

邻居过意不去,每年梨子熟了就摘最大的梨子送到我家,还顺手帮我家菜地施肥、捉虫。

因此,我家菜地的收成总体上并没减少。

爷爷便以此为例,告诫我说:

“______________。

A.宽以待人,必有后福B.让人是不会吃亏的

C.以德报怨,方为君子D.以德报怨,是为自己造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主要考核概括材料的内容,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此题属于故事类的材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没有怨言”“收成并没有减少”概括,只有B项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A项,“后福”不和语境,C项,“君子”“以德报怨”不和语境;D项,“以德报怨”不和语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

基于全球化信息化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利益不可分割、生死相关、患难与共这一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个关于国与国、人与人关系认识及其意义建构的价值理念。

这一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价值理念远远地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主张发展起一种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的共同体伦理意识和精神,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或类型。

在中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世界”的描写。

中华先贤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儒家孟子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道家庄子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命题,佛教有“大船愿载千万人”的神谕,这都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命运共同体的意蕴。

在当代,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内涵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的己他两利主义和己群诸重主义。

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观上反对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反对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也反对那种不顾及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所谓绝对整体主义。

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是指共同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亦即任何成员的价值、功绩和名誉,同时也是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群体的财富;前者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后者的同时增加或减少。

正是通过这一点,命运共同体将自己与其他共同生活形式,尤其是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区分开来。

因为在后者这里,人们所拥有的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相同的利益——即他们都同样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满足。

同时,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建基于共同的情感追求和情感偏好。

“亲仁善邻”、“睦邻友好”是情感共鸣的集中表现,此处含有地缘共同体的某些天然情感要素,同时也需要后天的情感沟通和情感提升。

那么,是否不是邻居的国家就不能成为情感共同体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伦理传统,并且认为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

而价值共识是命运共同体在精神层面必然生发的伦理品质。

命运共同体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但是因为有着价值共识,所以彼此或多方之间能够本着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的原则来化解矛盾,创设和谐发展的格局和愿景。

人类共同体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首先必须汇聚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一点上,从此出发,珍爱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树立好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伦理意识,反对那种为了个体利益而伤害共同体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就成为命运共同体所必备的价值共识。

而责任共担则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和运行的一种伦理保障。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或“世界历史”时代。

不同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并将继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的价值理念。

B.在我国历史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后来,儒释道三家的某些主张也都包含了命运共同体的一些精神内蕴。

C.命运共同体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而后者只追求自我利益。

D.命运共同体内的个体因为有着价值共识,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沟通对话、平等交往,所以不会产生矛盾。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集中体现为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本质上是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共同体主义伦理观。

B.零和思维、利己主义和绝对整体主义是命运共同体所不认同的,它倡导的是走包容互惠、双向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C.“亲仁善邻”“睦邻友好”是情感共鸣的集中表现,这其中既有地缘共同体的某些天然情感要素,但也离不开后天的情感沟通和提升。

D.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讲信修睦、守望相助、加强竞争等都来源于这一基础共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因此,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具有“共同利益”,关键在于判断利益各方是否“正相关”。

B.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C.命运共同体内的成员享受共同利益,只有在不脱离对人类同伴的责任和对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责任的时候,才是完全合理的。

D.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类正在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来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答案】4.D5.D6.B

【解析】

4.试题分析:

D.命运共同体内的个体因为有着价值共识,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沟通对话、平等交往,所以不会产生矛盾。

“所以不会产生矛盾”错,文本第六段“命运共同体不意味着没有矛盾”,D项曲解了文意。

5.试题分析:

D“加强竞争”无中生有,文本第六段“树立好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伦理意识,反对那种为了个体利益而伤害共同体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就成为命运共同体所必备的价值共识”,“加强竞争”不属于其共识范围内。

6.试题分析:

B强加关系。

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非诠释了“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而是为了说明相隔较远的国家也能成为情感共同体。

点睛: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B项是曲解文意。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

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

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

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

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倾向于新闻评论,也具有其新闻价值。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答案】C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并非都认为“造成了危机”,B项,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材料二没有暗示情况可能越来越好。

8.试题分析:

A项,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B“显得不够专业”太武断C项,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材料一就很客观;E项,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不全面,材料二与三就很相似。

9.试题分析:

注意从“阅读率”“阅读种类”“和其它国家的比较情况”进行分析。

点睛: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

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

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

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

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

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

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

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九龄曰:

“文事武备,一也。

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

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

者专之矣。

”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

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不满岁,以继母忧去。

服除,调全州教授。

未上,得疾。

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

至夕,整襟正卧而卒。

年四十九。

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

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

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或未可与语,则不发。

尝曰:

“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

“所志者大,所据者实。

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

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

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

制成,故名。

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8.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宗:

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佚:

放松

C.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领:

管辖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遂:

满意

9.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

《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

”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

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

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

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为“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

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

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答案】8.C9.D10.B

11.

(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

【解析】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C项,领:

接受。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此题D项,“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错误,这是“同而不和”的解释。

10.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B项“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错误,原文“而郡县倚以为重”意思是“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1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定语后置句;适:

恰好;固:

加固,强化;少;却:

站立;造:

达到;措:

放弃。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

九龄的父亲陆贺,凭借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生了六个孩子,九龄是他的第五个孩子。

陆九龄年幼时聪颖端庄,十岁时母亲去世,九龄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

年纪大了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之术,不遵循礼法,陆九龄感慨叹息说:

“这不是我乐意学的。

”于是就回家,跟着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

这个时期,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

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

陆九龄性格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张九龄为学录。

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

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

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

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

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

”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等到了兴国,兴国地临大江,这里的风俗节俭吝啬,很少有人知道学习的。

九龄不因为职位闲淡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随时都整理好衣服帽子,好像要面对很多人一样,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

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

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

还没上任,就得病了。

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

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

去世时四十九岁。

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

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

忠诚恭敬友善平易,乡人受到教化,都敬顺兄长。

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

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

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

陆九龄曾经说:

“人的疑惑有难用话语争辩的情况,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

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广汉张栻和陆九龄不相识,晚年靠着读书讲学,期待着好的世道能重来。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

“志向远大,脚踏实地。

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站在万人的表彰面前也于心不安。

他听取并且观察,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坦极精粹的境地,不敢放弃。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